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批評造就了《梁祝》——何佔豪講述名曲誕生


農民的批評造就了《梁祝》——何佔豪講述名曲誕生

活動現場

11月29日,大可堂·海上講堂 “海派文化在徐匯”系列文化沙龍在上海徐匯雲味大可堂正式啟動,徐彙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金建紅出席本次活動併為活動揭幕。本次活動中,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作者之一何佔豪,與來賓面對面共話《永遠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上海誕生記》,共同追憶59年前,“梁祝”這隻美麗的蝴蝶是如何從徐匯飛向世界的。


農民的批評造就了《梁祝》——何佔豪講述名曲誕生

揭幕儀式

著名財經節目主持人、金話筒得主陽子擔任活動主持。飛馬旅CEO錢倩作為企業家擔任跨界嘉賓主持,與作曲家何佔豪,大可品牌董事長、海上講堂創始人陳紅苗一同回顧分享了《梁祝》創作背後的故事,並圍繞“跨界”、“包容”等關鍵詞探討海派文化在精神內核,詮釋了海派文化的底蘊和包容。

來自復旦泛海國際金融學院、上海浙江商會、上海山東商會、上海鎮江商會、上海女企業家合唱團、海通證券等機構組織的100餘名跨界來賓和網絡公益報名的30餘名來賓參加了本次活動。

徐彙區是海派文化重要的發祥地、江南文化的薈萃地,文藝氣息濃厚、歷史積澱厚重。大可堂海上講堂 “海派文化在徐匯”系列共計6場公益藝術分享活動,將邀請6位海派文化代表人物與觀眾面對共話“海派文化在徐匯”。

以下是論壇實錄:

致辭環節


農民的批評造就了《梁祝》——何佔豪講述名曲誕生

大可堂主人張奇明

大可堂主人張奇明在致辭中提到十多年來,大可堂始終堅守在海派文化發揚傳承的第一線,不遺餘力的傳播和守望海派精神。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大可堂將在“徐匯文化發展專項資金”的大力支持和徐匯宣傳部及有關部門的大力關愛之下,邀請6位海派文化代表人物與觀眾共話“海派文化在徐匯”,希望能夠激發海派文化的傳播勢能,迸發出跨界的火花。


農民的批評造就了《梁祝》——何佔豪講述名曲誕生

大可品牌董事長、海上講堂創始人陳紅苗

大可品牌董事長、海上講堂創始人陳紅苗回顧了海上講堂一路走來的十年曆程和百餘場活動,向一路上支持、合作的朋友們表達了內心的感謝。她提到在這個催人奮進,永遠要保持年輕心態的時代,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情懷的人,不僅要創業,要奮鬥,還要有朋友,閨蜜以及音樂、詩歌和遠方。

跨界對話


農民的批評造就了《梁祝》——何佔豪講述名曲誕生

跨界對話

飛馬旅CEO錢倩講到,藝術這個領域,原來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上講堂提供了一個可以親近藝術的機會。原來對夢想和對審美的追求,可以通過這個平臺來感受到藝術之美,感受到藝術給人們的心靈帶來的啟迪。這也就是為什麼今天要有藝術,要常常在經典中體會。因為那是不曾經歷的人生,在感受藝術的時候,人生的厚度和豐富性都被極大的加強,這也是企業家的跨界藝術行動更深底層的意義和力量。

大可品牌董事長、海上講堂創始人陳紅苗講到,海上講堂要做成一箇中國精英人士的跨界藝術活動。通過大可堂海上講堂這個平臺,讓精英們一起來玩藝術,因為他們的傳播力是一流的,且自帶流量。他們具有更好的推廣、傳播能力,能把這件事做得更輝煌、更燦爛。

著名作曲家何佔豪談到對海派文化的理解,他說到,海派文化中,上海是中國最東邊,最大的一個港口,是接受世界文化最早的地方。他並不認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句話,他認為,只有把民族的藝術提高到世界先進水平才能為世界所共有。

