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北方戰事吃緊而且短兵缺將,為什麼不把南方的軍閥集團北調支援呢?

手機用戶石岐乳鴿


明朝在與滿洲人和起義軍對抗中,並不是沒有動用過南方的部隊。

在遼東與後金作戰時,南方明軍多次有北調的記錄。後來皇太極深入京城腹地的過程中,各路勤王的部隊也有南方明軍的影子。但是南方的明軍存在前期與後期戰鬥力嚴重退化,數量和質量都不盡如人意的情況。

眾所周知,明朝兵役制主要有兩種招募士兵的方式。一種是世兵制,軍職世襲罔替。老子死了兒子接班,說白了,基層軍官就是拼爹,沒有戰鬥力看天分;第二種是自給自足制,明朝號稱養百萬兵、不耗費百姓一粒糧。但說白了就是讓軍隊自給自足,部隊屯田種糧,平時為農,戰時為兵。可是部隊天天都在種田,日日都在盼收成,哪還有精力訓練呢?不訓練,戰鬥力從哪來?


而且由於南方的氣候比北方更適合生產,而南方本身的戰事也不多,就導致南方明軍總體上淪為了一支以種田為主的屯軍,一心一意的種地收糧。這些以耕地為主的兵,本身就是一群烏合之眾,靠他們去抗後金?那不是讓他們去當炮灰麼?

那麼是不是說南方明軍沒有精銳呢?其實也不是。從歷史記載來看,南方明軍還是有很能打的部隊的。但問題是,受限於明朝政府財政的壓力,這些南方精銳明軍的數量偏少,而且也沒有合理的補兵系統。就那麼幾萬人,打完了就沒有了!俗稱一次性軍隊……

南軍第一次北調,是大明萬曆四十七年。由於努爾哈赤突襲撫順,震動了明朝朝野。消息傳到京城後,舉朝一片喊打之聲。然而現實卻潑了大明君臣一身涼水:此時的明朝,不僅沒有錢,甚至連可戰之兵都沒有多少



於是在調兵報復之前,萬曆皇帝首先是搞清楚目前有多少可調之兵。遼東巡按兼監軍陳王庭提交了一份連他自己都不信的調查結果:據臣親自查點,主客軍丁各四萬有奇。這裡的主兵指的是遼東本部兵馬;客兵是指從各地抽調兵馬。陳王庭的言外之意,明朝在遼東的兵力實額約有四萬多人。(號稱有二十萬)

不久之後,真正的統計報告出來了。當時遼東的精兵,實際上連一萬人都拿不出來!二十萬兵中,有十幾萬都是打醬油的。

既然遼東兵力不足,那就必須從關內,甚至是閩、浙、蜀等南方地區調兵了。於是,兵部尚書差點累的吐血了。費盡心思的從大明各地抽調了八萬多人,其中:

華北地區的宣府、大同、山西三鎮出了三萬精兵;西北的延綏鎮、寧夏鎮、甘肅鎮、固原鎮四處出了兩萬五千精兵。北方邊軍合計出精兵五萬五千人

四川、廣東、山東、陝西、南北直隸合計出了兩萬精兵;浙江出四千精銳的戚家軍;湖南湘西永順、保靖、石州等土司,出七千多土司精兵。南方合計出精兵約三萬人

總計八萬六千人,號稱四十七萬。結果被努爾哈赤的六萬八旗兵打的全軍覆滅。這一次大慘敗,幾乎消耗掉了南方明軍精銳的一半以上。



兩年後,瀋陽城下。明軍這一次總體上又是大敗,但是在渾河之戰中,兩支從南方來的明軍表現的令人震驚。分別是:戚金的三千浙兵和秦良玉的數千白桿兵

渾河一戰,兩支南方明軍並不是敗在了戰鬥力上,而是數量。七千部隊,在沒有增援的情況下,被努爾哈赤的六萬精銳包圍,在被輪番攻擊下,彈盡糧絕。但是儘管如此被動,七千南方兵還是殺掉了將近三千滿洲八旗兵,生俘參將一名,遊擊兩名。打的努爾哈赤親帥的正黃旗都損失慘重。但是這一次慘敗,南方明軍的精銳算是徹底死絕了

