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暴雪将至》?

范清k1ng-bAby


影片主角段奕宏凭借片中余国伟的精彩演绎拿到了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仅此一项,就可以得出结论,无论官方还是非官方都对段奕宏的演技给予了很高的肯定和评价。这部电影,因为剧情相对比较压抑,本人只看过一次,在这里给大家简单的评述一下电影中段奕宏的表演精彩之处。

第一:时代洪流大背景下的命运之争,影片主打的宣传是悬疑片,加上宣传海报,余国伟的一袭雨衣,和不断滴落的雨滴,都透露出很多悬疑和惊悚的特色,然而纵观整个影片,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得出这是一部具有很浓烈的下岗潮,下海潮,时代背景的电影,余国伟就是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的普通人,一个国营工厂的保卫科工作人员,年少时也曾经有过很多的梦想,然而现实却总是很无情和赤裸裸,片中的结尾余国伟的获奖,已经不知道是真实的还只是他自己的想象。无数现实与不现实的事情糅合,无数纠结、惶恐与迷茫的情绪和思想充斥在同一个人的脑海里,你看余国伟这个人,就仿佛是在看一副画,每一秒钟都是不同的画面。段奕宏用他那不算帅气却很深邃的眼神,一直在完美的诠释这一个角色。

第二:同情、怜惜还是爱情?如果说前面说的是生活中的余国伟,那这里说的就是女人和男人世界里的余国伟,我们无法猜测和揣摩出准确的,余国伟对燕子的感情多还是怜惜多,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在有限的几次理发店的场景中变现的淋漓尽致。段奕宏现实生活中,不知道是不是一个懂得浪漫的人,但是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余国伟的“浪漫”,有些畸形的浪漫和不明所以的爱情。

明明下的是一场雨,为何却是《暴雪将至》,这就像明明是一个简单的角色余国伟,却仿佛是一大幅长卷之画,让人看不清道不明!


娱乐晚评


犯罪悬疑片俨然是当下最火的类型了。不过,电影和电视剧在这方面都干不过网剧。网剧在拍摄时有更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既有比电影占据优势的片长来展现丰富的剧情,同时又不受电视观影习惯的影响(上厕所、吃饭之类的),可以营造紧张的节奏感。这是《白夜追凶》《无证之罪》受追捧的原因。

电影要想获得突破,只有在场面和氛围上下功夫了。《暴雪将至》名为暴雪,其实主打暴雨,片中大部分场景都是在瓢泼大雨中和泥泞之地上展开,画面很有冲击力。故事也像天气一样阴冷、迷蒙、灰暗,把连环杀人案置于90年代工厂改革的背景中,有惶惶不可终日之感。

影片塑造了一个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主人公,也就是所谓的扁形人物,他为了实现自己从工厂保卫员到正式警察的理想,独自展开了对连环杀人案的调查。段奕宏完美地诠释了这个人物,将他处境的卑微和内心的倔强集合在那复杂的目光中,让人怜惜,又让人愤恨。而片尾那个反转,让他获得劳模的记忆变成一个幻梦,更是点睛之笔,进一步透彻了他的内心之执念。

但影片成在段奕宏,也败在段奕宏,因为在他的身上投注了大量的精力,导致对其他人物的塑造显得潦草,也让故事留白太多,没有传递出更加丰富有力度的东西。用俗话说,就是没有燃起来。

一部影片是可以这么拍,不去交代真正凶手的面相,不去交代女一的过往、也不去交代那个误伤者的故事,从而营造了一种浓烈的终极虚无感,就像天上飘落的雪花一样,掉到地上就没了。

如果仔细琢磨,我们会把人物的形象拼凑完整。比如江一燕臂膀上的伤口,意味着她过往的情伤。当她遇到段奕宏后,以为终于找到了真爱,所以在发现秘密后才会那么绝望。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断了。而那个被误杀的年轻人也是如此,从他与母亲的关系中,我们可以推测到她是一个单亲家庭,他的内心也是孤冷的,无形中也有了类似罪犯的气质。

