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美國用的槍都能連發,為什麼有些日本人用的槍卻只能打一槍拉一下槍栓?

難得糊塗79760


日軍在二戰期間裝備基本為清一色的99式步槍和38式步槍。而美軍(這裡僅指三等人陸軍)在二戰期間的基本裝備則是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此外還裝備有M1A1卡賓槍和勃朗寧BAR自動步槍(其實按照它的數據來講,BAR應該屬於輕機槍的範疇,不過美軍卻堅持稱這是“自動步槍”)。所以,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日美兩軍的主要裝備不同所導致的。

換句話說,日軍使用的步槍叫做栓動式步槍(比如99式,38式),而美軍使用的是半自動步槍(比如M1加蘭德,M1A1卡賓槍)。這兩種步槍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栓動步槍需要手動上彈,手動拉槍機上膛,在打完一發子彈後,再重新手動上彈,手動拉槍機上膛,並再次擊發;而半自動步槍需要裝彈夾,在拉槍機上膛之後,第一次擊發子彈就會自動上膛,但不會自動擊發。除非將扳機鬆掉,並再次扣動扳機才能繼續擊發;也就是說,半自動步槍扣一次扳機,就可以打出一發子彈。簡單的講,栓動步槍是:啪——咔嚓——啪,而半自動步槍則是:啪啪啪啪啪——咔呲(裝彈夾聲)——啪啪啪啪啪(話說我怎麼覺得有點奇怪......)

不過,美軍使用的步槍並非都能連發(自動/半自動),比如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太平洋戰爭前期就曾大量裝備M1903春田步槍,包括美國陸軍也裝備有少量M1903春田步槍當作狙擊槍使用。而日軍所裝備的步槍也並非都不能連發。在二戰後期,日軍就曾裝備極少量的裝備仿製於美軍M1加蘭德的四式半自動小銃步槍。但四式半自動小銃步槍與M1加蘭德步槍在設計上的差別還是蠻大的,四式半自動小銃步槍使用的是兩個五發彈夾條來裝填,而M1加蘭德步槍則使用八發塊狀漏夾;在子彈打光後,M1加蘭德的漏夾會自動彈出,而四式半自動步槍則不會自動彈出。

(上面是M1加蘭德,下面是四式半自動小銃步槍)

此外,日軍還曾在投降前夕短暫生產和裝備過四式半自動的改進版四式乙型。相比於四式半自動,四式乙型不僅將兩個五發彈夾條改為了一共20~30發的彈夾條,還能進行全自動射擊。但是,四式和四式乙型的性能極差。在日本投降後,美軍曾在日本的兵工廠中發現了一些還未進行組裝的四式/四式乙型步槍;美軍在把其組裝好之後進行了試射,但這兩把槍卻頻繁出現卡殼的現象,並且在供彈方面也有很大的問題.

(四式半自動小銃步槍的分解圖)

之所以日軍和美軍在裝備方面有著巨大的差異,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兩國戰術理念的不同以及兩國綜合實力的不同所導致的。在日本進行明治維新時,在軍事方面的借鑑對象就是英法兩國(尤其是法國),因此日軍無論是在軍隊服裝、軍隊武器裝備、戰術理論上都透露著一股濃濃的“歐洲風味”。由於受到歷史因素的影響,英法兩國的戰術理念就是:“一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因此,這一戰術理念也自然被日本傳承了下來,併成為了每個日軍必須掌握的“技能”。而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面對的是在裝備和火力都不如日軍的中國軍隊,因此這種“一槍消滅一個敵人”的戰術理念在中國戰場上被“發揚光大”,所以日軍也極為推崇這種戰術理念。並且,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前期,曾通過這種戰術使還未廣泛裝備半自動步槍的英美軍隊(尤其是四等人海軍陸戰隊)造成了慘重傷亡。可是,隨著四等人海軍陸戰隊開始大量裝備半自動/全自動步槍,日軍的“一槍一個敵人”的戰術理念被美軍“火力至上”的戰術理念全方位的壓制


而為了打破這種僵局,日軍則重啟了戰前對半自動武器的研製(日軍在戰前曾將美軍在一戰結束後不久所裝備的佩德森半自動步槍作為仿製對象,進行對半自動武器的研究工作。可是在戰爭爆發後不久,對半自動武器的研究工作也就因為“經費緊張”而被迫結束)。日軍將在戰場上繳獲的M1加蘭德步槍作為新的仿製對象進行研究,在不久後就仿製出了上述的四式半自動小銃步槍。但是由於日本軍事工業的落後和日本內部資源的匱乏,使四式半自動小銃步槍無論是在產量還是在質量上都不盡人意,在整個戰爭中也僅僅製造了不足500支。

