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武不亞於劉邦、劉秀和劉備,劉裕為何沒能統一全國?

藍顏刺骨


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生於公元363年。駕崩於公元422年。公元420年登基,在位2年。終年60歲。

劉裕是當之無愧的兩晉南北朝第一牛人。劉裕出身貧寒。完全是是靠自己的能力成為東晉權臣。最終篡位登基。劉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史稱宋太祖。雖然劉裕出身最低層。但他建立的劉宋是南朝裡無論是從國土面積,軍事勢力。經濟水平而言,劉宋無疑是最強大的。但說劉裕有機會統一天下。應該是可能性不大。而之所有沒有成就天下,一是劉裕死的太早(成起事有點晚),二是後期有些保守,沒有早年的進取心,三就是以劉裕實力還不足以統一天下。

南宋大詩人陸游曾言:“蕭相守關成漢業,穆之一死宋班師。赫連拓跋非難取,天意從來未易知。這個說法是很中肯的,如果劉穆之不死,劉裕是可以統一天下的。而劉穆之只是一個符號和代表,實際上是指,劉裕缺乏世家和門閥支持,而那個時代,卻恰恰是門閥世家最鼎盛的時候,劉裕一介平民能夠佔據半壁江山篡位登基已經不易了。劉裕出身和朱元璋一樣,都來自社會最底層,朱元璋能夠成就天下是因為沒有了門閥、朱元璋如果南北朝那個世家門閥時代未必如劉裕。劉邦成就天下是因為新的權貴階層必定要代替守舊的沒落貴族。劉秀就是依靠世家成就天下的,至於劉備他還不如劉裕呢。半壁江山的劉宋短命王朝,而世家門閥的影響一直延續到唐末,劉裕要想統一天下必須和世家結合。但世家卻沒有想統一天下。門閥世家制度的固然是劉裕的最大威脅。依靠世家不行,剷除世也不行,這是一個政治矛盾體。但劉裕早死,沒有解決這個政治問題,所以劉裕沒有統一天下,但必須指出是,南北朝時期。最有機會統一天下的都是北朝,而不是南朝。

劉裕在面對是華夏的百年亂世、胡人遍北方,政權林立,西晉亡國,被迫南遷,但皇帝始終是世家的傀儡,劉裕卻能成就一番帝王偉業,足見其能力,才幹。在他所處的時代,無疑是第一牛人。但劉裕起家太晚,劉裕36歲的時候在吳郡擊敗邪教頭子孫恩造反才一舉成名。劉裕40歲的時候,破盧循。敗桓玄。劉裕45歲的時候入朝執掌朝綱。劉裕54歲時候,劉裕的蕭何劉穆之病逝,劉裕也就此喪失進取之心,開始籌備篡位登基。57歲的劉裕在位兩年就駕崩了。再就是劉裕老來得子,裕肱骨早亡,大業後繼乏人。也讓劉裕不得不放下統一天下的雄心,劉裕這麼做歷史證明是正確的,他駕崩以後,他的輔政大臣居然廢了他合法的繼承人另立新君、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劉宋王朝根基不問穩。而晚年的劉裕已經沒有了當年的豪氣和雄心,沒有那麼高的追求了,把一份豐厚的家業和把帝位傳給兒子是劉裕晚年唯一要做的事情了。而從現實角度來說,關中已經丟失,文臣劉穆之,武將王鎮惡全都過世,沒有人了。而且當時南方整體經濟實力弱於北方。從各個方面來說,劉裕統一天下機會很渺茫,即便成功了,大概也是一個短命王朝,應該和隋朝差不多。前景較為悲觀 。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劉裕是軍事天才,傑出的軍事家,戰無不勝。在他的手裡,南朝開啟了最強盛的時代。

劉裕沒有統一全國,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死的太早。只活了59歲,剛當皇帝每兩年,正要準備北伐就掛了。

要不然,劉宋,就是繼西晉之後有一個大一統王朝。中國就可以避免長達數百年的南北朝時期。

劉裕,據說是劉邦之弟劉交的22世孫。到底是不是,並不重要。

劉裕小的時候家境貧苦,母親更因分娩後疾病去世。劉裕他爹就想把他扔掉,同族劉懷敬的母親伸出援手,養育劉裕,這才活了下來。多可憐。劉裕長大以後,還是在社會底層謀生,打過魚、種過地、砍過柴、賣過草鞋,卑微的不能再卑微。

就這麼混了三十來年,忽然有一天,不知道是受了什麼刺激,劉裕決定再也不能這麼過了。他要投軍,搏一個未來。他先是擔任北府軍將領冠軍將軍孫無終的司馬。後來轉入劉牢之的麾下,擔任參軍。

當時,東晉已然風雨飄搖。孫恩起義席捲半個東晉。荊州的桓玄也要造司馬氏的反。

所謂時勢造英雄。36歲劉裕就在這風口浪尖裡,橫空出世。

自隆安三年(399年)後,對內平定孫恩和桓玄,消滅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消滅南燕、後秦等國,降服仇池,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即為後,又派兵南征林邑國,使其全境歸附。

