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長大的你,有沒有當過留守兒童的經歷?

一點三農


我是一名90後算是有過留守兒童的時候,我是兄妹三個,爸爸在我十歲的時候過世了就剩下我和弟弟妹妹和爸爸相依為命,爸爸是做拆房子的工作的有的時候出去外地工作帶上妹妹幾天不回來的時候就剩下我和弟弟在家裡,自己那會也不會做飯都是試著學做飯,記得剛做飯的時候是煮掛麵打一個雞蛋也不知道到什麼時候就熟了用筷子嚐嚐感覺能吃了就撈出來吃

還有的時候爸爸出去工作了就剩下我們兄妹三個中午沒人給做飯了只能拿著錢去買方便麵吃,那會兒每個人只一塊錢或者五毛錢到了下午妹妹想吃雪糕了錢也沒了,只能讓妹妹等到爸爸回來了才可以吃,我們的家庭和別人不一樣所以我小的時候就感覺壓力比別的孩子壓力大,現在我們三個都長大成人了,想想小時候時間過的如此的快

無聊的時候找夥伴們去玩耍,在農村有合種各樣的遊戲,好比去河邊玩水、老鷹捉小雞那會我家沒有電視機更沒有手機想看電視都是去鄰居家裡或者伯伯家裡







齊勝路


我應該不算真正意義上的留守兒童,因為小時候父母都在本地工作,有一個時期父親外出打工過,但是母親在家裡工作,即便如此我的童年過得也不輕鬆。

因為父母都要去廠裡工作,我記得我大概四五歲時(沒錢讀幼兒園)就被父母把我和妹妹兩個人獨自留在家裡玩。直到有一天,家裡突然闖進一個衣衫襤褸的瘋子,在我家裡亂翻東西找吃的,附近的鄰居看見這情況去通知了正在上班的父母,父母回來趕走了那個瘋子,然後從那以後只要上班去了父母就把我和妹妹鎖在家裡。因為家裡困難,父母沒日沒夜的加班掙錢,家裡的孩子在讀小學的時候就自己做飯自己吃,還要給在廠裡上班的父母送飯,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了我讀高中。

我算小時候過得可以的了,偏遠的農村小孩不僅要上學,回家還要做家務做農事,只有爺爺奶奶陪著一年到頭見不著幾次父母。所以說,農村的孩子早當家,農村的留守兒童需要社會的關懷。


梅哲明


五六歲時,父母在離村莊三四里地的國道旁開飯店,起早貪黑,經常不回家過夜。於是便跟隨年近八十的爺爺輪流在其他三個叔伯家吃飯,我們這一輩八個兄弟五個姐妹中我最小,叔伯嬸孃也很疼我,可即使這樣也覺得諸多不便。

母親是個典型的北方農家婦女,勤懇持家,做得一手好菜,於是有一天,我告訴媽媽,晚上回來後可不可以給我和爺爺多做些飯菜,第二天熱著吃,叔伯嬸孃再好還是在自己家自在,餓了多吃點,不餓遲些吃。

放學回家,爺爺總是等在巷口,坐一把交椅,肩膀搭個煙桿,腳邊放一個煙匣,煙匣裡有旱菸袋,火柴,一些零錢(一毛,兩毛,五毛……)。遠遠看到爺爺,跑跳過去,趴在爺爺肩頭,左右看看,神秘地伸出一個或者兩個手指頭,爺爺會心的大笑並點點頭:“你個狼娃子”。於是甩開布包,蹲下拉開小黑匣,拿出一毛或者兩毛,飛快的跑到小賣部,買上一毛五根的糖棍,或者酸梅粉,或者路邊吆喝的存放在泡沫箱裡蓋著棉被的老冰棍……

即使父母忙於生計,童年的我因為爺爺的照看還是很幸福的。


果爸加油


很感謝我能回答這個問題,我是85年的,出生在80後的農村子弟,當時家裡很窮,而我爸爸在常年在外打工,我爸是個老實農民,而膽子特別小,因為他沒什麼特長和技術,只能在外乾點力氣活,工資不太穩定,我媽媽在家裡造顧我們兄弟二人,再加上我身體不怎麼好,經常得病,靠我爸一人在外掙點錢維持家用,後來家裡的開銷太大,我爸掙的錢供不上家裡用,後來我媽也就跟著我爸出去打工了,家裡就留著我和弟弟,大家想一下離開了爸媽的孩子心裡是多麼無望,沒有快樂,也沒有安全感,那種心酸只有做過守兒童才能體會得到,現在我都三十好幾了,也經常在外打工,要一年才能回一次家,每次通電話我的孩子接我電話時,當他們叫爸爸的時候,在那茬那間我的心都崩潰了,我知道那種感覺不好受,可是沒辦法,要為孩子去努力,因為我不去工作,孩子們會沒飯吃,就會沒書讀,生病了沒錢去看病,所以說到這裡,作為父親的我只能給留守兒童道個謙,爸爸對不起你們,讓你們受苦了,也希望孩子也能多理解理解你們的爸爸媽媽們,他們所做的一切都為你們的美好明天,


銅矮人


我那個年代,比較少留守兒童,因為我們在農村,平時父母有種田,然後有很多農活要幹,所以大部分時間都會在家裡的,只有在農閒的時候,父母會出去打零工,短期的,兩個月這樣子,就回來了。這樣應該不算是留守兒童。其實這個問題要引起重視的,孩子不能健康成長,就算賺錢再多,我覺得是不值得的。父母不在身邊,對小孩身體和心理上的影響很大,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如果靠家裡老人去教育兒女,是不靠譜的,這中間可能有很多無奈。平時要是有空的話,多陪陪孩子們吧。






