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讓李世民蒙羞的事情是什麼?李世民為什麼被海瑞罵昏君?

霸這個字,在古漢語中有多種解釋,其中一個意思涉及政治。霸字中含月字,但這個月不是滿月,而是偏月或半月,引申為統治一方,而非全域。

歷史上讓李世民蒙羞的事情是什麼?李世民為什麼被海瑞罵昏君?

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雖然厲害,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但他們只是代行周天子職權的一方諸侯,成不了天子,故曰霸。西楚霸王項羽,雖然打下了天下,但他眼界太低,小富即安,沒有稱帝的想法和行動,只想做一個統領群雄的代理班長,最終把自己定性為霸王。

隋唐之際,又有一個能人橫空出世,此人名叫薛舉。薛舉沒有背景,沒有根基,靠一個偶然機會脫穎而出,地盤不大,但野心不小,先是稱霸王,而後稱帝,這份勇氣和魄力,足以讓死了九百多年的項羽遜色不少。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民不聊生。大業十三年(617年)四月,隴西盜賊蜂起,治安混亂,金城令郝瑗招募了數千人,由薛舉率眾剿滅盜賊。在授甲儀式上,薛舉起了邪念,伺機劫持了郝瑗,囚禁了金城眾官吏。隨即,薛舉開倉放糧,籠絡民心,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極力擁護,歸附薛舉者甚多。薛舉趁熱打鐵,建立政權,“自稱西秦霸王,建元為秦興”,成為隋末群雄之一。

大旗樹起來,就有了影響力。不久,以宗羅睺為首的群盜投靠薛舉,為薛舉政權注入了一支生力軍。此後,薛舉“掠官收馬,招集群盜”,人越聚越多,勢力越來越大,“兵鋒甚銳,所至皆下”,引起了當地駐軍的恐慌。隋將皇甫綰率一萬軍士前來鎮壓,被薛舉打了個落花流水。見薛舉發展前景可觀,羌人鍾利俗也帶著二萬人馬歸降了薛舉。後來,薛舉

攻城略地,“盡有隴西之地,眾至十三萬”。當年七月,薛舉在蘭州稱帝,立妻鞠氏為皇后,立長子薛仁杲為太子。

就在薛舉急速發展的同時,甘肅境內還有一股力量也在勃發,即隋鷹揚府司馬李軌。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李軌在武威(今甘肅武威)自立為大涼王。這樣以來,甘肅境內有了兩個編外皇帝,而且距離不遠。當時,李淵正忙著起兵,目標直指長安,沒工夫搭理薛舉與李軌。十一月,李淵攻佔長安,立隋煬帝的孫子為傀儡,從而掌握實權。隨即,李淵把目光投向了甘肅。

當時,薛舉已有三十萬之眾,實力雄厚,幹掉他不容易。不得已,李淵決定聯合李軌。義寧二年(618年)正月,李淵遣使涼州,奉書稱李軌為“從弟”,認了李軌這個弟弟,意在拉攏李軌,聯合滅薛。統一陣線建好了,李淵有了底氣,隨即派李世民攻打薛舉。在二李的夾攻下,薛舉防不勝防,吃了敗仗,但很快又恢復了戰鬥力,李世民不得不再次出征。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世民到達高墌(今陝西長武),與薛舉相遇。李世民認為,薛舉兵多糧少,意在速戰,便決定避敵鋒芒,“乃命深溝堅壁,以老其師”。僵持了一段時間後,薛舉撐不住了,便命將士假裝鬆懈,引誘唐軍出戰。不料,唐軍剛一露面,薛舉立馬發威,將唐軍殺得一塌糊塗,“死者十五六,大將慕容羅睺、李安遠、劉弘基皆陷於陣”,李世民率殘部敗回長安。

高墌慘敗,《舊唐書》稱李世民當時病了,是下屬劉文靜、殷開山擅自出兵,才吃了敗仗。但仔細想想,根本不是那回事,這麼重大的軍事行動,下屬能不事先請示李世民嗎?總之,此戰讓李世民蒙羞。為了面子,李世民把責任推給了劉文靜,劉文靜因此被免職。《資治通鑑》載,高墌之戰後,薛舉“收唐兵死者為京觀”,把死難的唐兵屍體堆成一座山,一則羞辱李世民,二則振奮軍心。

“今唐兵新破,將帥並擒,京師騷動,可乘勝直取長安”,這是當初那位被劫持的金城令郝瑗給薛舉的建議。此時,薛舉已與突厥建立聯繫,如果真能成行,長安危矣,大唐危矣!然而,老天沒給薛舉這個改寫歷史的機會,就在薛舉準備發兵的時候,他病了,而且病得很嚴重,“未幾而死”。薛舉死後,太子薛仁杲即位,諡薛舉為武帝。薛仁杲堅持了幾個月後,敗於李世民,西秦覆亡。