至於對面的美軍emmm.......對不起,有錢真的是可以為所欲為。


二戰吐槽君


二戰時,日美陸軍步兵裝備的槍械存在代差,日軍步兵手中基本上是清一色的三八式步槍,彈倉容量5發,屬於栓動式步槍。

所謂栓動式步槍,即每扣扳機,只能發射一發子彈,且退彈殼和將子彈推進膛,需要手工拉槍栓來完成,每扣扳機發射後,都需要拉動槍栓,因此射擊速度慢,又因為彈倉容量低,火力持續能力差。

(圖中左二士官手中的M1卡賓槍)

而反觀美國大兵,除了個別狙擊兵手中是M1903春田栓動式步槍外,基本上都上M1加藍得半自動步槍,以及M1卡賓槍,另外還有M1式湯姆森衝鋒槍和M3式衝鋒槍,都是半自動和全自動射擊的槍械,其火力持續性能,都要遠超日軍單發的栓動步槍。

其中,M1加藍得半自動步槍,8發漏夾供彈,具有火力猛、射程遠、射速快、射擊精度高等特點,被譽為二戰中最可靠的一把步槍。

(美女兵手中的M1式衝鋒槍)

M1卡賓槍,重量很輕,15發彈匣供彈,後期改進型有30發供彈具可選擇,火力持續能力也完爆日軍步兵手中單發的三八大蓋。

M1式湯姆森衝鋒槍和M3式衝鋒槍,儘管發射手槍彈,彈丸殺傷力不如步槍彈,但有20發和30發直彈匣,所以火力猛,適合衝鋒和陣地戰,其火力也完勝日軍步兵的單發步槍。

(二戰日軍三八栓動步槍)

其實,在二戰時,依日本的科技,完全可以製造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但日本是個島國,資源相當有限,當初引進德國毛瑟步槍時,就將其彈丸由7.92毫米,改成了6.5毫米。

此改變步槍口徑,有兩個原因,一是毛瑟步槍7.92毫米彈丸威力過剩,表現在後座力極大,不適合身材矮小的日本兵;二最主要的是,將步槍口徑由7.92毫米,改成6.5毫米,可以節省大量保貴的銅材,當時子彈和炮彈的彈頭和彈殼,都是用黃銅製造的,戰時耗費量極大。

(美軍手中的M1加藍得步槍)

此外,日軍方對士兵灌輸宣揚的是武士道精神,十分重視士兵的槍法,要求一發一中,也強調刺刀見紅,重視士兵的拼刺,所以二戰時,日軍步兵槍法精準,拼刺技術高超,這些都是歷史事實。

再則,日軍方認為衝鋒槍百發一中,太浪費子彈,所以一再阻擾衝鋒槍的開發,甚至在殘酷的太平洋奪島戰役中,日軍守島部隊和海軍陸戰隊,在與美軍逐島爭奪戰中,被美軍步兵火力徹底壓制死傷慘重,生產百式衝鋒槍時還要求裝上兩隻腳,能當機槍用,又要裝上刺刀,能拼刺用,軍部的目光短淺,使百式衝鋒槍產量尚不足萬餘支,還未裝備日軍守島部隊,戰爭已經結束了。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這個問題就像是說吉普車能買起,但是油加不起啊!

日本的手動步槍其實已經十分落後了

在槍械方面,日本使用的基本的武器是步槍,當然其他國家也都是以步槍為主,日本是以三八大蓋為主,德國出名的是毛瑟98K,蘇聯的是莫辛納甘,中國的武器比較雜,基本是漢陽造加萬國造,還有各種仿製的,在中國的抗戰過程中只有後期才使用上美式的衝鋒槍,那打得小日本是嗷嗷叫啊!

隨著戰爭的發展,自動取代手動,先是出現了半自動的槍,可以自動裝填子彈,單發射擊的步槍,比如美國的M1加蘭德,德國的STG44.