Apollo666


那時的我們,很少有留守兒童的經歷,因為我們是80後,在農村兄弟姐妹大部分都有三個以上,那時的父母,在農村大部分都是曰出而作,日落而歸,那時的父母沒有太多的錢,但是父母所有的一分錢都還靠雙手辛辛苦苦掙來的,省吃儉用,但是用得開心!那時的我們,冬天裡,一家人圍著火爐烤洋芋,那畫面想想就幸福!那時的我們自已製作玩具,小夥伴三五成群的,成天到晚的在一起玩到忘記吃飯的時間,父母在家大門口喊著小名才知道跑回家!

可現在30多歲,雖說沒有經歷過留守兒童的經歷,但見過留守兒童的心酸,留守兒童那失神的目光讓人心痛,有點髒的小臉,掛著鼻涕,讓人看了落淚,雖然現在,生活條件比那時的我們好多了,但壓力也大了,故鄉有家但容不下自己的身體,他鄉能養活家人卻容不下自己的靈魂!


故鄉有人想念你


城市的發展帶動著經濟,不僅帶動整個經濟鏈條,也在帶動個體經濟和個人經濟,因為城市的機會多,發展空間大,信息靈敏,交通便利,有著很好完善的社會環境,所以很多農村人都向往著城市,從小就努力學習,渴望有一天能走出大山,走出農村,走進城市,體會一下城裡人的生活,這也使城市人口在不斷增加,同時農村的人口在減弱,有很多村子已經沒有什麼人氣,剩下的只是年邁的老人和弱小的兒童,這也就是所說的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也可以說是留守家庭


第一

通過學習走出農村:很多學生從小刻苦學習,老師和家長一直在耳邊說,農村機會少,幹農活沒有出息,一定要考上大學,別在回農村當農民,因為父輩經受過當農民的苦,早些年吃飯都是問題,每天能有吃的就是比較好的生活,穿的衣服都是別人剩下的,而且是縫縫補補很多回的,另外農村以勞作為主,所以父輩才會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叮囑他們走出大山,走出農村,孩子考上大學有出息了,把父母都會接到身邊,但是年邁的爺爺奶奶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是不願意離開的,所以就成了留守老人,其實所謂的留守有著很多原因,有的來自於現實,有的來自於親情,有的來自於老農民的信仰


第二

外出打工的農民工:農民工活躍在全國各大城市,農民工並不限於建築工人,各行各業的農民工人都算是農民工,因為家鄉偏遠,信息閉塞,所以沒有什麼很好的機會和發展,所以出來打工,出來打工就是為了養孩子,養老人,所以會節省一切開支,基本上都會找管吃住的地方,如果不管吃住,也會住最便宜的地方,條件特別艱苦,根本不適合孩子和老人居住,所以都會把孩子和老人留在家裡,這就是留守家庭,最主要的是如果把孩子和老人帶在身邊,開銷太大,農民工根本負擔不起,所以這才是最主要原因


第三

離異家庭:留守兒童不僅僅是因為父母外出打工,還有很多離異家庭的孩子,父母離異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剛開始還會管一管孩子,時間久了都會把重心放到現有的家庭上,自然而然孩子就只能生活在老人身邊,變成了留守兒童

總結:留守兒童每年都在減少,因為每年國家都會有很多的好政策去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並且在農民工就業問題上也給出了很多好的政策,農民工好就業,有了穩定的收入,留守兒童就會來到父母身邊,自然而然留守兒童就少了


農民打野兩兄弟


八零後的我從小父母就出去打工賺錢,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哎,十來歲就得自己做飯,煮菜,餵豬,很渴望父母在自己身邊,常年想念父母,常常流淚。





農人啊源


九零後的我生活在河南的一個小農村,那個時候的父母很少有出去打工的,現在我有了孩子之後,由於各種原因吧,我的兩個孩子都放在了老家,讓我婆婆幫忙帶,每次離別我們家孩子都會追著車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老早我跟我愛人收拾好東西出發了,那個時候孩子還在熟誰中,到了高速大霧封路,我們不得以又回去了,我們快到家門口的時候,我就聽到孩子哭著說,我要媽媽我要媽媽,當時我的心疼的沒法形容,我深深的愧疚感,我站門口哭了半天,不敢進去,真的留守兒童很可伶,他們需要的是陪伴,我是一個不合格的母親,讓孩子的童年缺少一樣色彩


開心的小蘇蘇


我是一名90後留守兒童,在我1歲那年,爸爸媽媽都出去打工了,於是年邁的爺爺奶奶就承擔起了照顧我的責任,從那時候起我就很少見到我的父母,正是因為這樣的環境下我從小就表現得比較堅強,摔倒了也不哭,因為我知道沒人哄我。那個時候家裡面種地為生,爺爺奶奶年紀大了,做農活手腳也不利索了,每次看到爺爺奶奶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時候我心裡都很難受,再想到我的爸媽,眼淚就奪眶而出,每天晚上我都坐在院子裡看著天上的月亮星星思念他們,每當夜深人靜躺在床上不知道哭了多少次才睡著,也許這就是留守兒童的無奈。每個人都希望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但是天不遂人願,只希望每個父母有時間多陪陪孩子,給留守兒童多一些溫暖和陽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