但是如果作为院线商业片,肯定没法满足大部分观众的期望,他们找不到标准答案,会觉得莫名其妙。这是影片不会得到太高评分和票房的原因。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不要去追问凶手到底是谁,凶手就是这样消失了。经过几十年的大变革,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而影片的力量也体现在这股真实中。正因为它是真的,所以它才震撼。正因为没有答案,所以问题才显得更加尖锐。

片中的茫茫众生,尤其是那些被工厂抛弃的工人,其实就像那个凶手一样,可以逃脱人的围追堵截,但逃不脱命运的追杀。这个命运就是所谓的时代洪流。当变革像那列疾驰的卡车飞驰而来,谁都躲不过。

所以,看这部影片,不用太执著于案件的因果,要去体味银幕上那种穿越时代的氛围和感觉,去感悟人生的无常。而要想获得快感,去盯着段奕宏的眼睛就行。凭此一役,他会被称为活着的演技教科书。东京电影节影帝实至名归。


陈令孤


没有暴雪的《暴雪将至》,没有凶手的凶杀案

导语:在《暴雪将至》这部讲述上世纪90年代国企工厂区连环杀人案的悬疑犯罪电影里,凶手始终没有露脸的。实际上,正如现实一样,痛苦的工人们根本无法指认凶手、无法辨识凶手,他们不知道该向谁去索要这笔血债。

《暴雪将至》是一部需要倒着看的影片。只有将片末巨大的厂房在爆破的滚滚浓烟中顷刻坍塌,以及目睹这一切发生的冶金厂老工人群像作为影片的入口,才能理解这一部包裹着黑色电影、悬疑片、侦探片外壳的影片的真正内核:这是一部90年代国企改制下岗潮中遭受降维打击的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哀歌之作。在这个意义上,买票进影院准备破案的观众,恐怕要失望了;被片名吸引而来准备赏雪的文青们,也要失望了。

工厂劳模余国伟拼命追查凶手,图片来源:影片海报

剧情启始于一起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连环杀人案。在湖南某小城的国营工厂区附近,相继有女工在不同地点遇害。刚刚当选冶金厂劳模、一心为工厂保卫事业尽职尽责的保卫科工人余国伟(段奕宏饰)在配合当地公安追凶的过程中,拼全力博出位。然而,他很快就遭遇了双重失败——他先是被在编的警察教训“认清自己的位置”,然后在某钢铁厂中与疑似凶手正面交锋的时候赔上了自己徒弟的命。

自始至终,凶手没有露脸、身份成谜、作案动机不详、作案手法不知。图片来源:影片海报

紧接着,连环杀人案还没破,老余就在1997年冶金厂的一次大规模下岗中,和无数工人一样眼睁睁看着昔日熟悉的厂门,在面前彻底锁上。事业挫折的老余将心思投向了情场——他盘下了三厂交汇处“小香港”街的一家发廊店,买了漂亮的耳环送给了之前认识的歌舞厅女孩燕子(江一燕饰)。然而,他真正的目的却是将燕子当作破案的诱饵,引诱凶手上钩再度行凶。当燕子终于意识到真相,这个梦想着去香港,却始终只能在小城要么做色情擦边行业,要么做点小营生的女孩绝望自杀。而极度愤怒的老余将他怀疑并跟踪已久的“嫌犯”绑到连环杀人案案发现场,模拟了一场真正的行凶——他将“嫌犯”暴打得血肉模糊,并因此入狱。

社会主义工厂里的蛇蝎美女,不是致命诱惑,却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

2008年刑满释放的老余获知当年的真相,与自己交手后逃跑的凶手其实早在窜逃过程中就被撞死。最后,老余再次来到工厂外,这次,他和工友们一起看着拥有60年历史的冶金厂被夷为平地,在席卷整个中国南部的雪灾中,观众终于“值回票价”,看到了大雪姗姗来迟。