自動步槍取代手動步槍,玩CF,CS等射擊類遊戲基本用的都是這種自動步槍,可以自動進彈,連續發射子彈,一梭子可以打三十發,然後換個彈夾就搞定了,比如美國的M4A1,蘇聯的AK47,等等都是常用的槍。

當然,在二戰中步槍也就發展到半自動的水平,AK47這些槍都是二戰後才發明出來的,但是衝鋒槍取代步槍已經是大勢所趨了,在德國和美國的制式裝備中,衝鋒槍的比重逐漸增加。

日本依然堅持用那種最手動的打一槍拉一下槍栓的手動步槍三八大蓋,在太平洋戰場中真的是被美軍的衝鋒槍給突突完了。

作戰思維的變化使槍械的作用也進行了變化

在亞洲戰場比如日本的作戰思維是,裝甲部隊配合步兵部隊,火炮打完步兵衝,步兵沒衝完,火炮繼續轟。

但是歐洲的作戰思維早就發生了變化,隨著裝甲部隊的完善,以及火炮部隊的加強,步兵再也不能承擔遠程輸出的任務,而是保障裝甲部隊的前行以及端掉敵軍的炮臺等任務,所以進程攻擊取代遠程攻擊,密集火力取代稀鬆火力。

隨著戰爭的推進,不但輕武器火力越來越猛,就是重火力的火炮口徑也越來越大,衝鋒槍逐漸成為主流。

但是衝鋒槍也有缺點,就是打的並不是精準,衝鋒槍和步槍的對比簡單來說就是百發不中和百發百中。而且步槍也有一定的優點,就是穩準狠,在缺少裝甲作戰的中國,步槍才是王道。日本的三八大蓋也正是看中了這點。

日本並非沒有能力研發出衝鋒槍,為何卻堅持要使用步槍

很多人認為日本人冥頑不靈,用三八大蓋是堅持武士道的信仰,認為一發一中才是本事,日本人的思維有點像開車也要講究手動檔比自動檔更有技術含量,更能體會到駕駛的樂趣。

其實純粹是扯王八犢子,因為自動檔的車比同級別的手動檔的車都要貴那麼一兩萬,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狹窄,資源短缺,能夠發動這麼大規模的戰爭實際早就已經快不行了。

日本其實也能研發出衝鋒槍,問題的關鍵是不在於衝鋒槍,而是在於子彈,衝鋒槍就是吉普車似的,好用是肯定的,關鍵是油加不起啊,衝鋒槍百發不中,浪費的是子彈啊,美國有錢子彈隨便打,但是日本不是啊,日本彈藥也很緊缺,所以,才要求士兵一定要精準,當然,我們就沒有必要笑話人家了,我們有的部隊,人均才四發子彈。

美國人的作戰思維是,能用武器彈藥解決的事情都是小事情,那真叫一個財大氣粗,看《血戰鋼鋸嶺》的時候,先是火炮覆蓋一下,然後步兵才上去摸索,火力之猛,無人能敵啊!日本人能做的,只能是學習中國打起了地道戰,嘿!地道戰,嘿!

日本要是能用起衝鋒槍,估計美國的跳島戰役肯定會更加的漫長。


史論縱橫



這是電影《風語者》的劇照,在圖片當中可以看見“凱奇”飾演的主人公使用“湯姆森”衝鋒槍、邊上那個“納瓦霍人報務員”使用M1卡賓槍、其他戰士有用M1919自動步槍(當機槍用)、M1半自動步槍、還有一位戰士揹負M2–2火焰噴射器。


而這張《血戰鋼鋸嶺》
的劇照裡軍士長使用M3衝鋒槍,邊上為M1919A3機槍。

這兩部電影都是以太平洋戰爭為背景的!二戰人類首次“全面機械化”戰爭,武器裝備的生產量和彈藥的消耗量 8–12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盟國與軸心國的交戰“拼”的就是:工業生產能力和經濟水平,雙方都以自己在國內資源保有量和海外資源獲取量進行軍工生產!

美國本土由於遠離戰場,並且工業設備沒有受到破壞,更主要的原因是美國地域廣闊、資源豐富,同時北部同樣遼闊的加拿大也可以為美國軍工生產提供人力、物力,也就是說美國工業生產基本上享有了一個大洲的總資源量!這還未包括墨西哥與拉美。所以,美國二戰期間的武器裝備生產量和彈藥生產量是全世界最高的,超過了“德日”法西斯軍工生產量的數倍之多!舉一個小例子:美國1942年“珍珠港事件”以後,軍工產能被釋放,從1942年–1945年德國投降這段時間,一共生產了各種口徑的子彈110億發!不但自己用,還提供給了歐洲盟國(根據歐洲國家槍械型號生產)和亞洲戰場的我軍。所以,美軍有條件大量使用:半自動和自動武器,就是用密集的子彈壓制對方!


