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为什么要和大清为敌?

zh周晶


两虎相争,逐鹿天下,是地区性政权发展的必然。

准噶尔汗国延续了近百年,一直是大清的边患,也是历史上蒙古政权与中原王朝冲突的再升级。

这一争夺的格局从明末就开始了,当时只是草原内部的斗争,直到1676年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统一了周边,势力不断扩张,并打败了当时的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汗。

1678年,噶尔丹正式建立了准噶尔汗国,扬威草原,才被清廷重视起来,在战略上不断遏制,最终白热化,非武力不能解决。客观来说,噶尔丹具备草原雄主的潜质,四处征服。在建立汗国不久之后,占领叶尔羌汗国,进攻土谢图汗,打击漠北喀尔喀蒙古诸部,声势一度威胁到京师。

漠北蒙古求救康熙皇帝玄烨,康熙在平定三藩之后,1690年6月率领八旗精锐亲征,两路并进,才暂时压制住了噶尔丹的锋芒。后来经过乌兰布通和科布多之战,噶尔丹主力被消灭,属于他的时代落幕了。但是,准噶尔问题没有就此结束。噶尔丹去世之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野心勃勃,继续向西征服草原,号称拥有三十万大军,并多次击退清兵。1735年,雍正皇帝和准噶尔帝国首领噶尔丹策零签订了和约,暂时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安宁。

实际上,清代前期的皇帝是富有开拓精神的。从雍正到乾隆,经过三代君主的经营,不断用兵蒙古和青海,耗费无数。

在1755年,阿占汗策妄多济那穆扎勒被杀,乾隆皇帝弘历借准噶尔的内乱,派兵平定了伊犁一带、击溃了继任者策零顿多布之孙达瓦齐达瓦齐的军队,才彻底解决了准噶尔问题,并奠定了清朝的疆域基础。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准格尔汗国与满清的战争,仍旧是游牧民族的蒙古人与满清争夺草原上领导权的战争。

洪武大帝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派遣徐达等人北伐,元顺帝逃离元大都北京,蒙古人重新回到草原,后来朱元璋有派兵进入辽东和云南,将蒙古人控制的辽东和云南纳入明朝版图。

明朝初期地图

朱棣成为永乐大帝以后,多次对于塞外的蒙古人进行打击,在明军的打击之下,北逃的蒙古人逐渐分化为鞑靼和瓦剌两大势力。

起先瓦剌率先强大起来,瓦剌的著名首领也先,打压鞑靼势力,还入关和明军发生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将明朝的皇帝明英宗给生擒,不过后来在于谦组织的北京保卫战中失败,重新退回草原。此后鞑靼强大起来,著名俺答汗时期,明军是鞑靼时战时和,俺答汗的三娘子还主持修建了呼和浩特城。

瓦剌势力衰弱后逐步西迁到今天的新疆、青海一带,形成卫拉特蒙古也被称为漠西蒙古,而鞑靼在蒙古草原东部的蒙古人以察哈尔等部的黄金家族嫡系形成漠南蒙古,而鞑靼的一支在外蒙古地区的部落逐渐喀尔喀蒙古。

明末清初,女真人在辽东建立后金政权后来改国号为“清”,后金政权的对外征服战争中,除了朝鲜和辽东明军外,再就是漠南蒙古,满清击败了最后一代黄金家族的直系蒙古大汗林丹汗,征服漠南蒙古,满清对于漠南蒙古的统治比较温和,满蒙进行通婚联姻,满清皇帝被蒙古人尊称为博格达汗。满清正式入关以前多次对明朝腹地的劫掠,由于无法突破袁崇焕防守的宁锦防线,都是借道蒙古绕行到北部的雁门关进入北京腹地的。

康熙初年时的清朝疆域

但是此时满清对于蒙古的征服仅限于漠南蒙古,满清入关以后,清军忙于对关内的明军残余力量以及反清势力的打击,无暇顾及塞外,而此时的葛尔丹成为准格尔汗国的大汗,并且大力发展势力,并且积极对东方进行侵略的沙俄的支持下,向喀尔喀蒙古发动进攻,而最终喀尔喀蒙古在沙俄与满清的选择之间,选择了满清,而葛尔丹要做的就是席卷整个蒙古草原,建立成吉思汗时期的庞大草原帝国,比已经将兵锋直抵到关外科尔沁草原一带。

此时的康熙皇帝御驾亲征,与葛尔丹在乌兰布通草原展开大战,最终击败葛尔丹,准格尔汗国的势力退回新疆,但是准格尔汗国与清朝的战争没有结束,清朝历经康雍乾三代,才彻底摧毁准格尔汗国,将西域彻底纳入中央政府管理。

准格尔汗国的与满清的争雄,其实是仍然蒙古人和满清争夺草原上领导权的战争,葛尔丹生不逢时,准格尔强盛时的满清已经基本上将明朝疆域纳入版图,国力空前,不是准格尔汗国这样的游牧帝国可以比拟的。