有趣的是,作为一部侦探+悬疑片,影片虽然以寻找凶手作为叙事动力,凶手的面目、凶手的作案动机、凶手的行凶方式,却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空白。我们只能看到凶手的背影,身穿雨衣飞奔而去的背影,我们甚至不能在影片的叙事空间中,还原一个个凶案现场,凶手为什么杀人,怎么杀人,怎么盯上这些不同工厂的女人,如何运送尸体。甚至凶手本人的身份也无从确认——他的尸体完全被车祸碾压面部,事后无人认领,没有亲人,没有任何信息。凶手就像一个幽灵,他游荡在工厂里,伺机杀死那些漂亮却又没有好名声的女人们。

传统的侦探悬疑套路在末路的社会主义中国国企厂区里失效了。

这里没有好莱坞式的杀手,否则杀手应该是一个精神病态者,携带着惨痛的童年创伤,在母亲的阴影里,连续杀死那些不能与之发生性关系的女人;这里也没有法式的黑色电影,在这里,蛇蝎美人不再是诱使男性英雄走向犯罪的致命诱惑,而变成了一个下岗的男人为了实现自己的雄心和事业野心而抛出的诱饵。有的,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国企保卫科人员偏执而愈加疯狂,却注定无果的追凶之路,以及由此牵扯出的一系列悲剧式小人物。

劳模余国伟最后成了凶犯。图片来源:凤凰网

在这片钢筋水泥、淬火锻造的老工厂区,只有贫穷与压抑,迷茫与绝望,只有无亲无故的神秘杀手,只有因为经济问题杀死妻子的下岗工人,与最终幻灭而堕落成为罪犯的主人公。所以正在老去的张警官说,今年是怎么搞的?怎么这么多的雨?现在是怎么搞的?“家本该是抱团取暖的地方”,而现在变成了下岗的丈夫在争吵时举起屠刀砍向妻子的仇恨。

这部“没有”凶手的追凶片,显示了今天讲述90年代国企下岗潮创痛的某种叙事困难。正如那个时代一样,《暴雪将至》是一个不知道凶手究竟是谁的吊诡故事,是一个不知道悲剧原因无从讲起的死亡故事;那是小说家曹征路在《那儿》中讲述的以“改制”的名义,把国有企业贱卖给前厂财务处长的故事;是同样以碎尸、抛尸包装的影片《白日焰火》里美貌的桂纶镁洗坏了客人的昂贵衣服赔不起的故事。在集体剧烈崩塌的时代,个体经历与目睹着精神崩落、行为失范,却难以辨识“真凶”。

而《暴雪将至》显然有着更为自觉,更为刻意地讲述这段历史的雄心。它在追凶过程中有意插入的下岗再就业动员的广播声,厂区骤增的各种暴力事件,同时在现实的层面上呼应着90年代轰动一时、不久前刚刚告破的白银连环杀人案。现实中,“白银”这座1956年才建立在有色金属开采之上的城市,跟1997年的冶金四厂一样经历着愤怒与压抑,

痛苦的工人们无法指认凶手,甚至无法辨识凶手,他们不知道该向谁去索要这笔血债,因此凶手只能是一个没有名字、没有面孔、没有来处的幽灵。或者说,工人们不能将贫穷和下岗的仇恨指认为某一个具体的坏人,面对结构性遽变,他们连仇人都找不到。

2008年,出狱的老余在视觉造型上一改年轻时候的打扮。他不再有时髦的摩托机车,没有拉风的皮夹克,只有灰白头发,围着围巾,穿着朴素的夹克,俨然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工人。影片的最后,老余回到了他回忆中(抑或是幻想中),他最荣耀的地方。在那个独属于社会主义时代,而如今已经败落的大礼堂里,他想起了他曾经骄傲地站在这个舞台上,光荣地说出一个社会主义工人劳模的梦想。

美编:黄山


土逗公社


剧情方面:接二连三的女尸案出现在南方多余的某工业城市,保卫科科长余国伟(段奕宏饰)凭借其过人的识人技能笃信自己能破这桩连环命案,在追逐案犯的过程余国伟的徒弟偶然丧命,不甘心的他利用舞女燕子(江一燕饰)欲将凶手引出,燕子得知后悲伤不已自杀了,余国伟悲痛至极将不是凶手的人重伤,锒铛入狱,出狱之后才知道凶手早就找到了......