同樣是《風語者》
劇照,鬼子使用的是99式步槍和99式輕機槍。

反觀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七七事變”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到1945年“八一五投降”一共只生產了22億發子彈…這樣巨大的生產差距,限制了日本自動武器的生產與使用,事情可以追溯到戰前,日本人自己認為:本國資源貧乏,不適合大量列裝自動武器,一分鐘幾百發的射速,不到20分鐘就把攜帶的彈藥打完了,槍沒有子彈就是“燒火棍”,並且不瞄準敵人就射擊,顯然是浪費!這些與日本的國情不符合,與其將大量子彈“潑向敵人”,不如苦練精準射擊,一槍斃敵!並且在亞洲日本是唯一的工業化國家,武器裝備質量與產能領先亞洲就可以了!所以,基於“節省”和領先亞洲這樣的指導思想,從38大蓋到99步槍,都是“一槍一拉栓”的栓動步槍!


資源貧乏的日本,根本沒有資格發動世界大戰!一隻再強壯的螞蟻怎麼可能打敗大象?。並且還是好幾只大象,大象睡著的時候,螞蟻也許會咬一下,但是!大象醒來時……!


皇家橡樹1972


風水輪流轉,小日本也有落後的時候。

看表面,這是武器的差別,可真正的核心,是國家的戰爭思想。

先扯遠一點,在甲午海戰前,清朝北洋水師裝備的是早期大口徑重炮,而日本海軍的主力裝備是口徑稍小的速射炮。兩國開戰之前,清政府在朝堂上辯論時,李鴻章提出北洋水師的裝備落後,而小日本的裝備先進。當時就有人反駁,說北洋水師的大炮厲害,一炮就可以把別人幹趴下,小日本火炮威力小,中方捱上幾炮也不打緊。似乎雙方都有自己的道理。在隨後的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定遠和鎮遠兩艦,確實扛住了小日本的火炮打擊,可大部分中方的軍艦扛不住啊。


此後,就輪到小日本著魔了。小日本的海軍表面上重視航空母艦,骨子裡還在迷戀大炮鉅艦,而陸軍則表面上重視武器的精確射擊,其實是在迷信自己的戰鬥精神,相信自己在刺刀見紅的肉搏戰中,擁有了世界最強的戰力。這裡固然有國力大小的考慮,但更重要的,是小日本對自己軍隊高強度訓練結果的迷信。在戰爭的初期,小日本的陸海軍中,軍人的戰鬥素質很高,很多士兵用“三八大蓋

在行進間射擊,都可以準確擊中200米外的敵軍人員,炮兵也有很高的首發命中率,飛行員看錶現得更優異,據一位美軍飛行員回憶,在戰爭初期,連小日本的轟炸機都敢於和美軍戰鬥機嘗試切線(一個飛機佔據射擊優勢位置的動作)戰鬥。

小日本步兵的主力裝備“三八大蓋”


但是,這些寶貴的戰鬥人員,經不起消耗。從二線補充上來的士兵,就沒有這麼高的戰鬥素質了。

其實美國也只給陸軍裝備了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以及部分的卡賓槍,海軍陸戰隊的主力,還是用一拉一響的栓動式步槍。二戰中的美軍和蘇軍,都知道自己的士兵素質一般,尤其和德軍存在差距,要彌補這個差距,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給自己人配發火力更強的武器,紅軍選擇了波波沙衝鋒槍,美軍是連發的加蘭德步槍。


到了二戰後,美軍開始走精兵之路,其制式武器設計水平、技術含量和準確性能都有很大提高。而紅軍則認為戰爭就是消耗,像AK47這種威力大、易上手還簡單可靠的武器,才符合未來戰爭的需要。

武器是士兵的戰力延伸,卻由遠離戰場的將軍和大臣,選擇了用什麼樣的延伸方式。


圓創觀點


有關二戰步槍的話題總是說不盡,因為各種影視劇總能將大家的思緒拉回那個時代去,電影當中的太平洋戰場上美軍普遍裝備半自動步槍,虐的小日本懷疑人生,但實際上美軍遠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先進,至少麥克阿瑟困守菲律賓時美軍裝備還是很一般的,步兵主要配備斯普林菲爾德栓動步槍,空軍也只有聊聊幾百架飛機,而且美軍的老式P40戰鷹很難與日軍零戰交手,因為瘋狂減肥的零戰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兵敗菲律賓不丟人)