乾隆时期清朝疆域图


大东北的小豆包


准噶尔为什么要硬怼清朝,这事说起来就一点,他要当蒙古人的老大,而清朝要当中国人的老大,清朝要当中国人的老大,就必须要把蒙古,特别是内蒙和外蒙稳定下来,否则清朝的老大就当不安稳。从来中原最大的危胁就是蒙古高原上的游牧势力。

清朝比准噶尔崛起得早,清朝在1644年入关占领中原以前,基本上跟内蒙古的察哈尔、科尔沁等部打了十几年,基本上把他们打服了,察哈尔、科尔沁等部都归顺了清朝,清朝的八旗里面就有蒙古八旗,皇太极称帝的时候就有蒙古诸部上表劝他当皇帝。

准噶尔真正崛起大概在1670年代,在时间上比清朝晚,但是当时如果从蒙古人的视角来看的话,1670年代可以说是元朝以后,蒙古人最厉害的时代,准噶尔绝对有这个信心,再创一个蒙古帝国出来。当时从东北的科尔沁诸部到内蒙一线,再到外蒙的喀尔喀诸部,到新疆的准噶尔,甚至是青藏高原,都是由跟准葛尔同源的和硕特蒙古控制着的,从地盘上来说,从东北、到内蒙加外蒙,再加上新疆、西藏、青海、川西等地,这个地盘已经是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了,这个实力,为什么不可以和清朝一争天下呢?


准噶尔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可是蒙古的天下是分裂的!当时蒙古人的基本盘看起来很大,但内部分裂,当时没有一个把所有蒙古人联合起来的力量,准噶尔就是想做这个力量。但准噶尔要想把所有蒙古人弄到一起,清朝就是最大的竞争对手。因为清朝建立后,一直在拉拢蒙古各部,并且手段温和,像是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倒追一个美女,而准噶尔反倒像一个欺负自己家的小姑娘。

准噶尔想当蒙古人的老大,可是蒙古各部大多跟清朝比较亲近,内蒙古已经是清朝八旗的一部分就不说了,和硕特蒙古也在顺治时投靠了清朝,而且当年他们本来就是因为被准噶尔打压,才离开新疆去青藏高原发展,打出一片新天地的,自然跟准噶尔混不到一块。

不过外蒙的喀尔喀蒙古最初只是跟清朝谈恋爱,并没有真的投怀送抱,但准噶尔强大起来后,等不及了,一言不和,就霸王硬上弓,搞得喀尔喀蒙古人走投无路,只好跟了清朝。准噶尔又继续打和硕特蒙古的主意,偷袭拉萨,把和硕特蒙古的首领拉藏汗给干掉了,这样下来,准噶尔自己成了蒙古人全民公敌,成了大反派,清朝反倒成了蒙古人的大救星,这个时候准噶尔只有干掉清朝,才能让其他蒙古各派放弃幻想,跟着自己一起战斗,所以与清朝为敌,就是惟一的选择了。


只爱潘多拉


谁是蒙古世界的仲裁者?只有打过了才知道。卫拉特蒙古的历史清楚了,清朝与准噶尔在漠北蒙古、青海、西藏、新疆持续七十年的冲突就轻而易举明白了。

1、明代的卫拉特蒙古

卫拉特蒙古的前身就是瓦剌,在成化年间,达延汗击败瓦剌人,瓦剌人西迁。在俺答汗时代,瓦剌人已经全部西迁。

(1644年形势图)

瓦剌人当时由四个部落组成,其中影响后来历史的有三个: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

到明朝末期,准噶尔部落为四部头领,随着林丹汗的死亡,蒙古世界名义共主不复存在。1640年,准噶尔主持召开了大会,确立了《卫拉特蒙古法典》。确立了蒙古世界的新秩序。

(1680年左右的东亚世界)

这时候土尔扈特已经西迁到伏尔加河地区,和硕特部落已经占领青海,建立了和硕特汗国;在漠北高原主要分布着喀尔喀三汗王。

2、与清朝的全面冲突

卫拉特法典确立的体系并不稳固,内部冲突已经造成体系瓦解。而强势的准噶尔的扩张政策更是造成矛盾重重。

在葛尔丹时期,喀尔喀的土谢图汗与札萨克图汗起了冲突,清朝和准噶尔作为共同调停人失败后,有自己同学支持的葛尔丹率兵东征,占据了漠北高原,在之后与清朝的战争中败北,渐渐失去对喀尔喀蒙古的干涉。

(乌兰布通战役)

在策妄阿拉布坦时期,大策凌借着和硕特汗国的内部矛盾,攻取西藏。清王朝开始了经略西藏、青海的过程,经过康熙末年,雍正初年的战争,清朝控制了这一地区。

在雍正时期,对准噶尔本部的攻击并没有奏效,相反和通泊一战损失了大量的部队。

(和通泊之战)

