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說日本刀劍傳世眾多而中國卻很少?

雲破月來影玩你


刀劍是用於劈刺格鬥的兵器,也是冷兵器時代運用最為廣泛的武器。日本刀因其獨特的鍛造和工藝,與大馬士革刀、馬來劍共稱世界三大名刀。


日本刀劍多刻刀銘和家徽,在清水橘村1932年所著的《刀劍大全》中,將日本刀流派分為26派,有菊池鍛治、博多鍛治、來一流、天國、安綱等。日本刀劍傳世數量之多,制刀流派之眾舉世罕見。日本的刀劍鍛造技術發源於中國,為何中國未曾留下如此多的傳世刀劍?

刀劍作為一種冷兵器時代大規模配屬軍隊的制式武器,其本質是一種消耗品,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其刀劍的消耗相比於日本更甚。日本處於一島,幾乎沒有來自外部的侵略,即便爆發國內戰爭,例如日本的戰國時代,其戰鬥規模相比中國歷史上動輒數十萬人的戰役,更是不值一提。而中國卻恰恰相反,自秦統一全國,兩千年來中原王朝始終在面對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對外戰爭頻仍,對內戰爭也不斷,數萬軍隊的戰鬥規模是家常便飯。

(中國環首刀)


正因為中原王朝面臨的戰爭規模和戰爭次數都要遠超日本,刀劍作為一種高烈度消耗品自然無法在中國長存於世。中國傳世刀劍較少的原因還在於中國封建社會“禁私兵”的傳統制度。自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以來,便禁止民間私藏兵器,隋唐的府兵制被完結。至此,軍隊武器變為由國家統一採購,而非府兵自備,這大大擴充了軍隊的兵源,但同時,作為武器的刀劍取向也變成了適合大規模採購的性價比至上原則。

反觀日本,自隋唐時代由中國引進鍛造技術後,日本的刀劍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由於日本金屬資源匱乏,不具備中國這般大規模鍛造制式刀劍的條件。為此,日本工匠只能使用海綿鐵這樣比較原始的冶煉產品,而在中國,因為這種塊鍊鐵產品所含雜質較多而又成分複雜,加工很困難,所以慢慢被淘汰了。日本工匠則將鍛造海綿鐵的方法發展到了極致,他們發明了低溫鍛造技術對其進行加工,但成本卻十分高昂。


由於海綿鐵特殊的材料性能,導致其在鍛造中很難控制成品形狀,報廢率很高,一柄合格的日本刀劍對鍛造工藝的要求不言而喻。

助推日本刀劍傳世的因素還在於其武士文化的推動。自1192年鎌倉幕府建立後,武士階層的長期執政和武士文化的迅速成長對刀劍文化起到了推波助瀾之效。日本武士視刀劍為靈性之物,所佩之劍均各自命名,希冀其殺敵顯威,有如神助,刀劍成為日本武士道的靈魂。這種武士文化類似於中國的府兵制度,武士刀劍便作為一種重要資產,由其後人一代代保留下來。


1.嚴勇.漫談日本刀劍[J].紫禁城,2002(03):35-37.


歷史研習社


直入主題,三方面的原因:

1. 我國傳世刀劍主要集中在秦漢之前,日本傳世刀劍集中在唐宋以後。年代和保存方式不同。

我國曆史太長,刀劍傳世難度非常大。保存幾百年和上千年是完全不同概念。

比如西周晚期的玉柄鐵劍,距今約2800年,長20釐米。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虢國墓,現藏於鄭州市河南博物院。

經過檢測,這柄鐵劍是一塊煉滲碳鋼,即鐵塊經過長時間滲碳,反覆鍛打而成。我國周代就以掌握合金冶煉技術,《周禮》中有明確記載了六種銅合金的成分和用途。

最有名,保存又好的當然還屬越王勾踐劍,距今2400年,長55.7釐米,現藏於武漢市

湖北省博物館。

上刻鳥蟲書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劍身鑄黑色菱形暗紋,護手正面鑲嵌藍色琉璃,背面鑲嵌綠松石花紋,極其精美。通體經過硫化處理,耐腐蝕和強韌度極佳。出土時非常鋒利。

類似還有越王州勾劍,吳王光劍,吳王夫差劍等等,做工均非常考究,體現了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貴族對短劍的偏愛。


日本流傳至今的名劍確實較多,一般為11,12世紀及以後的作品。比如有著名的天下五劍:

