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何要偷韩信的兵符?

蠢物论史


刘邦不是偷韩信的兵符,是夺韩信的兵符,君主对将军罢免兵权,通常都用夺字来解释,这是指刘邦当时就罢免了韩信统领汉军队的权力。

刘邦这次对韩信夺兵的原因有三。其一,这支汉军本就是刘邦授予韩信的嫡系部队,曹参就在韩信作战,刘邦为跟项羽对峙要把主力部队召回,只是手段过于霸道,给了韩信一个威吓。随后刘邦又把精锐骑兵灌婴、傅宽的郎中骑转投到韩信麾下,曹参也回归韩信军团继续作战。所以刘邦的行动只是一次内部调整,刘邦当时还没有信不过韩信。

其二,汉军新灭赵国,赵地还有很多降卒没有编入队伍,刘邦很快提升韩信为相国,地位与萧何并列,又命张耳守备赵地。其实就是让二人在做好赵国人的政治思想,把赵军转换为汉军,而这支部队将会迟一些投入战场,刘邦却急用战力跟项羽对持。

其三,用兵符召集诸将才符合正规程序。刘邦的汉国已经建立国家军事制度,调兵遣将均有凭着,非虎符不能调动军队。

根据现有出土的秦朝虎符,可清楚知晓利用虎符调兵文中流程: “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土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也。”

在制定虎符的时候一分为二,一块授予将领,一块在君主手中,两块虎符合并,将领才可以调动部队。将领身边则有君主的亲信作为监军,将领如何调动兵权,监军需要汇报于君主。这是一种至上而下的军事制度,按正规程序即便不是刘邦亲临,他的使者也能凭着另一块虎符夺走韩信兵权,只是韩信刚刚大破赵国,威望极高,恐怕刘邦亲临才更为保险。

昔日信陵君因救赵形势紧急,不仅盗贼魏王兵符,还派刺客杀害赵将,夺走其兵权。项羽则杀宋义夺楚军兵权。这种阵前夺兵行动一旦处理得不好是会发生哗变,刘邦自当以快打慢,不给韩信做出反应的机会。

从一点足可看出刘邦擅于御将,他把亲信曹参、灌婴、傅宽都安排在韩信身边,一旦对韩信进行控制,韩信手下这些将官基本都只听令于刘邦,韩信没有自己的直系家臣,这是他在政治上最吃亏一点,刘邦最后也是兵不血刃夺走韩信兵权。

我前一篇就提到过刘邦的军队是效仿秦、魏之制组建,至楚汉战争时,刘邦的军队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军队,掌控军队的方法是要依照军事制度来进行。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629038244346462478/


苏沉船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采用韩信的总体战略规划:‘’向北平定燕国、赵国,向东攻击齐国,向南断楚国的粮道,向西与大王会师荥阳”,对楚实施战略包围,坚持对楚正面作战的同时,命韩信其率军东进,开辟北方战场。

刘邦率军在正面战场对抗项羽,而韩信领兵在北方开辟第二战场,刘邦正面战场所承受的压力远远大于韩信的北方战场。



彭城之战时,刘邦率领的56万诸侯联军被项羽的3万楚军击溃,刘邦一直逃到荥阳才停留下来,依靠收聚的溃兵和萧何送来的关中援军驻守荥阳,汉军与楚军对峙于荥阳,刘邦深感兵力不足,恰逢韩信刚占领魏国,打败代国,刘邦派人调走了韩信的精锐的部队,开赴荥阳抵抗项羽,这是刘邦第一次调韩信的部队。



结果荥阳之战刘邦战败,利用调虎离山之计才逃回关中,重新收聚军队后出武关,驻扎在成皋,项羽再次包括成皋并打败刘邦,刘邦全军覆没,仅和车夫夏侯婴两个逃出来,渡过黄河,在修武两人住了一宿,第二天清晨,刘邦和夏侯婴两个人自称汉使来到韩信军营,夺了韩信的兵权,韩信当时还在睡觉没起来,这是刘邦第二次夺韩信的兵。

刘邦是君,韩信是臣,刘邦收回军队天经地义,就连韩信的大将军官职也是刘邦授予的,况且也只有韩信的军队离刘邦最近,再从关中发兵的话,时间上就晚了,兵贵神速。



刘邦之所以在韩信还没起床时就去军营,主要还是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如果光明正大的去韩信军营让韩信交兵权,只怕有几分风险,况且刘邦当时包括自己在内只有两个人,万一韩信不肯,刘邦岂不是有风险,这里不是‘’

偷‘’,用‘’夺‘’兵符更合适。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刘邦(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195年),徐州丰县人(古时沛县)。汉朝开国皇帝。原名刘季,后更名刘邦。

封建王朝历史长河之中,毛泽东主席品论刘邦是最厉害的封建帝王。

但我认为,刘邦的思想是想众人所不敢想,为众人所不敢为之智谋之囊。

刘邦本务农,却不愿务农,整天游手好闲,结交市井无赖,富商权贵。而立之年,在萧何的帮忙之下在沛县买到泗水亭亭长之职。秦始皇巡视天下,坐着豪丽的马车,几里路的随丛前呼后拥,行至泗水亭,刘邦在远处山坡之上有幸见之,由感而赞叹:“大丈夫莫不过如此是也”!

