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唐王朝會被黃巢攻破首都?

用戶6737433593392


為何唐王朝會被黃巢攻破首都?

有一句成語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大唐之所以被黃巢攻破首都,主要原因在於唐廷在與藩鎮割據抗衡中產生諸多矛盾,讓黃巢這支農民起義軍佔得先機,之後各藩鎮為了自保利益,對黃巢大軍一路放行,如此一來,黃巢如魚得水,迅速掀起反抗浪潮,一舉攻破長安,建立大齊。從三個角度來分析。

一、藩鎮割據,抗衡持續

唐朝前期的繁榮與穩定,主要是在關隴貴族、山東豪傑及分封宗室三方勢力的相互制衡下,才促成了一度的和平格局。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到了唐中後期,形成了中原空虛、周邊藩鎮權重的局面。藩鎮割據勢力越發強大,與中央矛盾變得越來越突出,有時候甚至要通過發動戰爭才能解決雙方問題。藩鎮與唐廷矛盾焦點之一就是財政問題。

唐廷後期,由於朝綱敗落,財務管理不善,所以地方軍隊在供養方面,就形成了財政赤字。唐王室採取權力下放政策,授予將軍們節度使一職,讓他們自行解決糧草輜重,如此一來,節度使的權力膨脹,既是軍事首長又手握民政大權,一度造成一家獨大、軍閥割據性質。

起初這些軍閥並沒有很強的反抗意識,因為他們大都是皇帝的親信,但隨著李林甫宰相執宰期間,他熱衷於搞小圈子,甚至為了增加自己的勢力,還拉攏胡人將領,如安祿山、史思明和哥舒翰這樣不可靠甚至不可控的外族人。果不其然,隨著李林甫的下臺,楊國忠接掌宰相之後,沒有了李林甫的威望,這些外族勢力變得蠢蠢欲動,萌生反意。

後來,安祿山打著“清君側”的口號,一舉攻破長安,唐玄宗被迫逃亡四川,雖然反叛最後被平息,但此舉動搖了大唐基業,也造成藩鎮割據愈演愈烈。唐王室最終決定“以毒攻毒”,繼續增加藩鎮數量,來達到互相掣肘、互相制衡的目的,此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卻改不了歷史的大勢所趨。

二、瞅準時機,黃巢起義

公元874年,唐末的苛捐雜稅已經讓老百姓苦不堪言,多地又接連發生嚴重的饑荒,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很多農民揭竿而起,不惜鋌而走險。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爆發了王仙芝、黃巢為首的農民起義。後來因為一些政治原因,二者分道揚鑣,王仙芝一支不久被剿滅。留下黃巢大軍一路勢如破竹,實力大增,一舉攻破長安。

反觀黃巢起義,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是他選擇的時機很恰當。

首先,社會大環境的因素。前文已述,黃巢起義的背景是在唐廷無力作為,對藩鎮又無力抗壓的情況下爆發,唐王室力量分散,整體上沒有向心力,老百姓身處災難邊緣。失去了人民支持的唐廷,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其次,藩鎮割據的明哲保身。中央失去對地方的控制之後,導致這些藩鎮各自為陣,加上為了彼此間的利益爭奪,而相互傾軋,各個藩鎮甚至對黃巢還是一路綠燈,就是為了保存各自實力,所以黃巢軍隊大可以長驅直入,毫無顧忌。

第三,起義軍的策略。黃巢瞅準機會的同時,採取機動靈活的流竄作戰方式,各處打游擊,先後輾轉於各個藩鎮地盤,他心裡清楚,由於前期唐廷對龐勳、王仙芝的鎮壓,已經喪失了元氣,加上此時各地藩王明哲保身,所以黃巢的這種作戰方式,具有靈活流動性,很好地規避被“團滅”的風險。