主旨發言


農民的批評造就了《梁祝》——何佔豪講述名曲誕生

著名作曲家何佔豪

著名作曲家何佔豪介紹了《梁祝》創作的背景故事。60年前的1958年,他和上海音樂學院的同學們作為知青來到三林鎮,給那裡的農民演奏莫扎特的曲子。農民覺得好聽但聽不懂,便提議演奏越劇或者滬劇。但是學習西洋樂的學生們,無法用小提琴演奏中國戲曲。他們很困惑,於是翻開毛澤東的著作,毛澤東在書中提到,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傳統和特色。音樂學院的學生只會演奏外國的不會演奏中國的,這不對。怎麼辦?農民迫切地要聽他們演奏。也許多演奏幾首,他們就會喜歡。於是學生們開了一場音樂會,鎮子裡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出動了。他們很興奮,覺得從來沒有聽到過這樣好聽的曲子。但三四個曲子拉完之後,小青年評價了三個字“沒聽頭”就走了。之後聽的人越來越少,最後臺上的人比臺下的人還多。但有幾個老媽媽,她們一直在聽,而且越坐越往前,學生們很感動。於是結束後,問這幾位老媽媽為什麼這麼喜歡聽音樂?老媽媽說,因為學生們坐的板凳是她們的,她們要搬回去。學生們因此受到了深深的刺激,也是這樣一種特殊的批評方式,教育了這些音樂學院的學生們,要從民間汲取音樂素材和靈感。

之後,他借鑑了越劇的旋律,創作了小《梁祝》,在給農民演奏時獲得了成功。1959年,在為國慶十週年獻禮的準備工作中,將“小《梁祝》”改寫成了如今廣為人知的“大《梁祝》”。他認為《梁祝》其實不是他們幾個年輕人寫的,當時並沒有那個水平,而是農民的批評、國際藝術家的鼓勵、共產黨強有力的領導、老師的具體指導,多方面凝結成的集體智慧的結晶。另外,他談到,情之所至,音之所在,真正有感情的音樂才是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歡的。


農民的批評造就了《梁祝》——何佔豪講述名曲誕生

著名作曲家何佔豪

何佔豪同時對《梁祝》進行了分段解讀。他講到,第一個引子“春光明媚,鳥語花香”,之後是溫暖的音色。中間有一段大提琴和小提琴對搭,小提琴代表祝英臺,大提琴代表梁山伯。他們在草橋結拜,相識相知。第二段是小快板,表示那個時候青年的朝氣,他們同窗三載,共讀共玩。這一段素材也是借鑑了越劇和京戲,是民族自己的音樂語言。接下來是長亭惜別、叮囑,展現依依惜別之情。分別時候的感情,音樂是最具表現力的,任何藝術都比不過音樂。

接下來一段代表封建勢力干涉婚姻自由,小提琴反抗。祝英臺遭到父母的干預,有反抗又有悲傷。哭了之後反抗,要和梁山伯在一起,但是父親還是不留情面。之後是低谷,再後就是樓臺會,然後是互相傾訴、互訴衷情。越劇中的臺詞也就是《十相思》。這其中有的曲調是越劇演員寫的。哭腔被戲劇演員演繹得非常精彩。它不是哭,而是悽。最悲的時候也是一種美,叫悽美。而最後一段“化蝶”在創作之初並不存在,因為青年人不相信迷信,人死了不能化蝶。學校黨委書記提醒他們講到,“化蝶”是傳統創作方法中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浪漫主義代表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迷信有明顯的區別。這樣,他們才借鑑了崑曲,創作出了最感人肺腑的“化蝶”一篇。


農民的批評造就了《梁祝》——何佔豪講述名曲誕生

上海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李沛和旅德鋼琴家周曉娜現場演繹了《梁祝》經典片段

農民的批評造就了《梁祝》——何佔豪講述名曲誕生

上海女企業家合唱團演唱何佔豪作曲的作品《別亦難》

農民的批評造就了《梁祝》——何佔豪講述名曲誕生

主持人:陽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