在乾隆时期,借着准噶尔内部的变乱,前后两次平定准噶尔。最终一举混一环宇。

(平定准噶尔)

在当时的蒙古世界,有三个中心,一个是在拉萨的大活佛,一个是在伊犁的准噶尔,一个是在北京的清朝皇帝。经过三代人的战争,清朝皇帝最终获得了对蒙古世界的控制权,成为无可争议的共主。

(准噶尔军事活动图)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因为世界太小。

玩笑了,准噶尔之所以和大清为敌,其本质是争夺蒙古乃至整个中原的控制权。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随即开始了在亚欧大陆疯狂的扩张。1279年,成吉思汗孙子忽必烈在崖山海战中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全国。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中原境内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但元朝的统治并不长久,仅仅过了98年,1368年,朱元璋北伐,元顺帝逃回草原,元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时代结束。

虽然元朝失去了中原,但他们没有失去蒙古高原。从朱元璋时代开始,明朝和蒙古就不断发生战争,朱元璋的北伐消灭了北元政权,蒙古草原分裂为鞑靼和瓦剌两个游牧政权。

至朱棣时代,明朝发动了5次大规模的北伐,对鞑靼和瓦剌等都造成了沉重打击。

但随后的仁宣时代,明朝主动转入战略防御,长城外的卫所纷纷被放弃,蒙古得以起死回生。

其后,瓦剌称雄草原,并在1449年土木堡之变中沉重打击明朝,俘虏了明英宗,其后明朝反击,瓦剌衰落。受到鞑靼等部落的攻击,被迫西迁。

瓦剌衰落后,鞑靼再次崛起。鞑靼是北元的后裔,因此比瓦剌更有正统性。明朝中期,鞑靼俺答汗不断对明朝进犯,至隆庆开关后,明朝与鞑靼握手言和。

明朝后期,蒙古再次分裂,鞑靼分成漠南和漠北蒙古,瓦剌则称为漠西蒙古。

此时的漠西蒙古分化出四个部落,分别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

在其后的攻伐中,准噶尔部强大起来,噶尔丹夺取汗位后,组建一支10万人的部队,称雄漠西蒙古。

此时,清朝早已经征服漠南蒙古,并不断向西扩张,意图彻底解决蒙古问题。而噶尔丹也意图征服漠北的喀尔喀蒙古,进而征服清朝,恢复大元帝国的荣光。

二者开始剑拔弩张。

对于噶尔丹而言,要想壮大,必须统一蒙古,即征服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才能进而统一中原。

而对于清朝而言,要想真正解决蒙古问题,光征服漠南蒙古是不够的,征服漠北蒙古也是不够的。为了漠南、漠北蒙古的安全,也为了青藏高原、河西走廊的安全,必须要征服漠西蒙古,也就是新疆地区。

所以,清朝和准噶尔汗国,不可能出现和解。

而在此时,来自欧洲的沙俄占领了西伯利亚地区,它的加入让蒙古局势更加复杂。

早先,沙俄最先侵入准噶尔,但是准噶尔兵威正盛,沙俄占不到便宜,遂开始向东扩张,侵占贝加尔湖以及黑龙江流域。

黑龙江流域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而贝加尔湖地区是漠北蒙古土谢图部的游牧地,在沙俄的步步紧逼中,漠北蒙古不断收缩。

此时,《尼布楚条约》签订,沙俄被迫退出黑龙江流域,开始在贝加尔湖地区做文章。

此时,准噶尔和沙俄关系缓和,沙俄开始支持准噶尔,输入火枪等先进武器,开始对漠北蒙古大举进攻。

1690年,乌兰木通之战爆发,清朝和噶尔丹第一次交手,噶尔丹战败。随即,1691年,多伦会盟,清朝臣服漠北蒙古,在对漠北蒙古的争夺中取得先手。

1696年,昭莫多之战,清军再次击败噶尔丹,迫使其自杀。随即清朝开始了对准噶尔的长期围攻,一直到1757年清朝消灭准噶尔汗国。

沙俄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是却是和清朝斗争的主角,准噶尔反而越来越衰落。

随着准噶尔汗国的彻底灭亡,清朝终于取得征服蒙古的伟大胜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准噶尔汗国和清政府的关系,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比二战时期的德国和波兰,历史上就是死仇,无时无刻不在盘算怎么把对方置于死地,然后纳入自己的版图之内。另一方面,这两个政权本身也是外向扩张型的民族,对土地有天然的占有欲。

