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由“好國王”到“昏君”,這位法國國王的墮落為大革命埋下伏筆

超越歷史故事表面,從宏觀的社會視野來討論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

更多文章盡在“啟蒙時代的餘孽”,喜歡就點個贊、加個關注吧!


1715年,77歲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在這位國王的任期上,法國成功解決了從中世紀以來一直遺留的貴族問題,在路易十四的努力下,國王和法國中央政府的權威遠遠凌駕於地區的貴族之首;規定新教徒享有自治權利的《南特敕令》被廢除,法國的宗教統一程度大大增加;路易十四還發動了四場戰爭,使法國的國際威望大大擴增。以上的諸多功績,使路易十四被國民尊稱為太陽王

然而,路易十四的總體政策是透支法國國庫來進行窮兵黷武式的擴張。這種政策的結果是,法國在軍事方面可能頗有建樹,但這是建立在大大消耗國內資源的基礎之上。在18世紀初期,由於長期的戰爭,法國在經濟之上已陷入了困頓。由於不重視外交,路易十四發動的多次戰爭也收穫頗少。而法國內部也因新教徒的一個派別——冉森派的崛起,而陷入了劇烈的政治鬥爭之中

,冉森派十分注意接濟平民,因此巴黎市民們常常同情冉森派教士,並反對國王支持的天主教會。

由“好國王”到“昏君”,這位法國國王的墮落為大革命埋下伏筆

更要命的是,從1712年開始,路易十四的男性繼承人們相繼去世,王位繼承問題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這時,路易十四的曾孫得到了大家的關注,按照王位繼承順序,這個僅有5歲的小孩兒將成為新的國王。路易十四臨死之前,將小路易叫到病床邊,並祝福他成為一位偉大的國王。6天后,路易十四嚥了氣,而法國人有了一位新的君主——路易十五。

路易十五剛剛加冕時,全法國人都對這位新的國王抱予厚望。他被法國人們稱為寵兒路易,人們希望他在解決這些新增的政治問題的同時,能像他的曾祖父路易十四一樣,開疆闊土,完成一番偉大的霸業。路易十五經常生病,每一次生病,整個巴黎城的市民就會因此而悲痛,並向上天祈禱自己的國王可以痊癒。宮廷內部的動向也是法國人關注的焦點,在廣場、酒館、沙龍中,四處可以聽到關於路易十五私人生活的消息。

然而,這位在即位時得到無與倫比的愛戴的國王,其形象卻隨著統治時間的增長而不斷變差。到了18世紀中葉,法國人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愛戴路易十五,而到70年代路易十五身死時,他幾乎已經成為法國曆史上最不受歡迎的國王之一。

由“好國王”到“昏君”,這位法國國王的墮落為大革命埋下伏筆

路易十五

路易十五形象的墮落,自然有他自己的原因。法國人經常拿他和路易十四相比,而由於他的曾祖父過於偉大,路易十五常常因此而被貶低。同時,路易十五也是位主動百姓們疏遠的國王,他很少主動面對巴黎市民,與他們對話。而且,路易十五宮廷中傳出的緋聞還是法國國王之中最多的一個,一提到他,百姓們經常會想起奢華糜爛的貴族生活,以及那幾個被人津津樂道的情婦。

但是,我們應該讓目光更加開闊一些。路易十五形象上的墮落,不僅僅是他的個人悲劇,還是整個法國政治的悲劇。此時的法國正在經歷嚴重的君主制危機,民眾對於路易十五的態度由愛戴到厭惡也是這次危機的體現。而且由於路易十五沒有妥善處理這次危機,他的孫子路易十六承擔了一切後果:王朝覆滅,君主身死。

年輕時的路易十五——寵兒路易

偉大的路易十四去世了,留下了一個國力強大的國家,以及與國力不相稱的虛弱財政體系。在他去世的時候,路易十五隻有5歲,在小國王成年之前,整個法國的國政都要交給攝政王腓力進行。

腓力是太陽王的侄子,可惜,與他的叔叔相比,這位攝政的行政能力明顯要差很多。他察覺到了路易十四統治末期的一些弊端,但卻沒有能力改變。

路易十四時代,法國的中央集權力量大大增加,而貴族的勢力減小。腓力作為奧爾良公爵,是大貴族的代表,他將大量貴族招進宮廷中組成各部會議,以貴族的集體決策取代各部大臣的權力。但是,不久後腓力就發現,在毫無參政經驗的貴族們的領導下,各個部門的行政效率大大降低,遠遠不及路易十四時期培養的一批專業行政官僚。最終這項行政改革失敗,大臣們重新奪回了自己對於各部的控制,貴族參政的努力就此終結。