崇禎繼位後,明朝兩百多年的矛盾來了一個總爆發。明朝政府陷入了:缺錢→徵稅→造反→鎮壓→缺錢的死循環。中原的老百姓窮的只能造反了,這可是比後金要猛得多的一群人。南方明軍此時在幹嘛呢?第一,種地。保障北方的糧食供應;第二,維穩。保障南方的社會穩定。說的難聽一點,南方明軍從屯墾部隊轉變為了半屯墾半治安的保安團。



既然要給北方提供一個穩定的後方,那麼此時南方的明軍基本就不可能再練精兵了,畢竟朝廷的財政壓力那麼大,鎮壓農民起義與維穩的壓力也那麼大。南方明軍只要能維持住南方的穩定,崇禎皇帝也就很滿意了。扣回我們的主題,在北方極其危險的時候,南方的軍隊如何開拔到北方作戰?因為沒錢!調兵是需要錢糧的。南方明軍戰鬥力不行,那麼就不可能指望他們去幹他們幹不了的事。所以只能派他們去幹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種地、維穩……

崇禎皇帝自縊殉國後,南明的國防力量,也就是江北四鎮,其實也都是北方南下的明軍,並不是南方明軍。四鎮中的明軍,後來基本上就是清朝設置在江南的綠營兵,戰鬥力之強,讓人都無法想象他們之前是明軍!所以說,不是明軍不能戰。關鍵是好處有沒有給到位。真金白銀才有戰鬥力,其它的都是扯蛋玩意。

總的來說,北方尤其是九邊,由於一直都有戰事,北方明軍的戰鬥力還行。南方由於戰爭比較少,南方明軍得不到基本的訓練,戰鬥力也就稀爛了。儘管有一小部分的南方明軍的戰鬥力很強,但是跟整個南方明軍的規模比較,比例太少了。歸根到底來說,這是明朝軍制的弊病。

另一方面,明朝的財政問題很差,也導致朝廷每次用兵,出兵數量都不多。這就要求必須是精兵出戰!南方明軍總體上戰鬥力不強,不符合精兵要求。去了也是白去,白白的浪費錢糧罷了。


Mer86


不是明朝不想調用南方的軍隊。如果南方真有可用之兵,明朝是會調派的,但是南方部隊一直戰鬥力不行,而且數量非常有限。

要理解明朝的兵力困境,就需要摸清楚明朝軍事制度的一個大概脈絡:

1從朱元璋建國開始,北方和南方的衛所軍配置就是不一樣的。衛所軍內部分為種地和守衛地方的屯田部隊,以及可以調用去外地作戰的真.戰鬥力。北方的比例一般是6:4,南方則因為遠離前線而僅僅8:2。

2朱棣時代開始,南方部隊的戰鬥力就非常糟糕了。靖難之役就是典型的北方軍隊VS南方軍隊,結果南方軍隊最好表現也只是同北方軍隊的交戰中,做到長時間的對峙。朱棣定都北方後,更多精銳部隊被捏在北方,南方被進一步削弱。

3 此後,明朝因為糟糕的兵制,戰鬥力繼續低至谷底。典型的表現就是在南方的一系列作戰,比如撤出越南、對麓川數次遠征的失敗、以及後來鎮壓廣西等地土司起義時候的糟糕表現。

當然,這種衰退中,北方也無法獨善其身。到了土木堡,問答就集中爆發出來。而且最後一點可用之兵也在這次慘敗中,損失了大部分。之後,明朝實際上是在依靠募兵制維持軍隊戰鬥力。但糟糕的管理維持制度下,這些募兵中的大部分又迅速論文吃白飯的廢物。

無奈之下,一些北方前線的將領,只能以個人權威,維持有限規模的精銳力量。這些精銳在邊境衝突中發揮可以,但遇到大規模作戰就無法發揮作用。而沒有這些精銳力量的南方部隊,更是無力支援北方。

當然,明朝中期後還是從收服的南方土司與戚繼光募集建立的戚家軍這裡,獲得了珍貴的可戰之兵。他們也經常被抽調去北方作戰。但是他們都是隻是個人權威下的產物,離開了某個強人就不了了之。