所以,民族性和历史因素,这是准噶尔和大清为敌的第一个原因。



准噶尔的祖先是蒙古人,准确的说就是明朝时期的瓦剌。明朝中期,瓦剌部落分崩离析,草原被鞑靼人所占据。瓦剌人便西迁到了现在的新疆。

到了明朝末年,西迁的瓦剌部落分成了五大部群,史书上称为厄鲁特蒙古五大部。其中的土尔扈特部被准噶尔赶走了,去了中亚地区。五大部就只剩下了四大部。留下的四大部:杜尔伯特部牧于额尔齐斯河中游右岸至伊希姆河上游;和硕特部以塔尔巴哈台和伊犁为中心,地理位置最好;准噶尔部位于和硕特部之东,以和布克沙里为中心,北至额尔齐斯河,东至阿尔泰,南至准噶尔盆地;辉特部牧于裕勒都斯河流域。

在当时,和硕特部的实力最强,而且该部落的首领固始汗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后代。无论是血统还是实力,和硕特都符合担任四部落的盟主的条件。当时的准噶尔只是不起眼的小弟,名义上归顺于和硕特部领导。

几乎是同时期,后金在东北崛起。在与明朝激战数年后,后金的发展陷入了瓶颈。尤其是努尔哈赤死后,辽东年年遭灾,后金的统治者又不善于建设,只会抢。大明的关宁锦防线,后金始终攻不破。于是,皇太极想到了先打败漠南蒙古,然后从蒙古绕道进攻大明的策略。

大明崇祯七年,皇太极打败了漠南蒙古的首领林丹汗。这一战,后金势如破竹,从辽东一直杀到了西北,林丹汗在青海病死。第二年,他的儿子向皇太极投降。漠南蒙古全部纳入了后金的势力范围。



后金与漠南蒙古的这一战,其实跟准噶尔没什么关系。毕竟准噶尔远在新疆,皇太极离它还有八丈远,根本就打不着它。而且皇太极攻打漠南蒙古的目的是为了进攻大明,准噶尔在西北,也没有战略价值。后金不可能主动去打战略价值不大的准噶尔。

但是,由于当时沙俄和喀尔喀蒙古两面夹击厄鲁特四部,厄鲁特联盟的首领固始汗,想到了远交近攻的计策,希望利用后金牵制喀尔喀蒙古,于是便也遣使归了皇太极。因为他是准噶尔部的盟主,所以他归顺于后金,也顺便把准噶尔给一起代表了。

正是因为准噶尔和后金(清朝)从来都没有过过招,他们只是被和硕特给代表了。所以后来噶尔丹一直就不服气,认为满洲人有什么了不起的?凭什么要臣服于清朝?便一口气跟康熙连干了三仗。

准噶尔与清朝并没有交手,但却被和硕特把自己代表了,颇感不服气,这是双方为敌的第二个原因。


准噶尔在康熙时期挑起的三战(两次由噶尔丹挑起,一次由策妄阿拉赞布坦挑起),均以准噶尔的失败告终。这一阶段的战争,实际上就是两个侵略成性的民族之间的较量。

雍正时期,准噶尔和清朝又大战两次,清军先是大败,后来大胜。一胜一败,明面上双方是个平手。但实际上,以清朝的地理位置和国力优势,其实还是准噶尔人吃了大亏。

那么,准噶尔在明知国力劣势,输不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起与大清的战争呢?

除了前面提到的:双方都是侵略民族,侵略成性;准噶尔不服大清,总想挑战大清的霸权这两点外。还有一点,是准噶尔不得不主动挑战大清的关键因素。

准噶尔的地缘环境太差了!

它的东面是大清,北面是沙皇俄国,西面是沙俄扶持的哈萨克汗国。准噶尔历任大汗在位时都遭到过三面夹击!经常是东面在与清军厮杀时,西面和北面就被沙俄侵占一大片土地;等到准噶尔调转兵力回西面收复失地的时候,清军又乘机在东面筑城、驻军,蚕食准噶尔的土地。在这种三面夹击的局面下,准噶尔只能向外谋求突破,避免被沙俄和清朝瓜分。

那么准噶尔为什么不跟沙俄打,而只跟清朝死磕呢?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准噶尔的目标是统一蒙古,利用一个统一的大蒙古,对抗沙俄和清朝。沙俄方向已经没有蒙古部落了,它再向西扩张,就没有意义了。

其次、与准噶尔相邻的青藏高原和喀尔喀蒙古的实力都比较弱,好打一点。而沙俄和哈萨克的实力强,如果准噶尔在西面跟沙俄死磕,得不偿失。

另外、沙俄方面公开表示愿意支持准噶尔对付清朝。而清朝方面又明确的表示,一定要灭了蒙古残部,统一蒙古。这两相比较,准噶尔只有跟清朝死磕这一条路可选。

所以准噶尔跟清朝死磕,在原则上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它在青藏和外蒙古的扩张,最后都被清朝打回去了。究其所以然,还是双方的实力差距导致的。虽然这些扩张都失败了,但是它的扩张策略是正确的。如果准噶尔不向外扩张,它也迟早要被俄罗斯、哈萨克、大清给瓜分掉!早死玩死都是死,还不如拼一把试试。