為了解決財政問題,腓力委任銀行家約翰·勞作為財政大臣。勞的想法是降低自由貿易的程度,加強國家對於經濟體系運轉的影響,他的直接舉措是發行大量貨幣以彌補赤字。這一政策在前期運行的還可以,但增發貨幣的政策對國家管控能力有極大的要求,稍有不慎,這些新發的貨幣就會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而且金錢常常是向某一些群體流動,令他們暴富,並造成新的既得利益階級。

不久後,由於法國政府準備的準備金不夠,此次增發貨幣的行動不僅沒有解決法國的財政問題,造成了法國從上到下的經濟危機。

由“好國王”到“昏君”,這位法國國王的墮落為大革命埋下伏筆

攝政王腓力

攝政王腓力的失敗,使得法國國民對於那位身居凡爾賽宮的小國王抱有極大的期待,他們希望在路易十五親政之後,能緩解腓力造成的諸多損失,並像他的曾祖父一樣開拓霸業。

在這種熱切的盼望之下,路易十五的一切事情都會得到國民的關注。

路易十五從小便體弱多病,每當他生病的消息傳出時,巴黎市民都會十分悲痛,並集體為其祈禱。1721年,小國王生病了,根據當時巴黎警察局的檔案,消息傳出後,巴黎市民們為此十分沮喪,甚至不少人懷疑是攝政王腓力下毒引起的。幸運的是不久之後路易十五就康復了,市民比瓦、馬雷的回憶錄記錄了巴黎的盛況:人們舉行各種儀式,放著煙火,唱著《感恩贊》,並且舉著國王的肖像幾天幾夜跳起舞蹈。對攝政王的仇視也出現在市民的狂歡之中,人們一邊跳舞,一邊拍著屁股喊道:“這是送給攝政王的。"

在接下來的數年裡,巴黎群眾繼續保持著對國王健康的關注,而且與1721年那次相同,民眾們都希望國王能快快康復。1723年,國王再一次生病,這一次法國政府先發制人,命令各區的警長們前往自己的轄區,挨家挨戶地告訴人們,國王的疾病並不致命。根據警長們的隨訪筆錄,巴黎群眾仍然是愛戴國王的。

由“好國王”到“昏君”,這位法國國王的墮落為大革命埋下伏筆

小時候的路易十五

1726年,國王發燒了,這回他的臉上出現了疹子,而王后也生病了,巴黎群眾再次擔憂起來。幸運的是,不久之後國王便康復了。在一片喜悅的氣氛之中,巴黎高等法院讓市民們在禮拜堂唱誦《感恩贊》,而警察總監們則時刻防止巴黎市民的慶祝過於熱烈。總體而言,此時的路易十五仍是那個受人愛戴的寵兒。

墮落的路易十五——昏君形象的誕生

但從1728年開始,路易十五的形象因為一系列公共事件,開始出現斷崖式下跌,這位曾經被視為寵兒的國王,漸漸呈現了一種昏君的形象。

第一件公共事件是1728年諾阿耶主教在國王的授意下所發的文章引起了公眾議論。這篇文章的內容是:支持國王對冉森派教士的鎮壓。如之前所述,冉森派教士幾乎承擔了全巴黎所有的慈善工作,因此在市民心目中,冉森派有著很高的地位。諾阿耶是是一位同情冉森派的主教,但在這一年,他卻突然變換了自己的立場,儘管沒有確實的證據,但市民們都明白,一定是國王在背後施壓。民間輿論對於諾阿耶主教的文章大加斥責,同時,不少巴黎市民直接指責國王背叛了他的國民們。從今以後,路易十五每次鎮壓冉森派的活動都會引起巨大非議,從而使其形象不斷墮落。

由“好國王”到“昏君”,這位法國國王的墮落為大革命埋下伏筆

冉森派教士

第二個公共事件則是1728年路易十五康復所引發的爭議。從1721年開始,國王生病的消息多次傳到民間,一開始民眾還會為國王而擔心,但隨著次數的增多,他們開始為自己擔心:“這位國王連自己的身體都照顧不好,那他如何治理好整個國家?”在國民們將路易十五的病弱形象與國家命運聯繫起來之時了,國王的另一舉動引發了民眾的不滿:1728年11月巴黎的婦女們聚集在一起前往凡爾賽宮,祝賀國王康復。這種由婦女主導的祝賀行動其實是法國的傳統,路易十四就多次接見巴黎婦女們,並對他們的祝賀表示感謝。但是路易十五卻破壞了這個傳統,他根本沒有讓婦女們進入凡爾賽宮,並拒絕接受祝賀。巴黎市民們對國王破壞傳統一事大加斥責,就連最溫和的婦女,也公然宣佈以後不會再遵循這項傳統。