所以,別說明朝不想從南方調集部隊增援北方。南方自己也經常需要北方有限的精銳部隊南下幫忙。


米南德王問道


為什麼會問這樣的問題?看看明實錄,江浙和四川都調了很多兵過去支援遼東,包括四川土司的白桿兵,等等。張獻忠在江西,安徽,湖廣,四川等地橫衝直撞,朝廷必須留有部分軍力與張獻忠周旋,否則張獻忠坐大,也不是好辦法,說實話,到後來南方對付張獻忠都很吃力了,已無兵可調。要不是之前把四川土司的兵調走,張獻忠難以在四川立足,因為他吃過白桿兵的虧。

在當時情況下,明軍按照之前袁崇煥的辦法是最好的,死守,發揮火炮優勢,不主動和滿人打野戰。這樣滿人根本沒辦法。滿人不過萬,過萬不能敵。在當時情況下,和滿人打野戰是死路一條,人家的騎兵實在是太強大了,這個已經被證明無數次了。萬曆四十七年,楊鎬十三萬大軍被滿人打散,死傷五萬多人。後來,天啟皇帝朱由校吸取教訓,採取堅守為主的辦法,取得寧遠大捷,防線一時牢不可破。形勢一時好轉!

後來崇禎帝不吸取教訓,在皇太極繞開袁崇煥的寧遠防線殺到北京後,沉不住氣,殺了袁崇煥,後來放棄守改為攻,主動送貨上門,皇太極求之不得。在松錦大戰中,明朝主力洪承疇十數萬大軍全軍覆沒。從此,遼東的形勢更加不妙,明軍已經退縮到山海關。幾乎整個東北盡為滿人所有。

再多的軍隊也經不起這樣擔沙填港式的消耗。

攘外安內,應該全力安內。對只有二三十萬的滿人,只要守住山海關即可,皇太極即便繞道殺到北京,山東,也不敢再深入,戰線太長,也擔心有被圍剿的可能。

可惜崇禎帝聽不進正確的意見,操之過切,最終兵窮財盡,失敗身死。可悲可嘆!





坐看東南了


看了太多極端話題,不得不出來整一下!都是地主階級們聰明反被聰明誤,古代歷史總是全國各地地主的戲園子,那有老百姓什麼事,老百姓就是被利用的工具;關外地主階級小軍閥和滿滿乾的時候,關內又出了個高迎祥,老高掛了,又來了李土匪! 關內的北方地主階級小軍閥也都是在想盡辦法減少損失保存實力,只有老孫實在還被整死了;南邊一群富的流油的地主階級小軍閥看著北方亂成一鍋粥,表現的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南邊的吃喝玩樂偶爾感慨下政府壓力好大我很憂傷,然鵝不為所動;賦稅收不上來不說,有錢的又都是守財奴這仗打個屁?稀裡糊塗李土匪草翻了大明,南邊的開始投資新項目,投資商們心不齊都各懷鬼胎互相陰;南邊快把自己玩廢了,北邊新興的地主階級小軍閥和大清集團重新劃好了利益,然後大清集團帶著有幹勁股東們開始幹南邊了;南邊的恍然大悟了,老史這人和老孫一樣比較講究,可是不是所有人都和他們一樣,有幾個是不各懷鬼胎的呢? 每逢亂世有能耐的不都想著法的攢實力,有多少個想的是國家大義?有偷雞不成蝕把米的!有走運的!有剛正不阿被滅族的!現在和平年代都自以為是的分南方北方,地域歧視等等…… 中國人大部分都是流動人口,誰家萬世一系是一個地方的人?




子昇歸山林


因為南方的軍隊也很忙,主要對付的是流動作戰的張獻忠部,

南方軍隊主要的有左良玉部、黃得功部、秦良玉部、劉良佐部

左良玉部很忙:左良玉已經多次北上救援開封,然後被打的大敗,從此看見李自成就跑,李自成進攻襄陽時,左良玉跑到武昌,之後,搶了楚王的錢財跑到九江,擴軍到了二十萬,到九江後擁兵二十萬觀望自保。後張獻忠克武昌,朝廷嚴令出兵,才出戰大敗立足未穩的張獻忠,收復漢陽。待張獻忠入蜀後,出兵收復武昌。

黃得功部也很忙: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得功移守廬州。農民軍攻陷廬江、鳳陽兩郡縣。黃得功奉皇命在定遠縣鎮守。當時張獻忠匪幫暗藏在英山縣、太湖縣之間,黃得功用五千騎兵前往鎮壓他們,在石牌與他們相遇。張獻忠畏懼了,不應戰就逃跑。黃得功追上了他,不到尺把遠,就想活捉他,反而被他逃脫離開了。黃得功就接管了張獻忠所搶掠的一萬多男女人員,命令他們各自回到家鄉,把武器、輜重收歸朝廷。

