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管所职工:“换粮”变“买粮”后 他们各奔东西

粮管所职工:“换粮”变“买粮”后 他们各奔东西

粮管所职工:“换粮”变“买粮”后 他们各奔东西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马越锋还记得,小时候他经常跑去湛江沙古粮管所的粮仓玩。粮仓稻谷堆成山高,感觉跟沙漠似的。现在,沙古粮管所早就不存在了,粮仓也被出租出去。上世纪50年代以来设立的乡镇粮管所,在改革开放的浪潮里多数已经消失。

粮管所职工:“换粮”变“买粮”后 他们各奔东西

园洲粮管所粮仓旧址(马大为/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人获取口粮,要到粮站凭粮票兑换。那是粮管所的荣景,却是粮管所职工不大乐意谈起的往事。

粮管所职工:“换粮”变“买粮”后 他们各奔东西

离散

粮管所职工:“换粮”变“买粮”后 他们各奔东西

小马是湛江遂溪人,他的舅妈徐梅珍曾是遂溪县沙古粮管所的出纳。徐梅珍中专毕业后就成了一名村干部,1993年通过考试进入沙古粮管所。“那时的粮管所还是国有企业”。2006年,沙古粮管所解散后,徐梅珍租用了所里的粮仓,零售空调、冰箱等电器。“粮仓底下是一层沙、一层沥青层层堆起来的,地表用瓷砖铺满,水气不会从地底下透上来,环境很好。”徐梅珍说,百来平方的粮仓租50年,租金只要10万块钱。

“粮管所的粮仓是国有资产,不能直接买卖,所以当时多数粮仓只能用来出租。”梁业是徐梅珍在沙古粮管所的最后一任主任,他向记者讲述了粮管所解散时的情况。2004年,国务院发文要求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推进兼并重组,消化历史包袱,分流富余人员,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也就是从2004年起,从中央到地方层层推行改革,到遂溪县这级的改革大概在2006年。当时把绝大多数的乡镇粮管所解散了,粮管所的印章资料保存在县粮食局。县粮食局把管理粮食的组织合并为县粮食储备中心。”梁业随即任县粮食储备中心副主任。

梁业介绍,解散时,沙古粮管所的财政状况并不好。当时所里仍有31名职工,每人按照工龄计算赔偿,一年工龄赔一个月工资,普通职工的月工资按604元计算。“这笔赔偿金对粮管所来说是一笔巨款,拿不出来,只能把粮仓租出去,用租金赔偿。”

“可粮管所职工的安置问题至今也没个说法。”梁业说,所里职工各奔东西,听说有人在开“摩的”,有人做了保安,似乎都混得不是很好。

冲击

2016年,梁业从县粮食储备中心退休,不久又被返聘回去,目前仍在任上。他是一名老资格的粮管干部,1976年就进入遂溪县林北镇粮管所工作。

梁业介绍,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并逐步限制农民的粮食市场交易行为。到1957年,国务院发文彻底关闭了粮食自由贸易的大门。这种情况直到改革开放才有所改变。1982年,国务院发文决定生产队、小组和农民在完成征购任务后有权处理多余的粮食,这意味着长达30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开始松动。

“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推行粮食部门的市场化改革。以前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店。后来是万紫千红,争奇斗艳。”梁业1997年当上了林北粮管所的主任,他当时就隐约地感受到了“市场化改革的冲击会带来的后果。”

更早感受到这种冲击的是李振鸿。1973年,李振鸿进入了惠州园洲粮食加工厂工作。“当时,粮食加工厂和粮食管理所属于两个单位,两家单位是兄弟单位,有很多合作。”

粮管所职工:“换粮”变“买粮”后 他们各奔东西

李振鸿(马大为/摄)

李振鸿的职务是“司炉”,专门管理炉火,后来做了“司机”,负责操作粮食加工机器。跟梁业相比,李振鸿跟粮食打交道的日子不算长。1986年,他就停薪保职,与另外一名同事合伙承办果园。“当时流行做果园,很多有本事的人都出来自己做。”停薪保职后,他每隔数年要回到单位登记一次。“当时收到的粮食越来越少,需要加工的粮食就更少了。我出来没多久,粮食加工厂就跟粮食管理所合并了。”2002年,园洲粮管所解散,李振鸿收到一笔赔偿金。

年鉴

  • 1950年3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发《关于统一国家公粮收支、保管、调度的决定》,这是国家加强粮食管理的开始。文件指出,为加强国家公粮管理,中央设立粮食管理总局,受财政部领导,基层则设立了粮食管理所。

  • 1953年10月1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同年11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命令》。从1953年12月起,我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 1955年8月 《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出台。我国开始实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的制度。

  • 1982年1月 国务院下达《关于实行粮食征购、统销、调拨包干一定三年的通知》,决定从1982年至1984年度,生产队、小组和农民在完成征购任务之后,有权处理多余的粮食。至此,中国维系了30年之久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开始松动。

  • 1985年1月 中央1号文件指出,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由此,市场化的改革实验步入了双轨制时期。由于市场治理机制的缺陷,这次合同制改革的尝试迅速失败了。

  • 1989年11月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国家将根据需要和可能,有计划地逐步调整重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农民增加粮食、棉花的生产。”

  • 1992年9月 商业部、国家体改委召开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会议研究了如何推动全国粮食系统面向市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顺利实现从统购统销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等问题。

  • 1993年2月 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提出争取在两至三年内放开粮食价格并减少粮食的财政补贴。

  • 1998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在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将政府与企业分开、将中央粮食部门与地方粮食部门的责任分开、将粮食储备与粮食经营分开、将粮管所的新账与老的财务挂账分开,并进一步完善粮食价格机制。

  • 2004年5月 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文图 |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 马大为

粮管所职工:“换粮”变“买粮”后 他们各奔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