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复印机,兰亭集序原稿也早就消失,现在看到的兰亭集序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生活就是建设


现在所看到的《兰亭序》皆为后世临摹版本,最为出名的有虞世南的神龙本。相传真迹存于李世民的墓内,也有说,一半在李世民墓一半在武则天墓。反正,你现在看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字皆受二王所影响。

还有句话:写字不学王,白在纸上忙。我看到后来才发现字和一个人的性格很有关系。王羲之为人不拘小节,性格豪爽性情中人。写出来的字很是潇洒飘逸,无人能及呀。小圣王献之则为人敦厚少言官至中书令,写出字自然是圆润厚重。李世民后期的字深受王献之影响。

不知道这样子解释您满不满意?

我建议看一下三希帖,下图为王献之的中秋帖,我个人认为是米芾临摹的!



海阔天空侠之大者


古代没有复印机,兰亭序原稿早就消失,现在看到的兰亭序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古代没有复印机,但他们有摹拓技术。以双钩制模,然后填墨。这种方法,叫做”双钩墨填”。也称为“郭填”。这种技术在唐代非常成熟。高明的工匠,所制的模达到了乱真的程度。贞观时期,李世民的宫廷中,有专门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诸葛贞,冯承素四人,就是郭填的佼佼者。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序》,传说为冯承素所摹。当时便有“下真迹一等”的赞誉。

唐太宗一生酷爱王羲之书法。除了王羲之问疾悼丧的书信外,全部搜罗殆尽。其中,《兰亭序》又是他的至爱。他让赵模,韩道政,诸葛贞,冯承素分别摹拓《兰亭序》,赏赐给王公大臣。真迹则作为陪葬品,一起埋入昭陵。

现存于北京故宫里的《兰亭序》摹本,虽然不是王羲之真迹,但其高度的还原了《兰亭序》的全貌,形神逼真。在历经一千多年的沧桑巨变之后,奇迹般的和褚遂良、虞世南临写的《兰亭序》一起保存在故宫博物院。

现在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兰亭序》还有许多争论。有认为是后人临的,理由是其中的毛笔虚锋是任何摹拓都无法模仿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是冯承素采用了临与摹的方式。更有人认为《兰亭序》完全就和王羲之无关,是隋唐时的人冒名写的。其实不要想太多。要去证明一千好几百年前的真伪,非个人的能力可以完成。《兰亭序》一千多年都没有人怀疑出自王羲之之手。现在的人怀疑的东西,又岂止是《兰亭序》一件!



子衿书法


文献流传有很多途径,比如秦末焚书坑儒,汉代恢复儒家经典就是靠着当时人们的记忆背诵然后再记录下来。这种记录不准确演绎的成分大,比如炎帝黄帝和蚩尤的大战,细节肯定有问题什么风伯雨师,但打仗了是肯定的。

还有就是文字记录,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你听说过摩崖石刻吗?比如说陕西宝鸡的石鼓(鹿鼎记里提到过),西安碑林,陕西汉中的汉魏十三品。竹简,丝帛,兽皮,都可以记录。只要能流传下来。

还有就是实物也能记录一部分信息,比如腿骨做的笛子是咱们考古挖出来的,通过这个就知道咱们祖先对音乐的起源是很早的。

所以记录一篇兰亭集序没啥。只要古人想把它记录下来,就一定有办法。

最后,就是我很自豪我们中华文明,早早就有文字了。不像西方伊利亚特,奥德赛都是口传历史,我们文明的时间比他们长的太多了。



Zhaofei1220144475


古代没有复印机,但他们有摹拓技术。以双钩制模,然后填墨。这种方法,叫做”双钩墨填”。也称为“郭填”。这种技术在唐代非常成熟。高明的工匠,所制的模达到了乱真的程度。贞观时期,李世民的宫廷中,有专门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诸葛贞,冯承素四人,就是郭填的佼佼者。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序》,传说为冯承素所摹。当时便有“下真迹一等”的赞誉。

下面是我临写的多宝塔




13352866117


兰亭序流传下来是因为有大量的摹本。比较著名的有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其中以冯承素版是在流传至今的《兰亭序》摹本中很精美的一本,因其是双钩摹法最得其神韵。


沐雅居


晋.王羲之的《蘭亭序》,传至唐太宗李世民时,太宗着馮承素.虞世南等大臣,分临之,赠与官员;并刻与石碑之上。当下所看.所临,多为“馮承素摹本",史称“神龙本"。其真迹.据史料记载;与太宗同葬昭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