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前方華寧往事

老家的路

“你不敢騎馬,還娶什麼媳婦?”這是兒時媽媽總對我說起的一句話,而且說過很多次。

我的老家在華寧縣寧州街道咱樂村委會紅坡村民小組。記得小時候我們村娶媳婦都是騎馬的,新郎官披著紅布、掛著鏡子騎在一匹大馬上,馬頭裝飾得很好看,馬鞍上綁著棉被。新媳婦也騎著一匹大馬跟在後面,身穿花衣裳(大都是紅衣服),胸前也掛著一塊鏡子,手撐一把紅傘,兩匹馬各有一名小孩牽著。後面跟著一路娶親的隊伍,揹著、挑著、抬著新媳婦家陪嫁的箱子、衣服、櫃子等。最前面是兩個吹嗩吶的師傅,一路吹著喜慶的曲子。

路在前方華寧往事

我三叔娶媳婦就是我牽的馬。我就牽過那麼一次新郎官的馬,還沒牽到家,在半路上遇到一匹對頭馬,我牽著的馬就和對頭馬犟上了,那馬前腳一抬,就把我嚇得丟了韁繩,哭著跑開了。至於我三嬸是如何娶到家的,我也不知道。那時候牽馬的人都給一包雜糖(相當於現在的紅包),為了給我壓驚,雜糖還是給我了,但旁人都笑話我膽小。我從此就怕馬,也不敢騎馬。

那時沒有車(整個村委會10個自然村就只有兩輛拖拉機),村裡家家養馬、牛,出門都騎馬或者是駕牛車、馬車。當時村裡通往縣城的兩米多寬的毛土路上,牽馬走路的也就只有我了。所以,在路上遇到行人都和我媽說同樣的一句話:“啊喲,連馬都不會騎,長大怎麼娶媳婦?”我一般情況只有羞愧紅臉的份兒,遇到熟悉的同齡人怪聲怪氣學大人口氣對我說這句話的時候,我還會回答一句“我娶媳婦是要坐著拖拉機去”。

回想過去,我們村娶媳婦所用交通工具的變遷完全能反映出家鄉的公路變化。從記事起,我們村連去田地的路都是“馬路”(馬走的路),田地裡栽種的玉米、洋芋都要人背馬馱才能運回家。後來,在隊長的帶領下,村民出勞出工,挖了一條馬車路。

路在前方華寧往事

在馬車盛行的年代,我的表哥就成為了村裡第一個坐馬車娶媳婦的人。我是一直屁顛屁顛地追隨著馬車去看的,村裡一大群小孩兒都是和我一樣感到好奇、新鮮而追著去看熱鬧的。我記得表哥也披著紅布,表嫂撐著一把紅傘,兩個新人胸前都掛著一塊鏡子,他們同坐一輛馬車。車沒有什麼裝飾,陪嫁的東西是另外一輛馬車拉著。雖然只有從村子西頭到東頭不到300米的路程,因為路面坑坑窪窪,馬車在人們的吆喝聲中顛簸得厲害……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村趕集都是到通海縣楊廣鎮,因為我們村離楊廣鎮近一些(8公里左右),而到華寧縣城卻有20多公里路程,只有交售公糧、烤煙才會到縣城。那時從紅坡村到楊廣鎮的路只有修到斷碑(地名),剩下的還沒有修通。趕一次集要一整天,早上天灰灰亮,大人就揹著自己栽種的玉米、洋芋走路(有的用馬馱著)去楊廣鎮趕集,賣完東西后,又買些家裡需要的東西原路返回,要很晚才能到家。那時只要到趕集日,我和村裡的小夥伴就會在太陽還沒落山的時候熱點冷飯吃下,然後約著到離村子二里地的斷碑等父母歸來,因為大人每次上街都要為我們買一些糖果。趕集返回的大人們走到斷碑就要歇歇腳,問問“我家小娃來了嗎”,沒見到自己父母的小娃也會問問趕街回來的大人們“有沒有見到我媽媽”。這種半路迎接趕集晚歸家長的“儀式”,一直保留到我們村子到楊廣鎮的公路修通為止。