當1941年日軍兵臨城下時美軍真是毫無還手之力,至少在日軍自己看來手中的三八式步槍除了口徑太小之外還是夠用的,想不起來改進裝備也在情理之中。但是美軍就不一樣了,這是一支嚴重依賴裝備技術的軍隊,在前線一路敗退之際美軍想到的不僅僅是擴軍反攻,更重要的是換裝新武器找回技術優勢。

這時候除了採購各種先進戰機之外,美軍做的最多的就是輕武器採購。由於長期疏於備戰,美軍步兵數量僅有十多萬人,這導致早已經定型的M1加蘭德步槍遲遲未能量產,因為部隊就這麼多內部訂單相當少,而且世界各國都消耗不起加蘭德的彈藥,它的出口市場非常狹小,因此當時美國國內的加蘭德步槍生產線非常少,儘管前線部隊嗷嗷待哺,他們還是隻能領到老舊的斯普林菲爾德步槍作戰。

在這種情況下日軍就更沒有換裝步槍的需要了!既然連美軍都在使用栓動步槍自己又何必多此一舉呢?日軍高層不是不重視裝備更新,太平洋戰場的日軍換裝口徑更大的99式步槍,就是因為實戰中發現三八式的口徑太小殺傷力不足,戰爭初期美軍步兵的火力輸出並沒有比日本強多少,自然也就不能讓日軍感到換裝的壓力,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43年的瓜島戰役。

瓜島戰役也是美日步兵大規模交戰的開始,在此之前他們很少步槍對射!美軍在此時基本完成了加蘭德步槍的換裝工作,也正是在這時候日軍感到了空前的絕望。美軍步兵人手一支加蘭德半自動、每個班都配備機槍和衝鋒槍,炮兵和輔助部隊還配備精悍的M1卡賓槍,火力輸出遠遠超過使用99式的日軍部隊。此時才1943年距離戰爭結束還有2年之久,這段時間裡日軍就不能換裝速射步槍嗎?上文說了,日本高層從未忽視輕武器,為部隊換裝半自動的努力從未停止。

關鍵是戰前沒有技術儲備,一時間找不到合適的量產型號!病急亂投醫的日本工業部門乾脆直接仿製加蘭德,但是平均身高已經下降到一米五的鬼子兵,實在掌握不了八大粒的後坐力,這導致產品失去了意義,反倒是百式衝鋒槍更受歡迎一些,但是上文也說了,美國建立加蘭德步槍生產線都費勁,日本在短時間內簡歷衝鋒槍生產線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百式衝鋒槍的產能一直上不去,假如戰爭延長兩年,相信日軍也會換裝更多的自動武器。


利刃軍事


因為美軍裝備的主要是半自動步槍,以及很多自動步槍、衝鋒槍、機槍等自動武器,而日軍方面則只有少量的自動武器可用,大部分還是栓動步槍,因此就給人以日軍武器火力不足的印象。

二戰之前,美軍就已經開始計劃換裝新式裝備了,這其中就有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等很多在二戰中叱詫風雲的武器。不過其實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美軍很多部隊依然沒有完成換裝,比如在菲律賓戰敗的美軍,裝備的依然是M1903步槍。而像美海軍陸戰隊,更是在陸軍換裝M1半自動步槍之後才得到了這款好槍。

不過戰爭中美軍的主力依然是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還有就是M1卡賓槍,也是半自動步槍,火力適中,而且後坐力較小容易使用。除此之外就是很多自動武器了,湯姆遜衝鋒槍、M3衝鋒槍、M1918勃朗寧輕機槍(不過使用中常作為自動步槍),以及M1917、M1919、M2等機槍,因此美軍的火力優勢是很強大的,日軍完全處於下風。

日軍方面的裝備就很簡陋了,由於資源稀少,出於節約資源的目的,日軍絕大多數士兵裝備的依然是栓動步槍。不過並不全是三八大蓋步槍,日軍認為三八式步槍威力不夠,有所欠缺,所有又開發了九九式步槍,使用更大的7.7毫米彈藥,威力更強。在太平洋戰場的日軍主要裝備的就是這款步槍,而不是三八式步槍。不過這些都是栓動步槍,相對美軍的M1半自動步槍不佔優勢。

日軍的自動武器十分稀少,主要就是各種機槍了。首先是92式重機槍,只能用於防禦作戰,機動不便,而且使用彈板供彈火力持續性不強。而大正十一年式機槍、99/96式機槍的裝備數量實在不多,因此日軍基層自動火力很是貧乏,完全無法和美軍相比。