三、各自為政,一鼓作氣

大唐在黃巢起義軍的碾壓下,迅速土崩瓦解,也徹底改變了大唐的政治格局。公元880年,黃巢農民起義軍攻破長安,建立大齊,大唐餘力已經岌岌可危。

唐朝中後期的格局,藩鎮無力也無意反叛大唐,而唐廷有意但卻無力削藩,這種格局一直延續了百年。黃巢起義,重洗了牌局,不但削弱了唐廷的統治,也削弱了藩鎮的力量。

公元883年,唐朝將領李克用最終鎮壓了齊軍,也深得民心(緣於黃巢後期的燒殺擄掠、不作為)。黃巢起義最後雖然失敗了,但這次唐末起義徹底削弱了大唐的根基,之後迅速開啟了風雲詭譎的五代十國之局。

《舊唐書》:“天地否閉,反逆亂常。祿山犯闕,朱泚稱皇。賊巢陵突,群豎披攘。徵其所以,存乎慢藏!
黃仁宇:“黃巢渡過長江四次,黃河兩次。這位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流寇發現唐帝國中有無數的罅隙可供他自由來去。
歐安欣: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戰爭轟轟烈烈,壯烈一時;他的軍事戰略表現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成為我國軍事戰略史上的寶貴遺產,影響後世。

(對於黃巢農民起義軍為何能迅速席捲大唐,您有何高見呢,歡迎與@山城小哲一起讀史、品史。)


山城小哲


黃巢是唐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人物,由於他的人格魅力和過人膽識,最終取代王仙芝而成為這場大起義的總領袖。由他領導的這場大起義摧毀了腐朽的李唐王朝,打破了唐末軍閥割據混戰的黑暗社會的僵死局面。為社會由分裂向統一過渡準備了條件,從而推動了歷史繼續向前發展。

唐朝末期,藩鎮混亂,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朝政腐敗混亂。皇室、官僚和地主加大對農民的剝削,稅賦越來越繁重;加上連年天災,農民到處逃亡。唐乾符元年,山東鄄城鹽販首領王仙芝,聚集了三千農民,在河南起義。翌年,地方的鹽販黃巢招募到數千人,起兵響應。

黃巢和王仙芝兩支起義隊伍匯合之後,轉戰山東、河南一帶,接連攻下許多州縣。乾符五年,王仙芝戰死,餘部歸黃巢領導。廣明元年七月,黃巢帶領六十萬大軍,自採石磯(在今安徽馬鞍山市長江東岸)渡江北上。十一月,打到洛陽。唐東都洛陽留守劉允章迫於形勢,率領文武百官出城迎降。義軍入城後,黃巢慰問官吏和百姓,街巷平安。

唐僖宗接到洛陽失陷的戰報後,緊急商討對策。關內各鎮雖有十五萬軍隊,但一時集合不起來,只得派神策軍。任命左軍馬軍將軍張承範為兵馬先鋒兼把截潼關制置使,右軍步軍將軍王師會為制置關塞糧料使,帶領神策軍弩手兩千八百人前去增守潼關。神策軍是控制在宦官手中的禁衛軍,都是富家子弟,只能享受,不能打仗。聽說出兵,多以錢僱傭無業貧民代行。張承範率軍經過陝西華縣,軍民皆逃入山中,城中悄然,幸倉中留有存糧,便命士兵帶了三天口糧前行。抵達潼關後,搜得村民百餘人,運石汲水,進行守禦準備。