这是准噶尔与清朝为敌的原因,下面再说说清朝的为什么坚持要灭掉准噶尔。


从清朝方面来说,它的要求很简单,就是灭掉蒙古!但是蒙古很大啊,除了归顺的漠南蒙古和喀尔喀蒙古外,在现在的外蒙古以北,还有大量的鞑靼人的存在,这些部落并没有向清朝归顺。而在新疆,准噶尔一直都没有真正的归顺。为了灭掉这些蒙古人,清朝的皇帝可谓是煞费苦心。

当时为了对付准噶尔,清政府一连在《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这两个条约中,主动的放弃了大量领土,目的就是稳住沙俄,专心对付准噶尔。就连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在私下里都对人说,现在清国正在对准噶尔用兵,他们有求于俄国。这个时候不能让步,应该尽可能的为俄国谋得更大利益!

雍正皇帝主动割地给俄国人,并不是因为他大方,而是他觉得自己割的那些地,那都是蒙古人的土地。在他的眼里,这两个不平等条约的性质是这样的:

《布连斯奇条约》:清、俄第一次瓜分不归顺的蒙古部落《恰克图条约》:清、俄第二次瓜分不归顺的蒙古部落

以清朝的立场来说。雍正割让的这些地,都是蒙古人的地,不是它自己的,雍正皇帝并不心疼。但是这些条约毕竟是清政府代表中国与沙俄签订的,具有国际公信力。实际上清朝还是把中国的利益给卖了。

理解了清朝为什么宁可割地给沙俄,也要灭掉准噶尔。准、清朝之间为什么是死敌关系,也就可以总结了。



第一,准噶尔夹在强敌中间,它没有发展的空间,想要自保就只能向外扩张。但是沙俄它惹不起,而且沙俄还忽悠它,让它去惹清朝。再加上历史上准噶尔的祖宗成吉思汗有过灭掉女真的成功案例。准噶尔有信心向东扩张,企图一举灭了清朝。

第二,清朝要谋求蒙古人的领导地位。准噶尔不服,这个目标就达不成。为了灭掉蒙古,清朝甚至不惜与沙俄联手瓜分蒙古。对于清朝来说,只要能灭掉蒙古,它愿意与沙俄共同瓜分蒙古的领土,反正这些领土也不是满洲人的。

第三,清朝和准噶尔的死仇关系,实际上还是它们两方的落后国际概念导致的。在它们的眼里,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对中国以外的地方不感兴趣。清朝皇帝甚至还认为,罗刹国(也就是沙俄),就是当年的匈奴或者突厥,而准噶尔是罗刹国扶持的小弟。跟沙俄翻脸,成本太大了,跟准噶尔死磕,还是有能力的。因此也就导致了清朝和沙俄共同瓜分蒙古的这一历史现象。

漠北蒙古早已经被它们两家给瓜分完毕了,而准噶尔则是清朝与沙俄瓜分的最后一块蒙古部落的土地。


Mer86


不是准噶尔要和清朝为敌,而是两个崛起的政权为了入主中原,始终还是要干一下子的,不打怎么知道谁厉害!

按照我们教科书上的说法,准噶尔政权是叛乱,这种说法的来源是在清朝政权崛起的过程中收服了蒙古各部落,其中也包括卫拉特各部,卫拉特盟主于1935年遣使归顺当时的后金,到1646年卫拉特各部首领联名归顺清朝,所以确立了清朝和卫拉特蒙古之间的关系。

卫拉特部往上追溯的话可以追溯到蒙古瓦刺,在被鞑坦部攻击后不断西迁,被称为卫拉特部,下面除了准噶尔部,还有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也被称为漠西蒙古。

1676年准噶尔部在葛尔丹的率领下打败了卫拉特盟主和硕特部,然后将这个松散的联盟改变为较为集权的体制,也就是准噶尔汗国,在葛尔丹的率领下,准噶尔汗国不断发展扩大,成为清朝在西方直接的威胁。

在准噶尔汗国崛起的过程中,实际也是大清崛起的时候,清兵在多尔衮的带领下进入关内,并且击败南明政权,建立起一个新兴的中原王朝。

准噶尔汗国已经具备一般政权的性质,准噶尔汗国与清朝的战争并非平叛,而是两个政权之间的战争,清朝想要获得准噶尔的土地,而葛尔丹想要入主中原取代清朝。

1690年葛尔丹向已经归顺清朝的喀尔喀蒙古进攻,喀尔喀部无法抵挡,于是向清朝求救,康熙皇帝亲自组织大军讨伐葛尔丹,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正式爆发。

实际上平定准噶尔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康熙两次率大军亲征,虽然葛尔丹战败自杀,但却并没有完全打败准噶尔政权,在雍正时期,双方又发生大战,其中清军在西北还被打败,直到乾隆时期才完成对准噶尔汗国的最后打击,1757年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

所以,不是准噶尔要和清朝为敌,而是政权和政权之间难免要发生冲突,尤其是噶尔丹和康熙又都是同时代比较有抱负的领导人,不嗑一下子谁知道谁才是真命天子!


