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上雲彩看地球
兩千年,人們對孔子讚不絕口,最高的讚譽莫過於“素王”和“大成至聖先師”。
我們就先看看,孔子配不配得上這些稱號。
先說“素王”,明詩人戴璟在《謁夫子廟詩》寫道: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這裡的素王就是指孔子。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解釋孔子之所以為“素王”,是因為有王者之道,無王者之位。因此有人認為如果分封一塊地給孔子,孔子能把封地變成天下最強,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
素王的稱號最早源自漢朝。東漢大家王充稱“孔子不王,素王之業在《春秋》”。孔子的王者之道是體現在《春秋》,很多人誤會孔子之所以被推舉為聖人,是因為《論語》。事實並非如此,孔子被推上聖人之位是因為很多人都沒有看過的《春秋》。
在春秋時代之前,修史是由天子和諸侯吩咐史官而辦的,一般人無權修私史。但是在禮崩樂壞之際,孔子擔心王道大義將會湮滅,不惜僭越啟動私人修史的先河。
《春秋》之前的史籍,只是簡單的歷史記載和歷史文獻,例如《尚書》。孔子在修《春秋》以隱晦的言語對歷史人物褒貶,加入了歷史政治的哲學。孔子修《春秋》象徵著中國從歷史文獻進入史學。中國史學的經世致用精神,也是始於孔子的《春秋》,無論是公羊學派,還是穀梁學派,根本上都是以孔子的《春秋》斷獄,指導行政。《春秋》的編著,使得孔子得以成為歷史的終極審判者,影響了包括司馬遷在內的二十四史作者。半部《論語》治天下,大概是吹牛逼。但若說《春秋三傳》治天下,並不過分。孔子對於古代律法的影響,大家可以看熊逸的《春秋大義》。
接著說“大成至聖先師”,中國各行各業祖師崇拜,醫生拜華佗,木匠拜魯班,老師學生拜孔子。即使是再反孔的人,也沒有否定孔子對中國的教育意義。在孔子之前,是學在官府,在孔子之後,教育散播普及,學在民間。壟斷教育是維持階級固化所必須,但孔子作為始作俑者,打破了幾百年周朝的壁壘。雖然孔子的理想是復古,也許是不合時宜的,但是作為第一位私人辦學的老師,是歷史的進步。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宗旨,他的弟子有來自貴族,有來自平民家庭,有來自蠻夷之邦的。血統不一,但是孔子深信了人性相近,只是後天習性相遠,人人皆可成為聖賢。
在此之前,君子與小人區別是血統,君子是貴族,小人是庶民。到了孔子,情況出現變化,君子與小人區別應該根據德才,而孔子是要君子之風,即以往的貴族道德,還有六藝,無差別地傳授給所有人。
在軸心時代,平民就有機會學習本屬於貴族的學問,孔子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時至今日,受教育的重要性經過一代又一代已經深入人心,我們可以窮,可以挫,但內心深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
最後多說幾句,伏爾泰說“中國最古老、最有權威的儒家經典《五經》,之所以值得尊重,被公認為優於所有記敘其他民族起源的書,就是因為這些書中沒有任何神話、預言...”
