有人說黃巢文武兼修,轉戰大半個中國,卻沒建立起自己的王朝帝國,你怎麼看?是什麼原因?

安子


黃巢最後是被唐朝的藩鎮消滅的這個問題,當然最好由魏博鎮節度使來回答。


首先回答文中的問題好了,那就是黃巢作戰的一個特點還有黃巢所謂建立的國家。

我們首先要明白一個最為客觀的事實背景呢,就是在唐朝晚期的藩鎮。唐朝晚期的藩鎮,之所以被稱為瓦解大唐王朝的地方勢力,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藩鎮們都有各自的地盤和軍隊。這當中可以說地盤和軍隊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軍隊和地盤如果要兩項選其一的話,地盤更為重要。

一旦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地方王國之後,節度使就可以用地方內的各種收入來養活自己的軍隊。不僅是當時地方藩鎮,就連當時無法控制藩鎮的大唐王朝中央政府也可以說是隨之效法藩鎮。唐朝中後期最出名的神策軍就是因此而誕生的。

在黃巢進入關中前,黃巢作戰特點,那就可謂是用俗語說的狗熊掰棒子,黃巢每打下一個地方,在入城後,就不會在這個城市再多逗留,將城市中的富戶搶劫抄家或者是瓜分一空以後,黃巢的大軍就會繼續流竄。黃巢在廣州的時候,希望唐朝任命他為廣州節度使就是如此。在進入關中之後。應該來說黃巢是擁有地盤的,然而也就是在黃巢建立國家的開始,黃巢犯了一個巨大錯誤。

黃巢將自己所建立的國家國號定為齊,也就是大齊政權。從地理位置上來說,黃巢所在關中之地是原來的三秦故地。如果想證明自己的合法性,最好是以原來在關中之地存在的秦,或者是漢為國號最好。建立以山東地名為稱號大齊政權,無疑就是在說黃巢是關中地方的征服者。在民心向背的問題上來說,黃巢輸得不是一星半點。

除了沒有地盤,不可能為自己提供穩固的後勤供應之外。不以黃巢在進入關中後所犯的錯誤來分析。在當時的客觀環境上,黃巢政權是不可能很快就延續下去的。黃巢可以進入關中,可以說是完全就是一個偶然的事件,而不是一個必然的可能。

早在黃巢進入湖南,湖北一帶的時候,就有當事人就看出來,黃巢是必然要北上進入長安洛陽一帶。提出這個看法,人就是原來黃巢手下大將畢師鐸。他當時已經投靠唐軍,是當時淮南節度使高駢手下的一員大將。在他聽說黃巢繼續北上的消息後,她就勸高駢截擊黃巢,不然的話,黃巢就可能進入關中。後來的事實正如畢師鐸事前所預料的一樣。

也就是說,假如不是淮南節度使高駢,這個原來是黃巢死對頭的是按兵不動,給其他藩鎮軍隊做了一個帶頭作用的話,黃巢就不存在在有繼續進入關中的未來。而且就是這些節度使所掌控的各種驕兵悍將。在黃巢起義的時候,各路節度使對黃巢的打擊未必沒有很大的作用。甚至一度出現過將黃巢完全絞殺的情況,結果會讓他和王仙芝一樣。

除了地方藩鎮存在擁兵自重不願意保護唐朝的一個條件存在之外。

當時大唐帝國已經進入末期,在黃巢之後,在某些地方甚至就直接出現了節度使公然稱帝,違背唐朝命令的現象發生。就如前文所說的,唐朝天子設置神策軍的目的一樣。唐朝天子設置神治軍,可不僅僅是指用於保護自己的御林軍,神策軍從一開始就是要對各路藩鎮進行打擊的,唐朝中央政府下所控制軍事力量。在黃巢進入洛陽之後,神策軍已經徹底是淪為一支腐朽不堪的軍隊。皇帝如果想要圍剿黃巢的叛軍,那隻能依靠各路藩鎮的力量。但是因為當時各路藩鎮都在地方割據稱雄。再加上當時唐朝可以唯一控制的兩大錢庫,揚州和益州由相繼失去。失去這兩個地方後,想從經濟上控制藩鎮已經不可能。