史论纵横


在古代,中原地区经常遭到游牧民族的扰乱。即使是强盛的汉朝和唐朝也不例外,难以忍受,只能发起战争。在清朝康熙在位时,率领三万军队攻打蒙古,从此,一场长达68年的拉锯战一触即发。

准噶尔特别擅长野外作战,可是攻坚力量很一般。当初准噶尔与俄国发生了冲突,看着人家的堡垒各种结合,自己却无能为力。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他们在战俘中挑选一些俄国的技师,学习铸炮技术,为准噶尔军队铸造了七门大炮。可以说,此时的准噶尔军队仍然以轻型武器为主,没有太充足的重型武器。

可是雍正对准噶尔部的了解不够深入,有点盲目自大。要求部下必须尽快完成筑城工作,然后率领精兵突袭额尔齐斯河的牧地。可是,令雍正意料的是,准噶尔并没有坐以待毙,也没有觉得多么突然,而是做好准备对付清朝的军队。此时,他们已经准备集结兵力,向北面进攻。这时,准噶尔军开始对吐鲁番的清军进行进攻,导致清军被围困了40多天。

这样的战况令雍正皇帝相信,准噶尔军的主力仍然集中在哈密以及吐鲁番地区,所以对于下属递上来的战报进行冷处理。本来还有一点点疑惑,后来抓住了一名准噶尔人。他说,准噶尔军的三万多人聚集在奇兰之地,但是还没有集结齐全。现在只有两万多人,还有一部分军队由准噶尔可汗的妹夫带领,至今没有汇合。

根据这个人的供述,再加上以前对战况的了解,清军指挥者立即先发制人,想趁着准噶尔军没有完全集结完毕进行突袭,杀一个措手不及。怪不得清军指挥者这么着急,当初科舍图之战失败之后,令清军一直都处于被动的局面,为了找回主动地位,不得不先出手。

于是,这位清军将领没有来得及向皇帝汇报情况,直接率领军队突袭准噶尔军。在科布多只留了不到一万人,准备好一切,大军开拔。两军在和通泊进行交战,清军损失将近七千名将士,只有两千多人存活下来。战后和通泊遍地遗骸,血流成河!这一场战役太过惨烈,也被外界看做是19世纪之前,清军败的最凄惨的一次。因为各种原因,清军损失惨烈,是整个大清王朝的败笔。


读唐史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准噶尔与清朝为敌,就是一场蒙古人和满人争夺天下的斗争,当然这里少不了沙俄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老子强大了,要与大清扳手腕。当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把蒙古人赶到了北方,蒙古人从此与明朝不共戴天,一直跟明朝作对,成为明朝的心腹之患。在明末,女真人崛起,他们联合蒙古人组成联盟,一起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在清朝建立后,蒙古各部向向清政府称臣。准噶尔部作为漠西蒙古的一部在康熙年间,一统漠西蒙古各部,建立准噶尔汗国,四处南征北站,成为蒙古各部中最强的一支力量。这时的准噶尔部感觉自己力量很强大,不再老老实实地听从清政府的话了,开始想要与大清扳手腕。

沙俄趁机搅局,想要渔翁得利。当准噶尔部崛起的时候,早就觊觎我国北方和东北的沙俄蠢蠢欲动,沙俄暗中支持准噶尔部,企图将局势搅乱,自己好渔翁得利。沙俄的支持,进一步助长了准噶尔部的野心,准噶尔与清军之间的大战一触即发。

1690年6月,噶尔丹以为有俄国的支持,有恃无恐,以追击喀尔喀为名,又向漠南喀尔喀蒙古进攻,俘掠人口,抢劫牲畜。他还公然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的分裂主义要求,妄图把中国北部置于他的农奴制统治之下,准噶尔叛乱就此爆发。

最后,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70余年的战争,清政府才彻底将准噶尔的叛乱平定。显然,在次准噶尔与大清的扳手腕中,准噶尔输了,但清政府也不好受,逐渐拖垮了清政府,清政府对此却不思进取,反而加强闭关锁国政策,与世隔绝,为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史埋下了伏笔。