这类犯罪题材早就珠玉在前,比如之前的《白日焰火》,都是聚焦下岗工人不甘被时代抛弃,努力证明自己存在,希望能在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讲述了体制对个人的戕害。

影片中女尸的呈现方式很明显有韩国《杀人回忆》的痕迹,另外电影的风格也受到了纪录片《铁西区》的影响。所以就题材而言,不算新颖,故事内容也不算新奇。

表演方面:《暴雪将至》可以说完全是由段奕宏个人的表演支撑起来的。因为电影后半段叙事的拖沓,讲了好几次余国伟监视燕子伺机找到凶手的戏,导致我几次三番打呵欠,能把眼睛回归到荧幕完全是因为段奕宏的演技,他的表演真的是让你把眼神牢牢放在他身上。

比如,影片一开头,余国伟出狱到地方上报到,他通过两个“是”和诚惶诚恐的表情表现他在监狱里呆过:有问必答态度良好里面掺杂着恭敬。当时决定看这个片子也是冲“段奕宏东京影帝”的头衔去的,影片开头不到两分钟的这段表演就让人很入戏,我当时心里咯噔:嗯,还真的演得很像。

而且这个形象很明显和《烈日灼心》里面的段奕宏额警察形象不同,《烈日灼心》里面的警察是个无论从道德上还是社会地位上都是一个很强势的角色,所以人物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懒散中透露着一种威严,你能感觉到他身上的戾气。

再比如,他希望自己能调进警局当警察,上蹿下跳地表现自己,殷勤地给警察递烟,第一时间到达案发现场,组织工人配合调查,那股多管闲事表现过头的样子很让人厌烦,但也正因为他的愿望如此强烈,以至于最后他做出了将人打成重伤的事情,观众也都能理解,也会进一步去考虑是什么让他沦落至此。

当然还有很多,你看过《暴雪将至》,在对比《烈日灼心》,可以明白段奕宏是真的在塑造每一个他演过的角色,是用心去琢磨过的。所以就算是段奕宏的表演,也值得去看。


壹条电影


连环凶杀案发生在下雨天,暴雨洗刷着泥泞的地面,同时也将证据销毁得七七八八,多名年轻女性遭到凶手性侵并被残忍杀害,尸体抛弃在叠影重重的草丛堆间,附近都是杂七杂八的工厂,凶手也许就是某个工厂的工人,但谁也不知道到底是谁。主角在条件缺乏的情况下,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运气在抓拿嫌犯,却被穿着雨衣的嫌犯侥幸逃脱。主角面对着空气里弥漫的凶手味道,眼睛对着镜头,流露出的是一种憋屈,无奈,无助和愤怒。

当我说到这的时候,绝大多数人第一印象绝对是奉俊昊导演的巅峰之作《杀人回忆》,但在今天,我们看到了另一部电影《暴雪将至》。

《暴雪将至》从头至尾都透露出《杀人回忆》的味道和质感,这会让很多奉俊昊的粉丝觉得这部电影很有嚼劲。画面的调度,配乐的处理,包括演员们的演绎,都很出色,唯一有所争议的地方,可能就是剧本。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将会是一部叫好不叫座的影片,“叫好”的原因就是电影里的那股子“嚼劲”,“不叫座”的原因在于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过于隐晦和繁多,导致于后期的剧情显得非常的分散,作为一部悬疑犯罪片,我一直以为后期剧情会有很大的反转,可以是凶手的身份出乎意料,也可以是段奕宏的自身精神和认知出现了问题,自杀的江一燕是段奕宏“幻想”出来的,原因则是她的自杀显得很突兀,而且老厂喂狗的员工也在强调1997年没有保卫科的人会获得劳模。

但最后的结果让我很是吃惊,居然真的就是江一燕受了刺激自杀,段奕宏因此也冲动地误杀了无辜者,真凶则早就死在车轮之下,这段剧情太过简单,男女主角自杀,犯罪的过程也太过随意和冲动了,以至于让很多一脸懵逼,电影这就结束了?