秦良玉部也很忙:崇禎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攻陷武昌,處死楚王朱華奎,率兵再次進犯四川,秦良玉上呈全四川形勢給巡撫陳士奇,建議派兵守十三個關隘,但陳士奇不用,秦良玉又找巡按劉之勃,劉之勃同意秦良玉的計策,但是卻無兵可派。 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領大軍長驅直入,再次進犯夔州,秦良玉率軍前往救援,但寡不敵眾,被擊潰。張獻忠攻下成都後,秦良玉對部下說:“我兄弟二人都戰死沙場,我一個婦人,受國恩二十年。到現在這種地步,也敢與賊勢不兩立!”於是秦良玉分兵守衛石砫境,張獻忠到處招降四川土司,卻不敢來石砫。

劉良佐部也很忙:崇禎年間統兵在宿松、廬州、六安一帶同義軍作戰,升任總兵官。崇禎十年,同總兵牟文綬擊潰羅汝才部下搖天動二十餘萬人。崇禎十五年,同鳳陽總兵黃得功大敗張獻忠於潛山。


書劍漂零


原因無非兩點,一是錢,這跟明末財政吃緊有關,後期許多次戰爭本來是應該可以贏的,但是沒錢發餉鬧兵變,然後失敗的,把南方軍隊北調,這隻有中期戚繼光時期還有錢這麼做,北方軍隊都只能維持的情況下,調南軍是很不現實的。二是權,明朝黨爭嚴重,在中後期政事的混亂,就是像李闖王這樣的政府工作人員都下崗造反了,南方有點戰鬥力的也成山大王和海龍王了,鄭成功父親一官就是荷蘭與西班牙承認的東海皇帝,有能力影響南方的當朝官員,跟南方軍隊將領相互勾結,直接對抗朝廷,其中最有名的東林黨大部分就是江南人士,北調已經經營幾百年的軍隊,就成了空話,當然為了朝廷的面子,說是南方軍隊不堪大用也是可以的,但是我們要知道戚繼光選的兵都是南方人,跟清庭打了幾十年的鄭成功用的福建兵,所以說南兵無用主要是託詞。


夕陽落葉漫天


1日本人很危險 2.東北方有關寧鐵騎,西北有秦軍和天雄軍,都是精銳,還害怕嗎?



子鳴25


明朝末年的軍事困難,本質上是財政困難。崇禎年間的北方軍隊,除了遼東地區的軍隊餉銀尚屬充足以外,其餘邊鎮常因欠餉鬧譁變,叛入後金或者農民軍。

現在朝廷依然沒有準備足夠的錢糧,就貿然徵調數量更多戰鬥力更低的南方軍隊,那麼只是增添了一大批現行的搶劫犯和潛在的譁變者而已。

多句嘴,明朝末年(十七世紀中前期),世界範圍內都是經濟蕭條加各種動亂,軍費無法靠擴大貿易籌措。明朝要在短期內籌措到軍費,只能是向宗藩和士大夫階層開刀了,可惜崇禎到死都沒有這樣的魄力。


陳夏昕


調了,誰說沒調。渾河戰役主力就來自南方川浙。

來自浙江的戚家軍和來自四川的土司軍,戰鬥力極強,萬餘明軍對數萬後金軍不但沒敗,反而打得後金傷亡慘重。

這支軍隊戰鬥力比八旗還強。

可惜,恰是北方的關寧軍作壁上觀,不去支援。這也就算了,投降後金的漢奸(北軍的)用炮轟擊明軍軍陣,這才導致了失敗。

從此之後,明朝再無能與後金野戰之軍。


上真道君


題主這個問題有一些問題,首先在明末,南方地區並沒有形成軍閥集團。其次,明朝是已經把南方精銳北調,這裡面有江浙戚繼光創建的戚家軍,有重慶秦良玉創建的白杆軍;只可惜薩爾滸一戰,全軍覆滅。

薩爾滸之戰後,明朝國庫空虛,且西北、西南兩地連連暴動,已經沒有更多可用兵員(這裡強調可用兵員,即成熟老兵),向東北調動,只留關嶺鐵騎進行防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