密探零零发


准噶尔之所以和大清为敌只因他们构成了强烈的竞争关系: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并成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这一时期的北元政权不仅控制着蒙古故地之外,山西、甘肃的扩廓帖木儿;辽东的纳哈出;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仍奉大元正朔,与此同时北元同高丽、畏兀儿等藩属仍保持着政治、经济上的联系。1369年徐达在沈儿峪大破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逃奔和林,明军平定陕甘地区;1381年七月征南将军傅友德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同副将蓝玉、沐英一同远征云南,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投滇池自杀,明军平定云南;1387年明将冯胜率大军二十万直逼金山,迫使辽东故元将领纳哈出降明;1388年亲元的高丽王朝命大将李成桂北伐辽东明军,结果李成桂在威化岛果断回师京城发动政变掌控朝政,四年后李成桂废黜高丽王朝的末代君王,建立了接受明朝册封的李氏朝鲜王朝。当北元政权羽翼尽失之时北元政权的核心蒙古本部也遭到明军的打击:1388年三月明将蓝玉率师十五万北进,四月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之战中俘获蒙古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印章、图书、兵器、车辆。

事实上蒙古人自返回草原后就始终存在一个问题:脆弱的游牧经济根本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的大一统帝国模式,因此蒙古贵族们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渐增长。捕鱼儿海之战的失败使黄金家族在蒙古贵族们面前彻底颜面尽失,很快蒙古各部逐渐宣布脱离黄金家族的大元政权而独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在蒙古各部的割据混战过程中各部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最终逐渐崛起了瓦剌和鞑靼两大部落联盟:瓦剌位于西部,主要人口是由当初被蒙古人征服后逐渐同化为蒙古人的突厥后裔;鞑靼位于东部,延续着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血脉。这一时期的明朝在蒙古两大势力之间选择扶植瓦剌、打压鞑靼,因为鞑靼同蒙元王朝的联系相对紧密,一直有南下恢复中原的野心。1412年瓦剌首领绰罗斯·马哈木杀完者图汗并向明称臣。

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明成祖朱棣五出漠北征讨鞑靼部控制下的北元政权,在明军持续的打击之下鞑靼实力大损,而向明称臣的瓦剌则趁势崛起。由于瓦剌部是一支没有显赫历史的部族,所以无法像黄金家族那样具有无上的威望和号召力。对此瓦剌部采取的对策是名义上拥立一位黄金家族的成员作为全蒙古的大汗,而自己则以太师之名挟天子以令诸侯。通过这种模式瓦剌部至少从形式上压服了蒙古各路势力,初步完成了蒙古诸部的统一。崛起后的瓦剌不再对明朝保持恭顺姿态,转而开始不断向明朝索要物资和侵袭明朝边塞,最终引发了1449年的土木堡之战。在这场战争中明英宗朱祁镇成为了瓦剌的俘虏,瓦剌首领也先将朱祁镇扣为人质并带着他攻打明朝,在明朝都城北京城下被于谦击败。1455年也先被暗杀,其子阿马桑赤台吉继其父汗位,于次年进攻东察合台汗国。然而在前方取胜的瓦剌却遭遇了后院起火:皇后哈尼木的儿子亦不刺忻和也里牙思发动叛乱,虽然没有成功,却使瓦剌实力大损。

当瓦剌走上下坡路时东部的鞑靼在达延汗的统治下开始复兴:1506年达延汗征服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统一大漠以南的蒙古诸部。达延汗之子俺答汗在位时控制了东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临长城的辽阔地域。俺答汗也曾像也先一样兵围北京城,但晚年的俺答汗选择同明朝修好以集中精力应对西部的瓦剌,随后鞑靼和明朝之间开发了互市贸易。

当明朝和蒙古系的瓦剌、鞑靼不断上演结盟和征伐的大戏时东北山海关外的女真部族看起来似乎算不得什么威胁:朱元璋开创明朝时东北地区尚在北元控制之下,女真还是蒙古的臣民。这时明朝最大的外患是蒙古:一则蒙古刚退出中原,依然还有比较强劲的实力;二则蒙古贵族对自己曾统治中原念念不忘。1387年纳哈出降明后明王朝的版图就覆盖到辽东地区。明永乐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0余年中女真族出身的宦官亦失哈奉明王朝之命巡视黑龙江下游,明朝在东北女真族聚居地设有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两大行政管辖机构。尽管如此当西部的蒙古势力崛起时也曾一度向东完全控制了整个女真地区。这时的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等几大分支,同明朝和蒙古比起来女真各部的实力实在有限,甚至连李氏朝鲜也不断向北蚕食女真人的土地。其实女真人的剽悍善战丝毫不弱于蒙古人,只是由于部落太小无法形成合力而已。然而明朝和蒙古持续两百多年的对立给女真人带来了机会: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利用明朝和蒙古对立无暇顾及自己的时机悄然统一女真诸部。直到这时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还给努尔哈赤去书声称:“四十万蒙古国之主巴图鲁成吉思汗致书水滨三万女真之主”,然而说出这番大话的林丹汗似乎忘了他并没真正统一蒙古各部,以致于当努尔哈赤的后金大军对察哈尔部开战后不愿再受察哈尔统治的东蒙古各部纷纷倒向后金。