孔子是積極入世的,對於鬼神敬而遠之,對於六合之外存而不論。所以獨尊儒術後,中國就沒能神權統治的可能性,除了祭祖和敬天,孔子對於怪力亂神的問題,一概不關心。同時孔子沒有像其他西方宗教主把幸福希望寄託死後或來世,大同社會就應該在此岸的世界實現。在沿著孔子儒家邏輯發展下去的漢代儒家,為了限制君權,也只能創造天人感應,論搬出“天”。在儒家的框架下,根本沒有一神教的發展空間,神權也不能凌駕在君權之上。中國在二千年來一直保持著高度的世俗化和信仰的自由,政教分離,政治大一統,宗教多元化。現在我們回顧歷史,發現中國沒有進入神權統治的巨坑,簡直是充滿了先見之明。
說句大實話,即使後人把孔子捧得再高,孔子也沒有神話成神仙、全知全能的神,也承認孔子是血肉之軀。
而“素王”和“至聖先師”,孔子還真擔當得起。
深夜冥想家
一個人的影響力通常是指改變他人的思想和行動的能力,其來源一是靠權力或金錢,二是靠思想及其行為方式。孔子除了短暫的在魯國做過不大不小的官以外,並沒有取得過足以影響中國數千年的權力。因此孔子的影響力尤其是其生後的影響力只可能來源於他的思想。
也許有人會說孔子思想的影響力是因為歷朝歷代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統治而強力推行的結果。歷史的真象是這樣的嗎?眾所周知,孔子生前周遊列國卻惶惶如喪家之犬;秦朝重用法家焚書坑儒;漢初主用黃老之術;魏晉尚玄學;隋唐興佛學;元、清蠻夷打壓閹割;民國直接砸爛孔家店;WG舉國批判。顯然,上述說法是站不住腳的。然而在如此惡劣的歷史環境下,孔子的思想依然能夠深深地影響華夏兩千多年,唯一合理的解釋只能是:孔子的影響力來源於其思想本身強大而持久的感召力。
因為孔子的思想學問是關於天道人性的根本學問,揭示的是做人做事的真理!天不變道亦不變,只要你想真正地做一回人,那麼你就必須遵循它;只要你想生活幸福、家庭和睦、族群興盛、天下太平,你就離不開它!這是歷代有識之士的共識,是祖祖輩輩真切的體會。
歷史終將證明,孔子絕不只是影響華夏兩千多年這麼簡單。只要中國不亡,只要地球不滅,只要人類不異化,他的思想不但會持續地影響每一箇中國人而且還會影響全人類,直到永遠!
淡漠千里1
搞不明白
為什麼,現在的人那麼討厭孔子。
有人討厭討厭封建禮教,我能理解,畢竟“夫為妻綱”“父為子綱”這些東西,與時代發展不相符,與自由精神相悖,但這都不是孔子的思想,而是後世讀書人如董仲舒,朱熹等人提出的主張。
人都有侷限性,孔子也不例外。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的思想,並非全對。但評價一個人,至少應該在瞭解這個人的基礎上,再去評價。用一個人的錯誤觀點,去判斷另一個人的善惡,這本身就是不對的。以董仲舒提出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為臣綱”,朱熹提出的封建理學,去判斷孔子為千古罪人,本就是沒有邏輯的事情。
想要了解孔子,至少要讀《論語》,不只是要把一本書從頭到尾讀下來,還要讀明白,才有資格“說三道四”。
我讀過許多出版社出版的《論語》,至少到目前為止,我認為《論語》中所反映出來的孔子言行,大部分內容,直到今天,依舊值得我們很多人學習。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君子團結人但不結黨營私。小人結黨營私但不團結。這種理念,不論是在哪個朝代都應該被人們遵循,一個以“結黨營私”作為主流的江湖,廟堂,社會,大多都是混亂的,這一點歷史已經證明了太多次。所以我們現在把團結友善作為社會主義公民基本道德規範之一。
“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君子不應該像容器一樣,不能囿於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或多門手藝,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幹。怎麼,讓你多學點技能有錯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這句話就不解釋了,初中語文課本上老師講過很多遍。你沒上過學,你是學渣,你不懂什麼意思,那就是你的問題了。但,讓你謙虛點,多學點,別有點能力,就高傲的像頭鵝一樣,這總沒有錯吧。