  • 童子切——平安時代的刀匠大原安綱所製造,刃長79.9釐米,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
  • 鬼丸
    ——鎌倉幕府執權北條氏的傳家寶,京都粟田口派國綱的作品,刃長78.2釐米。北條家滅亡後落入新田義貞手中,後被足利家所得。末代將軍足利義昭把它贈給織田信長,後又由信長傳給了豐臣秀吉。德川家奪得天下後,德川秀忠將其作為慶生禮物獻給天皇。因為不吉利被退還,明治時代再次被獻給天皇,現存於日本宮內廳。
  • 三日月宗近——平安時代刀匠三條宗近製作,刃長80釐米。因刀紋呈現許多三日月紋路而得名,造型優美,被稱為“名物中的名物”。先由豐臣秀吉正室北政所(寧寧)持有,後來作為遺物送給德川秀忠。現存於東京國立博物館。
  • 大典太——筑後國刀匠典太光世所造,刃長65.75釐米。為室町幕府足利家的傳家寶。後由豐城秀吉送給勇將前田利家。現藏於日本前田育德會所。
  • 數珠丸——鎌倉時代後鳥羽上皇命令刀匠青江恆次所鑄,刃長81.1釐米,作為著名僧人日蓮的護持刀。長期保存在身延山久遠寺,失蹤後在某次拍賣會上現身,目前保存於兵庫縣尼崎市本興寺。

可見,日本現存著名刀劍多為距今8,900年及以後的作品。並且由家族相傳,容易保存。我國現存著名刀劍的多為2000年以上,通過墓葬發掘尋獲。不同的年代和保存方式意味著存世難度差距極大。


2. 社會環境不同。

我國是大一統國家,秦漢以後對武器盔甲控制趨向嚴格。漢唐宋的歷代刑法中,弩,長矛,鎧甲在民間均屬於違禁品。也說明這些才是國家重視的制式武器裝備。刀劍反而更多側重裝飾和儀式功能,對於普通農民市民,刀劍則變成了樸實的護身用品。

日本封建領主制度下,武士階層長期存在。他們需要自帶武器參加戰鬥,形成了依賴刀劍,愛好刀劍的文化傳統,上層也不會刻意加以控制。


3. 戰爭傳統不同。

我國古代戰陣戰術要比日本發達得多。崇尚大兵團作戰的排兵佈陣,單兵武器也以適合大規模作戰的矛,盾,適合騎兵作戰的槊,以及遠程武器弓弩為優先。並且追求武器的統一制式,方便大規模裝備。

秦代兵馬俑出土的秦劍是這種思維下的代表產物。這些秦劍均為青銅批量製造,質量遠不如勾踐劍。它們的質地硬而脆,出土時沒有開刃,更多可能用作日常禮儀和裝飾。真正決勝的,是那些先進的弓,弩,箭和長戟。整個秦俑坑中出土了4萬多件兵器,劍只有幾十把,可見刀劍在我國大規模作戰中作用一直處於下降狀態。

兩軍數萬人對陣,要擊破對方層層嚴密的陣型,非要弓弩,長槍不行。刀劍這種近身之後才能發揮威力的武器,註定要處於從屬地位。

後來產生的環首刀,直刀等單兵刀劍,還一直在和不斷推陳出新的鎧甲作鬥爭。在筒袖鎧,明光鎧,全身鐵甲面前,往往需要依靠長槍結陣,馬槊突擊,或者鐵錘骨朵敲擊這類專用戰術來破甲了。

日本則一直更偏重個人戰鬥,推崇一騎討和將領武勇,刀劍的地位更高。在單打獨鬥中,多樣化的刀術劍法很適宜發揮威力。小規模衝突中,刀劍也能適應複雜的地理環境。當日軍遇到集團作戰時,他們一樣選擇了長槍和弓箭。


綜上所訴,不同歷史,不同環境,造就了中日兩國對刀劍不同的態度。也就出現了傳世刀劍大有區別的現實情況。

(謝謝觀賞,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其他文章賬號下可見)

參考文獻:《越王勾踐劍之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日本の刀剣》


文史小茶館


近代日本是經過明治維新進入工業化,中國則是經過與先進文明的碰撞,被迫進入了工業化,區別在於日本由內而外,中國由外而內,導致的結果就是日本可以很大程度的保住自己的文明,而中國卻在對外開放中迷失了自我。不僅僅是刀劍,在很多領域中國人都對自己的文明持懷疑態度,比如中國功夫、儒家文化、傳統樂器,甚至五千年的歷史等等,刀也是其中之一,連中國人都不認可的刀劍傳承自然會日漸消失,也必然會繼續消失下去。沒有文化自信,一少部分人為傳承做出的努力也是沒有用的。


已註冊VIP會員


簡單一點回答這個問題,中國的刀劍留存少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傳承,大部分的刀劍因殉葬長埋地下與歲月同腐朽,當相隔千百年以後再出土的也只是廢鐵而已,很多可以傳承的東西都一樣,但日本人的刀劍會找繼承者,所以流傳下來


溪風98250711


很簡單,中國古代自宋以後重文輕武,傳家寶都是文玩字畫。古代的達官貴人們,都想著怎麼撈錢、娶幾房漂亮的姨太太,要寶劍做什麼?文玩字畫能夠隨時把玩,還能拿出去炫耀,刀劍只是小年輕的愛好,老儒生們誰會舞刀弄劍的?不沉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