当中原即将发生明清鼎革之时蒙古草原各部大体形成三部分:漠南蒙古(今内蒙古自治区)、漠北喀尔喀蒙古(今蒙古国)、漠西卫拉特蒙古(今新疆天山以北)。准噶尔部属于漠西卫拉特蒙古,卫拉特蒙古即是由之前的瓦剌部演变而来。漠西卫拉特蒙古主要由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部落和一些小部落共同组成,其中和硕特部长期作为卫拉特联盟的盟主存在。葛尔丹在继承准噶尔部的汗位后击败和硕特部首领兼卫拉特盟主的鄂齐尔图汗,遂成为卫拉特霸主,把卫拉特联盟变为事实上的准噶尔汗国。两年后获得达赖喇嘛的赠号“博硕克图汗”(蒙古诸部信黄教以获得达赖赠号为荣)。他征服哈萨克、灭叶尔羌汗国,称雄西域。1688年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继而进军内蒙古乌兰布通,威逼北京。这一时期准噶尔汗国的疆域囊括了今天的新疆、中亚、外蒙以及内蒙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局势下葛尔丹顺势将统一蒙古诸部提上议事日程,而这是清朝无论如何无法容忍的。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压制在人口和制度文明上都具有优势的中原汉人的反抗而致力于同蒙藏各部族组成共同压制汉人的联盟体系,事实上早在入关前皇太极就在1632年征讨身为蒙古黄金家族直系后裔的察哈尔部林丹汗并获得了据说是元朝的传国玉玺,皇太极随即仿行中原汉制称帝改元:女真族名改成了满洲、大金国号改成了大清,而原本臣服于察哈尔部的漠南蒙古诸部至此皆已臣服于皇太极。清军组建了蒙古八旗,借助蒙古各部的力量制衡中原汉人以维持自身统治。准噶尔汗国咄咄逼人的态势摆明了是要一统蒙古诸部,清朝又怎么能允许这样的事发生呢?

事实上准噶尔汗国不只具有统一蒙古的野心——被葛尔丹打败的和硕特部进入青海建立了和硕特汗国。青海和西藏都位于青藏高原上,历史上同属吐蕃王国。吐蕃王国覆灭后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来藏传佛教政权先后归附元、明两朝。和硕特部在青海建立和硕特汗国后和西藏的达赖政权合作共同统治青藏高原。葛尔丹在追击和硕特部的过程中也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青藏高原。就在葛尔丹向青藏高原扩张之时西藏达赖政权与青海和硕特汗国政权却闹翻了:事情的起因是五世达赖时期他的管家桑结嘉措利用自己和达赖的特殊关系掌握了藏传佛教的教权,鉴于当时这一地区政教合一的客观现实要想统治青藏高原必须同时具备教权和兵权,然而桑结嘉措的弄权行为使得青藏高原的教权和兵权出现了分离——教权掌握在桑结嘉措手中,而兵权掌握在青海和硕特汗国的拉藏汗手中。五世达赖死后桑结嘉措担心拉藏汗乘机剥夺自己的管理权,于是在没知会拉藏汗的情况下自作主张立了六世达赖。拉藏汗自然不承认这位未经自己认可的达赖,桑结嘉措深知自己手中没有兵权,真打起来绝不是拉藏汗的对手,于是他利用自己掌握藏传佛教教权的号召力向葛尔丹发出求援结盟的意向。葛尔丹早年在西藏学佛期间深受桑结嘉措优待,在相同的政治利益和昔日的个人感情驱使下葛尔丹率部大举进入青藏高原。如果任由葛尔丹吞并青藏高原,那么大清的西部疆界将完全暴露在准噶尔汗国的威胁之下,考虑到青藏高原的地缘优势将使准噶尔汗国在面临清军时具有居高临下的巨大优势。

事实上葛尔丹之所以致力于在蒙藏各部以及中亚地区扩张也许其野心并不至于统一蒙藏各部,说不定在葛尔丹看来:本来好好的大明江山为何你满洲爱新觉罗家能坐,我蒙古准噶尔部就不能坐呢?曾几何时北京城可是元大都啊。对准噶尔而言:统一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征服青藏高原将使其具备同清朝竞争的绝佳优势地位,也许进而入主中原重现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的辉煌也并非绝无可能。而对此时已入主中原的清朝而言:和之前历代中原王朝一样蒙古问题已成为清朝面临的最大外患,此时漠南蒙古诸部已然臣服并成为清朝拉拢争取以压制汉人的对象,然而准噶尔作为蒙古诸部中最为强势者必须压制下去,否则就难以真正令蒙古诸部完全归心,而一个过于强大的准噶尔汗国也将对清朝的边疆安全构成极大的挑战。正因为如此双方构成了极其强烈的竞争关系,彼此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