十二月,黃巢六十萬大軍揮戈西進,攻打唐都長安的門戶潼關。潼關守將泰寧節度使齊克讓在關外置寨迎戰。將士屢經戰鬥,缺糧少草,凍餓交逼,各思家鄉,毫無鬥志。黃巢的前鋒軍來到關下,白旗遍野,不見其際。齊克讓率軍迎戰,不能取勝。倏然,黃巢來到關下督戰,將士們見了,全軍齊聲呼喊,聲震河、華大地。齊克讓力戰,從午時戰到傍晚,士卒飢餓難忍,大聲喧噪,暗地裡放火焚燬營房逃散,齊克讓只得逃入關內。張承範盡散錢財給士卒,上表告急。起義軍猛烈攻關,唐軍全力抗拒,矢盡以石投擊。義軍得百姓千餘人相助,取土填平關外壕溝,引兵而進,夜燒關樓。潼關南面一條南北走向的大谷,即“禁谷”或稱“禁溝”,唐軍忘其佈防。黃巢暗遣尚讓領兵奔往禁谷。張承範得知後急派王師會帶領八百名強弩手前往禁谷攔截。待王師會抵達時,尚讓率兵卒已經進入禁谷。第二天,義軍抄小路迂迴包圍,突擊關後,兩面夾攻,官兵首尾不能相顧,不敵而潰,殘兵退入禁谷,“谷中灌木叢茂,一夕踐為坦途。”王師會兵敗自殺,張承範化裝逃走。逃至野狐泉,遇奉天兩千兵來援。張承範說:“你們來晚了。”博野、風翔來的軍卒便退到渭橋,見所募新軍衣服華麗暖和,發怒說道:“這些人有什麼功勞,就能得到這些,而我們反遭凍餓!”遂掠奪之,反過來給義軍當嚮導,先回長安,焚燒西市。

黃巢起義軍攻克潼關後,乘勝前進,經華州、渭南,直逼唐王朝都城長安。十二月五日,攻入長安。十二月十三日,起義軍建立“大齊”農民政權,黃巢被推為王。





東瓜西瓜馬來瓜


有兩個原因跑不了:中央兵力不足、長安城不好守。

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府兵制瓦解、募兵制啟用之後,中央已經沒有太多兵力了,大量的戰鬥力集中在各大藩鎮手中。

黃巢打過來的時候,大量的兵力都去保衛潼關,潼關是門戶一樣的存在,一旦失守,基本上長安城就受不住了。十二月潼關被攻下,正月裡唐僖宗就帶著宦官逃亡成都了。之所以他們會倉皇逃走,也是因為沒有兵力了,守不住城,留下來只能等死。

長安城的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城裡被分割成了一百多個裡坊,雖然城門和裡坊內部都有用於防衛的街鋪,留有一些巡查治安的士兵。

但總體上來講,不管是長安城的構造設計,還是人員的配置,這都是一座非軍事堡壘類型的都城,一旦有外敵來攻,是很難守住的。

同時以京都長安為中心,修建有大量四通八達的馳道驛道,這些便利的交通網絡,在盛世是福利,在亂世就變成了催命符,加速了敵人的來襲。



文史有意思


我是向日葵,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唐王朝,因為腐敗不堪,民聲怨起,導致農民起義接連爆發,致使唐政府應接不暇,再加上,唐王朝的精銳之師,皆在地方節度使手上掌握,守衛京師長安的戍衛部隊皆是烏合之眾,所以才會造成唐王朝的首都長安被黃巢輕易攻破。

筆者將通過還原歷史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黃巢攻破長安城,受到老百姓的夾道歡迎。


第一,唐政府的腐敗無能,致使兩極分化嚴重,使的普通老百姓失去生活的保障,因此失去人心,黃巢率軍也趁機率兵發難,一舉擊破長安城。

這個時候,唐朝的財富全部集中於商人,官僚手上,社會的“外貌”看似繁榮,但卻反而使農民受到更大的傷害。當時的社會現象,很不正常,純商人不容易在社會立足,要想在社會立足,就必須與官員勾結,這樣就形成了官商勾結,還有些商人通過賄賂的手段,獲得了官員身份,使的自己亦官亦商,慢慢的就形成了階級固化,普通老百姓和農民永遠是最低層面的。受到商人和官員的剝削,造成了兩極分化的嚴重,使的老百姓失去生活的最低保障,因此失去了人心。

其次,戰爭的屠殺、亂兵的焚燒洗劫和不合理的嚴重賦稅,使各地農村普遍徹底“破產”,慘不忍睹。唐代詩人戴叔倫的《女耕田行》就很好的反映了當時社會現狀,詩句如下:

乳燕入巢筍成竹,誰家二女種新谷。無人無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自言家貧母年老,長兄從軍未娶嫂。去年災疫牛囤空,截絹買刀都市中。頭巾掩面畏人識,以刀代牛誰與同。姊妹相攜心正苦,不見路人唯見土。疏通畦隴防亂苗,整頓溝塍待時雨。日正南岡下餉歸,可憐朝雉擾驚飛。東鄰西舍花發盡,共惜餘芳淚滿衣。

