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界與文人圈對餘秋雨多有詬病?

心繫V娜


多年前,曾聽到一個真實的小故事,某名校的文學院準備辦80週年院慶,有人想請上海的餘秋雨來講座。此消息不脛而走,該院的教授們聯名上書,堅決反對邀請餘大師,結果,餘秋雨愣是沒來成。

那時,我還是個沉浸在《文化苦旅》《千年一嘆》的小文青,對教授們的作為難以理解,覺得他們小氣、自私、敏感、神經質,欺負大學者、大才子餘秋雨先生。幾位學友見我如此憤憤然,遂給我講了下文化散文之外的餘大師。不久之後,我對餘大師的敬意,只保留了文采和口才兩方面。


在當今文壇中,餘秋雨和範曾可能是最富爭議,甚至說最受詬病的了。為何學界和文壇都不怎麼待見餘秋雨呢?大家都是嫉妒兩人的才華和名聲嗎?未必如此。相反,有些批評他們的人,對他們的才華多有肯定,甚至主張不應因人廢文,因人廢才。今天只談下餘秋雨。


有些人討厭餘秋雨,主要是討厭其人,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餘秋雨對自身的過錯,一直拒不承認,缺乏反省意識。

在特殊年代,黑白顛倒,人們出於自保,或者為贏得高升機會,多半做了一些糟糕之事。巴金等人,以比較真誠的態度,對自己進行反思,甚至公開懺悔。有人抖出餘秋雨先生當年的“黑料”後,他沒有懺悔的意識,而把這些大都作為人身攻擊,並把一些人告上法庭。

這在許多人看來,餘秋雨先生非常缺乏懺悔意識。

【餘秋雨大師夫婦與星雲大師。大師,本是對修行頗有所得的大和尚的尊稱。】


其次,餘大師頗有好名趣利,寡廉鮮恥之嫌疑。

這方面的例子和段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有件事,讓人對餘先生的觀感極為不佳,甚至極為厭惡其人。

多年前,魔都當局設置了一個“餘秋雨大師工作室”,餘大師竟然毫無自知之明,欣然接受任命。還恬不知恥的說,“大師”不如“老師”,自己對得起“大師”之稱號。

試問,古代和近代,舉世公認的大師,有幾位在生前敢以“大師”自稱?餘秋雨確實有一定的才華,戲曲研究水平也不錯,但是,遠遠還沒到大師的地步。

他竟然毫無廉恥的僭用大師之名,所謂“餘秋雨大師工作室”,至今猶存,網頁還在。這樣寡廉鮮恥的文人,連臭名昭著的範曾恐怕都不敢與之爭鋒了。


第三,餘大師愛好炒作自我,言而無信,令人生厭。

別的不多說,餘大師多次對外宣稱“封筆”。某本書,便被宣揚為餘大師的“封筆之作”。可是,沒過多久,餘大師又有新著問世,所謂重出江湖。這樣的神操作,餘大師輕車熟路,玩過好多回,確實博取了眼球,引起了關注,但也遭致了惡評,激起了人們的鄙視。

【餘大師的筆鋒犀利,再三“封筆”都封不住,一再發布新書。此前的“封筆之作”,不知換個怎樣的稱呼?】


第四,餘秋雨喪失了文人應有的悲憫和擔當。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舉國陷入悲痛之中,救災工作還在緊張進行之中。有些遇難者家屬,要求通過法律手段懲處造成房屋倒塌的開發商和校領導。作為文人學者的餘秋雨,含淚出來勸慰災區人民了。讓人意外的是,他沒有撫慰災區人民尚未癒合的傷口,反而勸災區人要感恩戴德,要剋制。

