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二战德日法西斯,同床异梦,矛盾重重,还互相拆台

回首历史,二战的硝烟虽然已远去,但二战留给我们的思考仍在继续。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来摆脱危机。美英等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缓解危机,而德日等国则不同,在走上法西斯道路妄图通过战争转嫁危机,悍然发动了世界大战,然而在这一期间的德日两国虽有合作,却也存在着矛盾,在合作期间讨价还价,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抛弃对方,互相拆台,根本就不是什么“铁哥们”!

解密:二战德日法西斯,同床异梦,矛盾重重,还互相拆台

一、德日轴心的建立

30年代的世界几乎都被笼罩在经济危机的阴霾下。

德国政局动荡不安,财政困难,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议会民主制在危机的冲击下摇摇欲坠,法西斯势力兴起并不断壮大,法西斯头子希特勒抓住时机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

作为一战战败国之一的德国受到了严重制裁,在巴黎和会上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国内的复仇情绪不断上涨,希特勒以此为契机,叫嚣着要恢复昔日德意志帝国的威风,也为达到他重新划分世界版图的目的,将战争矛头指向英法等大国。然而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首要的任务是要寻找到盟友,在欧洲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墨索里尼,而远东也是个战略要地,同样也需要找到一个有足够力量能够牵制英法美的盟友,他的目光很自然地就落到日本的身上。

解密:二战德日法西斯,同床异梦,矛盾重重,还互相拆台

日本虽然是一战的战胜国之一,但在战后的分赃会议上,尤其是华盛顿会议,与美国的矛盾尖锐,美国外交的胜利使日本受到严重限制,想称霸亚太,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也遭到破坏,日本对此十分不满,经济危机也给日本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国内外矛盾激化,军部法西斯逐步掌握政权,将日本推上了法西斯道路。两国都希望借助对外扩张来转嫁危机,也都怀有改变现状、重新瓜分世界的野心,这样两个法西斯国家在侵略扩张的道路上逐渐勾结起来。1936年11月25日德日两国结成了政治同盟。1937年11月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随着局势的发展,也出于加强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他们希望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勾结,1940年9月27日三国在柏林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这样三国不仅在政治上结成了同盟,在军事上也形成了伙伴关系,法西斯轴心力量得到空前壮大,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侵略扩张战争,以期实现各自的梦想。

二、德日矛盾的表现

德日两国间存在着共同点——

既要摆脱经济危机,又要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现重新瓜分世界的梦想。在共同目的的驱使下,两国签订了一系列合作条款,结成了强大的同盟,展开了瓜分世界的狂潮。然而,两国间不仅存在着合作关系,也存在着矛盾,而且矛盾随着利益冲突的不断扩大也在不断激化。

其实,两国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主要集中表现在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日本在太平洋的殖民扩张开始于一战爆发之后,日本海军占领了当时仍隶属于德国的密克罗尼西亚。

解密:二战德日法西斯,同床异梦,矛盾重重,还互相拆台

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策划将德国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时,作为战胜国之一的日本也将会得到赤道以北的一部分德国殖民地。日本的侵华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德国在华的利益,德国既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想以此牵制日本,继续同中国进行贸易等活动,对于日本妄图孤立中国的想法不加理会,日本对此极为不满。

另外,在中国的山东问题也是两国角逐的焦点之一。在二战期间,两国矛盾是如何演变,并不断升级的呢?从战争的发展进程和两国关系的调整进行分析,两国矛盾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阶段:

(一)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德日两国间虽有摩擦,矛盾也是时隐时现,但还未出现明显的裂痕。

在经济危机的打击和推动下,东西两个法西斯国家走向同盟,签订了一系列的合作条款。但结成同盟的过程却不是一帆风顺,协定的签订是两国经过激烈讨价还价的结果,在这个协定中双方也并不承担在军事、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合作义务,这样协定也就失去了其实际意义。