通過詩文,就可以看出唐王朝已經腐敗不堪,弄的民怨四起,因此,黃巢把握唐王朝人心皆失的時機,得到了勞苦大眾的擁護,率兵趁機發難於唐王朝,打了唐庭一個措手不及,並且很快就攻下了唐王朝的京師長安。

唐王朝的城市裡很繁華,但是財富全部集中於商人和官僚手上,(上圖)。和農村老百姓艱難的生活成了對比。(下圖)


第二,藩鎮割據,各地節度使手握重兵,造成唐朝兵力分散,以致於京師的長安守備軍根本沒有戰鬥力,面對黃巢軍,一觸即潰。

沙陀族軍閥李克用,義武鎮節度使王處存、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等數位節度使,都是手握重兵的強人,他們都是各擅兵權,在各個地區都有實際控制權。他們各自在自己的地盤招兵買馬,徵收賦稅,使的闇弱的唐王朝更加闇弱。

其次,唐王朝優秀且能帶兵打仗的將領都在京師以外,而長安守城的將領乃是無能之輩,不能打硬戰,沒有實戰經驗,這也是為什麼黃巢一個沒有軍事才能的文人能夠輕易率軍攻破京師長安的主要原因。

所以說,造成京師長安被輕易的其中原因是,各地藩鎮節度使手握雄兵,使的唐朝兵力分散,造成京師長安守備空虛,將領又不能戰。致使長安城被黃巢一個文人輕易攻下來。


<strong>

沙陀族軍閥李克用(上圖),中看不中用的唐朝長安城,守備軍(下圖)


第三,“安史之亂”使的唐王朝軍隊心有餘悸,尤其是守備京師的守備軍。

安祿山和史思明兩人發動的“安史之亂”,波及面之廣,時間跨度之長,在封建王朝歷史紀錄中也是罕見的,安祿山在率軍攻破東都洛陽的時候,大肆濫殺無辜,使的現在唐軍軍士和老百姓都心有餘悸。畢竟安祿山作為少數名族,為人性格暴戾,殺伐心太過強烈。也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舊唐書》。祿山入東京,殺李忄妻、盧奕、蔣清,召河南尹達奚珣,使之蒞事。初,常清欲殺珣,恐應賊,

這次,黃巢率軍來襲,守城的唐軍想到了多年以前的安史之亂,就開始有點怯戰了,一旦軍士害怕死亡,這種心理就會如同病毒一樣,在軍中蔓延,使的唐軍士氣盡喪,不能戰,不敢戰。這也就是黃巢率軍攻長安的時候,基本沒有受到什麼抵抗的原因。

唐軍軍士都認為,黃巢起義,是安史之亂的延續,產生了怕戰,畏戰的的心結。使的軍心盡喪。精氣神不在,在與黃巢大軍還沒有短兵相接的時候,已經全線潰敗。

黃巢因此,輕輕送送拿下唐朝京師長安。

安祿山攻破東都洛陽(上圖),造成洛陽城一片狼藉(下圖)


第四,宦官田令孜專政,亂政,破環了唐王朝朝綱,遭到群臣武將唾棄,使的兵士不願為之戰。

宦官田令孜,原來是小馬坊使,因為和唐僖宗從小就在一起,所以深受唐僖宗寵信,作為宦官的田令孜被唐僖宗委以重任,封他為樞密使和神策軍中尉,至此田令孜權侵朝野,成為唐王朝權利的中樞人物。

《新唐書·卷二百八·宦者列傳下》:田令孜,字仲則,蜀人也,本陳氏。鹹通時,歷小馬坊使。

田令孜和那些以往得權得勢的宦官一樣,一上來就開始利用手中的權利大肆索賄,只要送錢,就給予高官,而那些沒給他送錢的人,就靠邊站,一點機會都沒有,

田令孜的哥哥陳敬瑄是一個小商小販,經過田令孜的運作,搖身一變成為了重臣,而那些大肆攀附田令孜的人,全成為了他的黨羽,使的朝堂之上成了田令孜的一言堂,而那些正直的將領和文成全部遭受到了田令孜的變相打壓和報復,這就導致了唐朝內部文無能臣,武無良將的局面。