电影也有意识地在将“大时代”和“小人物”双线并进,有关“大时代”的描述体现在那一起和主线毫无关联的家庭凶杀案中,凶手是因为丢了工厂的饭碗所以常年和妻子争吵,最后犯下罪孽,但这样的植入在我看来太过生硬,再一次地分散了剧情,反而是一项败笔。

最后,对于《暴雪将至》,我想还是要给予更多的宽容,毕竟是导演的处女作,能够在东京国际电影节得奖,已经是非常惊艳的成绩了。



我是星夜行


《暴雪将至》是导演董越的处女作,但是全片却透着大师般的野心。

这是一个追查连环杀人犯的悬疑犯罪故事,很有曹保平导演作品的基调。阴沉灰暗的天空、贯穿始终的大雨、破败不堪的钢铁厂,还有那个脏乱泥泞的小镇街道,一贯的颓废式美学被发挥到了极致。而这种艺术性处理,也形成了很具像化的环境隐喻。这种方式比曹导的作品里表现的更为用力,显然罪案的故事只是一条引线,对于时代对人的影响才是导演要讲的主题,其浓烈的作者性也是董越在第一部作品里就很外露的特质。


影片中人物所经历的97年作为一个重要的时代符号,国内正孕育着巨大的社会变革,经济体制正在悄然转型。“下岗待业”成了那时工人所面临的集体困境,片中有一幕丈夫因下岗无事可做引发家庭矛盾从而导致杀妻的段落,围观的群众也是冰冷木讷,这些就是那个时期对于人民生活状态的映照,极端化的处理让老戏骨杜源演的老警官不禁感叹:今年冬天这是怎么了?不断催生的多起变态凶杀案,让工厂安保余国伟试图努力通过查出真凶,而入驻警察编制钻到到体制内,随着猝不及防的下岗大潮来临,这个小人物被逐步异化。甚至不惜拿自己心爱的女人做诱饵,开始一场自我编织的猫鼠游戏。最终自我设定的凶手成了内心疯狂的匕首,走火入魔后无法自拔。没有出口的无奈,绝望、沉闷,人在时代碾压下的悲凉宿命感呼之欲出。当小镇工厂被整体爆破拆除的那一刻,那些镇上的一家老少深情凝望,烘托出对于时代变迁的感叹。连绵不断的雨灾,获得劳模后的假雪,以及即将到来的雪灾,预示着一个又一个无限循环的轮回,特别值得深思。



段奕宏此番饰演的余国伟是张扬中透着压抑性的,对于人物内心的挣扎和不安定感的刻画是惟妙惟肖。片尾最后他回到车间的剧场与老工人的对话,让我们不禁联想那段获得劳模戏码或是余国伟个人的内心膨胀的私欲化具象,亦或是暗喻所谓的丰功伟绩都在改革的潮流中不堪一击。江一燕饰演的舞女戏份不多,但是对于人物情感波动的细腻把握可谓丝丝入扣,当识破真相被深爱之后打击后,彻底万灰俱灭了。

影片包裹着太多的社会隐喻,节奏也不是典型的商业模式,不像曹导黑色幽默的商业剧作法。导演个性化的私货倒是比比皆是,如今欧洲的高分影片都是在艺术的包装下深刻揭露社会问题,而像这种作品在国内还是很少见的,导演也很有可造之处。


暗夜骑士


段奕宏东京封帝后、影片内地上映前,我看了两遍这部影片。有趣的是,两次看下来,我的态度从质疑变成了对导演的敬佩。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把这片当成了犯罪类型片。前半段类型化做的还算不错,凶杀案、刑侦、以及环境处理的都很到位,但从段奕宏的徒弟死掉以后,我感觉整个故事就崩塌了,江一燕的戏份被怪异地插了进来,故事走向也从破案变成了畸形的感情线,最终案情告破,结果也是令我大失所望。以上是第一遍的观感。

第二遍看,故事了然于心,自然也会更多地关注细节。这时候才发现,原来导演从一开始就在电影的每个段落都安插了许多细节,来表达他自己对时代的思考。而影片前后看似隔离的剧情走向,也向我们传达出了这部影片的基调,只是用了犯罪片的外衣,去讲时代变迁下小人物的命运。

