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人生需悟透生死,生死看淡,怡然自得,人生自在

人之生死如暗夜荷花

上古得道的人,沒有覺得活很痛快,也沒有認為死很痛苦,生死已不存在於心中。當堯舜也沒有什麼高興,當週公也沒有什麼了不起;萬古留名,封侯拜相,乃至成就帝王霸業,也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也沒有覺得同外界有了距離。嬉笑怒罵均與他人無干,“悠然而往,悠然而來”,對待生死,怡然自得,所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便是了。

南懷瑾先生曾借禹的一句名言點透生死:“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活著是寄宿,死了是回家。孔子在《易經·繫辭》中說:“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明白了黑白交替的道理,就懂得了生死。生命如同夜荷花,開放收攏,不過如此。

有一天,如來佛祖把弟子們叫到法堂前,問道:“你們說說,你們天天託缽乞食,究竟是為了什麼?”“世尊,這是為了滋養身體,保全生命啊。”弟子們幾乎不假思索。“那麼,肉體生命到底能維持多久?”佛祖接著問。“有情眾生的生命平均起來大約有幾十年吧。”一個弟子迫不及待地回答。“你並沒有明白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麼。”佛祖聽後搖了搖頭。另外一個弟子想了想又說:“人的生命在春夏秋冬之間,春夏萌發,秋冬凋零。”

佛祖還是笑著搖了搖頭:“你覺察到了生命的短暫,但只是看到生命的表象而已。”“世尊,我想起來了,人的生命在於飲食間,所以才要託缽乞食呀!”又一個弟子一臉欣喜地答道。“不對,不對。人活著不只是為了乞食呀!”佛祖又加以否定。弟子們面面相覷,一臉茫然,都在思索另外的答案。這時一個燒火的小弟子怯生生地說道:“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間吧!”佛祖聽後連連點頭微笑。

生命是虛無而又短暫的,它在於一呼一吸之間,在於一分一秒之中,如流水般消逝,永遠不復回。故事中各位弟子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不同的人性側面。人是惜命的,希望生命能夠長久,才會有那麼多的帝王將相苦練長生之道,卻無法改變生命是短暫的這一事實;人是有貪慾的又是有惰性的,才會有那麼多的“鳥為食亡”的悲劇發生;而人又是爭上游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只爭朝夕”,從不鬆懈。

如南先生所講,生命如同夜荷花,一草一木皆學問。生命是一個過程,功名利祿,富貴榮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無人能帶走自己一生經營的名利,就讓生命自在地綻放凋謝吧。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生命的收與放,本質都是一樣的。面對生死,悠然自得,便是真正懂得了生命。正如丘吉爾談及死亡時,他說:“酒吧關門的時候我就離開。”

南懷瑾先生說,生與死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個大轉折,生死齊一,齊一生死,有著看透生死的勇氣,就等於把人生中的生死問題徹底解決了。

人來到世上是偶然的,走向死亡卻是必然的。

人生除了生與死能引起幾聲歡呼、幾陣哭泣外,健康活在世上的人很少會想到死亡。因而生活中常可見到一些人,成則輕狂驕妄、得意忘形,敗則一蹶不振、沮喪絕望,對得失錙銖必較,對成敗患得患失,對誘惑慾壑難填;無論大事小事,整天煩惱、憂愁、痛苦、懊喪,甚至去猜忌、爭鬥、相互陷害。不識人生之輕重,不辨生命之真諦,真可謂一葉障目,不識泰山!

感慨生命的短暫,不是學曹孟德“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嘆息,也不是拾蘇東坡“人生如夢”的無奈,更不是看破紅塵的消極頹唐。而是想,人生苦短,生命易逝,今天能健康、自在、安樂地活著,我們就沒有理由不去珍重生命、熱愛生活、好好活著,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南先生說,上帝給了我們了不起的生命,就是讓我們學會面對生命中的一切,包括生與死的重大問題。如果不給我們生命,連死的機會都沒有,現在總算給我們一個死的機會,多可貴呀!這就是看透生死的勇氣。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最後都不可避免地走向生命的盡頭,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走得慢。而走得快的人,看透了生死,反而活出了精彩的人生。而走得慢的人,總是想著自己還有足夠的時間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一拖再拖,直到最後仍然沒有完成,碌碌無為地度過了自己平庸的一生。這不能不說是生命的一種悲哀。

人,倘若能時常想起死亡,想到每天都有那麼多人死去,而自己能健康地活著,一定會感到生命的可貴和生活的可愛,再難處理的事也會變得輕鬆,人自然而然就會豁達、超脫起來。人只有面對死亡,想到死亡,才能真正冷靜理智、大徹大悟、超越自我。

因此,當你得意或失意的時候,請站在生命的制高點上,叩問生死,思考人生。有了看透生死的勇氣,才能順應自然、重生樂生,選擇超越自我的人生觀,創造超越自我的人生價值。

南懷瑾:人生需悟透生死,生死看淡,怡然自得,人生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