因此,深受其害的文臣武將痛恨田令孜,在黃巢進攻長安的時候,採取的是消極的不抵抗政策,故意讓黃巢能夠輕鬆進入到長安城裡。為此來報復宦官田令孜。所以,

宦官田令孜,蠱惑唐僖宗(見此圖)


第五,黃巢的政策得到了窮苦老百姓的響應。

黃巢作為高級知識分子,對於局勢有很正確的判斷,以致於他後續的舉措也是正確的,他只對地主富商和政府官員進行屠殺,對於老百姓和知識分子,則特別優待。發放糧食,散發金銀,並且宣佈廢除唐王朝的暴政。這樣的政策使的黃巢率軍在幾年的時間裡,像秋風掃落葉一樣橫掃江南,每到一處,都有新的力量投入,部隊跟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以致於黃巢在攻陷長安的時候,受到老百姓的夾道歡迎,老百姓的喜悅表情,使的黃巢軍隊士氣大振。在黃巢隨後的作戰中,黃巢的政策使的他佔得民心的先機。

所以說黃巢的政策,為他贏得了老百姓的民心,使的大家都支持他,他在兵員的補充和天下的輿論戰中,佔的先機。使他能夠輕鬆攻入京師長安,打下了好的民眾基礎,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黃巢是這個理論最好的踐行者之一。


黃巢軍在向老百姓發放糧食(上圖),黃巢軍進入長安受到老百姓的夾道歡迎。(下圖)


綜上所述,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被黃巢輕易擊破,原因是,唐王朝的政治腐敗,宦官專權亂政,導致唐王朝失去天下人心,又因為,唐王朝的政策問題,導致藩鎮勢力強大,內廷則兵力較弱,被黃巢抓主時機,獲取人心,因此輕鬆攻破長安城。


向日葵愛歷史



搖把子65450140


我來回答

唐長安城的前世今生

唐朝長安城,實際就是隋朝的“大興城”。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以漢長安城“卑溼”為理由,在漢長安城的東南方向修建了一座新城——大興城。根據《唐六典》記載,大興城的規模相當龐大,東西長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七里一百七十步。根據現代考古勘測,隋唐長安城總面積達到84平方公里,面積是明朝西安城的六倍,其氣勢之雄偉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在大興城的修建中,隋朝統治者過分突出了城市的宗教以及政治功能。根據史書記載,大興城(長安城)的設計,體現了中國古代宇宙論的圖示。其中太極殿正對北極星,象徵著天子上應上帝,受命治國。太極殿前承天門到外郭城的正門明德門,形成一條筆直的中軸線,也構成了一條國家禮儀的延長線,一些禮儀建築如太廟、太社,對稱地列於兩邊。

可以說,隋唐的長安乃是宇宙之都、禮儀之都,其存在就是為了體現帝國的強大和皇帝的威嚴,是宇宙秩序在人間的投影,其重點放在了國家統治理念的視覺化方面。因此,長安城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該城的軍事功能。也就是說,長安城根本不是用來守的。這是一個巨大的設計缺陷。

自古以來,大城就不如小城容易防守。這是因為大城的城牆實在太長,到處都可能成為漏洞。防備小股敵軍騷擾和土匪入侵尚可,若遇大規模入侵,就根本守不住。長安位於平原,沒有山河天險為依仗,城牆又長的可怕。若遇到大股敵人攻擊,戰線很容易拉長,兵力便會分散。在安史之亂後,長安主要依靠15萬神策軍進行防守。雖然人數不算少,但相對於漫長的長安城牆,這點兵力就如同將一把沙子灑進水裡。敵軍若想攻擊長安城,只要聚集兵力攻其一點就可以,而城內的守軍很難給予及時支援。