作為隋唐之際的一個風雲人物,薛舉有膽識,有能力,有氣魄,有智謀,堪稱一代豪傑。他眼光高深,志向遠大,這是甘於做霸王的項羽所不及的;他遇事冷靜,奇招制敵,正是英明神武的李世民的對手。不過,薛舉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每破陣,所獲士卒皆殺之,殺人多斷舌、割鼻,或碓搗之。……由是人心不附”。如此殘暴之人一旦成為天下之主,芸芸眾生還能有好日子過嗎?

中國歷史上具有土豪特質的皇帝不少,大多數臣子出於諂媚求顯達,還是願意說:“土豪,我們可以做朋友嗎?”但也有不怕死的人,當面或背後逆襲土豪君,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無疑屬於頂級土豪君。他是從血與火中殺出來的,不做老大,即非死不可。有個為太子洗馬叫魏徵的人,在長達十七年間,讓李世民終日生活於口水中。瞧魏徵的唾沫:“頃年以來,意在縱奢”,意思是你小子忘本了,這樣下去很危險;“縱慾以勞人”,意思是你怎麼不懂得節儉呢,勞民傷財,後果很嚴重啊;“志在嬉遊”,意思是你唐穆宗被吐槽亂花錢

唐穆宗的母親很有名,是汝陽王郭子儀的孫女。母氏家族在朝野的勢力實在強大,以至於他在皇位繼承權的競爭中一路走來倒也沒怎麼摔跟頭。唐穆宗的土豪特點很顯眼,不肯讀書不說,還亂花錢。國家財政到處吃緊,他每天飲宴和遊樂,還用大把的錢賞賜寵臣。某日,有個叫鄭覃的諫議大夫坐不住了,偷偷地玩了回逆襲。諫議大夫,在唐代大約“正五品上”,相當於現在的廳級幹部,官職不大不小,沒有具體的權力,靠嘴皮子吃飯,通常被稱為“言官”。

嘉靖皇帝實在也堪稱“土豪君”。原本他是以過繼給孝宗皇帝當養子的身份來入繼大統,後又因“禮儀之爭”長年不上班處理政務。總督、巡撫等邊關大吏爭著向皇帝貢獻有祥瑞徵兆的物品,禮官也紛紛上表致賀。唯獨海瑞對此非常不滿,開始逆襲土豪君。

他到戶部上班也才月餘就買棺材、別妻子、散家童,然後單獨上書,很不客氣:“皇上你昏聵多疑、剛愎殘忍、自私虛榮。既是昏君,又是暴君。既不是一個好皇帝,也不是一個好男人。普天下的臣民百姓,早就對你有意見了。希望你改掉這些壞毛病!”要知道這是拿生命在“打土豪”啊!沒有這份膽識,他也不做“海剛峰”之別名的認證了。嘉靖帝批註曰:“此人有比干之心,但朕非紂也。”囚禁了海瑞整整三年。

明萬曆年間還有一位抱住土豪不放手的人物,叫李三才。萬曆二十七年他以漕運總督身份上疏反對礦稅,提議修浚河渠、建築水閘、防治水旱,萬曆皇帝一概不理,還“奪俸五月”,發動邵輔忠、徐兆魁等人抨擊李三才。李三才也不是好惹的,立馬逆襲:“今闕政猥多,而陛下病源則在溺志貨財”,“陛下邇來亂政,不減六代之季”,“天神共憤,大難將作”。

詠雨

【原文】

其一

罩雲飄遠岫,噴雨泛長河。低飛昏嶺腹,斜足灑巖阿。

泫叢珠締葉,起溜鏡圖波。濛柳添絲密,含吹織空羅。

其二

和氣吹綠野,梅雨灑芳田。新流添舊澗,宿霧足朝煙。

雁溼行無次,花沾色更鮮。對此欣登歲,披襟弄五絃。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其一

籠罩在天空中的烏雲飄去遠處的峰巒,下雨漲水河。低飛昏半山腰,斜山的曲折處。一串串下滴的水珠結在樹葉上,河水泛起了一陣陣漣漪像鏡子,濛柳加絲密,風吹織空羅

其二

陰陽混合之氣吹著綠色的田野,梅雨灑在稻田裡。新流加舊澗,夜霧值得早上的煙。雁潮溼出行沒有順序,花加上顏色,對這豐收之年我感到非常高興,披露著衣襟玩弄著五絃。

歷史上讓李世民蒙羞的事情是什麼?李世民為什麼被海瑞罵昏君?

