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榮:金融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應把握六方面趨勢

新華網北京12月2日電 “在金融業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從業機構應從單純的數據囤積者積極轉變為數據挖掘者,在依照國家法規、符合金融管理規定的前提下,在做好消費者保護的前提下,努力激活內部的存量數據、盤活外部的合作數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12月1日在由新華社財經國家週刊、瞭望智庫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新金融高峰論壇”上表示。

他認為,當前,數字化步伐日益加快,金融業數字化轉型的機遇與挑戰並存,如何建立一個與信息社會和數字經濟相適應的數字化金融體系,仍是一個開放性的前沿性議題。金融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應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的趨勢和要求:

一是科技驅動更加明顯。從金融電子化、金融信息化到數字化金融,科技的作用不斷深化、加強,已由最初的輔助作用、支撐作用轉向驅動作用。

“目前,我國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的研究正在加快,量子通信、高性能計算等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計劃2020年將準備實現大規模的商用,而這些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正驅動著金融功能的實現形式、金融市場的組織模式、金融服務的供給方式發生一系列深刻變化。”

二是需求引領更加突出,即需求驅動。金融業數字化轉型應注重圍繞實體經濟需求,特別是普惠金融需求,要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資源配置精準化、業務流程自動化、風險管理實時化、決策支持智能化等方面的優勢,增強金融供給對實體經濟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一些機構正嘗試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有效地整合小微企業各類經營交易數據,提供全流程的線上融資產品,從而滿足小微企業短、小、平、急的資金需求;有的綜合運用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對接農業核心企業的信息系統,創新供應鏈的融資模式,改進農村的金融服務水平;還有的機構探索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扶貧資金的透明使用、精準投放和高效管理。這些緊密圍繞實體經濟需求的數字化金融創新,我認為是值得鼓勵的。”

三是風險治理更加重要。由於數字化時代的開放性和互動性,推進金融業數字化轉型更容易產生業務、技術、網絡、數據等多重風險的疊加效應,即“雙刃劍”。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包括法律約束、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機構內控、社會監督在內的一個全社會、多層次治理體系,以實現風險防控全覆蓋。

四是行業生態更加開放。金融業的分工將日趨專業化、精細化,金融產業鏈和價值鏈將被拉昇,各類的從業機構應結合自身特點、找準市場定位、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建設兼具包容性和競爭性的金融生態圈。

五是數據資源更加重要。在數字化時代,數據是基礎性的戰略資源,也是金融業深度運用各類信息技術的重要前提,即“數據為王”。金融機構需不斷提升數據的挖掘能力和治理水平,更充分地發揮金融數據資源的作用和價值。

六是基礎設施更加關鍵。金融基礎設施作為金融業務鏈和價值鏈的關鍵節點,既是推動數據系統機構互聯互通的“高速路”,也是防範各類風險交叉傳染的“防火牆”。

具體來看,隨著數字化轉型,主要金融業務的流程和服務環節將實現數字化、線上化,支付清算統計監測、信用信息共享、身份認證等基礎設施的作用將更加關鍵,其安全性、穩健性和高效性的要求也更加突出。

“金融業的數字化轉型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我們期盼金融監管部門、從業機構、行業自律組織以及學術研究機構共同努力。”李東榮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