除此以外,長安城的人口實在太多,盛唐時期達到百萬以上。若遇到敵軍圍城,市民會迅速消耗光存糧,而長安將面臨可怕的饑荒。也就是說,長安不僅守不住,而且還經不起圍城。

唐長安城的地理

隋唐統治者之所以忽視長安的軍事功能,很大程度是因為該城位於“金城千里”的關中。關中地區是封閉地形,有山河之險。在長安四周有潼關、散關、蕭關、武關四大關隘,相對於直接防守長安,防守這四座小城要更容易。

若其中一個關隘被攻破,無險可守的長安城便沒有防守的必要。這也是唐朝長安六次被攻破的原因。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唐朝皇帝往往選擇拔腿就跑,以期未來的東山再起,而與關中一體的巴蜀,便是最好的逃亡去處。

總結

唐長安城雖然有著巍峨的城牆,當時世界上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但是唐長安城並不是軍事首都,而是一個經濟首都。隋唐通知者想要的是以整個關中平原作為拱衛首都的防禦措施,而不是單單一個長安城的城防。


二十四畫生shw


不是說為何唐王朝會被黃巢攻破首都,而是為何唐王朝的首都為什麼是歷朝歷代被攻破次數最多的!

安祿山攻破過,回紇攻破過,吐蕃攻破過等等,再到黃巢和朱溫。唐玄宗以後的大唐,就已經是弱唐了,首都長安經常被攻破,不要覺得太意外[摳鼻][摳鼻][摳鼻]



程小滿的文史日記


答: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首詩就是出自黃巢之手。是黃巢落第所作,因為不滿唐王朝的腐朽政治,公元875年響應王仙芝的起義,在冤句率眾起義。後攻入長安,攆走了當時唐僖宗,自己稱帝,可是自己又不會當領導,後來又逃回山東老家,在泰山自刎。

黃巢也不是第一個攻入長安的,在他之前,還有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這個可以說是唐王朝混亂的分界線。吐蕃大軍攻入長安,這個拜宦官所賜,沒有及時報告唐代宗,導致唐代宗棄城而逃,還有就是唐德宗削藩,可能他用力過猛,導致兵變,後來也沒扛住,逃離了長安城,再後來比較有名的就是黃巢起義了。

為何唐王朝這麼不堪一擊呢,在這裡簡單分析一下:

一、皇帝施政能力有限,到唐朝中後期很長一段時間,兵權都由宦官把控,且過於聽任宦官,甚至到後來出現了宦官亂政現象。

二、兵制原因,當時唐王朝採取的是募兵制,由於不是全國兵役,募集來的農民又沒有軍事素養,而中央軍又是裝裝樣子的紙老虎,安史之亂可以證明。所以到唐王朝中後期,可以說是兵力孱弱,只能去跟回鶻借兵,找沙陀人當僱傭兵。

三、藩鎮制度,藩鎮對兵權的掌控對中央構成很大的威脅。後期,藩鎮還與宦官形成了一種微妙關係,導致皇帝被架空。

綜上,是我對您問題的回答。


老楊說史


唐王朝後期,政治日益腐敗,宦官專權,牛李黨爭,均田制已經徹底破產,人地矛盾突出。隨著藩鎮林立,中央能控制的軍隊很少,對地方的統治力大大削弱,中央沒有足夠的軍隊鎮壓農民起義。加之黃巢善於流動作戰,不會在同一個地方久呆,各地藩鎮視其為流寇,不願耗費自己的錢糧和兵力幹著沒好處的事情,遂使黃巢成了氣候,最後坐大攻佔了長安,為唐朝敲響了喪鐘。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1.唐末人民生活的困苦。唐代後期,江南的社會經濟雖有某些發展,但從皇帝到各級官吏,對人民的壓榨“惟思竭澤,不慮無魚”。僖宗時翰林學士劉允章指出當時國有“九破”,民有“八苦”,人民無法生活,只有起來反抗地主階級及其政府。

2.由於藩鎮自雄,中央政權變得虛弱無力,幾次企圖削弱藩鎮的努力,不僅沒有達到目的,還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致使國家再沒有能力與藩鎮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