作為知識人,餘秋雨未像世人期待的那樣,為弱者說話,為正義代言,反而“勸慰”遇難者家屬冷靜剋制,災難是天災,人禍不應追究。這與北方的王兆山遙相呼應。

餘大師又贏得了一個新的名頭——含淚大師!餘大師的這番作為,激起了媒體的激烈批評。

後來,又曝出餘大師詐捐事件,真偽難辨,但是,汶川地震前後,餘秋雨的言行,使得原本敬重他的一批死忠粉,轉成了黑粉。


另外一些人,則是討厭餘秋雨的文章了,他們覺得餘的文章,存在不少問題。


首先,餘秋雨的文字太煽情。

餘秋雨的讀者集中在中學階段,青春期的孩子們,對文采華美、辭藻華麗、感情充沛的文字,有著難以言喻的好感。餘秋雨的文字,確實陪伴了不少人走過青春時期。可是,這樣的文字,不太適合稍微有些閱歷和知識的人。畢竟,到了一定年紀,人們對情緒化的東西不太敏感,甚至有些反感了。

餘秋雨先生的文字,卻似乎一直停留在比較煽情甚至濫情的階段,這讓希望獲得更多的讀者,不免有些失落,很快告別了他。


其次,餘秋雨老是重複自己,文章套路化太多。

餘秋雨的文化散文寫作,最初是自己訪古時所作。後來由鳳凰衛視支持,他對幾大文明遺址作了考察,然而,他的才情、知識和積累,很難支撐連續不斷的輸出。他的文化散文,開始呈現出套路化,膚淺化傾向。


這引起了讀者的不滿,原本特別喜歡餘氏散文的不少讀者,轉而展開批評。而《秋雨時分》等節目還得繼續,餘秋雨先生就要繼續寫作,因而就生產一批無甚新意的重複之作了。


第三,餘秋雨的文化散文,純粹感嘆歷史,迴避苦難,有把歷史庸俗化的傾向。

迴避苦難,將厚重的歷史庸俗化,可能是對餘秋雨文章最為尖銳的批評了。這種批評要求文化散文,在提供歷史知識之外,還要有一些道義的承擔,歷史的反思。這是餘先生散文所缺乏的。然而,卻並非文化散文所必須的。

如果餘氏散文在雍容華美之外,兼具深沉的哲思,道義的伸張,自然是極好的,但以這點痛批甚至痛貶餘秋雨散文,則是有些苛刻的。

當然,這種苛刻,有一定的合理性。餘秋雨先生的散文贏得了巨大的聲譽和影響力,成為一時文壇的熱點現象,人們有理由期待他能夠做得更好。遺憾的是,餘先生缺乏這種胸懷,也沒有這種能力。


餘秋雨的舌燦蓮花,口才極佳,這為他贏得了無數的掌聲。他擅長營銷,會製造熱點,獲取了不菲的回報。可是,他沒想到的是,自己也成了媒體的熱點,成了人們揩油和消費的對象

餘秋雨確實有不少值得商榷之處,但可能不像一些人所認為的那般不堪。當餘秋雨三字能夠帶來巨大流量,批評餘秋雨成為一種“政治正確”後,批評謾罵他的人,就多了起來


時過境遷,十多年後,餘秋雨先生老去了,秋雨散文的讀者,越來越少了。人們對他的評價,越發寬容了。包括某些以批評和反思見長的平臺,對餘先生的評價,也溫和了許多。只是,似乎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即因為他的才華和文采,他曾經的一些不當言行,被遺忘了。

他的身上的那些爭議,因為雙方各有說辭和證據,而今餘秋雨已非熱點,人們沒興趣弄清是非曲直,而放棄了追尋真相,甚至對這種嘗試嗤之以鼻,大抵墮入了歷史虛無主義的泥潭了。這樣的文壇奇葩,沐猴而冠的角色,如真能成功欺世盜名,那將是怎樣的一種悲哀?




風雅人文觀察


有人評論他:人一般,但散文寫得真不錯!

有人評論他:散文不錯,但人真的是一般!

