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长平之战中赵国没有换将,廉颇对白起,最后谁会赢?


之前博消耗就看谁的损失大,已经三年了秦国消耗会更大,只能撤兵,再等三年更弱,怎抗六国,赵国本土作战耗损小,位置也比西部雨水充沛,又有大沙河,斧阳河。眼看西边旱情难支,正当时,(不是冒战)再耗他几年,秦国险峻山里遥远运稂,长久会吃不消,以及比赵运粮更难,等差不多服软了再进行讲和给个台阶下是中策,上策把秦耗走,仍按廉颇计,不能连此老将都看不上,实际能见到得沒的錯,打的办法就沒准头,秦希望对打早己计划好,而赵是没把握之杖,也不明利害关系在那里。你不出兵秦没啥好办法。只区弱势,你一动他就能转換关系,其中动因是沒经验才上当。水上漂不如地上站。


用户9450977780495


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去假设分析。

长平之战影响了整个战国的走势,也是整个战国的转折点,此役之后东方六国就再也没有能力去抵抗秦军了。那么当时来说如果赵军一直是廉颇来领军,秦军是白起来领军的话,谁能够取胜呢?

白起和廉颇都是战国四大名将。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排名的话,一般都是把白起排在第一位,廉颇是排在最后一位的。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还是会觉得白起能够取胜,而且当时来说秦军对于赵军来说也是优势的。那么秦军取胜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综合各个方面来说的话,秦军确实是占据了优势的,秦国的综合国力是要比赵国强很多的,而且长平之战本来就是一场持久战,对于赵国来说根本就不适合打持久战。

当然赵国其实完全有机会去取胜的,当时秦军攻占韩国野王的时候,其实赵国就应该意识到秦军是志在上党而不是野王。那么这个时候赵军就应该马上大量的集结在赵韩边界,一旦秦军异动赵军马上出击,这个时候赵军取胜的可能性是最大的。毕竟秦军刚刚经过了野王之战,又开始进攻上党。加上这个时候的秦军大概就在二十万左右。所以如果是赵军早有防备的话完全可以取胜的。

但是历史不能重来,而且我们都知道长平之战,秦赵两国都是慢慢增兵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意识到会爆发这么一场大的战役,决定了两国的命运,更决定了整个战国的命运。

廉颇擅守,但是我们都知道秦军是擅攻的,特别是白起,白起一生之中大大小小的战役太多了,基本上是没有败绩的。廉颇和白起一起对峙的话,结果真的很难说。

但是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秦军撤退。当然赵军也不会追击的,其实赵国当时全国上下都没有想过会打赢秦军,他们要得就是逼迫秦军自己撤退,一开始廉颇的坚守政策就是想逼迫秦军撤退的,但是却没有想到秦军越来越多。

但是我们都知道廉颇在一开始的时候却是连连失去阵地,第一第二道防线都已经被秦军占领了,这个也是为什么赵王会换下廉颇的原因之一。但是只要是廉颇来继续坚守的话,而且赵国国内有源源不断的粮草送来的话,那么廉颇守肯定是能守住的,当时来说只要是双方都不主动出击的话,其实谁也没有胜算。

但是奈何赵国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全国上下都在希望这一场战争早点结束,但是廉颇知道打肯定是没有胜算的,所以只能是坚守。那么廉颇被换下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赵括一上来就是主动出击,结果被白起全部包围。全军覆没。


小伍讲历史


赵不换廉颇,秦就不上白起。

秦昭王确信赵王换下廉颇后,换上赵括,才暗中起用白起。并封锁一切关于白起的消息。赵国在廉颇的指挥下,坚守不战,使秦军寸步不前,打得非常艰苦。长此下去,会带来许多麻烦,所以,秦侯范睢才反间赵国君臣,赵王不察中计。换下卓有成效的廉颇,秦王才让白起出马,策划计谋诱敌出战,然后歼灭之。

相反,廉颇的防守起了作用,真正打起来,鹿死谁手还说不定。毕竟秦军远征,经不住长时间战争。赵军在本土,集合力量,一致抗敌也是够厉害的,这在邯郸保卫战中己证明。

就不换将而言,赵军死不了那么多人,秦军拣不到便宜,必退。至于今后的战争走向,秦人是不会改的,他一定要打下去。





劉一千五


历史没有如果,但若是真的要考虑如果的话,那么如果赵国没有换将,赵国很有可能会提前灭国,为什么这样说呢。

廉颇剧照


首先我们要清楚赵国为什么要换将,难道真的只是中了秦国的离间之计?赵国上下军臣又不是傻子,如果廉颇真的对付秦军有望,那为什么要换将,换将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廉颇的战法不适合赵国,赵国没办法耗下去,粮食不足已经就是硬伤了,廉颇当时二十多万人马的消耗已经使得赵国勒紧裤腰带再给前线运粮了,而且还持续了近三年,赵国已经坚持不下去了,在这样下去要么这二十多万人饿死,要么赵国陪着一起饿死,而当时赵国的外交已经被自己作死了,不然还可以问诸侯国借粮,所以说面对必死之局,换将决战已经是不得不为的事情了。