影片开头,出狱后的余国伟去派出所办身份证,他说自己是余下的余,民警没有听清,于是他又说了一句:多余的余。后来,时间切回1997年,也映射出故事的背景:下岗潮。尽管他歌颂国家伟大,但在另一个角度看,他不过是时代多余的“废渣”。

第一起案件发生时,老余匆匆忙忙赶到事发现场,这段戏也是透露出了非常多关键的信息。老余跑到现场的姿态,并没有大步流星,而是蹑手蹑脚,有点像个妇人,能看出来他对体制内带着谄媚的姿态。后面用张警官助手李警官的话来反面加深这一状态,他说要不是缺人手,才不会叫你们保卫科;以后长点眼,叫你们来的时候再来,别瞎插手。

你看他眼中的老余,好像一条狗啊!

为了协助破案,老余把工厂有嫌疑的工人全部带到了派出所。这个细节结合最后工厂老人说的话:保卫科没效益,没拿过劳模。你能想到,他这样带着工人来派出所,在工厂内要顶着多少压力。

至此,老余的人物形象和悲剧命运基本已经交代清楚:在工厂的小世界里,他是被人冷嘲热讽的边缘人物;而他一心想进的体制内,只把他当成好用的工具。这样尴尬的处境下,我们自然会想到一个问题,他去破案,究竟是为了什么。想进体质?想获得工厂的认可?或者单纯为了在破案中得到个人成就感。

在我看来,进入体质内是他的终极目标,但可惜的是,这个目标太遥远、太难实现;于是他在聚会时说“鸡头凤尾都分不清?”可惜在工厂里,他也没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鸡头”,最后到底有没有获得劳模,都不一定。在现实的压迫下,破案似乎成了他安慰自己、聊以慰藉的唯一选择。


故事继续推进,他和徒弟回到了警察侦查过的案发现场。徒弟抱怨说,警察都把能查的都查了,你还希望等犯罪嫌疑人回到案发地吗?这时候他说:人都喜欢回到自己最得意的地方。这个细节结合最后,他回到工厂礼堂,那是他这一生最得意的时刻,而迎接他的却是全面的否定。

为了引起凶手的注意,老余施展了他在影片中唯一的刑侦技巧。当然,这招顺利地引出了凶手,接下来一长段的追凶场景,把工业时代的工厂空间拍的极其漂亮,很难让人想到是出自一个第一次拍长片的导演。场景调度、空间质感与追凶动作一起,把故事情绪推向了高潮。

至此,影片的第一个段落结束,用一连串工厂空镜切换到下一个故事:老余与燕子之间一厢情愿的感情线。


燕子的出场,在灯光舞场之后,很容易让脸盲的观众以为老余在灯光舞场遇到的那个女人就是燕子。其实公映版减掉了燕子的出场戏,换成两人对话中说出相识的经过。燕子遇到流氓,老余解围,于是相识。事实上,与燕子的相识是老余一手策划的,流氓也是他找来的。从这一点细节其实也可以解释他为什么没有家庭:性无能。想到这一步,真是佩服导演的老辣,把一个人写的如此悲惨,却让他装出一副充满正能量的样子。

这里要讲一下灯光舞场认识的那个女人。期间有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展示了两人在角落拥吻的剧情,也说明段奕宏对女人的尝试,到此为止。随后他向这个女人展开了调查,而女人也根据他的问题一一对应出了他想得到的回答。对应最后他回到灯光舞场,向那个女人重新说出此事时,导演用了非常长时间的、让人尴尬的笑声做出回应。这段笑声也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老余根本不懂刑侦。


接下来的剧情就是顺水推舟了,老余骗燕子在三厂交界的街道上开了一家理发店,想通过她来引出凶手,最终被燕子发现。投入感情的燕子对这件事极度失望,最终自杀。他这样做的动机,也是从张警官口中得知的。后来他用燕子引诱罪犯的行为,也被张警官看在了眼里。