劉宋兵威之盛,東漢以後實所罕見。

劉裕消滅後秦以後,原計劃東渡黃河,消滅北魏。前鋒部隊都已出動,突然接到消息,留守後方的劉穆之去世了。劉裕深空後方有變,急忙撤軍回江南。就這樣錯過了一次統一全國的大好時機。

劉裕回到南方,登基稱帝。經過兩年的休整,永初三年(422年)劉裕計劃出征北魏,但是天不遂人願,還沒來得及出兵,就病逝 ,終年59歲。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就以這句詞,結束本文吧。


上將噯福斯


宋武帝劉裕,可以稱為當之無愧的南朝第一帝王,甚至是南北朝第一名將。辛棄疾有詞說“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歌頌的就是宋武帝劉裕,他以一介布衣投身從戎,攻滅桓楚、西蜀、後秦、南燕,收復長安、洛陽兩大故都,被東晉封爵宋王,最終取代晉朝建立劉宋,可謂使備受欺凌的華夏揚眉吐氣了一把。然而宋武帝終於沒有統一全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早逝。公元420年篡位,公元422年就病逝了,享年60歲。

另外,在劉裕攻下長安後,當時確實也想繼續北伐,但是此時發生一個意外情況,就是他的心腹劉穆之病逝了。劉穆之實際上就是劉裕控制東晉朝局的最得力幫手,他一死,大後方很可能就會亂,劉裕炙手可熱的權力將會一夜之間消失。所以權衡利弊之後決定自己帶領大軍返回南方,而留守北方的兒子劉義真則和將軍沈田子等人內訌,最終晉軍放棄了長安,而被匈奴赫連勃勃大王撿了便宜。之後就是劉裕代晉和一系列政治改革,已經是無暇北顧了。


林屋公子


很簡單咯,因為他遏制士族豪強的勢力,所以沒有得到士族豪強的支持。要知道兩晉南北朝時期是門閥政治,土地、人口和錢財都在士族豪強手裡。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就是因為有士族豪強的支持才當上了皇帝,而這個皇帝的權利也掌握在士族豪強手裡,同時也為東晉埋下了滅亡的種子。當時有個皇帝的舅舅,是東晉的皇帝還是劉宋的皇帝忘了,他要去拜訪一個大士族,皇帝勸他舅舅別去,可能會自討沒趣,但他舅舅不信,結果去了遞了名片,卻在門口曬了兩個時辰沒人理他,後來有人叫他進入了,主人卻在臥室接見他,還光著上半身,看都不看他一眼,只叫下人給了他一根小板凳坐。最後還像問犯人一樣問他的來歷,把這舅子給氣的,跑到皇帝哪兒哭著告狀。結果皇帝說你活該,我讓你別去,你非去,我都惹不起他。所以說,當時士族豪強是非常牛X的。但劉裕是窮苦出生,想讓百姓過好日子,同時也不想走東晉的老路,所以他集權中央,抑制士族豪強兼併,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發展生產,輕徭薄賦,廢除苛法,親自聽訟,振興教育,但同時也得罪了士族豪強,所以他不能統一天下。


鵬49219826


劉裕可謂是兩晉南北朝時期最卓越的軍事統帥之一。劉裕在不到二十年時間裡,對內平息戰亂,先後平定孫恩、盧循的叛亂,消滅桓玄、劉毅等軍事集團;對外致力於北伐,取譙蜀、伐南燕、滅後秦,從一名普通軍人成長為名垂青史的軍事統帥,取得世人矚目的成就,更徹底改變晉朝政權對征服漢地北部的塞外各民族一直處於被動的局面。

劉裕的軍事生涯,指揮無數次作戰,最大特點是以少勝多,而且作戰中常身先士卒,所以能夠贏得廣大將士尊敬。劉裕北伐是中國戰爭史上最成功的北伐之一,成就不但遠較以前東晉各次北伐高,中國歷史上僅次於朱元璋,所以辛棄疾用“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詩句來形容劉裕北伐時的氣勢。

未能統一全國的原因的話在於北伐奪回關中地區後便匆匆南歸,導致關中地區被夏國佔領。南歸稱帝兩年後便去世了,無法再興北伐大業。

水平有限,歡迎指正。


和H一起看歷史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寄奴就是南朝宋的開國皇帝劉裕的小名。對劉裕有點深些的印象,還得拜高中課文---辛棄疾的《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所賜。

公元前202年至公元479年,六七百年間,老劉家像開了外掛似的,居然能四次建國!!!!西漢丶東漢丶蜀漢丶劉宋,兩個大一統王朝,兩個雄居一方……想不明白。

劉裕系劉邦之弟劉交第二十二世孫,出身寒微,少有大志。他是東晉的守護神,也是終結者(具體內容可上網自行查閱)。一生南征北戰,滅國十餘,擒天子數個,真正的"倚天屠龍"之高手。

從戰力上講,老劉家四個開國皇帝,劉裕與劉秀屬絕頂高手,秒殺劉邦和劉備。問題來了,劉家四天王,為何劉裕知名度最低?他和劉備一樣,為何沒有統一全國呢?