順序不一樣,側重點也不一樣。我以前喜歡他,現在不喜歡他,但不得不說,他的散文很美!當年他最火的時候,我正是最年輕的時候。尤其那本《文化苦旅》,爆掉全球。記得臺灣當時有一個人評價,說想寫武俠小說的時候,出了一個金庸。想寫散文的時候,出了一個餘秋雨。

這個評價非常之高! 而且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同,包括圈裡人!我個人認為,如果僅以文筆而言,他的散文在當時,堪稱第一也不為過,哪怕這個第一是情調,是美好,是小資,是風月文人的長噓短嘆,但畢竟能寫到讓眾人交口稱讚,本身就是一種能力!

餘秋雨,他原本有機會成為一代宗師的!

只是,世上有一個無比奇妙的詞彙叫做“後來”!

有一個普通的人(好像並不是學者,記不清了),挑出了他散文中的一大堆基本的錯誤,然後,還有一些人,同樣挑出了其它常識性錯誤,最出名的應當是“致仕”了。這是連高中生都明白的詞彙。他卻不明白。現在看來,當初針對這些基礎常識的批評,肯定有一些是就為了蹭熱點,但仍然有不少內容只是善意的提出意見。

然後就是人紅是非多,就是關於文革期間的某些事情。我不懂政治,更不喜歡政治,所以不做評論。

在這個時候,我仍然是喜歡他的!散文,又不是論文!我當年看到“致仕”的時候,也是一笑而過。錯就錯在他太出名,如果僅僅是散文家,其實沒什麼,關鍵他還是中國戲劇文化研究型的教授和學者,那麼,連普通人都瞭解的一些基本的常識,他卻不懂,多少有些說不過去。這一點無法忽略。這也是當年很多人批評他的原因之一。

直到,他參加什麼電視節目(青歌賽?),是做評委還是做嘉賓,我記不清了!

他的表現太炫了,已經接近於顯擺自己的博學才睿智。處處表現自己的人文情懷,結果,因為他的與主題無關的炫技,打擾到了那個選手的表述時間。我感到很震驚,然後就是不舒服。至於什麼文字的發音錯誤之類的,我不會因為我懂他不懂就批評人家,哪怕他的標籤是文化歷史類的學者。後來又還有什麼寫古詩,刻石之類的事情。古詩寫得很劣質是事實,而刻石的行為真的有些玩大了。

孔雀的另一面就展現了出來!

我開始不喜歡他了!品德如何,為人如何,素質如何,專業如何,我不清楚,更沒有資格評論。但我個人是真的不喜歡他的炫耀,不分場合不分需求的炫耀,打擾到別人的炫耀!

儘管他的散文真的是好看到爆!好看到當世第一!但不喜歡他就是不喜歡他!

我個人覺得真的是可惜,他原本有可能成為一代宗師的!


亦有所思


客觀地說,餘秋雨開拓了一個新的散文時代。

如果覺得這樣說有點誇大的話,他起碼開創了一個散文文體。

即便是有些後來看不上他的人,也有不少當初程度不同的受到過他的影響,或者是啟發。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出現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曾經風靡一時。

那種加入想象,加入敘事,篇幅巨大長,縱橫捭闔,上天入地的散文,之前,還真沒有過。不管餘秋雨後來怎麼樣,他的開山之功,是不可磨滅的。

實際上,在這之前,他就有一本文藝評論集,好像是叫《藝術創造工程》,在當時的青年學子中間,影響不菲。

記得書中有一篇寫日本電影《幸福的黃手帕》的,寫得真好,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那時候,我還在讀研究生,很多同學都讀過那本書。

那時候,餘秋雨還在上海戲劇學院當院長。後來,他辭了職。當時覺得這個人還挺牛的。

再後來不久,就讀到了《文化苦旅》,然後是《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等,等等。

可是,餘秋雨為什麼就爭議那麼大呢?為什麼那麼多人不喜歡他,而且常常吐槽他?

原因大概如下:

一、隨著名氣的增長,人漸漸有了變化,心態也就變了。記得好像是在《行者無疆》中一篇文章,有個細節是這麼寫的,他遇到一個印度小孩子,拿出個小禮物給了那個小孩兒,小孩兒走了。他望著他的背影,感慨道:這個小孩子,絕對不會知道,剛才,是兩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在對話!