子曰:“有教無類。” 《論語·衛靈公》:
夏商周三代教育是被貴族壟斷的,孔子提出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的理念,推動了教育向中下層民眾普及的趨勢。如果沒有“有教無類”,現在網上很多罵孔子的人,連字都不一定認識,更不要說上網了。畢竟很多人,不只是三代貧農,追溯家族歷史,估計千八百年都是佃農。
槽點還沒有吐槽完
喝杯水再來
應作如是觀
首先說明,孔子不是影響華夏幾千年,而是影響華夏兩千多年,這樣說可能要確切一點。
孔子創造的儒學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核心。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從西漢時期開始,孔子的學說為了迎和統治階級的需要,隨時進行變化,但是,不管如何變動,這種思想始終處於顯學獨尊的地位。孔子在世的時候,就有人尊崇他為“聖人”,死後更是被人們所敬仰,將其視為萬世師表,立廟供奉,受皇室追封。逐漸形成了——孔子是封建社會集大成者“聖人”的思想,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偉大代表。
孔子的政治觀和倫理觀是相互交融的,孔子的政治主張的主要內容是“禮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是孔子最高的政治思想,“禮”是指統治階級規定的秩序,是分別等級貴賤,是辨異;“樂”是從感情上求得人與人之間的妥協中和,是緩和上下級之間的矛盾,是求同。孔子主張仁政,反對橫徵暴斂,認為“苛政猛於虎”。他主張舉賢才,慎刑罰,薄賦稅,重教化。孔子的思想在中國統一的政權出現以後,迎合了統治者的心理,受到後世的極力提倡。從西漢董仲舒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推明孔氏,獨尊儒術”開始,各個王朝都積極利用孔子的這種思想,維護現有政權的穩固。
所以說,孔子影響了華夏二千多年。
愛玩的老沙頭
悟空大人問一個問題,就要收到無數答案,這恐怕比金箍神力發作還要讓你頭疼,多摻和進來,只會讓你更頭疼——但這就對了,這恰恰說明什麼是“信仰”,人們都是從各自的“信仰”拋給你無窮盡的解答,你只會選擇你相信的那一個。有人說,不對,我什麼都不信,這辨詞一捅就穿幫,你還是有信仰的,只不過堅定自已相信“不相信一切”罷了,這也是一種信仰。
言歸正傳,孔子思想影響華夏上千年(兩千五百多年),為什麼?因為它高於文化,也高於思想,它成為了一種“信仰”了。在眾人對這個問題的解答中,我覺得再多說似乎多餘,因為我極認同一個解答,他說“相信和接受可以把人們凝聚起來,共同向一個方向努力。人是可以有信仰的...”,由此,我才有說點“多餘的話”的衝動:如果涉及到信仰,有兩種解答,一是從“量”,即“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將這中間的每一個字都拎出來剖折,並形成獨立的大文章,堆砌起來,扔給悟空大人,就是“量”的解答,其實悟空可以自己去翻書,內容的東西書本里有,這樣解答難免掛一漏萬;那麼,“質”的解答有用嘛?不知道,但人總是可以換個思路想問題,悟空那麼聰明,我們也不妨試試。首先,人為什麼要有“信仰”?孔子只是一個好老師沒那麼大的影響力,“統治者”把他的學問上升為“信條和信仰”,才有了巨大的影響力。接下來的問題是——孔子之前人們有信仰嘛?有啊,人類會用石頭打磨工具(狩獵),幾乎就會打磨出他們自己也不明白的石像了,而且對這個東西頂禮膜拜,最早的“女獅人(腦袋是獅子頭,栩栩如生)”距今有三萬兩千年了,這真讓人匪夷所思。那時人們是“多神”信仰,樹木、山川、雷電...都可以被神化和信仰。五帝時代,倉頡造字,“天降穀雨,夜鬼哭”,鬼為什麼哭,因為人類只要掌握了“文字”這個本所於神控制的東西,知識就會廣泛傳播,人們恐怕就再也不信神怪了。其次,“統治者”為什麼喜歡孔子思想,進而上升為統治的“信仰”?