双方协定签订还不到八个月,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时,作为日本盟友的德国却宣布保持中立,维持同中国的经济贸易及军事往来。虽然后期德国在需要与日本妥协并希望进一步加强合作,建立军事同盟时,在对华政策方面采取了相对的让步,借以缓和两国关系,但日本却对建立军事同盟产生了顾虑,并不希望自己成为英法美的主要目标,这种想法对于军事同盟的顺利缔结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虽然两国最终结成了同盟,但由于双方在侵略目标与过程上出现分歧,在双方的对外政策方面也就存在着差异。德国计划先攻打英国,占领欧洲,建立欧洲大帝国;而日本最初打算向北侵入苏联,将这个对他有着潜在威胁的国家制服,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开辟道路。

1939年8月23日,德国出于战略考虑,背着日本与苏联单独媾和,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是日本始料未及,也无法理解的。因为此时的日苏关系十分紧张,日本力图打破苏联防线,谋求在华战场上的攻势顺利进行,双方冲突不断。而且苏德协定缔结之日,正是日苏两国军队在诺门坎激烈战斗之时。这一事件最终导致平沼内阁在一片反对声中匆匆离开了历史舞台,日本将德国的这一举动视为对日本的出卖,对协定的背叛,为此向德国提出强烈抗议,并中断了与德国缔结军事同盟的谈判,两国关系开始淡化。

解密:二战德日法西斯,同床异梦,矛盾重重,还互相拆台

随着德国战势的发展,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将战争扩大,希特勒的闪电战节节胜利,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占领瑞士、比利时,突破马奇诺防线,攻占法国,将欧洲大片领地置于他的制控之下。日本一方面于9月4日的内阁会议后发表声明:“面临刚爆发的欧洲战争,日本无意卷入。他将集中力量处理中国事件。”

另一方面他也看到德国在欧洲的不断胜利,并深信德国一定能成为欧洲战争的最后胜利者,开始担心德国在那时会卷土重来,夺回他一战前在远东和太平洋的“失地”。希望趁德国还默许日本扩张之时,先巩固日本在大东亚的地位。

同时日本也加快侵华步伐,并积极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对建立三国军事同盟又产生热情,而正在与英国进行空战并准备入侵苏联的德国也迫切需要同日本加强进一步联系,于是两国又恢复了签订军事条约的谈判,在“日本承认德意建立欧洲新秩序的领导地位⋯⋯只要它们承认日本在亚洲的新秩序”的前提下,于1940年9月27日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解密:二战德日法西斯,同床异梦,矛盾重重,还互相拆台

在此条约中,德国将主要矛头指向苏联,希望日本能够协助遏制美国,认为只要牵制住英美,使德国在进攻苏联时不至于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就行。而日本则希望以此来吓住美国,防止美国插手,以期达到占领西南太平洋的目的。两国目的不同,即使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也不可能实现战略的协同合作。因此不论是条约的签订,还是结成军事同盟,这些都没有给两国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共同利益。

日本在经过了张谷峰战役和诺门坎战役后,也逐渐意识到,想在短期内打破苏联防线的可能性不大,而且三国条约的签订也未给日本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好处,此时的日本希望先暂时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以求得解除他在南下时的后顾之忧。同时,德国方面既是出于战略保密考虑,也是出于其自身利益考虑,认为能够独自打败苏联,不愿意日本介入来分享胜利果实,所以并没有把其要进攻苏联的真实目的告知日本。

于是历史上出现了这样滑稽的一幕,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的两个多月,1941年4月13日日本与苏联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从其内容就可以看出这个条约是与《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根本对立的。

此阶段,两国的合作是在不断的争论中进行的,双方只有在互相承认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合作,都想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要求对方服从自己,两国既不想损害到自身利益,又想从合作中获利,这样他们也只能是在合作中相互利用、妥协,不可能实现精诚合作。另外,两国是在“反苏”的旗帜下逐步勾结在一起,两国合作的基点也就在于此。

而在此期间,德日两国都曾出现单独与苏联密谈、签约的现象,完全不顾及盟国利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苏联合阵线,德日关系逐渐冷淡下来,东京方面的亲轴心派也遭到了严重挫折。《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给了苏联一个文字上的约定,确保了他避免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苏联远东政策的胜利也体现出轴心国内部缺乏真正的合作。