看到這裡,你的身上難免不出雞皮疙瘩。

因為到此為止,餘秋雨儼然已經將自己等同於中國文化的代言人,甚至是中國的代言人。

這種心態,在別處也時有流露,時間長了,難免招人反感。

二、餘秋雨在過去那個特殊的瘋狂年代裡,曾經有過劣跡,但他不像當年的姜昆那樣,能夠痛定思痛,勇敢地站出來承認錯誤,檢討過往。放反過來,他卻百般文過飾非,為一個錯誤犯下一連串相關的錯誤。

最關鍵的是,不承認錯誤本身可能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以此類推,擔心他不是不承認自己犯的錯誤,而是他根本就沒有認識到自己犯了錯誤。那樣的話,一旦條件具備,那個有劣跡的人會不會再次涉劣?

三、還有一個和這個事情想類似的是,有人對餘秋雨提出了他的文章和書中的一些錯字和錯誤,有的甚至是常識性的錯誤,而他不但不認錯,還惱羞成怒,見批必懟,完有失一個敢於承認錯誤、勇於追求真理的知識分子的風度與修養。

也許,這一點,是後來給他帶來巨大爭議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四、有了名氣之後,餘秋雨開始成了名聲大噪的巨星,各種場合,各種出版,都有他的影子,電視臺,千禧年慶典,青歌賽,電視晚會,而且,涉獵的範圍之廣,似乎這大地上發生的一切事情,他都無所不曉,都是專家。

實際上,自我感覺過於好了,難免會犯另外的錯誤。

難免會犯糊塗,說錯話,說外行話。大家都知道的,對他吐槽最多的,青歌賽上的情況,就是如此。

這裡面,我們不敢說,一點沒有別人對他名氣的嫉妒,但大部分都是出於對一個不純粹的知識分子的嫌棄所致。

我能想到的也就是這些。

但不管怎麼說,這些年,很有才氣的餘秋雨,仍然在比較刻苦的為文,比如他致力於書寫的《中國文脈》等,也是他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一些辛苦思索,有的文章有重現他當年風采的意思。

但是,時代已經變遷,寫作已經升級,人才已經輩出,他那種後來變得有點千篇一律的寫法,慢慢地退出了知識分子和文化人的閱讀視野。

這也許是他本人所不知道的。

還有一件事,今天有朋友問我,為什麼那麼多人在罵餘秋雨?我很納悶。朋友告訴我,是因為網上傳出餘秋雨喜歡上了一個更年輕的女性,在和馬蘭鬧離婚。

對於餘秋雨來說,這種傳聞,已經發生了很多年很多次了。

如果這事一旦真有,那對他的罵聲一定會甚囂塵上。因為,不管怎麼說,這麼多年,對於馬蘭來說,還從來沒有過負面的新聞和評價。

即使沒有這些事,前面說到的那些原因,已經夠餘秋雨受的了。


手機攝影藝術


以餘秋雨,範曾,于丹為代表,他們都是大眾知名度很高的文化明星,在大眾讀者心中有很高的位置,也對不少人有重要影響。但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頗受學界和文人界的詬病。這裡以餘秋雨為例,來看為何大家對他多有詬病:

