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被破后崇祯为什么不跑?

历史新生


崇祯刚开始不跑是认为大局还不至于崩坏。因为崇祯接到的一份奏报稍稍加强了他的信心。就在1644年2月15日,崇祯听闻宁武关守将周遇吉仅仅用几千人就抗住了李自成50万大军。崇祯知道,虽然李自成占了关中,但是黄河以北毕竟还在明朝掌握之中。李自成若是渡过黄河,自山西北上,那么明朝丢了宁武关还有大同,宣府以及最后一道关口居庸关;若李自成大军自山西入河北,那么崇祯也派了京营屯兵于真定,保定一带。



当然,这不过是崇祯的心理安慰。崇祯心里也明白,北京守不住,江南是他唯一可去的地方。但是,崇祯却不想自己提出来迁都。可是自从陈新甲因为泄露了松锦之战后替崇祯与清军议和的事情后,却被崇祯杀头做了替罪羊。所以,大臣们都不愿再替崇祯背黑锅。最后召集大臣商量时,有大臣提议可以派太子先往南京。崇祯却不同意,他认为提此意见的大臣是想让太子做安史之乱的唐肃宗,学他趁玄宗逃亡四川而自奔灵武为帝。



最后,宁武关的事让崇祯觉得可以趁着大同,宣府,居庸等地的明军迟滞李自成兵锋的时候,号召各地的明军勤王。于是崇祯除了发布勤王令后,于3月3日还对吴三桂,左良玉,唐通,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等拥有一定规模军队的大将给予了升爵的赏赐,以使他们能尽快发兵勤王。尤其是驻防山海关的吴三桂,崇祯打算让他放弃山海关外的宁远等城迅速回援京师。但最后筹措勤王之师的饷银时,大臣们又都不愿拿钱。一来二去地纠缠,李自成已于3月16日到了北京城下,而此时的吴三桂刚刚进入山海关。等到吴三桂于20日到达距离山海关240公里的丰润时,北京城已经丢了。







出乎崇祯意料,宣府、大同、居庸关的守将竟然全部降敌。北京城被包围的那一刻,崇祯丢掉了一切幻想。把太子三兄弟送到周家,处理了皇后以及几个妃嫔后,崇祯突然又想趁乱冲出城外。很快,崇祯带着王承恩和几十个太监,手拿三眼铳等武器,骑着快马奔驰到中南门、东华门、齐化门。守齐化门的士卒因为管事的成国公不在,黑夜中不敢私自放行。崇祯一行人又奔驰到安定门,但是砍破内门的门锁后,却发现外门被千斤铜闸闸住。此时外城已破,崇祯求生的欲望还是没有破灭。



他想到,虽然外城已破,但是内城却还在坚守。若再坚持几天,也许会等到吴三桂的援军。于是,崇祯命王承恩敲响了大钟。但是钟声响起后,本应该上殿排班的大臣们却一人不见。最后,跄跄踉踉的崇祯走出了神武门,去了煤山。站在皇城最高点的煤山上,也许崇祯还在盼望着吴三桂的援军,一直到西华门燃起了大火。


大福读史


真实的情况是:尝试过跑,但没跑成。我来简单聊聊。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六日,昌平沦陷,崇祯帝闻之色变。十七日,召见文武官员。皇帝泣下,诸臣亦相向而泣,束手无策。崇祯用手指在御案书“文臣个个可杀”语,密示近侍,随即抹去。大顺军进抵北京城下,三大营军溃降。半夜时分,大顺军从广宁门入,外城失陷。当时传说是太监曹化淳开门迎降,也有人说曹化淳实守东直门,入清后曹化淳还曾上疏辩白。

是夜,崇祯仰天长号,绕殿环走,拊胸顿足,叹息通宵,嘴里还不时大呼“内外诸臣误我!误我!”

