穎貴妃是蒙人,豫妃也是蒙人,為何一些清朝皇帝喜歡納蒙古女子為妃?

陳煥銳


《如懿傳》中,蒙古妃嬪在後宮形成了一股強大勢力,讓乾隆皇帝頭疼

。在清朝有一項國策——“南不封王北不斷親”,也就是約定俗稱的“滿蒙聯姻”傳統。大量清朝格格、公主遠嫁蒙古的同時,大量來自於蒙古的貴族女性也加入清朝後宮之中

尤其清朝初期,因為需要聯合蒙古的力量維護鞏固統治,蒙古后妃的地位更加超然。著名的孝莊太后就來自於蒙古科爾沁部。


女真統一崛起的時候,面對於仍舊強盛的明朝還是比較勢弱的。為了增強實力,女真人選擇了與傳統強大勢力蒙古聯合,而古代結盟最好的方式就是聯姻

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三代帝王后宮之中,有大量來自於蒙古科爾沁部的貴族女性。努爾哈赤諸子還有迎娶喀爾喀部、扎魯特部等蒙古部女性的。皇太極9位后妃中有6人來自於蒙古


通過頻繁的滿蒙政治聯姻,滿洲成功控制了蒙古強大的軍事力量,最終實現了合力擊潰明朝而入主中原,定鼎天下的夢想

滿洲入主天下以後,強大的蒙古始終擺在那裡,畢竟一山不容二虎。持續滿蒙聯姻也是為了解除蒙古對於滿洲統治的威脅,安定清朝的江山。在清朝宮廷之中,蒙古妃嬪的地位絲毫不遜色於滿洲妃嬪,最後一位蒙古皇后就是同治帝載淳的皇后阿魯特氏


澹奕


因為滿蒙聯姻啊!滿蒙聯姻是清國的基本國策,是所有皇室子弟包括皇帝的責任,從愛新國時期一直到清末,滿蒙聯姻一直在持續。聯姻次數總計有595次,平均每年就有兩人次。聯姻的高峰期就在康熙中期到乾隆時期的106年間。

首先糾正一點,乾隆穎貴妃巴林氏是蒙古八旗鑲紅旗人,已經脫離藩部,她的入宮只能是旗內通婚,不能歸到滿蒙聯姻裡。

和穎貴妃情況相同的還有同治帝皇后蒙古正藍旗的阿魯特氏,也屬於旗內通婚,而不是聯姻。

清代皇帝所娶的藩部女子后妃

愛新國時期,為了爭取科爾沁蒙古的支持,努爾哈赤主動向科爾沁部貝勒明安求婚,明安親送閨女嫁給努爾哈赤,從此揭開滿蒙聯姻的序幕,也開啟了滿清皇室子弟的婚姻不能自主之路,全由皇帝指婚,而不能自由嫁娶。

太祖努爾哈赤:

1,萬曆四十年【1612】四月,娶科爾沁部明安貝勒之女,封側妃,滿蒙首次通婚。

2,萬曆四十三年【1615】正月,娶科爾沁部孔果爾貝勒之女。

太宗皇太極:

3,萬曆四十二年【1614】六月,娶科爾沁部莽古斯之女哲哲,立為中宮皇后,生三女:固倫溫莊長公主、固倫端靖長公主、固倫端貞長公主。

4,天命十年【1625】二月,娶科爾沁部齋桑之女布木布泰,立為次西宮莊妃,生三女一子:固倫雍穆長公主、固倫淑慧長公主、固倫端獻長公主、清世祖順治帝。

5,天聰初年娶喀喇沁部之女。

6,天聰六年【1632】二月,娶扎魯特部貝勒巴雅爾圖戴青之女,封東宮福晉,生皇六女、皇九女。三年後以其不遂心意而休掉,改嫁給其舅家葉赫那拉氏的南褚。

7,天聰八年【1634】閏八月,娶阿巴垓部額齊克諾顏之女娜木鐘,立為西宮貴妃,生一子一女:皇十一女固倫公主、襄親王博穆博果爾。

8,天聰八年【1634】十月,娶科爾沁部齋桑之女海蘭珠,立為東宮宸妃,生一子:皇八子。

9,天聰九年【1635】七月,娶阿巴垓部博迪塞楚虎爾之女巴特瑪,立為次東宮淑妃。

10,崇德五年【1640】娶察哈爾部奇壘氏之女,封庶妃,生一女:皇十四女和碩恪純公主【建寧公主原型】。

世祖福臨:

11-12,順治八年【1651】正月,娶科爾沁部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立為皇后,順治十年【1653】八月廢靜妃;科爾沁部達爾罕親王滿珠習禮之幼女,養育宮中,後早亡,追封悼妃。