首先就是餘秋雨的散文作品,九十年代他的《文化苦旅》掀起了一陣餘秋雨熱,一直到今天,他的這種旅行散文依舊有讀者,特別是在中小學的語文課堂上。

餘秋雨的散文,特別是看幾篇的話可能會覺得文采好,但讀多了就會發現都是一個套路的文章,打個比方,有點像“娘炮”散文,漂亮是漂亮,就是油脂太多,失去了散文的內核。

還有一點就是餘秋雨的為人,當年石一歌寫作小組,“假捐門”事件,包括他後來堪比娛樂明顯式的個人生活,都有失文人風範。

你覺得餘秋雨的散文在當代中國文學裡算個什麼位置?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餘秋雨是一個沒有骨氣的文人!餘秋雨他是被社會經常指責的人,是一個不為自己辯解的人。是一個名聲不管怎麼差勁,文章都很暢銷的人。其餘到不用再解釋。我認為他有勇氣出走,文筆還不錯,有學識都是值得欽佩的。為什麼負面評價那麼多。又為什麼大家對他也有褒讚,初次接觸餘秋雨是通過《文化苦旅》,認識到他的。剛開始讀我覺得他的詞藻非常的華麗,還有一些詞彙不怎麼能夠理解。他不是也研究歷史嗎?怎麼一點考證的風格也沒有。後來他拋棄了自己的老婆,再後來找了個80後,後來她又找了個90後。是他的學生,這樣一弄我對他的僅存的一點敬意也也蕩然無存了,我對他的評價就是流氓加偽君子。20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餘秋雨的散文在國內外,廣為流傳之後,出現了評價他為文革餘孽的聲音,要求餘秋雨懺悔的聲音。

2000年4月份文學報等發表正式聲明:《輕裝前進讀餘秋雨的一封公開信》正式揭發餘秋雨的過去。餘秋雨在半自傳形式的《借我一生》一書中,否認自己的劣跡斑斑。《借我一生》中被化名金牙齒的孫光萱認為,餘秋雨在書中避重就輕,迴避事實。他在個人的博客中發表日誌。含淚勸告災民,莫要為低劣的豆腐渣工程,建築質量如何的劣質而抱怨,並認為汶川地震後一些家長在子女所在的學校倒塌子女被埋以後,要求通過訴訟來懲處相關學校領導和承包商的舉動被媒體利用。家長們一定是實大體,明大理的人。要做的是遺囑人的身份,避免和同自己,被對中國人歷來不懷好意的人利用。文章發表之後含淚勸告,一時成為網絡流行語。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董事。餘秋雨含淚聲稱的,會讓我知道討論與918事變後在寺院發動全國合唱,為死難者超度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批評者還認為這是餘秋雨在為政府諂媚,那種無骨文人的又一次表現。
鑑於邱宇先生的含淚勸告,勸告災民那些捧著遇難子女照片請願,要求懲處豆腐渣工程,學校知道的們的悲憤,家長們主人的身份,不能使這種的惡劣影響保持下去。以免為海外反華勢力提供進一步反華的口實。之後又出來一位山東作協副主席王兆山先生,不愧是才華橫溢,奇思妙想。一首《江城子廢墟下的自述》引起洛陽紙貴,在網上贏得了南秋雨北兆山的美名。

看了這麼多,你說為什麼學界與文人圈對餘秋雨多有詬病?評論區留言吧,各抒己見。


art嚴玊


曾看過網上一個關於餘秋雨的評價,看一眼就記住了,說餘秋雨是一個:“名聲不管怎麼差勁,文章都很暢銷的人!”

這句話抓住了餘秋雨的兩個特點:一方面餘秋雨文章寫得不錯,他的書非常暢銷;二是餘秋雨為人有事業“差勁”,頗不受人待見。

餘秋雨的成名,是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文化苦旅》出版的時候,我正是一個瘋也似的迷上文學的小青年,在讀了很多寫景的、抒情的名篇之後,突然接受一種飽含歷史溫情的散文,頓時讓人耳目一新,散文也能夠這樣寫,散文也能寫得如此好,是我當時最深刻的印象,好啊!我不禁感嘆。

可以說,《文化苦旅》給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看到了另一片風景,讓我可以用另一種視角看歷史,讓我欣賞到另一種散文的美麗,對於這一點,我至今感激在心。

同時,也可以說,餘秋雨是可以進當代文學史的散文家,他倘若進入文學史,當然不一定是他的好散文有多少,而是在散文的寫法上別開生面的創新,自他的《文化苦旅》後,便有了文化大散文的概念,他的功勞在寫法的開拓上,而不是其他。

而後來,隨著餘秋雨的大紅大紫,隨著出鏡率的越來越高,隨著書籍一本又一本的出版,他所受到的詬病也就越來越多了。而這些詬病,大多數並不是蹭熱點,也不是什麼嫉妒,當然也不乏這樣的人,但大多數不是這樣的,而是餘秋雨本人的問題。哪些問題呢?