另外,对于换将后的赵括,纸上谈兵确实对他是有点不公平的,因为他接手的局面以及赵王的命令就是让他尽快决战,而虽然最后他中了白起的诱敌之计,但是一来他不知道对手是白起,二来他也有着一鼓作气击败秦军的想法,如果最后不是秦军的大营修建的过于坚固,秦军锐士过于强大,一旦攻破,那历史的结局就会被改写,另外从战后的战损来看,秦赵共投入约105万人马,秦约60万,赵约45万,最后双方共伤亡约75万人马,赵国我们知道坑杀了40万,秦国亦损失了约30万人马,这是不是相当于赵括用45万人马在中计的情况下硬刚秦国60万人马,以损失5万左右的人马造成秦军30伤亡,当然这个数字可能不精准,但也可以从侧面证实赵括的能力,至少不是那么无能,赵括之败说白了还是缺粮,如果不是缺粮就算被困也不至于全军覆没,因为到最后赵军都到了同袍相食的惨状了,另外赵括一死,赵军就崩了,而在之前即使到了绝境,赵军的战斗力依旧还是很强悍的。


而对于秦国来说,他也耗不起,虽然他的国力比赵国要强,但是长久下去也受不了,秦国也迫切需要决战,这也是为什么一听到赵括出兵,秦昭襄王立马动员全国青壮前线运量,真正的把它当作是一场国运之战,所以说赵国即使不换将不决战的话,必死无疑,秦国虽然也会国力大损,但是还是有可能直接灭了赵国的,毕竟赵国无粮,怎么抵挡。

最终赵国之所以没有灭亡原因有二,一是白起杀俘天下大惊,各诸侯国的援助。二是秦国自身实力大损,使得秦王犹豫了,加上丞相的劝谏,召回了白起,错过了最佳的时机。要不然赵国很可能会在其余五国救援之前被灭,当然了,此时的秦国也守不住,毕竟实力损失太大了。


故而,赵国之败,不在于或者说不仅限于换将,换个人不一定比赵括做得更好,他只是输了,他要是赢了足可以封神。


Y一花一世界YB



还是白起赢。

1国力不济

秦国的综合国力,是所有国家中最强的,是名符其实的“超级大国”。单打独斗,山东六国中,没有一个国家,是他的对手。所以赵国被秦国打败,是正常结果,也是双方实力的体现,这不是一个人,所能改变的。

2毫无胜算

秦军,骁勇善战,被称作“虎狼之师”。白起,智勇双全,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家军,出道至今,未尝败绩,可以称作“无敌之师”。

廉颇,如果率军进攻白起,等于是以卵击石。结局很有可能和赵括一样,这也是先前,他一直坚守不出的原因。先前都打不赢,现在又怎么打的赢了。

3粮食短缺

赵军与秦军长期对峙,负担很重,国内的粮食,即将消耗殆尽,拖不下去了。在耗下去,不用秦国动手,赵国人自己就先饿死了。

赵王没办法,才撤下廉颇,换上赵括。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赵括能快点结束这场战斗。

面对“来势汹汹”的赵军,秦军一改常态,由之前的强攻,变为防守。因为秦国已经提前获悉赵国的弱点~缺粮。

秦军坚守不出,诱敌深入,截断其退路,将赵军围而歼之。

在当时的情况下(缺粮),除非秦国自己犯错,否则赵国不管是守(廉颇),还是攻(赵括),都必败无疑。


橙子牛03


当然是白起赢!这一点不是说廉颇才能不足,而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因素有很多。廉颇在长平之战发生以前就已经向赵王提出申请,放弃上党山地,退守邯郸要地,把上党几百里山地让给秦国,这样秦国就会在漫长的运输线消耗大量的钱粮物资以及士兵。但是赵王驳回了他的请求。并命令他带兵守上党。因此,赵括不过是赵王这种门外汉的替死鬼,换成廉颇也不过是换个替死鬼。长平之战唯一能改变赵国结局的方式就是采用廉颇在大战前所提出的退守邯郸要塞,最起码保住赵国的军力以及国内的物资与经济基础。同样的战例在几百年后,陆逊放弃七百里夷陵山地,退守宜昌,把几百里补给困难的山地让给刘备,最终寻得防守反击的战机,火烧联营七百里。


优己


傻逼才会觉得白起赢。如果赵不换将还是秦国赢,白起和秦王为啥还要大费周章搞反间计,还要花“千金”贿赂赵国的郭开,诱使赵王换将?这钱花的可是秦军军费,白起和秦王是脑子秀逗了吗?恰恰相反,那是因为,廉颇的战略目的,白起和秦王秒懂,可惜赵王不懂


武悼天帝冉闵


战争打的是后勤保障。赵国无非两种结果,一是拼死一战,胜负看命。二是拖住不战,生死看粮!最后 显赵国拖不住了才急于出战。个人认为,就是因为前期没有主动出战才导致赵国最后的崩盘。 前期粮草充足却缺畏战不前,后期已经无力回天,再拖下去就是饿死,主动寻战而秦国已经不会和你正面交战了。 如果前期就正面交战,最坏的结果就是战死,但是同样的秦国必有损伤。这场战役前期有秀操作的空间,后期你就是超神也带不动。 所以前期廉颇挖坑,然后赵括完美背锅。 廉颇能排进战国四大名将,我很诧异。


拖鞋164556558


没有这种可能,因为不是换将,而是把廉颇撤职查办。一共才2个月的时间,廉颇丢失了空仓岭、2卫城堡,西壁垒,整个丹河以西全部阵地。不但阵地没了,而且损失了近一半的赵军,1校6尉也没了。赵军只能龟缩在丹河以东的堡垒里,士气低落。赵军岌岌可危,一旦白起抄了赵军后路,结局只有全军覆没,而且秦军不会有多大损失。



对于廉颇来说,免职已经是最轻的处罚了。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秦军熬了三年都不换白起,还不是因为对面是廉颇,打仗是要死人耗粮的,秦王不可能和傻逼一样,做没把握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