影片最后,2008年老余出狱,南方再次迎来暴雪,不仅与97年的暴雪前后对应,还从侧面表明了下岗潮的创伤,在十年后依然有阵痛。想想08年的大事,不仅有奥运会、有汶川地震,还有经济危机和4万亿财政政策。今年明年,又是一个十年,当下我们面临的问题,依然是十年前的余波。



正如导演所说的,《冰血暴》当中的角色围绕一箱钱展开了匪夷所思的故事,但在那个年代的内地,钱不会是角色的动机,“体制”才是。从这句话出发,你会发现影片在犯罪类型片之外,更有意义的探索和思考。
这部影片的导演董越,第一次拍长片就能到这种程度,真是让人看到国产片的希望。段奕宏从强势英汉的形象变成这样一个矛盾的角色,表演张力充分展现,影帝实至名归。真心推荐二刷。


理查德太深


由《有部好电影》为您答题,请多多关注。

《暴雪将至》由段奕宏和江一燕主演,并且段奕宏凭借此片夺得了东京电影节影帝。

这部电影还没上映,将在11月17日正式上映,所以暂时无法评价电影究竟如何。不过单凭段奕宏的演技,我想这部电影肯定也会看点多多。



《暴雪将至》将小人物的命运和大时代的变迁联系起来,既能有小人物的离合悲欢,也能看到史诗般的国家时代变迁。


段奕宏的演技近年来愈发成熟,无论是《烈日灼心》还是《记忆大师》都凸显出了他的精湛演技。而这次他担纲主演,《暴雪将至》值得期待!


浪潮电影


很不错的电影。

本片的质感很像韩国犯罪类型片,这一点从上映前放出第一张剧照的时候就有人提到了。这样的质感,在国产电影里是很少见得,创作者是用了心的。

但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不仅有面子,还有里子。

在犯罪片的外壳下,这部电影其实讲了一个相当具有中国国情的故事,这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

段奕宏这次演绝了一个小人物。之前演过很多次干练刑警的段奕宏,这次演了一个自以为能破案的保安队长。

但实际上,破案根本跟他没有关系。破案只是他一厢情愿想要抓住的救命稻草罢了。

本片的中心思想,是在那个年代,无论是谁,都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

不管是想破案当警察的段奕宏,还是想开理发店的女人,还是仅仅是想死前回家养老的老警察。所有人,都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

那是一个无比压抑而绝望的时代。

最后案件的谜底被揭开,却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结局。老段忙乎了一整部电影,其实是在跟空气斗智斗勇。或者说,是在和他内心的假想敌斗智斗勇。

他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没有用,没有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十年前,被下岗的工人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十年后,象征铁饭碗的工厂也被拆除了,10年前的幸运儿们,又将何去何从?

这部电影拍出来一段有一点敏感的历史。

是一部好电影。


芈十四


《暴雪将至》,像极了《杀人回忆》。

受害者都是年轻女性,死前受到虐待,然后抛尸荒野,不见踪迹的连环杀人恶魔,毫无头绪的警察,主角自以为是默认的凶手,抛出诱饵吸引真凶上钩。

一个是工厂保安,一个是小镇警察。

追捕疑凶的过程中,余国伟的徒弟死了,宋康昊的同事截肢了。

相似的地方很多,包括看见的和感觉到的。

无处不在的扑朔迷离。

不过,在类型片的界定上,《杀人回忆》是毋庸置疑的犯罪片,《暴雪将至》却没那么简单,犯罪和侦探只是表象,大时代之下的社会变迁,才是主题。

90年代的下岗潮,终于在香港回归这一年,席卷了长宁第四冶炼厂。

保卫科长余国伟刚获得“先进工作者”,正踌躇满志准备干点大事,好上调公安系统时,下岗了。

有一点必须肯定,余国伟的“先进工作者”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脑子臆想出来的产物,笔记本扉页的题字说明了一切,至于电影结尾老头说:

“保卫科没效益,厂里评劳模,从来没给过保卫科。”

并非余国伟的记忆出现了偏差,而是老头自己想不起来了,或者说,老头想表达的意思是:“1997年,谁还有心思评劳模啊。”