外無救兵,內無控制力的唐朝中央政府,就是在哪種情況下。聽說黃巢軍隊進入關中。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在講述原因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黃巢起義的大概經過。在唐朝中期和晚期的時候,唐朝不僅讓面對藩鎮割據嚴重的問題,還要應對外族的入侵。而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更是將唐朝的朝局攪得異常的混亂。而那時一段禍不單行的歲月,連年的天災更是讓百姓們苦不堪言。唐朝的社會矛盾,也發酵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狀態。在公元87年的時候,由王仙芝所領導的農民起義,得到了黃巢的響應。後來,王仙芝戰死沙場,黃巢就領導著起義軍攻克南方,和攻下北方的洛陽和長安。在公元881年的時候,黃巢於長安稱帝,國號為大齊。但是,好景不長,黃巢麾下的朱溫叛變。黃巢的起義軍損失慘重,無奈之下撤離了長安,來到了山東。在公元884年的時候,黃巢於唐朝的軍隊決戰,但是,不幸戰敗嗎,最後自刎而亡。其實,黃巢的失敗也不是沒有原因的,主要原因就是以下這幾點:一,反覆乞降,鬥爭不徹底。

前面也有提到,有暴政就會有起義,推翻暴政就是起義的根本目的。而推翻一箇舊的王朝,不久是為了建立一個全新的王朝,拯救老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嗎?唐朝中後期,整個朝廷烏煙瘴氣,別說為百姓謀福利的。就是朝廷之中的官員,也都自身難保。而推翻這樣一個日漸衰敗的王朝,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黃巢既然開始了起義,就該認識到這一點,並且為了這樣一個偉大的目標堅定不移的走下去。建立一個新的王朝,推行一個輕徭薄賦的全新的王朝,減輕貧苦百姓的壓力,成為民心之所向。但是,黃巢雖然開始起義,但是他卻是猶豫不決的。他在公元875年到880年這五年的時間裡面,曾經先後向唐朝乞降求官。由此可見,黃巢從領軍起義到戰敗自刎,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是猶豫不決的,根本就沒有要徹底的推翻唐朝的統治的想法。所以說,黃巢自己都是一個意志不夠堅定的人,又拿什麼去要求跟隨他一起征戰天下的將士們同仇敵愾呢?軍心渙散,背叛動搖,其實都不過是遲早的事情。至於黃巢後來為什麼在長安稱帝,其實也不過是被形勢所逼。這一點和劉邦之類的英雄就是不一樣的。劉邦當時是下定決心要稱帝,但是黃巢卻沒有。

其二,貪圖享樂。

都說打天下容易,但是守天下卻難。在黃巢成功的將長安佔領之後,其實他已經具備了極大的優勢。但是,黃巢卻沒有好好地把握住優勢。從稱帝那一天起,黃巢就開始沉迷於自己的帝王美夢之中,他貪圖享樂。而黃巢麾下的將士們亦是如此,他們在長安城中胡作非為,把百姓的生活攪得雞犬不寧。而當初起義的初衷,早就已經被他們徹徹底底的拋之於腦後了。他們強搶民女,肆意毆打手無寸鐵的百姓,驚擾民眾,成為了老百姓噩夢般的一個存在。在最開始起義的時候,積攢起來的那一點民心,到這個時候,也早就已經消失殆盡了。而黃巢等人卻還沒有意識到這些變化。反而是繼續掩耳盜鈴地做著美夢,開始一步一步的走向滅亡。而這也是黃巢沒能成功的第二個原因。

其三,嗜殺成性。

黃巢是一個嗜殺成性的人,從攻佔廣州之後,由他為主導所製造的屠城血案就可以看出來。但是,死在黃巢刀下的人不計其數。而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張堰鎮在征戰天下的過程當中,卻沒有他如此殘暴不仁的舉動,一直將百姓看成是自己的臣民。而這也是黃巢沒有取得成功的又一個原因。

由此可見,以上就是文武兼修的黃巢,沒能成功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盛世王朝的原因。




黃金右腳吳孟達


打下一處,丟失一處。藩鎮割據勢力只是表面臣服,沒有建立穩定的基礎。進長安以後,對於逃走的僖宗,沒有全面立即追捕,使他們重新組織力量,殺回長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