一方面,創作態度沒以前嚴謹。《文化苦旅》之後,餘秋雨藉著自己的熱度,連續大批量地出版同類型作品,然而質量與《文化苦旅》相比,高下立現。

另一方面,表演拙劣。成名之後,他到處受邀,參加種類電視綜藝節目,儼然以文化代言人自居,然而,才華既不夠,他內心愛賣弄的性格又在上節目過程中表露無遺,結果弄巧成拙,不是表演讓人反感,就是忙中出現錯誤,給人一種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感覺。

再者,將錯就錯,不以為錯。他無論是在文章和書籍中,還是在電視上對中國文化的解說中,出現了一些錯誤,其實,這也不是什麼蠻大不了的事情,讀錯了、用錯了、寫錯了,對於長期用文字的人,也並不奇怪,長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然而,真正的學問家是懂得有錯就認、有錯就改的,謙遜是君子本色嘛,但他不,反而怒目相向,死不承認,這就不是對待學問的好態度了。

還有,他淚諫災民的那些破事,都是備受人們詬病的拙劣表演。


帝國的臉譜


秋雨與人魚

如果把餘秋雨與“索多瑪120天”的導演-皮埃爾 保羅 帕索里尼 (Pier Paolo Pasolini)擺在一起,不難發現哪一個更接近文學,更接近人性。秋雨寫著梅里美的文章,卻妄想著雨果的聲譽。不能簡單地說,餘秋雨是個無恥文人,但他實在是個怪物,美妙才氣與醜惡現實雜交出的騾子。不幸的是,他在文化上註定沒有繁殖能力。

餘秋雨還讓我想起,日本豚鼠系列影片中的一部,“下水道里的美人魚”。故事很簡單,一條在下水道里擱淺的美人魚,被一個畫家無意中發現,於是畫家就把美人魚救回了家裡,可是為時已晚,人魚的身體已經被下水道里汙穢所汙染,已開始潰爛,於是影片就把一個夢幻般美麗的人魚從皮膚潰爛開始,一直到她腸穿肚破的死亡過程展現給觀眾,可以說,觀看需要極大的勇氣,及精神承受力,更有很多人看後直斥導演變態,可是觀後靜下心來一想,這不也是個再自然不過的,並且是每一個生命體都必經的過程罷了,可見不敢面對自己而活的人太多了。

而且非常的湊巧,餘秋雨的非凡之處,就在於,他可以在自己的文字裡,逆轉這個過程,讓一堆腐屍爛肉重新彌合,重現煥發出偽生命的誇張光彩,也無怪乎,為什麼他的文章,至今還是很多人的“唐僧肉”。可是很不幸,生命的過程是不可逆的,儘管餘秋雨為需要夢幻附庸深度的人們,重新用石蠟塑造了一個熠熠生輝的人魚,可事實上你們不要忘了,看似的美麗,而過後一想,才知道,這實在才是天下最恐怖,最變態的行為,餘秋雨是在鞭屍啊。

餘秋雨有錯嗎。從自由主義觀點來看,他一點錯都沒有,他無論做什麼都是他的自由選擇,他首先是個人,跟你我一樣的人,所以,如果批判他,是因為看不慣他在現實中呼風喚雨的本事,那麼這些批判者所有的語言文字,其實都是自賞耳光。有功夫做這樣的批判,倒不如和餘秋雨等攀上關係,早點進入“中國作協”養老來得更實惠些。


鑽石鼻子


如果平心而論這些年餘秋雨的經歷,應該說,餘秋雨是第一個以學者身份成為文化名人的人。他的《文化苦旅》、《行者無疆》都是賣了幾百萬,算上盜版賣了幾千萬的書。


不過,餘秋雨的問題也比較多,他出名之後什麼都寫,雖然他早年是研究戲劇的,但是後來什麼中西曆史、哲學,甚至現在連傳統文化、書法都涵蓋其中,人的精力有限,再加上成為名人之後,怎麼可能什麼都面面俱到呢。