儒釋道三家,歷朝歷代統治者最終都選擇了“儒學”為道統,他們是二千五百年間共同約好了的嘛?當然不是,選擇孔子思想,是“管事管用”,“仁者愛人”,沒有哪個統治者傻到承認自己是不愛人的,不選孔子選誰?所以,這似乎成了共同的約定了,於是就成了“信仰”!但是,“仁”這個東西,討皇上喜歡,是它還有最可愛的另外兩個東西——其一,是忠君,這個妥妥的,沒問題;其二,是愛民,這個往往出問題,總是搞不掂。為什麼,“仁”有兩面性,往上是忠,往下才是愛,就是這個“愛”掌握在“統治者”手裡,他可以“愛”,可萬一他“不愛”了呢?這個孔子沒說,儒家思想只是反覆說“反正要去仁去愛就是了(有點:只管耕耘別管收穫的意思)。所以,揭竿起義,改朝換代,打出的旗幟上寫的都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王侯將相們都不約而同信仰“仁”,卻不約而同的死於“仁”,有時真是替他們悲哀。第三,“統治者”信仰孔子,普羅大眾也為什麼也信仰?而且影響華夏二千多年了呢?完全對,老百姓也信仰孔子思想,因為仁的思想包涵了秩序這個東西,“長幼尊卑”就是秩序,它滲透在普通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細胞之中,與其說我們信仰“仁”,不如說是信仰“秩序”,亂了輩分總是不行,亂了朝綱呢?(就是把前朝皇上龍椅給掀了),那誰掀了誰扶正了坐著唄,老百姓不管也管不了,但亂了輩分肯定不行!所以,歷朝百姓怎麼能不信仰孔子思想呢?!光有“統治者”信不行,大眾得信才行,上下呼應,才影響華夏兩千多年。還得說明的是,揭竿而起的更信,社會學家發現,口口相傳的“命令”最多隻能有效指揮一百五十人(大約相當於一個連),多了怎麼辦?靠神諭或一種信仰的力量就好辦,可以指揮千軍萬馬,梁山好漢可不止一百五十人,“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就是聚義的最低“信仰”,後來人更多了,最低“信仰”不太管事了(畢竟酒肉這東西別的山頭上也有,萬一比梁山的還好,人不就跑光了嘛?)所以得搞個“信仰”升級版,叫“替天行道”,這不還是回到孔子思想了嘛?但人不跑了哎,非但不跑了,還萬死不辭,以死效命(李達就是典型),這就是“信仰”的力量。第四,悟空你恐怕真正要問的是:“孔子思想還會繼續影響華夏民族”嘛?比如再影響二千五百年?所以還得繼續聊幾句,不得不告訴你,恐怕還得影響下去。因為,孔子仁德的思想,正在迴歸於他質樸的本質——“仁者愛人”,這個“人”,是指一切人;而人們捧著聖人的書頤指氣使(就是跟封建皇上差不多的樣子),卻總是扔掉孔子這個最根本的東西!索性再說的直白一點——“什麼時候孔子思想不再影響華夏民族”了呢?——恐怕得到亡國滅種的時候吧。因為,這不稀奇,別忘了,偉大的“五四”運動,口號就是“打倒孔家店!”用什麼來打倒?用“救亡圖存”和“人人平等”來打倒!人們的信仰打開了“自由”的閘門,人們為了不“亡國滅種”,信仰開始多元化(什麼能救國救難,抵禦外辱,就信什麼;也不管有用沒用,反正信了再說)。可似乎規律是——只要天下太平,孔子思想與儒家學說拐個彎,立馬就回來了(當下就是),為什麼?因為人們轉念一想,孔子思想歸根結底是“愛人”的,人們奮起反抗邪惡,也不是想返回原始社會去當“野蠻人”啊,當初的“奮起”還不是奔著“愛人”去的嘛?...但是,人們信仰的多元化似乎已不可阻擋了。西方哲學家也研究孔子思想,但總不把這思想上升為哲學,讓華夏民族憤憤不平,他們的理由是——哲學是“無用之學”(教人思考生活的意義),其它都是“有用之學”(教人生存生活的本領),孔子思想“世用”的一面太明顯,維護“秩序”的東西太多,“長幼尊卑”就只能上達到秩序,而上達不到“哲學”,比如“人生而平等”就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相對立,而“平等”又恰恰是西方哲學家們所推崇的信仰和致高無尚的東西(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分折這多少也有點道理),但孔的“仁愛”是對一切人的,這也應毫不懷疑,整天拿著幾本儒家的書呦呵著訓人,那也決非孔子的本意(捧什麼書都是為了“平視”人,千萬別把書白唸了)!