僱傭兵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的步槍是半自動的導氣式步槍M1伽蘭德(八發子彈)和M1卡賓槍(10發子彈),只要拉一次槍栓就能把子彈發射出去;同時期日軍步兵的主力步槍是手動式的三八大蓋,拉一下槍栓打一發子彈,緊急情況下射速慢太慢。



從綜合國力來說,日本的綜合國力遠遠落後於美國,日本只是帝國主義列強中的後起之秀,武器精而規模小,很多尖端武器並未實現大規模生產,日本的鋼鐵石油銅等戰略資源嚴重匱乏。英美等老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實力雄厚,海外殖民地眾多,鋼鐵石油等戰略資源豐富。所以日本奉行的策略就是節約。

儘管衝鋒槍的火力猛烈,但是日軍高層認為百發百中的單發步槍,要比百發一中的半自動步槍性價比高的多,因此衝鋒槍被日軍長期否定。三八式步槍儘管射速慢,子彈口徑小,但是精準度很高,穿透力強。日軍高層認為三八式步槍、歪把子機槍、擲彈筒等步兵武器組合很先進,不需要發展自動步槍,因此日本對於發展衝鋒槍並不熱心。
日軍曾經制造出百式衝鋒槍,但因為沒有新的衝壓工藝,導致是生產成本過高,彈藥消耗過大,生產規模很小,因作戰思想落後,並沒有大規模採用。日本的作戰思想也存在問題,日軍高層認為軍人的武士道精神可以克服很多戰爭難題。

經過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等一系列戰爭,日軍高層過於狂妄自大,並未重視歐美很成熟的自動武器工藝。日軍高層一貫任認為日本靠海洋立國,重點發展海軍和空軍,三八式步槍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忽視了陸軍武器的發展,二戰時期日軍陸軍武器已經嚴重落後於歐美。


人類歷史故事


二張中美軍使用的是M1加蘭德式半自動步槍,也是二戰中唯一一個全面使用半自動步槍的軍隊,因此美軍步兵班組佔據著極為明顯的火力優勢。而日軍由於資源,作戰思想等原因,二戰中使用的則是栓動步槍,火力十分薄弱,難以和美軍相比,因此美軍在面對火力十分薄弱的日軍時,可謂是佔據了全面的優勢地位。

其實二戰早期美軍裝備的也是M1903栓動步槍,但是美軍早在二戰前就已經研發了M1半自動步槍,並因為美國全面參戰而開始大量製造。M1加蘭德步槍使用的也是.30-06步槍彈,威力很大,射擊精度也比較優秀,是戰爭中後期美軍的主要步槍。

而日本軍隊,則由於國土資源十分缺乏,機械加工水平有限,再加上作戰思想認為栓動步槍已經能夠滿足戰爭需要,所以日軍二戰中主要使用的是栓動步槍。在中國戰場等地區作戰的日軍使用的主要是三八式步槍,而在太平洋戰場等作戰的日軍使用的則是99式步槍,兩種步槍彈藥不通用,火力也無法和美軍的半自動步槍相比。

而日軍在作戰中也感受到美軍半自動步槍帶來的巨大優勢,因此也開始研發自己的半自動步槍,其中就有仿製美國M1加蘭德步槍而來的四式半自動步槍,但是誕生過晚,沒有批量生產,所以沒有投入裝備使用。


戰爭之王


我親孃他二舅老爺,這問題真的被邀的不能再回避了啊

二戰那會除了美帝他們家普遍用半自動加蘭德(馬潤:???)

其他哪個國家用半自動啊,都是特麼栓動啊,半自動還不光是彈藥消耗問題啊~~

栓動這種簡單的和弱智一樣的原理最適合動員兵啊,全面戰爭當然用這貨啊,你讓毛子那些連毛文都不識的動員兵維護半自動試試(渣毛子表示SVT40就是2B,海魂毛子表示爽的一P你怎麼辦)

所以我老說,輕武器這東西,這一百年就這麼回事,丟兵手裡就是個比燒火棍有安全感的存在,當然我的意思是在全面戰爭情況下。畢竟你拿個小便彈道的AK和十幾倍身價的416,如果現代戰爭全面打響。實際上沒啥本質區別,比如狗大戶用美械照樣被屌絲虐成渣。現代戰爭早就是信息化一體作戰了,你特麼每個衛星,沒個制空權好意思和人家打招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