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寧夏鄉村振興見聞

2018-12-03 15:35 | 新華網

“希望的田野”——宁夏乡村振兴见闻

寧夏是西北地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近幾年,蓬勃發展的現代農業為當地農村發展助推動力,增添活力,尤其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塞上大地春潮湧動,農業農村領域不斷推陳出新,繪寫出一幅鄉村興旺美麗的嶄新畫卷。

生態種養催生“稻田革命”

寧夏平原,黃河由南向北流動,宛如玉帶,這裡溝渠縱橫、稻香魚肥、瓜果飄香。今年春耕前,記者曾來到寧夏賀蘭縣通義村採訪,當時村裡正大規模改造稻田,田旁新修圍式魚塘、有機蔬菜長廊等。

“村裡通過成立合作社、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實現了土地規模化經營,試驗推廣稻、魚、蟹、蔬菜共生互補的有機稻生態種養模式。改造稻田是為了擴大生產規模。”通義村支部書記馬瑞寧說。

通義村還創新銷售模式,發展有機水稻“認種”,將農田分割成若干片區,由企業、城市家庭認領片區土地的收穫權。去年,客戶在通義村“認種”一畝地,需交3000元“認種費”,平時田裡農活由村裡的合作社完成,田裡產出的有機大米、有機蔬菜和生態魚等農產品全部配送上門。

這種模式很快獲得市場認可。今年,通義村每畝地“認種費”增加到3600元左右。“每畝地年收益平均翻了一倍,而且有訂單,稻米不愁賣。”寧夏榮輝農民專業種植合作社理事長榮輝告訴記者。

在寧夏,通義村的成功並不是孤例。近年來,訂單農業、認種認養農業、土地入股、統種分管等農業經營新模式在寧夏農村遍地開花,在解決農產品銷路問題的同時,推動農業生產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農業發展有好勢頭,我們幹事也更有勁頭。”馬瑞寧說。

“希望的田野”——宁夏乡村振兴见闻

寧夏靈武市

職業農民“讓獲得感托起成就感”

從春播、秋收到冬灌,寧夏靈武市鑫旺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站負責人王海剛時常奔波在田間地頭。當地農民把近8000畝耕地託管在他的農業服務站,在保證顆粒歸倉之前,王海剛絲毫不敢大意。

“農民每年為每畝地支付750元託管費,地裡的活我們全包,還保產量、保質量,農民只等莊稼種出來賣錢就行。通過我們牽線,農民還和一些糧食加工品牌企業簽收購合同,收益更加穩定。”王海剛說。

王海剛的服務站裡有不少農技專家,還配備了各種大型農機具,生產中節本增效效果顯著。“我們一天能平整上千畝土地,並且通過水稻精量穴播技術,每畝地可以少用十幾斤種子,直接節約30多元成本。同時,由於農資統一採購,還能享受到批發價的優惠。”王海剛說。

這中間的實惠農民看得見。“我家的20畝地全託管了,委託服務站按照企業訂單要求種植優質水稻,除去託管費,平均每畝地淨掙1200元,服務站還僱我乾田間淌水等零活,一年打工收入近8000元。”靈武市楊洪橋村村民李懷說。

近兩年來,寧夏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除了提供農業生產全託管這種“打包式”服務,還提供農機作業、農資供應、病蟲害統防統治等單項農業生產性服務,而像王海剛這樣懂市場、有技術和實力的職業農民則成了農村“紅人”,他們通過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生產手段,有效改變著傳統農業生產方式。

“種田憑技術和專業,一年收入幾十萬元,當個職業農民很有獲得感和成就感。”王海剛說。

“希望的田野”——宁夏乡村振兴见闻

寧夏紅寺堡區

美麗田園“引來遊客,記住鄉愁”

金秋時節,羅山腳下,寧夏紅寺堡區西川村,釀酒葡萄園一眼望不到邊,葡萄園旁,一排排民房整潔氣派,樹木、涼亭、風車長廊、休閒廣場等點綴其間,美不勝收。然而,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灘。

“我們都是從寧夏南部貧困山區搬遷來的生態移民,比起老家,這裡地勢平坦、用水方便,可一切都要從頭建設。”西川村村民侯國棟回憶說,2006年他搬來時,一颳風黃沙遮天蔽日,被子裡、碗裡都有沙子。

近些年,在政策扶持下,西川村產業迅速壯大,發展釀酒葡萄種植園5000多畝,並引導葡萄種植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使西川村逐漸成為“景村一體、產村一體”的美麗鄉村。夏秋季節,前來採摘、遊玩的人絡繹不絕。

記者瞭解到,寧夏通過拓展農業功能,推進種植與旅遊等產業深度融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其中一些農村不但突出了地域特色,還將農耕民俗文化融入產業發展,取得良好效果。

寧夏吳忠市利通區牛家坊村,從無人機俯瞰拍攝,農村民居、農業生態園、農家樂等鑲嵌在一片桃林裡,路在林中、家在園中、人在景中。村農耕民俗文化博物館900多平方米,展示著近萬件舊時農村生產生活用具,農耕文化體驗區里老油坊、老醋坊、石磨麵粉坊依次排開,遊客可在體驗勞動中購買自己生產的農產品。

“在我們村不但能欣賞田園美景,還能體驗農村傳統文化,遊客愛來,來了也能留得住。這幾年,僅村裡農耕民俗文化博物館的參觀人次就超過12萬,我們村成了城裡人嚮往的地方。”牛家坊村村主任馬尚民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