计六奇《明季北略》中形容三月十七日的北京“四面如黄云蔽野”,也就是说,北京城已经被围困的水泄不通。

十八日上午,大顺军进攻西直、平则、德胜诸门,火炮飞入城中。入暮时分,定武桥南火起,朝中始知外城已陷,有太监跑去告诉崇祯,崇祯问:“京营兵何在?”太监说:“皇爷安得有兵?京营兵皆散,今惟有劝皇爷走耳!”

太监张殷劝崇祯投降,被一剑刺死。

崇祯呼酒与周皇后、袁妃痛饮诀别,遂挥剑砍死袁妃。周皇后回坤宁宫自缢。崇祯看着她的尸体,连说:“好,好!”随后崇祯来到寿宁宫。长平公主牵其衣啼哭,崇祯悲叹说:“汝何故生我家!”挥剑砍去。公主以手阻挡,被砍断右臂,昏倒在地。又到昭仁殿砍死幼女昭仁公主。

崇祯令太子朱慈烺换上便服出避民间,告诫说:“今后慎毋露帝皇家形迹!”

崇祯自己也换上便服,先后至朝阳门、安定门,但皆未能出城,只好又返回皇宫,将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分送皇亲周奎、田弘遇家。又命宫女逼懿安太后张氏自缢,便仓促离去。

从张太后处出来,已是深夜,在司礼监太监王承恩陪同下,来到煤山,自缢殉国,王承恩随之。时间已是十八日后半夜,即十九日子时。


古道犀风


崇祯为什么不跑?这就是大多数亡国之君的结局,也是人生大贵之后没落时的悲剧。

古来亡国之君多数要么被杀,要么自杀。比如商纣王自焚而死,项羽自刎而死,秦王子婴被杀,隋炀帝被杀。

崇祯帝日明朝皇帝,最后自杀而死!

第一,崇祯虽然为大明最后一个皇帝,但是他在当皇帝的时候,很想有一番作为,也兢兢业业的。

无奈此时的大明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就算他在努力,最后还日没有挡住大明的灭亡,想到自己日亡国之君,无颜面对大明列祖列宗,只能以死谢罪。

第二,大明是断送在崇祯手里的,身为亡国之君,他不想跑了之后再次受辱,也不想自己的后宫受辱,所以他让他的后宫都殉国,当然他也是上吊而死。

若不死,被人抓住,到时又是一次大辱。还不如就此死去。

第三,整个江山都丢了,整个天下都没了,他活着还有什么用呢?他的心已经死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此时的天下已经不是大明的,崇祯又能讨到哪呢?就如同楚霸王项羽,情愿自刎,也不过江东。

此时的崇祯,心情是悲痛的,是无奈的,是无助的,在这些心情下,所以他选择了上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中孚鉴




明朝的皇帝虽然大多不务正业,但是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拥有不屈的名族气节!明朝奉行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政策,从这一点来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霸气的朝代,有明一朝都说到做到,哪怕是皇帝被俘虏,也毫不低头!


明朝在统一全国后,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仍然存在,并且长时间骚扰明朝的边境,时间贯穿有明一朝三百多年!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明朝首先在北方边境修建长城,其次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开启了明朝天子守国门的模式。

对于千古一帝明成祖朱棣不必多说,这里重点说一下崇祯皇帝朱由检,作为明朝的末代皇帝,很多人对崇祯皇帝褒贬不一,在我看来崇祯皇帝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明朝的灭亡并不是单纯的只是崇祯皇帝的问题,它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自然灾害,明朝末年属于小冰河时期,自然灾害频发,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基本上一年一小灾三年一大灾,明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部分的土地都集中在地主手中,普通农民没有地种,在自然灾害的频发的情况下,只能背井离乡,形成流民,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流民的危害很大,他们不事生产,只知道破坏,对明朝的危害不亚于自然灾害和外族的入侵!