在這次事件之後,巴黎民眾開始經常將路易十五和他偉大的曾祖父進行比較。路易十四經常接見巴黎市民,而路易十五隻會深居於凡爾賽宮中;路易十四的身體強健,但路易十五卻經常生病;在某些方面,巴黎市民甚至有些吹毛求疵,例如,路易十五的一大愛好是狩獵,這點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就連路易十四都曾說過“國王應該愛打獵,而不愛打仗”。但是,路易十四有勇氣說這種話,是因為他早已立下了無上戰功,而路易十五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毫無建樹,因此法國人將路易十五看成是一個遊手好閒的打獵國王就沒什麼值得奇怪的了。

由“好國王”到“昏君”,這位法國國王的墮落為大革命埋下伏筆

1744年對於法國來說是重要的一年,對路易十五來說,這是他人生的轉折點。這一年發生了“沙託魯夫人事件”,令國王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徹底崩塌,從這一年直到法國大革命,法國人民與國王的關係,就只有互相猜忌了。這次事件其實非常簡單,只是國王和他的情婦之間的宮廷醜聞,但是,由於路易十五從前的愚蠢行為,這次事件的意義就被放大、放大、再放大,直到徹底破壞人民對於國王的尊敬。

174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逝世。根據查理六世在1713年所頒佈的詔書,奧地利君主國的領地應由其長女,也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強勢女皇瑪利亞·特蕾西婭繼承。不過,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是查理六世的教子,這位野心甚大的國王早就對奧地利治下的西里西亞垂涎欲滴,他便以保護特蕾西婭為名,向她要求西里西亞的所屬權。這次爭端最終擴展成了著名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中,法國為了遏制奧地利的擴張,選擇與普魯士聯盟。戰爭進行到1744年,國王決定親自出徵,鼓舞前線士兵作戰。這個決定激起了法國人民久違的熱情,一直以來,他們都將路易十五視為一個只會打獵的病弱國王,但現在,這位國王終於可以乾點國王應該乾的事了。遺憾的是,路易十五作出了一個錯誤決定了——帶上他的情婦沙託魯夫人。當時他沒有意識到,這個小小的決定,竟會在日後產生劇烈的影響。

由“好國王”到“昏君”,這位法國國王的墮落為大革命埋下伏筆

在當時的法國社會,專門有一種負責傳遞信息的職位——信息員。在沒有電話、廣播、電報等現代通訊工具的時代,信息員要負責走訪全程的每個大街小巷、每個酒館和咖啡店打聽情報,並將這些情報記在小紙條上,寄給向他們訂閱信息的人。信息員的要價較高,他們的客戶常常是報社、富人或政府機構。現存的法國檔案中,保存了警察總監從信息院那裡收到的新聞,它們多是由一位叫穆希的信息員提供,從這些檔案中,我們可以看到群眾對路易十五出征的反應。

起初,法國人對國王終於不再進行無謂的狩獵一事感到高興,但聽說他要帶上沙託魯夫人時,人們的態度轉向質疑,因為戰爭是件嚴肅的事情,不應由任何情婦來干擾。而更令法國人不滿的是,國王為了這位情婦,竟然開始冷落王后。按照法國的傳統,當國王親征時,王后代表國王行使職權,內閣應該搬至王后處,大臣們需要在王后處議政。但這一次路易十五並沒有這麼做,不少巴黎市民都開始批評國王不尊重傳統,對於戰爭來說這是一個凶兆。穆希也在手寫新聞中提醒警方:“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國王從沒愛過他們。”

出征不久後,國王生病了。與前幾次生病一樣,國王再次得到了全法國人的祝福與牽掛,之前的抱怨被拋在腦後,人們都在祈禱希望國王迅速痊癒。這時,主教菲茨—詹姆斯也決定公開為國王祈禱,但與此同時他加上了一個條件——要求國王驅逐沙託魯夫人,因為主教不希望國王在做臨終聖事時還擺脫不了原罪。

由“好國王”到“昏君”,這位法國國王的墮落為大革命埋下伏筆

沙託魯夫人的畫像

主教的提議得到了法國人的支持,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路易十五不得不同意公開驅逐沙託魯夫人。聽到這個好消息之後,人民為之歡呼。不久之後,國王的疾病痊癒了,看似路易十五成功挽回了自己的形象,如木希在新聞紙條中所寫:“在巴黎,關於驅逐的消息讓公眾開心不已,公眾總是不加思索就對一些重大事件大家讚賞。”