这两个条约的签订不仅背弃了双方结成同盟的基点,同时也使两国间的相互信任受到了挑战,使两国间压抑已久的矛盾开始恶化,给轴心国同盟内部的合作蒙上了阴影。合作中的相互猜疑和不信任成为双方合作不能顺利进行的壁垒,战时合作也就无法真正实现。

(二)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与战事的不断发展,两国间的矛盾也开始逐渐深化,最终导致同盟破裂,合作失败。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公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袭苏联。这不仅打乱了日本的作战计划,迫使其重新规划战略部署,也引发了其国内的争论:

一派认为应趁机北进,这主要是受到了德国在战场上胜利的诱惑,迫切主张北进,实现其多年来妄图占领苏联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的计划,宣称如若不及时北进,就会错失良机。

解密:二战德日法西斯,同床异梦,矛盾重重,还互相拆台

另一派则担心,现在参战会产生不良后果,认为“德国如在战争中得手,则日本最后将进行干预,‘以确保北方地区的安定”’,即在苏军遭到重创后,败局已定之时,日本再加入战争,从而坐享渔翁之利。

日本御前会议于1941年7月2日通过了“适应世界的形势的帝国国策要纲”,决定继续坚持南进方针,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不惜对英美一战,对苏德战争暂不介入。认为此时的当务之急是要夺取南方丰富的战略资源,以此来解决中国战场问题,西伯利亚则要等到苏联战败后再去占领。

解密:二战德日法西斯,同床异梦,矛盾重重,还互相拆台

在欧洲战事爆发后,德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美国忙于支援西欧盟国而无暇东顾,同时美国对华的援助也促使远东形势对日本越来越不利,日本急于改变现状,实现独霸东亚称霸世界的野心,认为这是日本实行南进计划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将南进作为其对外侵略的主要战略方向,以此来夺取东南亚地区的丰富石油资源和其他战略物资,并切断国际援华通道。而且,从历史上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日本在太平洋群岛的战略动机远远大于商业动机。因此日本一直都将太平洋地区视为其必争之地。

解密:二战德日法西斯,同床异梦,矛盾重重,还互相拆台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将美国卷入战争,这给德国带来了极大的震惊,希特勒乍一听到此消息时,振奋不已,看到日本终于采取了实际行动,希特勒的喜悦几乎无法掩饰,喊道:“现在,我们有一个三千年来没被打败过的伙伴。”“我们不会输掉战争了。”可是随着战势的发展,对轴心国的形势却越来越困难,美国参战加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日本偷袭成功的愉悦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转入了战略防御阶段。日美战争的爆发,使苏联无须再担忧会从东部受到攻击,完全可以倾全力与德国进行斗争,无形之中也给德国加重了负担。

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国闪击战的神话,将德军陷在了苏联战场,无力向其他地方扩张。

解密:二战德日法西斯,同床异梦,矛盾重重,还互相拆台

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紧要关头,希特勒提出希望日本协助进攻苏联,迫切希望日本在远东开辟第二战场,实现两国战略上的相互呼应,日本却拒绝北进,仍是坚持南进的方针,迫使德国不得不孤军作战。德国对于日本的不肯冒险北进,未能给德国摆脱被动作战地位带来任何帮助,德国领导人大失所望。

随着战火的不断扩大,苏德战争的爆发将苏联拖下水,太平洋战争将美国卷入战争,苏美的直接参战,大大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也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士气。到1943年时,战争局势出现显著变化,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建立的情况下,法西斯国家大都处于劣势地位,德日双方也都自顾不暇,日本也意识到德国已经输掉了战争,其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

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日本也只是无可奈何地发出抗议声明,宣布终结德日之问的一切外交关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二战结束。