最后是外族的入侵,虽然清朝的八旗军在很多人眼里是垃圾军队的代名词,但是不可否认八旗军在初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强的军队之一,明朝在末期卫所军队已经名存实亡,那时的明朝将领基本上能有几百个亲信家丁就很厉害了,然后靠几百家丁裹挟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上战场,从一定程度上讲,当时的卫所军队和土匪差不多,没有多少战斗力,而且一旦现场形势不利,立马抛弃裹挟的农民,带着亲信家丁就跑,跑了之后又重新裹挟失地的农民,反复如此,像吴三桂靠的就是亲信的两千多家丁,带着上万杂牌军组成关宁铁骑,关宁铁骑战斗力强的也就是他的几千家丁。


最后总结一下,崇祯皇帝自身有很多问题,这个不可否认,但是完全把明朝灭亡的责任推到崇祯身上也不对,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跑?上文已经说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在这里还需要再特别说一下,崇祯皇帝是一个爱国爱民的好皇帝,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杀前立下遗嘱,其中有两句话非常令我动容:任贼分朕尸身,勿伤百姓一人!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皇帝,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能这这也是崇祯不跑的重要原因!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留言讨论,谢谢!


流氓兔子快快跑


崇祯当然想跑啦,他想找个好借口华丽的转身,又不想担当逃跑的历史罪名,他想让大臣们给他个借口和台阶,背个黑锅,这样就可以逃跑啦!只是世间哪有这样的好事啊,大臣对待崇祯就像对待仇人一样。其实在李自成包围北京城的几个月里,崇祯就想逃跑啦,他把所有的官员召集上朝,商量逃跑的事。下面的官员都是人精,知道崇祯想大臣们给出逃跑的理由,承担逃跑的罪名,崇祯就顺杠而下,就逃出去了嘛。只是这个事情你崇祯应该私底下和大臣们商量沟通好啊,大家互相配合,演个双簧,找个好的理由逃到南京去嘛。只是崇祯放不下身段和面子,执拗不想承担逃跑的罪名,万一哪个官员出来说我们逃跑吧,你崇祯以逃跑的罪名杀了不就冤死了,大臣就知道崇祯是什么样的人,你应该之前和大臣打好招呼嘛,因此下面的官员都一直坚持不能逃跑,同意逃跑的都是叛国,对不起祖宗,都应该把同意逃跑的都杀了。崇祯被气疯了,大臣们就是不给崇祯台阶下,反正明朝灭亡了,官员可以投靠可以投靠其它人嘛。崇祯最后绝望地在煤山上吊自尽了,死前感叹道文臣误国啊,为什么明朝没有像魏忠贤这样的奸臣小人呢!为什么崇祯感叹明朝文臣误国而没有奸臣小人呢,因为有了奸臣小人的话,他们肯定怂恿崇祯逃跑,帮皇帝背上逃跑罪名的黑锅,他们才不管什么仁义道德呢,保命要紧。其实崇祯硬要逃出南京,谁也挡不住啊,崇祯就是开不了口,死要面子,在生死关头什么面子道德都不重要啊,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活着才有希望啊!这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崇祯就是最好的写照。

崇祯为什么和臣子们的关系那么的不好呢,因为崇祯的性格,他对官员刻薄寡恩,喜怒无常,对每个官员都不信任。在崇祯当政期间,文武官员干的好,没有奖赏和好处,出错了就胡乱杀人,有时候为了出口气,随便找个理由把大臣给杀了。在他当政时,一二品的大臣就杀了二十多个,因此大臣们对崇祯没有真心实意地对待。李自成包围北京的时候就派出人和崇祯谈判,只要崇祯封他个王,给些银子,李自成就不追究崇祯,甚至还可以帮崇祯打满清呢!崇祯都想派官员去谈判,只是官员死活不去,因为他们知道崇祯翻脸不认人,如果谈判不成功,崇祯肯定会杀去谈判的人。其实崇祯就不想放下皇帝的身段和面子,不愿意承受丧权辱国的罪名,就这么的执拗。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宋朝的真宗和赵构不还是和契丹,后金签订城下之盟,年年进贡。有什么放不下面子的呢,就因为崇祯这样的性格,导致所有的官员都抛弃他,和他不是一条心,不想和他共患难,演出好戏,共同逃出北京城。性格决定命运,崇祯的性格导致他最终丢掉了生命!