然而好景不長。1744年11月,國王的出征結束了,他即將返回巴黎。但此時巴黎市民們卻因為另一個民間傳聞而躁動不已:“國王可能會召回沙特魯夫人”。這個消息再次引發了市民們的警覺,據穆希記載,當時市民四處打聽消息,很多人甚至找到了穆希的工作室,要求穆希告訴他們實情,而穆希則只能按警方的要求敷衍他們。等到國王回到巴黎時,市民們遺憾地發現,國王真的召回了情婦。幾天之後,沙託魯夫人暴斃,市民們用各種惡毒的話語來形容這位新的死者,國王對此感到深深不滿,他便回到凡爾賽宮,再也無法待在巴黎。

由“好國王”到“昏君”,這位法國國王的墮落為大革命埋下伏筆

此次事件直接導致了法國人和國王關係的破裂,法國人發現,這位國王不僅不遵循傳統,而且不把民眾的態度放在眼裡,在所有人都痛恨沙託魯夫人時,國王依舊把她留在身邊。而國王則發現,自己的臣民竟然如此桀驁不馴,竟敢對自己的主君提出要求。這種相互之間的不信任,一直延續到路易十五去世。法國天文學家梅西耶在撰寫回憶時,曾提到此次事件是路易十五形象的轉折點:“我看到的是同一個國王嗎?之前那樣受人愛戴,現在就算死了他也不會賺得民眾一滴眼淚。”儘管這是他的個人想法,但通過穆希對公眾態度的觀察,這種說法應該會被很多法國人所接受。

結語:波旁王朝的君主制危機

1774年,路易十五在一片罵聲中去世,與他的治國能力或政策相比,法國人更喜歡談論這位國王的風流韻事。人們都希望他的孫子路易十六能重振法國的雄風,然而這位國王一上來就很令人失望:他沒有聽從市民們希望他在巴黎進行加冕的請求,而選擇在蘭斯大教堂加冕;在成為國王后,他也繼續住在凡爾賽宮,而不是與臣民們有更多接觸的巴黎。法國人發現,這位新的國王也並不令人喜歡,不知多年之後路易十六即將被砍頭之時,他有沒有想起自己剛即位時與民眾產生的小摩擦。

路易十五形象的墮落,自然是他個人的悲劇,但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大到整個社會,會發現這次悲劇是波旁王朝君主制危機的必然結果。

太陽王路易路易是一位偉大的國王,他將法國在歐陸上的威望提到了頂峰。但與此同時,路易十四窮兵黷武的擴張又使法國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之中,這些危機直接威脅到存在一千多年的法國君主制。

危機主要分為兩點,內部危機與外部危機。內部危機可以分為兩點:財政危機與政治危機。路易十四幾乎耗空了法國的國庫,致使國王們在整個18世紀都要想盡辦法如何斂財。攝政王腓力開了個壞頭,他邀請的財務大臣約翰·勞並沒有改善法國的財政狀況,反而使其惡化;路易十五的財政狀況也相當惡劣,法國需要借取大量還不上的貸款來彌補赤字;而路易十六則早已無力迴天,只得親眼見證革命摧毀波旁王朝。

由“好國王”到“昏君”,這位法國國王的墮落為大革命埋下伏筆

約翰勞

政治危機則體現於國內的宗教反對派——冉森派,冉森派的教義並不反對國王,但歷代法國國王都需要利用天主教會來維持統治,而冉森派反對天主教的教義,因此國王不得不與天主教會聯手共同對抗冉森派。如果冉森派是個普通的異教派系還好辦,但這個教派深得巴黎市民的支持,只要路易十五對冉森派下手,他就會站到巴黎市民的對立面。

法國的外部危機則是軍事上的失敗。太陽王去世後,法國的軍事能力並沒有因此下降,但糟糕的財政狀況和外交還是令法國無法在對外戰爭中佔有多大便宜。法國幾乎要全力參與每一場大戰來維護其歐陸霸權,但路易十五又是位不擅長戰爭的國王,他的糟糕表現總是能引發人們對他的反感。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中,路易十五終於親自上陣,但他選擇帶上情婦的行為則使他與民眾徹底決裂了。

在嚴重的君主制危機中,路易十五的能力和志向都不如他的曾祖父,這使他無力解決這些危機,反而將問題搞的越來越大。

路易十五的無能表現,使他的形象從一位廣受愛戴的寵兒國王,墮落為只會打獵、照顧情婦的昏君,甚至徹底破壞了國王與民眾的關係,為未來的法國大革命埋下了伏筆。

由“好國王”到“昏君”,這位法國國王的墮落為大革命埋下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