刘邦做了亭长之后,遇吕公来投沛城县令,时吕公设宴邀宾,骋邀其好友萧何主事,身无分文的刘邦却说礼金一万,超出常人十倍而上座。吕公好相面,见其气宇不凡,以女许之,这便是后来的吕雉皇后。帮助刘邦集财招粮,平定天下奠定了基础。刘邦驾崩后,吕氏掌控天下十余年,足见其手段之高明,城俯之深阔。这是后话,在此就不多言了。

刘邦送瑶役去修秦始皇陵,而中途部分人跑了。刘邦无奈,尽数放之,却在硭荡山收买了人心,引出刘帮斩蛇之传说。

个人认为,刘邦思想与时俱进。放行徭役是万般无奈之举,这与平时其豁达开朗、随机应变的性格相符。但斩蛇之说却费了心机。随便杀死了一条蛇,却说是白帝之子,自己摇身转变成了赤帝之子。此事也应与吕公有关联。如果事件发生在现今社会,鬼才信呢!

刘邦机缘巧合,时逢陈胜、吴广起义,便在硭荡山揭竿而起,又自命不凡为赤帝之子。夺下沛县后,经吕公添油加醋,刘邦更是声名显赫。

刘邦再一次与时俱进,投了楚。又西进蜀地而灭秦。形成了楚汉争雄天下的局面。后以弱胜强,逐鹿中原,平定天下。

刘邦知人善用,驭人之术高明至极。刘帮最助力用对了三个人,其一萧何,其二张良,其三韩信。

刘邦招贤张良之后,议投楚,以壮声威,顺民意于天下。楚汉争雄前期,屡战屡败,但刘邦循序渐进,知人善用,引出了萧何月下追韩信。

这里讲一下韩信,原是世家公子,因家道中落而生活寒碜,好读书习武,但其志向高远,未成名前,受了跨下之辱而笑之,能屈能伸之大丈夫。但韩信一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

刘邦拜韩信大将军之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置于亡地而后生,屡出奇兵而胜,四面楚歌逼项羽自刎于乌江畔。

刘邦为了拢收人心,这期间更为了平定天下,再一次审时瞩世,封彭越,英布,韩信等为王。勇往直前地横扫华夏。

“一将功成万骨枯”,更何堪改朝易主平天下!萧何与张良全身而退,而异姓诸王面临了家破人亡的格局。

刘邦最不放心的便是韩信,依萧何与张良之计,夺其兵权,转封为楚王,后降至准阴侯,后来又贬为庶人。刘邦要杀韩信,但与韩信有盟约在先,又不能食言失信于天下。而吕后要立威于天下,扶惠帝登基,萧何遣陈平用计擒之,吕后用布兜封、竹签刺死,毁了刘邦与韩信之间“不见天,不见地,不见夜,不见兵刃"的盟誓。

彭越,韩信被诛后,英布自知难逃被诛,便起兵反之,刘邦亲征,因受箭伤过重,三个月后于农历四月二十五日驾崩,葬于长陵。刘邦驾崩前,吕后问萧何之后谁为宰相,刘邦议谏曹参,曹参之后用陈平与周勃。张良禀刘邦料事在先,知吕后必生异心,后果其所然,陈平,周勃力举刘恒登位,开创了“文景之治”。

从此吕后执政十余载,休生养息,以安天下。

一名布衣枭雄,从山坡上远远有幸观望到秦始皇时,圆了他最初的梦想成为开国帝王。大丈夫处世兮,有如此鸿图大志,而终了却夙愿,夫复何求?

那个时期调动军队是依靠兵符为依据,兵符不受控制,也就失去了兵权。刘邦本是市井出身,嘱咐萧何施计盗取,虽手段有些不明智,但也符合刘邦的本性。盗取兵符等同收回了韩信的兵权之后,这也是韩信的辉煌人生、开始走向了尽头。


尘封的乡愁


楚汉之争开始时,项羽有明显优势,相比之下刘邦处于下风。但是,刘邦手下有大批文臣武将誓死追随。比如萧何、张良、韩信这三人的贡献是最大的。可谁曾想过,刘邦这位汉王还曾经假冒过使者偷过韩信的兵符,说是偷,还不如说是抢韩信的兵符吧。


夜之知事


彭城大战 刘邦五十多万人都被打垮了 不去调韩信的兵 那怎么办


不滅龍鴹


韩信的兵是刘邦给的,刘邦调回自己的兵还需要偷?简直可笑!


情系神奈川


狡兔死,走狗烹。

在四年楚汉争霸战争中,韩信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功高盖主,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一定要想法设法从韩信手中收回兵权。


仇复者联盟


不偷兵符的话会改变刘邦的汉政权也许历史回应此改变刘邦偷兵符这是必然


泉大圣人


统帅收回将军的兵符怎能用一个“偷”字?小学没毕业吧?


顺天府尹999


因为刘邦想夺韩信的兵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