总之,有付出才有回报,你付出了信任,付出了真诚,付出了利益,别人才可能对你同样的回报!没付出也有回报,只是回报的是恶果!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问这个问题之前要对明末,尤其是崇祯年间的三股势力有了解。

第一股,就是明朝政府军

第二股,是农民起义军

第三股,是满清



在崇祯末年,李自成兵临城下的时候,崇祯已经无法从陆路撤往南京。他相当个康王赵构,也需要先去天津渡海,转往南京。

而且,当时不是没有人劝他崇祯速速前往南京,不过被当时的首辅魏藻德给忽悠了,魏藻德当时让兵科给事中光时亨这么劝崇祯:

二月辛卯,督师大学士李建泰上书请驾南迁,愿奉太子先行。壬辰,上召对平台,谕阁臣曰:“李建泰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社稷,朕将何往!”大学士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华、少詹事项煜请先奉太子抚军江南。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大声曰:“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
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景文等遂不敢言。上复问战守之策,众臣默然,上叹曰:“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遂拂袖起。

这里面有一个唐肃宗的典故,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跑去蜀地,让太子即位,是为肃宗。玄宗没想到唐肃宗很能干,把安史之乱平了,等玄宗回来只能做太上皇,永远都失去了皇帝的权力。



要不说文人这嘴,坏起来真的是溶金销骨,光时亨的这番话让权力欲极重的崇祯哪里还敢走,别说自己走了,连让太子走都不敢——万一这动乱被太子平了呢?

而风云际会,机缘巧合,李自成势如破竹一般攻入北京,却又被满清杀了个一败涂地。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南明仍然坚持了很多年,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张献忠的大西军也坚持了很多很多年,甚至永历都死了,他们仍然为汉人战斗了很多年。

故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崇祯之所以不跑,完全是贪恋权力,怕失去皇帝的宝座闹的。


王斌兔斯基


崇祯完全可以跑的,他曾经有无数次机会可以跑,但他都放弃了。即使是破城以后,只要崇祯肯下这个决心,他也是有很大概率跑掉的。但是,崇祯是一个很不称职的政治人物,长着一颗榆木脑袋,他的眼里只有个人的尊严,为了个人的尊严可以放弃一切,缺糊里糊涂的丢弃了整个大明帝国的尊严。东林党人天天在崇祯面前演戏,一副浩然正气永不投降的姿态,连迁都都激烈反对,和李自成谈判那更是"丧权辱国,有损国体",弄得崇祯非常无奈。崇祯这个人非常在乎面子,李自成的大顺军打破京城,对他来说可谓是非常严厉的侮辱,他认为他作为一国之君,是不能跑的,跑了就是对不起列祖列宗。实际上,这是崇祯帝的迂腐之处,是没有气量的表现。

历史不能重来,但可以假设。假设崇祯帝当初真的虎口脱险而南下,则历史必然会改写。崇祯帝是货真价实的天子,是大明帝国的精神支柱,没有任何人可以与之稍稍比肩,之后的南明皇帝的威望根本就没有资格与之相比,什么孙可望之流就更不用说了。崇祯帝如果南下,必然成为新帝国的擎天巨柱,也免去了无数内部斗争。李自成又如何?他也是一个汉人,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与后金/满清政权联手对付南方的崇祯帝吗?他绝对不敢!李自成灭亡后,原先很多他的将领后来都投靠了南明,说明汉人皇帝有巨大的号召力。假设崇祯帝脱险之后跑到南方,组建新的政权,以当时的条件,最起码也可以和当年的南宋一样划江而治,不会迅速的走向覆亡。


怀疑探索者


想跑但是有人不让他跑!