当上先进,余国伟的几个朋友夸他能力强,可以申请上调到公安系统,余国伟先摇头,听见轴承厂的谁谁都上调成功后,眼中现出一抹黯然,他动心了,因为他对自己的能耐,很自信。

于是,他下定决心,必须要把案子破了。

不归路已在前方,上路吧。

一个人,专注于一件事,心里充满迷之自信,特别需要这件事来证明自己的时候,他的判断和视角便开始错位了。

悲剧就是这样产生的。

首先,抓捕疑凶时,凶手跑了,徒弟死了。

死之前一番忏悔,厂子的小偷是我们几个人通风报信的,知道师傅你不屑于此,就没跟你说。

余国伟的价值观,第一次受到了冲击,原来老实本分又听话的徒弟,跟我想的,根本不在一个频道,钱的诱惑竟然比荣誉还大。

这怎么可能,我必须证明自己是对的,荣誉大于一切,我可是保卫科唯一获得“先进工作者”的人。

然后,他找到了红颜知己,燕子。

插一句,燕子的人设,有些清奇,不知道从事的是什么职业。按剧中所述,是一个在歌舞厅工作但是有理发手艺的姑娘,特别风马牛,好在不太影响剧情。

闲谈中,余国伟看见了燕子的照片,一个大胆的想法诞生了,引诱凶手上钩。

凶手不是喜欢杀害年轻女性么,那就给他设个套,钓鱼执法。

三厂交汇的那条街,当地人称“小香港”,余国伟盘下个理发店,燕子的梦想正好是去香港开理发店,两人一拍即合。

燕子以为遇见了懂她的男人,余国伟为自己找到一个优质的诱饵,窃窃自喜。

俩人都准备大干一场,追逐各自的梦想。

这时,工厂倒闭,全员下岗。

没有事干,没有退路,余国伟只能在缉凶路上,无法回头的走下去。

他的追求和寄托,精神的支柱,就是破案。

每天晚上,坐在理发店斜对面的小酒馆,窥视着每个他认为可疑的人。

终于,一个经常来店理发的男人,引起了他的注意。一番打听,这人有猥亵妇女的前科,这让他更加确定,凶手非他莫属。

燕子去对面的小酒馆吃饭,老板说:“你老公经常坐这里。”

女人的直觉,让她意识到余国伟的行为有古怪,老板的话更让他疑惑顿生,她坐在桌前,抬眼能看见的,只有那间理发店。

她隐隐想到了什么,翻开余国伟的包,发现了“先进工作者”笔记本,上面记满了跟凶杀案有关的资料,包括现场照片,和她本人的照片。

刹那间,她彻底明白了,这个男人,并不爱她,她只是一个引诱凶手上钩的饵。

缉凶,是余国伟的梦想,他醒不了,燕子意识到这一切时,心碎一地,只有自杀。

燕子死了,余国伟悟了,我爱这个女人。

徒弟死了,女友死了,自己下岗,什么都没了。

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个案子,就是那个凶手,压抑、愤懑、爆发、忍无可忍便无须再忍,杀了他。

管他是不是。

荒郊野地,大雨滂沱,黑色的雨衣,沉重的电棒,一个可能是凶手的男人,一个走火入魔的保安科长。

一切从这起,一切从这终。

“余,多余的余。”

十年大狱后,余国伟明白了,我是个多余的人,多余多管闲事的人。

一段扭曲变形的爱情,在大时代的背景下,终结了。

1997年,只有大雨,直到出狱后的2008年,暴雪才悄无声息的不期而至,一辆打不着火的客车,横在银幕当中,发出呼哧呼哧的喘息声。

电影落幕。

平心而论,本片很难用好看和不好看来评价,每个观众有各自的视角,出发点不同,看到的结果就不同。

对于把本片当作侦探推理片来看的朋友,能给你们惊喜的,只有凶手消失这个桥段,真的出乎意料,当然,也可能是公子孤陋寡闻。

宏观密室逃脱事件,可以的。


评分(满5):

《暴雪将至》,4分。

看完了,点个关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