註釋

(1)“罩雲”:的意思就是籠罩在天空中的烏雲。

(2)“遠岫”是指遠處的峰巒。

(3)"噴雨":噴下雨。

(4)“嶺腹”:即半山腰。

(5)”斜足“:斜腳。

(6)“巖阿”:是指山的曲折處。

(7)泫叢”:的意思是“一串串下滴的水珠”。

(8)“締葉”是說“(雨滴)結在樹葉上”。

(9)“起溜”是指河水泛起了一陣陣漣漪。

(10)“含吹”這兩個字是唐代才有的詞,見於唐代的詩文中,它的本意就是“風吹”。

(11)“和氣”,古人認為天地間陰氣與陽氣交合而成之氣。

(12)“綠”綠色。

(13)“野”田野。

(14)“梅雨”本指初夏產生的陰雨天氣。因時值梅子黃熟,故亦稱黃梅天。

(15)“宿霧”即“夜霧”。

(16)"足"腳。

(17)“朝煙”指早晨的炊煙。

(18)"沾色"加上顏色。

(19)”更鮮“更加鮮豔。

(20)“登歲”指豐年。

(21)“披襟”本謂敞開衣襟,本詩比喻心懷舒暢。

(22)“五絃”為古代樂器名。

【作品鑑賞】

《詠雨》把大自然的神韻通過詩的形式描寫出來了

其一

通過筆者的講解,大家可以發現,唐太宗寫的這首詩,每一句就如一段動畫,而整首詩又構成了一幅遠近景色結合的動態的“山雨飄灑圖”。各位讀者可以看看本文所配的圖片,這張圖片用“珠締葉”三個字就說明了,而“泫叢(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的動態景象卻看不到。換一句話說,筆者所找到的這張圖片只是“泫叢珠締葉”這個動畫片中的一個畫面。

這首詩還有一個寫作特點是每句都包含了一個動詞的片語,這些片語是 罩雲、噴雨、低飛、斜足、泫從、起溜、濛柳、含吹。這八個詞把雨寫活了,就好像是施雨龍王、推雲童子、布風婆婆等天神在天上操控的那樣。現在有些人不相信有神的存在,認為下雨是自然現象,其實就筆者個人在很淺的層次上所見,所謂的“自然”其實是不存在的,神在控制著一切。請各位讀者權且相信有施雨龍王、推雲童子、布風婆婆等天神的存在,並重新讀一下這首詩,可能您會發現對詩的意境的理解和您剛開始讀的時候不一樣了。也許您會發現,萬事萬物在唐太宗的筆下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也就是把大自然的神韻通過詩的形式描寫出來了。

歷史上讓李世民蒙羞的事情是什麼?李世民為什麼被海瑞罵昏君?

《詠雨》流露出對這場及時雨的喜悅之情,但卻通篇不用一個“喜”字

其二

中國古代的皇帝都特別看重農業。新舊《唐書》及《貞觀政要》中均記載了唐太宗非常關心農業的事蹟。

此詩前六句均寫景物,用詞生動且令人感覺詩中所描述的景象栩栩如生。尾聯為抒發個人的情感。此詩還有一個藝術特點是每一句都流露出對這場及時雨的喜悅之情,但卻通篇不用一個“喜”字。

這兩詩除了尾聯外,其餘的聯句都採用對仗的方式來寫,不僅對仗工整,且音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在描寫景物方面,把大自然的神韻通過詩句體現出來。筆者認為,古代名家寫詩的技巧和方法,有時很難用幾句話把它都講明瞭,但往往我們在仔細賞讀過後,常能意會出其中的神韻,並且有如飲甘泉的感覺。

李世民

歷史上讓李世民蒙羞的事情是什麼?李世民為什麼被海瑞罵昏君?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歷史上讓李世民蒙羞的事情是什麼?李世民為什麼被海瑞罵昏君?

中文名

李世民

別 名

唐太宗,天可汗

國 籍

中國(唐朝)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武功的別館(今陝西省武功縣)

出生日期

開皇十八年(一說十七年)十二月

逝世日期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

職 業

皇帝,政治家,軍事家

信 仰

道家

主要成就

軍事才能卓越,助父統一中國

滅東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渾

擴充教育機構,籠絡國家人才

精簡政府機構,裁汰冗官冗員

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展開

代表作品

《帝範》,《貞觀政要》等

諡 號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廟 號

太宗

年 號

貞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