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不一定是冠心病!關於心臟病的12個知識

胸痛不一定是冠心病!關於心臟病的12個知識

編者按:“身體健康是革命的本錢”,但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家往往是忙於工作,急於應酬,卻忽略了身體健康這塊風水寶地。其實,平時稍加註意,提早預防,健康就在我們身邊。人民健康網推出《“健”識早知道》專欄,專為你收集整理平時忽略的健康知識,做您的健康智庫,同您一起將健康進行到底!

關於心臟病的12個知識

心腦血管疾病堪稱是威脅健康的第一殺手。但對於相關的疾病知識,大部分人要麼知之甚少,要麼誤區不斷。以下是我們總結的一些心臟疾病真相,希望讀者們多瞭解。

1.心臟病不是隨便診斷的,不是曾經胸痛過或心悸過就是心臟病,它需要有明確的診斷標準進行判定。心臟病有很多種,可以表現為血管問題、心肌問題、心臟電路問題以及心臟瓣膜問題,對應的代表疾病分別是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和心臟瓣膜病。而穩定性心絞痛、不穩定性心絞痛和心肌梗死都屬於冠心病,危險程度依次增加。

2.心電圖的ST-T段改變不一定是冠心病,一閃而過的胸痛一定不是冠心病。冠心病的診斷還需要結合症狀、心電圖、心臟超聲等結果,最終的金標準是冠脈造影。

3.典型的心絞痛由運動誘發,持續數分鐘,位於胸骨後,可有上肢、牙齒等部位的放射痛,超過30分鐘的持續胸痛需要懷疑心肌梗死,應立即就醫。持續疼了幾周或幾個月的胸痛不是心絞痛,持續只有1秒鐘的更不是心絞痛。

4.懷疑心肌梗死時,不要硬撐,按壓穴位、吃丹參滴丸也用處不大,必須趕緊去醫院,不要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如果明確了急性心肌梗死,評估好了風險,必須早做決定,不能在等待中讓心肌徹底缺血壞死。與其找七大姑、八大姨詢問意見,不如認真聽取接診醫生的建議。

5.對於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植入支架是為了挽救生命,而不是為了賺你的錢。進口支架和國產支架主要差別在價格上,從臨床上使用的效果看,在血管再通和併發症方面並沒有差異。

6.如果放了支架,就要乖乖吃抗血小板藥物,雖然它們會增加出血風險,但這與支架內血栓形成相比,都是小事。此外,支架不是保險,放了支架也不是萬無一失,該控制的血壓、血糖、血脂還是要控制,該戒的煙還是要戒。記住,放支架不是為了讓你為所欲為。

40歲前患高血壓,心臟病風險高

近期發表在《美國醫學協會雜誌》上的兩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40歲前患有高血壓的人,日後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會顯著增加。

美國心臟病學會和美國心臟協會制定的高血壓新指南,為高危人群設定了一個較低的血壓閾值。新指南中,1期高血壓始於130/80毫米汞柱,血壓高於140/90毫米汞柱時,被推定為2期高血壓。

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對近5000名參試者進行追蹤調查。研究初期,參試者平均年齡36歲,白人和黑人各佔一半。在19年隨訪期內,有約230人患上了心力衰竭、中風或心臟病發作。分析結果顯示,年輕時就患有1期和2期高血壓的人日後患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高出約3.5倍。

韓國首爾國立大學醫院對250萬年輕人進行追蹤調查。研究初期,參與者平均年齡31歲。在平均10年的隨訪期內,共發生近4.5萬例心血管事件(心臟病或中風)。研究人員發現,與血壓讀數正常的同齡人相比,有1期高血壓的參試者患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高出25%。對於2期高血壓患者,男性該風險上升76%,女性上升85%。

研究人員指出,長期服用降壓藥可能會產生一些副作用,建議還不到40歲的高血壓患者通過加強鍛鍊、改善飲食等方式控制血壓。

胸痛不一定是冠心病!關於心臟病的12個知識

心跳快慢不能與心臟病劃等號

心跳頻率是評判心臟狀態的基本指標之一。正常情況下,成年人的靜息心跳次數在每分鐘60~100次屬正常範圍,超出100次或少於60次,都被認為是非正常狀態,醫學上分別診斷為“心動過速”和“心動過緩”。但心跳偏快或偏慢能預示患了心血管病嗎?

眾所周知,除疾病能改變心跳頻率外,還有很多情況可以造成心跳速度的變化。比如,人在運動時比安靜時心跳要快些,女性比男性心跳得快些,兒童比成年人心跳快些,運動員因為經常鍛鍊,心跳有時可以達到每分鐘50次左右,這些都屬於正常現象。

心率指標的所謂“非正常”,有些也確實與疾病有關,但不可一概歸類為與心臟疾病相關。以心跳每分鐘超過100次,即“心動過速”為例,它並不是病名,而是一個症狀。心動過速分生理性、藥物性、病理性三種,除了心臟本身有病,如各種類型的心臟病、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其他原因如貧血、發熱、急慢性感染、休克、甲狀腺機能亢進,煤氣中毒等,也會引起心動過速。正常人在運動、重體力勞動或情緒激動、興奮、焦慮時,服烈酒、濃茶、濃咖啡或吸菸過多以及服用了某些藥物等,都可使心跳加速。

“心動過緩”或者“心跳過慢”的病因也很多,分病理性及生理性兩種。生理性竇性心動過緩者,心率及脈搏每分鐘50~60次屬正常現象,不用治療,常見於正常人睡眠中或體力活動較多的人。而冠心病、心肌病以及老人心臟傳導系統退行性病變引起的心跳變慢,有時每分鐘只跳30次或40次;迷走神經功能興奮,可對心臟起到抑制作用,令心跳減慢;服用某些藥物,如β-受體阻滯劑、利血平、胍乙啶、嗎啡、洋地黃、奎尼丁、利多卡因、乙胺碘呋酮、異搏定、新斯的明、麻醉藥等,則可引起竇性心動過緩。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狀腺機能減退、阻塞性黃疸、顱內壓增高、高血鉀、鹼中毒、抑鬱症等,同樣會影響到心跳速度,造成心動過緩。

因此,簡單地以心跳快慢來判斷是否患有心血管病不可取。患心血管病可以影響到心跳快慢,但心跳快慢不能說明一定是得了心血管病。同樣,心率一直偏快的人也未必比其他人更易得心臟病。

胸痛不一定是冠心病!關於心臟病的12個知識

耳垂上出現皺褶?可能是心臟病的前兆

中國人覺得“大耳朵有福”,特別是耳垂大的人,都覺得這樣的人活得長。但是,如果耳垂上有一道印記的話,卻可能是心臟病的預報。

世界權威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了一例有趣的病例:一個59歲的男性高血壓患者,發作心絞痛,但是心電圖沒有明顯異常。通過做冠脈造影,發現他的冠脈已經嚴重狹窄,於是做了兩枚支架以回覆冠脈的血液供應。有趣的是,這個人的雙側耳垂都有皺褶,而這種長在耳垂上的“皺紋”,其實已經是心臟病的提示了。早在1974年,這本雜誌就刊登過類似報道。

後來的研究也進一步證實,耳垂上出現皺褶,可以預測冠心病,一個耳垂有皺褶時,冠心病的風險增加33%,兩個耳垂有皺褶冠心病風險增加77%,也就是說,兩個耳垂上都有皺褶時,對冠心病的預測價值更高。之所以有這樣的聯繫,與衰老導致供應耳垂的微血管出現問題,而使周圍組織退化有關。

(更多貼心易懂的健康科普,三甲名醫直播互動,請關注人民好醫生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