最後,我們人有一個頭腦,還別忘了有兩隻手。頭腦負責信仰(信或不信都是);雙手負責創造(勞動是人的本能,是在沒有信仰之前就有的東西)。人即不能辜負頭腦,也不能辜負雙手,相反,雙手創造生活,創造文字與文化,進而創造思想與哲學,先哲的思想不是悟空頭上的“金箍”——一切思想都是在人們揮動雙手時自由流淌出來的東西,孔子和他思想的偉大價值在於——他用雙手打開了思想啟蒙的大門,人人都可以站在他智慧之樹上自由思想,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只要他的影子融入每個人的生活和自由創造之中,就勢必繼續影響下去,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橙月488
孔子的學說從一定角度講,是一種奴役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得犯上。為統治階級的統治製造的理論,使得中國幾千年老百姓只能聽命於君王,不論他對於錯。這種愚民深得統治者的喜歡。
田奇36163171
孔子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所謂文化,就是“以文化之”的簡稱。以文化之的重點是“化”。誰化誰?統治者化被統治者。“化”也是一種管理手段。抓住了這一點,對“為什麼孔子能影響華夏幾千年”就好理解了。
人有一個特點:可以相信和接受原本不存在的東西。比如,相信和接受上帝、神、鬼等等。這種相信和接受可以把人們凝聚起來,共同向一個方向努力。人是可以有信仰的,但人經常不去實證自己信仰的東西到底有還是沒有,是真貨還是水貨。
當年,孔子就是一個有文化的人,一個教師;當年,類似孔子這樣有文化的人、水平與孔子相當的人有一批,比如,《論語》裡提到的少正卯。而孔子的思想也是當時社會總體思想(思潮)的反射和回聲之一,也就是說,是當時的社會養育出了孔子,孔子的學說也反映出當時學術界的成果與水平。不要只看到孔子的偉大而忽略了那個時代的偉大。
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到了漢武帝時期,一個叫董仲舒的人提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什麼?為當時的政治服務。用儒家來對抗道家(孫子彘兒與奶奶竇太后暗中較勁呢)。儒家學說是作為工具來使用的。
自漢以降,統治者都繼續接力使用儒家學說這個工具來進行思想統治,直到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為止,這是很有趣的現象。其實也好理解——既然用著順手就接著用吧!
還有一個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就是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後,一直沒能成為“國教”登上政治舞臺參政議政,從國家層面來講,儒、道兩家聯手對其是有抑制與改造力量的。後來的天主教等就不必談了。中國的統治權一直是掐在統治者手裡的,從來就不許別的勢力染指。這是關鍵。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散講了以上幾個點,歸納一下:對於孔子,只作為一種歷史現象瞭解一下就可以了。既不必把他捧上天,也不要踩在腳下。對於社會上的這個思潮、那個主義的,不要隨便跟風,徹底弄懂了再說。因為我們是有自己尊嚴的大寫的人。孔子也好,老子也好,列子也好,愛影響誰影響誰,我們只管儘量做到學貫中西,相信科學,用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三觀”,不用別人對我們指手畫腳、應該這樣應該那樣的,儘量作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張科7850
為什麼《論語》是中文第一書?孔子是中國唯一的聖人?難道字字千金的論語講的是,有朋友從遠方來,我很高興?道不同,我就不和他玩?曲解論語和孔子的人真是搞笑至極。半部論語治天下豈是講這些無聊自私玩意的?
易經是隱而難,論語是顯而難,是難上加難。論語講的是如何成就和而不同的大世界之大道,是聞見學行之後承擔這天地之大道。朝聞道,夕死可矣?這種小道私道豈是論語之大道?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見學行,聞見之後必然要學行。死,是學行,固守,承擔的意思。學行之後就可以道雖不同,但可以不相為謀了。相這裡是四聲,不是平生。聞見學行之後,不相為謀,才可以攜手走上和而不同之大道。比論語孔子牛的小道私道之人多了去了,論語孔子如果是小道私道,那麼會影響中華幾千年嗎?
混沌體
因為父父子子君君臣臣那一套,正合統治階級的胃口,是愚民馭民的法寶。孔老二不愧是拍馬屁文人的師祖,他的儒家思想就是讓屁民順服暴政。毛主席說,批林批孔。
虹耀86128386
那不是影響幾千年,那是統治階級愚昧吃人幾千年。其中這幾千年,也被勞動人民多少次推翻過,是勞動人民創造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