記得易中天曾在一篇文章裡面嘲笑餘秋雨,說現在的上海妓女包裡有三樣東西,一個是口紅,一個是避孕套,一個是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的確,《文化苦旅》裡面的文章大多是餘秋雨自己的行走遊記,說好聽點是文化大散文,裡面感情色彩頗為濃厚,而且有些矯揉造作,顯得特別矯情。

此外,餘秋雨的感情糾葛也說不清道不明。他有三段婚姻,後來與李紅結婚之後,還不顧一切的追求後來他的妻子馬蘭,這也成為了餘秋雨的到的汙點。其次,就是汶川大地震時候的詐捐門事件,餘秋雨開始說自己捐了20萬,後來被人揭發又一在狡辯。還有,餘秋雨還發表文章,什麼汶川地震含淚勸說,被校舍壓死的子女不要告政府等等。還有就是青歌賽的口誤,“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應該讀成yao4聲,卻被讀成了le4聲。

古時有“文如其人”說法,現在也有“不以人看文”的說法。這兩種說法差別在於,用高的道德標準來衡量“人”,而“文”上的差別是顯而易見,一流文字就是一流文字,像魯迅的文字,老舍的文字等,二流就是二流文字,像莫言,餘華等的文字,,這裡的標準是從文字本身來考量。

至於餘秋雨,是即時消費品,也不用去考量這兩種說法在這些人身上的細微區分。這也是學界對餘秋雨多有批評的主要原因,他的多篇文章進入高中課本,《文化苦旅》等都是高中老師推薦的課外書,他的文章有一個根本問題是,文字是單向僵硬的,讀一篇可能對寫高考作文有幫助,但是讀多了就會發現其中的“文字的不誠實”,發膩。


如此餘秋雨便成了一些人口誅筆伐的對象,你怎麼覺得呢?


錕錕錕


關於餘秋雨,我先聲明我的態度,我很討厭這個人。

最初的討厭,是課本上有他的文章需要學習的時候。

那個艱澀難懂啊,真是要了作為學生的我的命。

更可恨的是,學習語文還需要總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當時心裡不停地罵,我文章都看不懂,總結個屁。

在文章的艱澀程度上,比魯迅先生的文章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是,魯迅先生的有些散文,充滿了童趣,文字也不像他的雜文和小說那般艱深。

而餘先生,我是真的讀不懂。

那時候以為,是我學識太過於淺薄,不怪餘先生。

可是後來上了大學,一直到今天,再回頭看餘先生的文章,我懂得了一件事。

真正的大文豪是不會故作艱深的。

所以,魯迅先生是大文豪,而餘秋雨不是!


用戶52103814396


餘秋雨憑《文化苦旅》一舉成名,成為名噪一時的文化大家。然而,近年來餘秋雨引來的卻是越來越多的質疑和批判,在學界和文人圈,大家紛紛詬病餘秋雨,從人品和文品上都對其進行了頗為無情的質疑。有書君跟大家分析一下“餘秋雨”現象,看看文化名人為何跌落神壇,成為文化界的一個備受爭議的對象。

1、《文化苦旅》是其開山之作兼巔峰之作,後期作品均未超出《苦旅》


想當年,《文化苦旅》給多少文學愛好者帶來了閱讀的喜悅,在具有歷史感和滄桑感的文字中徜徉,心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對於我這種排斥民國時期有太多歷史印記的文學作品的人,看到這種把文化融入到極美的文字中的作品,不得不被這種有文化有情懷有內涵有詩意有藝術性的文字所折服。從文學成就上來說,餘秋雨是文化散文的先河,開闢了中國當代散文的新的藝術空間。

“苦旅”二字,就是這本書能夠深入人心的地方。作者把自己的旅行與歷史、文化結合,文人獨特視角的旅行給讀者帶來了一場文化精神大餐。

然,餘之後的著作《山居筆記》,雖然沿襲了《文化苦旅》的寫作風格,但是相同的“小說敘事+詩性語言+文化感嘆”的文章模式引起了讀者的厭煩。因此《山居筆記》這本書雖然是《苦旅》的姊妹篇,卻因為餘沒有給讀者提供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因而反響平平。

