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国时期我国叫“五族共和”,而不是五十六个民族?

最开始国民政府的口号叫作“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也就是说推翻满人的统治,恢复汉人的天下。而这样的口号在当时是很具有号召力的。

为什么民国时期我国叫“五族共和”,而不是五十六个民族?

但是随着时间的改变,这句口号并不符合当时的国内形势。尽管国民政府名义上继承清王朝统一了全中国,但是外敌和内患并没有完全消除,不平等条约依旧有效。

为什么民国时期我国叫“五族共和”,而不是五十六个民族?

而当时的外蒙受到沙俄的威胁,于是此时,建立一个一致对外、团结抵御外侮的新的民族成为了民国的政策之一。

为什么民国时期我国叫“五族共和”,而不是五十六个民族?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而后的北洋政府也开始宣传“五族共和”的思想。五族共和的思想从此开始在中华大地传播开来。

而这五大民族分别是汉族,藏族,蒙古族,满族,回族。

这五大民族分别代表了中华的五大区域,长城内,青藏高原,蒙古草原,内外东北,新疆。

为什么民国时期我国叫“五族共和”,而不是五十六个民族?

尽管这样,五族共和的思想并不能完全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国情。后来最为明显的表现就在于中国在一战成为战胜国,但当时并没有享有战胜国的权利,后来因此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后来孙中山先生又提出“中华民族”一词。他对于五族共和与中华民族的有以下的思考:

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如美利坚之合黑白数十种之人民,而冶成一世界之冠之美利坚民族主义。

为什么民国时期我国叫“五族共和”,而不是五十六个民族?

而后来的抗日战争,更加深化了这种观念,使得全民族皆为中华民族,中国各族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大大提升,为集全国之力进行抗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除此之外,并对相互的民族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