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產業人才缺口怎麼補

目前國內工業機器人應用人才缺口將近10萬,而根據工信部發展規劃,到2020年,全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將達到100萬臺,工業機器人操作維護、系統安裝調試、系統集成等應用人才需求量將達到20萬左右。

 缺口20萬

國家統計局於6月中旬公佈的數據顯示,5月份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10057臺套,實現了47%的高速增長,而且這並不是一個單月現象——今年前5個月,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50.4%。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也於不久前發佈報告,2016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9萬臺套,同比增長31%,遠高於14%的世界平均增速。從2010年到2016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增長了5倍多,從2013年以後,我國已經連續4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

支撐工業機器人產量飛速增長的背後,是以廣東、浙江等東部沿海地區為代表的機器換人潮。這些地區都是傳統的用工大省,而近年來持續的“民工荒”帶來了人力成本的上升,倒逼這些地區的製造企業以機器換人。當地政府產業升級的訴求和鼓勵政策,更激發了企業機器換人的熱情。

機器換人後,是否真的就不再需要人了?雖然無人工廠、黑燈車間已是一個真實的存在,但現在市場上的工業機器人嚴格來說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產品,必須經過專業人員的整合,才能在生產線上發揮作用。而這些專業人員的需求還真不是一個小數目。

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工業機器人應用人才缺口將近10萬,而根據工信部發展規劃,到2020年,全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將達到100萬臺,工業機器人操作維護、系統安裝調試、系統集成等應用人才需求量將達到20萬左右。

 人才哪裡來

談到技能人才培養,職業院校自然責無旁貸。但一說到工業機器人,很多院校長覺得“高大上”,不知道自身能在其中承擔什麼職責。

“工業機器人生產與應用崗位,假如需要100個人,那麼中職層次佔31人,高職39人,應用本科30人。”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長楊進經過細緻調研,發現機器人產業並不都是高精尖,至少在生產與應用崗位,是以職業院校人才為主。“比如現場編程這個崗位,手工編程中職生就可以,離線編程高職生就夠了,不需要本科生!而佔了崗位人才總需求30%的機器人安裝調試與維護,中職生和高職生各佔一半,也不需要本科生!”楊進的這些調研數據無疑會提振職業院校培養工業機器人生產和應用人才的信心。

深圳市是全國機器人產業最重要的市場。不久前,畢亞雷牽頭對全市機器人產業調研時看到,一些職業院校在工業機器人應用方面已經有了對口專業,但由於剛剛興起,人才還處於青黃不接的局面。目前從事工業機器人現場編程、機器人自動線維護、工業機器人安裝調試等崗位的人員,主要通過對電氣自動化技術、機電一體化等專業畢業生的二次培訓。“短期培訓要達到崗位要求確實很難,機器人應用人才結構性矛盾和人才荒問題異常突出。”畢亞雷說。

緩解人才荒,除了職業院校在努力之外,一些機器人生產企業也在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發那科(FANUC)作為世界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一直引領著工業機器人的發展趨勢,目前公司生產的工業機器人90%來自全自動化生產,實現了“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發那科在中國的合資公司北京發那科機電有限公司總經理景喜瑞告訴記者,發那科已經把建在全國30家院校裡的數控系統應用中心升級為智能製造應用中心,聯合智能生產上下游世界知名企業,共同探索智造人才培養新模式。發那科之所以能成為人才培養平臺的核心,是因為其生產的數控系統是智造生產中的核心零部件,在全國有著60萬臺套的保有量,客戶群體遍佈全國,可以快速、精準地瞭解生產企業的產業升級方向以及人才需求變化,為院校人才培養提供指導。

據瞭解,國產工業機器人企業瀋陽新松、蕪湖埃夫特等也不同程度參與到機器人應用人才的培養中來。

標準如何定

人才供求市場的關係失衡,很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蘿蔔快了不洗泥”,特別是對於工業機器人這樣一個新興領域。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加工出來的人才適不適用?能不能有個相對科學、權威的培養標準?這是許多工業機器人生產和應用企業關心的問題。

6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市機器人協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合作開展的“工業機器人職業崗位工程師培養項目”在北京啟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職業研究室主任徐豔在會上介紹,這一項目,將開發培訓考核大綱和培訓教材,並建立能力測評技術體系。考核大綱的制定和培訓教材的編寫將借鑑國家職業標準制定及教材編寫方面的經驗,不僅能為培訓考核奠定技術基礎,也可以為相關企業科學用人選人,為院校及社會培訓機構推進相關課程建設,提供基礎性標準支持。

工業機器人應用人才有了培養標準,工業機器人企業無疑最為高興。深圳市泰達機器人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譚維佳表示,長期以來由於人才缺口大,行業內部挖牆腳現象嚴重,現在有了這個培養項目和培養標準,可以為企業節約大筆的培訓費用,有助於加快國內機器人產業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