崇祯不跑主要归功于那些“厉害”的大臣。

当李自成攻下大同后,崇祯想南迁,于是授意一些亲臣,上书南迁(皇上一般不可能亲自提出的),随后李明睿上书皇帝“南迁”,但是遭到以陈演、魏藻德、光时亨为首的言官极力反对,由此作罢,从崇祯给李明睿的回复可以看到崇祯帝的无奈。

“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


请求皇帝南迁是不行了,李明睿与李邦华于是写密折给崇祯,让他派太子南下南京,在南京监督,留下一条退路,第二天崇祯帝已此廷议,又遭到陈演、光时亨都人强烈反对,他们还做出了不杀李邦华不罢休的举动,光时亨此时已经把自己当做明朝的寇准了。崇祯帝最后又只好作罢。


随后,崇祯帝下旨决定死守北京城,在他死前他曾说“文官皆可杀,”这是多么无奈的话啊,崇祯帝本来南迁无可厚非,他又不是昏君,如能南迁,清军入关都是个未知数!

可笑的是,以前拼命要求崇祯帝死守北京城的官员,在李自成入京后急忙而降,陈演还给李自成捐了四万两白银,光时亨也降李自成,继续做他的兵科给事中,后又降南明,被杀!


司马长史


自古“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的皇帝虽然庸碌之辈的不少,但有气节有骨气的皇帝还是有的,崇祯就是其中一位,从他在北京城破前做的后事安排,就可以看出他已经抱着为国捐躯的决心,同时又将希望寄予三个儿子能逃出北京到南方重建明朝。



那我们来看一看崇祯煤山自尽的那一天都发生了什么,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晚 ,北京城内外狼烟四起,在城外集结的大顺军将京师围的如铁桶般,十七日夜即连夜开始攻城,自知突围无望的崇祯决心以死赴国,在和太监王承恩前往煤山前他做了几件事:一:

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岳父周奎家,舅舅田弘遇家,希望他们能想办法带三个皇子出城,可以为大明朝延续国祚。二:希望周皇后可以一起殉国,周皇后最后自缢而死。三:将最疼爱的女儿长平公主砍成重伤,挥剑刺死年仅6岁的小公主昭仁公主。四:写下最后一道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寻机突围统领诸军并辅佐太子朱慈俍。



仔细分析崇祯所做这几件事,件件都好似在托付后事,将三位皇子送往勋戚家,应该是寄希望于他们能想办法送皇子们出城,为在南方重建明朝留下香火。而逼周皇后、懿安张皇后(天启帝之后)自尽殉国是免于她们落入大顺军之手收到凌辱。狠心砍杀两位小公主,亦是不想小公主们面对国破家亡的悲剧。写下最后一道诏书,和遗书已是无两样。可以看出来崇祯是做了万全的后事准备,誓要与大明生死共存亡。



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然后崇祯帝手执三眼枪与数十名太监骑马出东华门,被乱箭所阻,再跑到齐化门(朝阳门),成国公朱纯臣闭门不纳,后转向安定门,此地守军已经星散,大门深锁,太监以利斧亦无法劈开。三月十九日拂晓,大火四起,重返皇宫,城外已经是火光映天。此时天色将明,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最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3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




综上所述,崇祯在当时是有想过逃出京师,但对能否逃出已不报多大希望,毕竟李自成的大顺军早已将京城围的如铁桶般,这位铁骨铮铮的末代皇帝在最后一刻用一根红绳保住了作为皇帝该有的尊严。


大国布衣


内忧外患,崇祯一直努力治理这个国家,可惜能力有限,未能窥探明朝后期灭亡的根源!



崇祯接手的明朝,是个烂摊子,可崇祯一直努力,无奈努力也没用,反而情况越来越恶化,第一 为减少财政支出,把钱用在刀刃上,裁撤了全国的大量驿卒,结果李自成失业了,再加上那时在闹饥荒,干脆直接会合饥民,造反起义!第二 为防止清军攻进关内,一直努力整顿军务,结果因为反间计,错杀袁崇焕,导致边境防务顿时无大将能震慑清军!


一直在努力,不进步就算了,还不断倒退!这谁受得了?肯定会怀疑人生,最后心灰意冷,抑郁消极,失去斗志,走向自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