路在前方華寧往事

1994年,我們村到楊廣鎮的公路修通了,村裡漸漸出現了汽車,從藍劍車、拖拉機到三輪車、金卡車(小型三輪機動車)。那年我小學畢業,被華寧縣第一中學初中部錄取,父親很高興,從楊廣鎮給我買了一輛鳳凰牌自行車(那時村裡烤煙栽得多又好的家庭開始有摩托車了),村裡的小夥伴很羨慕我。那時村裡到華寧縣城的路也不好走,晴天灰大,雨天泥滑爛路。我騎車上學也不好走,特別是郭家營採石場一段,到處是石頭,旁邊燒著石灰,路又灰又陡,我在那一段路上摔過好幾次跤,我的自行車也在初中畢業那年在那裡摔成了兩截。當時,那些愛美的大姐姐去華寧縣城都是把乾淨的高跟鞋用塑料袋裝著,一直到縣城在水溝裡把腳洗乾淨才換上,晚上回家時又換上原來那雙沾滿黃泥的解放鞋。

1997年,我考入玉溪師範學校,我報到那天是父親趕馬車送我去通海坐班車。2000年我從玉溪師範學校畢業,華寧縣教育局派車把我們連同行李一起拉回華寧。當時聽說修了一條寧州拖卓直達紅坡的新路,我專門到華寧縣城東門用40元僱了一輛麵包車,想把我的行李拉回老家。誰知才到紅坡村口,一個小坡坡就去不了,因為水溝的水漫過公路,路上泥濘,車輪打滑。司機想了好多法子也無可奈何,最後補退了5元錢給我就回華寧了,我跑了兩趟才把被子、箱子等行李揹回家裡。

路在前方華寧往事

2000年8月底,我被分配到華溪鎮獨家村小學任教。工作後的第一個中秋節,我領取了人生中的第一筆工資,學校還給每個老師發了一盒大月餅(其實就是兩個普通蕎餅)。我捨不得吃,想拿回去與家人分享,那天從華溪鎮獨家村坐班車來到華寧縣城,到街上看看有沒有我們村裡來城裡趕集的車,好搭便車回家。找了半天,只有一輛拖拉機,而且裝滿了煤。司機說從華寧縣城到咱樂村委會紅坡村民小組的路不好走,要繞著從通海楊廣走。在司機的安排下,我坐在煤上,搖搖晃晃地從通海方向走。到楊廣時已經月明星稀了,等我到家的時候,家裡已經閂門睡覺了。見我回到家,爸爸媽媽起來,重新擺上吃的東西,月餅、花生、板栗,還有自家栽種的糯玉米、綠豆等一大簸箕好吃的。可是我感覺好累,都不想吃了。2000年過了一個冷場的中秋節。

2001年,在家裡支持3000元錢的情況下,耗盡我半年的積蓄,用6800元買了一輛摩托車。每次回家,都大包小袋地買些肉、水果、芝麻糊之類的東西回家孝敬父母。有一次回到家,停下車才發現,東西在哪段路顛掉了都不知道,平時這樣把物品顛掉在路上是常有的事情。

路在前方華寧往事

2010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一條水泥硬化的公路通到了我的老家。2011年,我有了自己的轎車,原來回家及返校需要一天的時間,現在只用兩個小時就可以跑一個來回。2017年,家鄉又傳來好消息,從華寧到紅坡的路要改擴加寬。今年春節回家,路面已經改擴完畢,寬敞的水泥路,會車避讓很方便。更值得高興的是,老家到華寧縣城每天有公交車往返。媽媽說:“路好走了,村裡栽種的大白菜、小鐵頭很方便地拉出去賣,外商也會親自開車來村裡收豌豆、香椿等作物。家家有兩三輛車(大多數家庭都有一輛金卡車和一輛麵包車或小轎車)。公交車跑起來以後,特別方便那些老人,上街很方便,可以天天趕集。”

現在,我媽早就忘記以前經常唸叨的“不會騎馬娶什麼媳婦”那句話了,因為到21世紀後,我們村裡的馬和馬車都沒有了,騎馬娶媳婦現在已經成了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