餘因其字句的精雕細琢,因其語言文字的精緻考究,被讀者膜拜。餘秋雨《苦旅》之後的作品,為了迎合讀者的喜好,越發地在文字上精雕細琢,而思想上的深度卻止步不前。所以,當餘秋雨因為《苦旅》而名聲大噪時,他的後續作品反而沒有讀者期待中的那麼優秀了。

2、學界質疑其只對歷史進行拷問,卻未曾直面自身心靈進行拷問

學界有人質疑餘秋雨在特殊歷史時期也曾有過“精彩表現”,然而卻從未見餘在作品中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其實,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作為青年人有一些過激行為也屬正常,唯有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拷問和反思,他的靈魂才能真正得到救贖和昇華。

可是,我們很失望地看到他可能因為自己“專家”的名號、為了自己的社會形象,而在作品中不敢直面自己的靈魂,不敢向自我拷問。這種“靈魂的缺席”,導致他的作品的思想力度被嚴重削弱,同時,也拉遠了作者和讀者的心的距離。

然而,同時期的路遙,我們在《路遙傳》中可以看到路遙在那個時期也有過政治上的過激行為。時過境遷,路遙並不會因此而遭人詬病。

同樣是歷史的拷問者,大文豪魯迅先生不僅把手術刀對準別人,也對準自己——更多地對準自己。


而在wenge中有過精彩表演的餘秋雨學者,卻選擇了遮掩和偽飾。一個不敢直視自己靈魂的人,一定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大家。

3、作為專家學者的他,在這物慾橫流的大環境下竟也隨波逐流

餘秋雨成名之後,創辦了公司,使得他不像是個文人,更像是一個商人。

此後的他,從書齋走向舞臺,擔任文化顧問,做嘉賓發表演說,一個學者本該在學術上有更高的成就,卻跑到社會上如此頻繁高調地參加各種社會活動。

被媒體力捧的專家是很容易忘乎所以的。當所有人都知曉這個學者的時候,這個學者就很難靜心做學問了。作為一個學者型的專家,如果不潛心研究學術,而是頻繁參加媒體的各種節目活動,這個專家的學術水平一般就到此為止了。

而他卻在“青年歌手大獎賽”節目中點評他人時頻頻出現錯誤,這個事件一下子把這個大學者推到了風口浪尖。

於是,如日中天的餘秋雨,開始遭到了人們對他的大範圍批判。

4、拋棄結髮妻和詐捐門為自己做了減分題


餘秋雨與馬蘭的婚姻可謂是才子佳人,然,在他們的婚姻之前,餘秋雨跟李紅13年的夫妻情分一朝成空。就算拋開世俗對婚外情的偏見,作為一個文化名人,餘秋雨此舉頗為無情;李紅對他13年的情感和付出,餘秋雨半路拋下她與她人修百年之好,他的人品肯定是讓人質疑的。

“詐捐”事件也使得餘秋雨的人品減分。後來,餘秋雨的私人秘書和他的“九久讀書人公司”出面澄清:餘秋雨捐的不是錢,而是向3所學校提供價值20萬元的圖書。這個事件才總算平息了。

與餘秋雨有關的還有“首富門”、“故居門”、“私通美女”、“關閉博客”等事件, 凡此種種,都導致餘秋雨在世人眼中還不能達到“大師”級別。

作為一個文化名人,不可否認,他在文化和戲曲領域確有他的地位和貢獻的,不得不說,餘秋雨開創了一個時代,對後來的百家雜說有很重要的意義。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對時代的意義也在這裡,他的文化敏銳性也在這裡。


尤其是《文化苦旅》在文學史上至今還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只是,作為一個獲得如此成就的學者,餘秋雨要成為世人所敬仰的大師,他在人品和文品上還是具有極大的上升空間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