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八旗中竟有外國人,還是沙俄的俘虜,如今其後代已衍變為中國人

回顧清朝的建立進程,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始終把八旗制度作為自己的立國之本,並一直以這種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引以為傲,可以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誠然,在建國初期,這種制度確實有其非凡的實力,從關外長驅直入,拿下了大明的江山。但也由於對這種原生態的軍事組織過於自信,最終落到人見人欺的下場。

清八旗中竟有外國人,還是沙俄的俘虜,如今其後代已衍變為中國人

其實八旗制度原先是滿人的狩獵組織,實在算不上正規軍,他們平時耕種,自給自足,戰時騎馬殺敵,一往無前,他們有八種不同顏色的衣服,代表八個等級。就是這樣一支狩獵組織,根本不應該踏入正規軍的行列,竟然成了清朝統治者都很重視的“立國之本”,可見清朝起家的家底也不過如此。

為什麼這支俄國的軍事力量會被編入八旗,就要從雅克薩之戰說起。當時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還在那裡建立了殖民地點,清朝剛入關,根基未穩,雖然統治者很惱火,但也暫時忍下了這口氣。但是沙俄卻認為清政府軟弱,不但不就此住手,反而不斷侵略我國的地盤。以至於最近,康熙實在是忍不下去了,派兵攻打囂張的老毛子。

清八旗中竟有外國人,還是沙俄的俘虜,如今其後代已衍變為中國人

經過幾番較量,大清軍隊終於取得了勝利。但最為戰勝國的大清,卻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把大批的領土給了沙俄,這大清朝從那時候開始就開始割地求和啊。

在這次戰爭中,清朝軍隊俘虜了一部分俄國士兵,而這些人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那就是哥薩克人。他們非常驍勇善戰,沙俄重金把他們收買,作為支撐沙俄帝國向外擴張的主力軍。但是他們在沙皇的眼裡,只是炮灰,根本沒有地位。

清八旗中竟有外國人,還是沙俄的俘虜,如今其後代已衍變為中國人

​康熙皇帝也是看中了他們超強的戰鬥力,所以把這支部隊收編了,編入鑲黃旗。雖然讓他們入了旗,但是注重血統純正的清朝統治者依然把他們視為“蠻夷”,對他們也很輕視。

大清滅亡後,哥薩克人才算真正自由。他們改叫阿爾津巴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的外族人早就已經徹底融入了中國文化,成了純正的北京人,而原來的沙俄姓氏也變為了中國的羅、賀、杜、何等姓氏,現在除了還會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外,他們已經是完全的中國人了,只有高高的鼻樑還在告訴別人他們混血的血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