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石油:惟其磨砺得玉成

1905年,中国陆上第一个石油厂——延长石油厂诞生了。

从1905年到今天,倏然间,延长石油已走过110多年的风雨历程。110年,栉风沐雨,前仆后继;110年,波澜壮阔,可歌可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这个从黄土高原山沟沟里走出来的企业,立足陕北、面向世界,用无悔的付出和踏实的担当,将企业的发展壮大与地方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不仅克服恶劣的市场形势、连续创造了创新、转型发展的奇迹,而且为陕西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延长石油:惟其磨砺得玉成

2014年建成投产的全球首套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项目

百年“老树”抽新芽

100年的步履行程,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其中的两步,便是1998年和2005年,陕西省对陕北石油企业进行的两次兼并重组。

为了高效、科学地开发利用陕北的地下资源,整合优势,做大做强油气化工产业,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1998年,陕西省对陕北的石油企业进行了首次重组,组建了陕西省延长石油工业集团公司。此后的2005年,省委、省政府再次从全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原陕西省延长石油工业集团公司及其所属的延长石油管理局等6家企业,与陕北延安、榆林两市的14个县区钻采公司进行整合重组,组建了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延长油矿管理局)。

历史证明,重组体现了体制和机制创新,兼顾多方利益,不仅规范了资源开发秩序,实现了资源与产能的合理配置,技术与人才的共享,而且解决了油田开采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使陕西石油工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更为后来多个“延长故事”“延长奇迹”埋下了伏笔。

经过几年努力,延长石油集团逐渐形成了探、采、炼、储、运、销一体化的体制和规模优势。并先后完成集团公司的板块整合,成功实现了对一大批化工、工程设计以及科研院所等非油企业的整合重组。

重组整合与优势互补,让延长石油赢得了又一个新的发展春天。

精雕细刻高质量

然而,重组只是新的开始。当高油价的浪潮逐渐散去,市场环境日趋复杂,环保约束日益加大,这个凭石油起步、靠石油“吃饭”的老牌国有企业开始面临危机。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形成的生产组织模式与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不高等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虽然决策层早已通过“走出去”等方式来谋划拓展资源面积,降低企业风险,但“不好看”的国际油价以及对新能源的市场高需求却告诉人们,根本的出路在于——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第一要务。

为此,集团决策层按照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三个转化”总体思路,坚持“资源强基、能化并举、低碳循环、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稳油、增气、拓煤、扩化、兴电、发展新能源”的战略方针,横向实现油气煤化电耦合发展,纵向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着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清洁综合能源和高端石化产品服务商。

油田是延长石油发展的根基。如何在新时代,重新审视和部署油田的发展?延长石油以高质量发展油田事业为方向,力求低成本、高效益,并在逐年降低石油产业比重同时,树立天然气、煤炭和化工等产业为新的支撑。

“我们要继续抓好稳产增效,走科技兴油、精雕细刻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持续优化生产运行组织模式,以较低的投入和先进适用技术,把油田千万吨以上稳产20年规划落到实处。”董事长杨悦说。为此,延长石油近年来一边采取多种方式拓展资源,一边走科技兴油、精雕细刻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精细注水开发,认真总结评估水平井和其他工艺技术,持续提升油田开发整体水平。

通过全面推进注水革命,延长石油由依靠新井求产量向注水稳产增产转变,管理重心由生产型向生产效益型转变,开发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油田开发新油井大幅减少,而新井单产却稳步提高。截至2017年底,油田连续第11年保持原油千万吨以上稳产,吨油完全成本大幅下降。

不仅如此,延长油田近年来更以“壮士断腕”之决心,顶住压力,抓改革强管理,向自身顽疾动真刀,为追赶超越赢得了更多的主动权,迈出了改革攻坚的稳健步伐。

2017年6月22日,原七里村、王家川、青化砭等六个采油厂分别合并整合为新的七里村、宝塔、南泥湾采油厂,直接为油田节约投资2.28亿元。至此,油田将原23个厂精简为13个厂。响彻在新厂揭牌现场的掌声,不仅仅是为一项改革措施的落地,更代表着职工对油田攻坚克难、突破“重围”、迎接新生而寄予的厚望。与此同时,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陆续在11个单位试点模拟市场及油井责任制,试点全员竞聘上岗,启动车辆社会化改革试点,加快辅助单位转型改革,推行扁平化管理,组织机构相应减少59%,投资和费用减少21亿元,盘活资产4亿元。

油田改革得到了各界的一致认同和充分肯定,国务院国企改革督查组督查陕西期间,对油田的改革思路、做法及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实践证明,改革是油田破局脱困、转型蜕变的正确抉择。

高低错落,疏密有致,这艘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能源“航母”以全新的格局和视野,以全新的姿态在西部率先崛起。

延长石油:惟其磨砺得玉成

1907年打成的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

顺势而变抓项目

煤、油、气多种资源富集一域,是鄂尔多斯盆地国家级陕北能化产业基地的独特优势,也是延长石油集团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独特资源基础。为了尽快实现转型发展,决策层紧紧地抓住了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

“十一五”以来,百年老店重点规划、开工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其中,靖边油气煤盐综合利用产业园区是全球第一个以油、气、煤、盐为原料的综合性、大型化、资源综合利用项目。2009年11月中旬,该项目被确定为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和推广项目”,项目设计理念、方案以及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将在全球推广。2014年7月31日,项目一次性试车成功,资源利用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8.86%,比国内先进水平高17.55%。

然而,仅仅停留在高水平的资源综合利用率和污水处理能力上远远不够,延长石油持续对该项目进行整改优化,负责该项目的榆林能化公司也实时瞄准市场变化,灵活“作战”,精心组织生产经营,多产销路好、价值高的产品,不仅填补了陕西省多个相关产品的空白,也使得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自2014年7月份建成投产以来,该公司已累计销售各类化工产品260余万吨,其中聚烯烃产品 150多万吨,销售收入140亿元左右。