13-14,順治十一年【1654】五月,娶科爾沁部鎮國公綽兒濟之女孝惠皇后、淑惠妃姐妹兩個。

15,順治某年娶浩奇特部鄂爾特尼郡王博羅特之女,追封恭靖妃。

16,順治某年娶阿巴垓部一等臺吉布達希之女,追封端順妃。

聖祖玄燁:

17,康熙初年娶科爾沁部三等臺吉阿鬱錫之幼女,養育宮中,康熙九年五月早亡,追封慧妃。

18,康熙十七年【1678】左右娶科爾沁部達爾罕親王和塔之女,冊封宣妃。

高宗弘曆:

19,乾隆二十四年【1759】之前娶噶勒雜特部博爾濟吉特氏齋桑根敦之女,冊封豫妃,

20,乾隆二十六年【1761】以前娶和碩特部臺吉烏巴什之女,冊封恂嬪。

21,乾隆二十七年【1762】以前娶拜爾噶斯氏德穆齊賽音察克之女,封慎嬪。

清帝迎娶藩部后妃由多減少的原因

從上面所列可知,清代皇帝迎娶蒙古后妃的只有五位,一共迎娶21位后妃,而滿蒙聯姻總次數有595次,清帝迎娶蒙古后妃的比率不到總數的百分之零點零四,所以啊,問題所述皇帝愛娶蒙古妃子並不成立。

從上面所列還可以得出一個信息,就是前期的蒙古后妃地位都略高,越往後地位就越無關緊要,最明顯的就是皇太極時期,基本都是蒙古藩部后妃身居高位,這就與當時的政治局勢有關,皇太極繼位時地位並不穩固,所以他急切和蒙古的聯姻得到鞏固,從中獲取利益,因此,蒙古后妃地位最高的時期就在皇太極在位時。

還有福臨在位時,後宮也是蒙古貴女的天下,就算是福臨廢掉一個蒙古皇后,還得因為現實利益再迎娶一位蒙古皇后,無論你是否覺得憋屈。

當時並不是只有皇帝才必須迎娶蒙古后妃,而是全體皇室男丁,不論皇子、還是王公貴族,都要迎娶蒙古貴女。

這種現象直到康熙以後,才明顯減少,也就是說康熙之前是嫁娶比例差不多,康熙之後,就是嫁的多娶的少了。

比如康熙帝,後宮只有兩位蒙古妃子,其中一位幼年進宮還沒有成年就早亡,追封慧妃,另一位是孝莊的侄孫女,也只是封了宣妃,屬於中低等級別的。

皇帝迎娶蒙古妃子的減少其一是政治上依賴藩部比前代減少,就是說不用皇帝通過賣身來鞏固結盟籠絡蒙古藩部,當時滿族已經在中原站穩了腳步,而漠南蒙古和滿族的關係也趨於平穩,自然不需要皇帝去聯姻。

其二也是因為順治帝的兩次不和諧婚姻,嚇到了皇室。滿清貴族傾慕漢文化,自然習慣也喜歡柔順女性后妃,對於沒有三從四德觀念的蒙古后妃就敬謝不敏,自然不願意再弄些蒙古貴女在宮中給皇帝添堵。

因此,皇帝迎娶蒙古后妃越來越少,而且不用許以高位來籠絡他們,但相比較,康熙之後嫁到蒙古的皇女宗女越來越多,康乾時期的106年,嫁到藩部的宗女一共有246人次,而滿蒙聯姻總數才595人次,可想而知,並沒有因為皇帝不娶蒙古貴女就減少了聯姻。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

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謝謝!

咱們史料說話,謝絕以訛傳訛。


猴格大人


滿清皇帝有兩個身份,1他是漢人和滿人的皇帝,2他是蒙古人的大汗。皇太極征服了蒙古人,並通過各種手段把蒙古人和滿人綁在一起。可以說漢人是被兩個少數民族聯手征服的,滿人人少,為了防範漢人,比加強和盟友的聯繫。聯姻就是最直接的手段。不僅滿清後宮有大量蒙古人,滿清的公主也有很多嫁到蒙古。


lucifer4065


滿蒙一向以聯姻來鞏固自己的政權,視漢族為大患,滿漢不通婚,太監全是漢人,籍此來打壓漢族,因為他們是從漢族手裡搶過政權的,怕漢民族搶回去。


尼瑪取個名字真TM難


不是喜歡不喜歡的問題,是政治聯姻,滿人需要蒙古人的支持,必須籠絡,不僅納蒙古妃子,還嫁公主去蒙古


我在天邊你在海角


並不是喜歡,而是政治聯盟,政治婚姻懂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