解密:二战德日法西斯,同床异梦,矛盾重重,还互相拆台

在此阶段,两国战略上的分歧在具体作战行动中充分体现出来,两国关系出现了突变。日本没有应德国的要求开辟第二战场支援德国,仍继续坚持他的南进方针,将美国也拖进了战争,给法西斯同盟树立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从战略上讲,如果此时的日本及时应德国要求开辟第二战场支援德国,那么战争的进程可能会有所改变。德国如果战胜了苏联,对于日本来讲,他的后方也就有了保障。而且,德国在战胜苏联后,一定会加大力度进攻欧洲,那样就会牵制美国对欧洲的更多援助,这样日本的南进计划也许会进行得更加顺利。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正是由于双方的战略目的和计划的不同,导致两国的战略协作没能真正实现。而且,到了战争胜负已很明显的时候,日本竟然派人去劝说苏德和解,致使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随着战势的发展,德日问的合作关系也逐渐走到了尽头。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整个二战中,德日两国一直都是各自为战,没有达到最初结成同盟时的预期目的。两国政府推行的对外政策存在着严重分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隔阂也会随之不断扩大。双方在战争中没有进行真诚合作,在战略上没有达成一定的默契,那么战时合作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两国问矛盾一步步加深,合作无法实现,为后期战况的发展打下了伏笔。直到在战争中有一方失败,同盟随之解体,合作关系也就不复存在了。

三、德日矛盾存在的原因

综观二战期间德日两国矛盾的演变,为何两国分别处于东西方有利的战略地位,同时还结成了政治、军事同盟,却未能达成他们的最终目的呢?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出现这些矛盾与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他们的目的不同。

日本妄图先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进而以太平洋为核心称霸世界;德国则是推行沙文主义,要重新瓜分世界,妄图以欧洲为核心独霸世界。两国都有各自的目标,而且都将自己的利益放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由于法西斯的本质所决定的。在不同目的的推动下,双方就会出现矛盾,矛盾也会随着时间地推移而不断地升级,合作也就无法实现。

第二,双方在建立同盟之初就都有着各自的打算。

日本关心的只是他能从同盟中得到多少好处,以及他必须为此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也想借助同盟之力压服英美,使他们停止对华援助,从而迫使中国放弃抵抗,尽早从侵华战争泥沼中摆脱出来,进而把中国变为其称霸世界的军事战略要地。

解密:二战德日法西斯,同床异梦,矛盾重重,还互相拆台

德国亦是如此,他一方面想利用日本分散英国的军事力量,牵制美国,防止美国参战,避免两线作战;另一方面他对于日本只想从同盟中获益却不愿意承担义务的行为,表现出相当的不满。两国问的相互猜忌与相互利用加深了彼此问的不信任,加速了矛盾的深化。

第三,与两国国情以及领导人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

日本是在以军部为主体的军阀、官僚、财阀、天皇法西斯势力“五位一体”的军事法西斯的指导下逐步走上全面战争道路的。在日本天皇制下的军部法西斯上台前,军部内部的矛盾就十分尖锐,存在两个对立的派别,即皇道派和统制派,两派的分歧严重,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矛盾不利于统一指挥军队,同时日本也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残余。

解密:二战德日法西斯,同床异梦,矛盾重重,还互相拆台

德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统一,也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的国家。同时身为国家元首的希特勒是个野心十足的政治家、冒险家,他集右翼激进与传统观念于一身,他十分信赖“必须用暴力来清算暴力”的格言。希特勒在德国掌握了绝对的权利,最终,他使法律也倒向了自己。在初期他虽然可以借助一些激进言论,煽动人们的复仇情绪,但在经历长期的战争后,人们也逐步意识到:“战争不仅带来了伤亡,也使许多人死于饥饿和疾病。”

两国虽然都是在经济危机的外部环境的推动下走上法西斯道路的,但双方也都有着各自的内部原因;两国虽然都存在着严重的封建残余,但程度却不相同。这样,有着不同国情的两个国家在制定对外政策时,必然会遵照本国国情。另外,各国领导人的好恶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第四,盟国外交政策的成功实施,尤其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苏联争取到了两年时间,《日苏中立条约》则使他在六个月后,得以将远东军全部投入莫斯科保卫战,奠定他赢得对德之战的基础。

解密:二战德日法西斯,同床异梦,矛盾重重,还互相拆台

苏联远东政策的胜利,对于苏联避免两线作战有着重大意义。同时,也有力地分化了德日两国的关系,为他们安排以后的‘战略行动埋下了障碍,催动了两国矛盾的继续加深。

总之,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合作与利益冲突,就如帕默斯顿所说的那样:“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国家利益恒久不变”。正是由于以上诸多原因导致二战期间德日矛盾的不断加深,最终,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反击下轴心国同盟彻底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