“神笔马良”绘就的这匹骏马终于开启了驰骋之旅。这颗璀璨“新星”的出现,令无数延长石油人拍手叫好。延长石油实现了经济下行压力下的逆势赢利,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是长了人们对延续新百年的信心和决心,使得百年老店转型的步伐愈加坚实有力。

尝到甜头的延长石油人,没有一味地沉溺于丰收的喜悦,而是埋头扎进持续转型、培植项目、延续产业链的浪潮中,久久为功。

为进一步放大靖边园区项目的示范效应,2015年9月11日,该项目的姊妹篇——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在富县全面启动,2017年底项目已达到中交条件,目前全面进入试车阶段。

2015年1月31日,同样在靖边,全球首套45万吨/年煤油共试验示范项目打通全流程,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为我国煤制油和重(劣)质油轻质化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路线。截至今年3月28日,该项目连续运行突破200天,创造了全球同类型装置运行的最好水平。

2017年6月,延长石油永坪炼油厂20万吨/年航煤项目建成,7月20日生产出合格航煤产品,并与中航油正式签订航煤销售协议,进一步丰富了延长石油多元化生产渠道,有效延伸了产业链和价值链。同年,延长轻烃综合利用项目、延长伴生气综合利用项目土建工程也全面展开。

延长石油在稳定发展油气产业的同时,发展的触角也伸向了非资源型相关产业,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等非油气产业渐成气候。

……

当国际原油价格以“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俯冲式姿态连续下跌时,没有人会想到延长石油不仅连续5年在世界企业500强排行榜中牢牢站稳了脚跟,而且向着“世界300强”继续挺近。“十二五”期间,集团累计实现税费2207亿元,财政贡献连续10年保持陕西国企第一位和全国地方企业前列。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延长石油已在转型升级的路上探索了十年之久。走进新时代,随着市场变化和产业、技术、需求升级,这个百年老店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艰巨。集团公司新一届党委的任期是承接“十三五”、开启“十四五”的重要阶段。结合集团内外部因素、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确定工作的总目标是:提高清洁综合能源和高端石化产品供应能力,建成令人尊敬的创新型现代化国际能源化工公司。主要任务是:全力调动和发挥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全面落实“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三大支撑”动能作用,加快推进“四大板块”实施路径,推动企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取得新成果。 (袁琳,胡利强/文,图片由企业提供 )

延长石油:惟其磨砺得玉成

绿色和谐油田


延长石油:惟其磨砺得玉成

110多年前,陕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打成了我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开启了中华民族石油工业的先河。110多年间,延长石油作为民族石油工业的创始者,历经艰难曲折后,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原油产量逐年递增,有力地带动了陕北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全国范围内一场国企改革攻坚战拉开了序幕。在1998年重组的基础上,2005年,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延长石油进行了二次重组。这次重组实现了资源与产能的合理配置,技术与人才的共享,解决了油田开采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使延长石油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企业实力规模全面提升。

党的十九大以来,延长石油在坚守油气勘探开发主业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现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产业结构调整,迈向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高端深度转化。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延长石油将持续放大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效应,大力发展高端聚烯烃和芳烃等产业,打造煤油气特色化工园区,并培植高新技术及高端化工产品、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产业,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精细、集群化转变,形成“基础+高端+终端”的产业和产品结构。

延长石油大事记

1985年,全国第一个县级钻采公司在延长县王家川成立。石油工业部部长康世恩题词“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

1987年,开发生产出了70号无铅汽油,成为陕西省第一个生产无铅汽油的炼油厂。

1992年,经陕西省经贸委批准建设榆林炼油厂(原名榆林地区石油助剂厂),是陕西省“九五”重点技改项目。

1994年,在纪念毛泽东为延长石油厂厂长陈振夏题词“埋头苦干”50周年之际,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延长油矿题词“埋头苦干、再立新功”。

1996年,延安炼油厂开发生产出了90号汽油,成为陕西省第一个生产高标号汽油的炼油厂。

1999年2月4日,陕西省延长石油工业集团公司在延安挂牌运营。

2005年,延安炼油厂10万吨/年聚丙烯项目建成投产,结束了延长石油单一燃料型炼油加工的历史,逐步向资源深加工型企业转化。

2006年,陕西兴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石油化工建设公司的国有资产划入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7年,延长石油原油产量、炼油加工量和油品销售均突破1000万吨大关,成为中国新兴的千万吨级大油田。

2008、2009年,先后成立油气勘探公司、研究院、榆林能源化工公司(后更名为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国际勘探公司、矿业公司、延安能源化工公司、产品经销公司等新的专业板块和直属子公司。在此期间,凯迪西北橡胶有限公司并入延长石油。

2010年西北化工研究院、省石油化工研究院、省轻工业设计研究院等整体划转到延长石油,北京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重组进入延长石油。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

2011年,在甘泉下寺湾钻成中国第一口陆相页岩气井,并成功产气,标志着我国陆相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实质性突破。

2012年,集团生产原油1264万吨,加工原油14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621亿元、利税费626亿元(其中:上缴财政456亿元)。

2013年,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世界企业500强排行榜上,延长石油集团排名第464位、利润排名第183位,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首家世界500强企业。

2014年,荣获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

2016年,完成的“延长油区千万吨大油田持续上产稳产勘探开发关键技术”项目一举夺得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企业信用评价AAA级信用企业。

2018年7月,《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出炉,延长石油集团排名第288位,较去年提升38位,提前两年实现挺进世界300强目标。

(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化工报》,邮发代号1-44,或下载中国化工报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