劉邦和劉秀都建立了大一統王朝,中國歷史是無論如何繞不開他們兩個。劉備出名是因為有《三國演義》這本名著,沒有這本演義,魏晉南北朝才是正統傳承,蜀漢只能躲角落裡,有幾人知道劉備是誰?劉裕名氣吃虧就在兩方面:一是沒有統一全國;二是沒有成為後世名著的男一號。

既然不能靠運氣成為名著男主角,為何不能憑實力一統天下成為史書男一號呢?這就牽扯出另一個問題,為什麼劉裕沒有統一全國?

從實力上看,劉裕是有能力一統天下的。奈何命太短,登基三年重病而崩,壯志未酬身先死,這點像後周柴榮。子孫又不爭氣,"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那為何劉裕生前不自己一統江湖呢?雖然劉裕稱帝才三年,但好歹活了五十九週歲,在古代算長壽了。這是因為劉裕替東晉公司打工時,東晉太不給力。這家公司股權分散,王與馬,共天下,士族力量威脅皇權,董事長司馬氏說了不算。分公司眾多,割據一方,聽宣不聽調,內訌不斷。劉裕打工時期,收拾內部割據勢力,扳倒謀權篡位野心家就花了大部分精力。期間兩次北伐,收復長安和洛陽,成績很大,南朝版圖達到最大。等劉裕自己做了名符其實的南朝董事長,準備集全朝之力,一統天下,最後三年就掛了。都是命啊……

最後說明下,劉備也沒有統一全國。老劉家四大天王,劉備的事業做得最小,而且劉備還得了東漢的餘蔭,好歹漢獻帝還認他為宗室。劉裕不敢跟劉邦劉秀比事業,但比劉備還是強很多的。


千年第二


老衲侃春秋現在來和大家一起“關注歷史,講述歷史,解讀歷史”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每當讀到辛棄疾這首詞,我們就不禁想起那金戈鐵馬的年代。這裡頭的“寄奴”,就說的是歷史上劉宋王朝的創建者劉裕。

劉裕是劉太公後人,是漢高祖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二世孫。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皇帝(420年—422年在位)。

他一生征戰無數,對內平定孫恩和桓玄,消滅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消滅南燕、後秦等國,降服仇池,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威名大勝。

在這些戰役之中,分別殺了楚國桓玄、南燕慕容超、蜀國譙縱、後秦姚泓等四個皇帝。

公元420年,劉裕代晉登基,滅亡東晉,改國號為宋。在稱帝前後又縊殺晉安帝、晉恭帝。這麼算來,劉裕共弒殺六位皇帝,也算是創了歷史記錄了。這是劉裕的政治作為。

那麼劉裕的個人素質,在劉邦、劉秀、劉備和劉裕這四人中,是什麼水平呢?

例證一:當劉裕還是一個下級軍官時,一次外出執行巡邏任務,突遇敵賊眾數千。軍力如此懸殊,他卻絲毫不懼,帶著身邊十幾個人就衝上前。很快,從人皆戰死,敵賊眾一窩蜂上前,想斬殺他。他手執長矛一躍而起,大叫衝殺,數千賊眾嚇得一鬨而走。("見裕獨驅數千人,鹹共嘆息。"《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一》)這那是凡人,簡直就是一位天神!

司馬光是一個治學非常嚴謹的歷史學家,在正史中記載此事,可信度應該是很高的。由此可見,劉裕是一位世間罕見的猛將。

例證二:劉裕請求伐燕,上書朝廷後,遭到上下一致反對,但劉裕並沒有就此作罷,而是力排眾議。

大軍坐船由淮河入泗水,劉裕命把船隻、輜重留在這裡,大軍改走陸路,步行到琅邪,沿路要衝之處,都築城留兵防守,以防南燕軍的襲擊。孤軍深入,何等危險!劉裕的行動簡直完全違背了軍事常識!敵人可以扼守大峴,以逸待勞;也可以堅壁清野,使晉軍求戰不得,又徵發不到糧食,那時他的北征大軍勢必陷入絕境。

但涉險過了大峴後,不見燕兵,他鬆了口氣說:“兵已過險,人人有決一死戰之心;禾苗滿野,無需顧慮缺糧。敵人已經在我的掌握之中了。”

接著又總結道:“慕容超心貪,既想擄獲,又愛惜禾苗,以為我孤軍深入,不能持久,絕不會守險,也不會清野。我敢為諸君擔保,不會有什麼危險。”

果然不出所料,慕容超採用了軍師公孫五樓的獻策中,最下等的“縱賊入峴,出城逆戰”的戰法,他認為晉軍遠來疲乏,到了此時的平原地帶,他用騎兵一衝,就可以輕鬆取勝。他的決策與劉裕預想的情況完全吻合,仗還沒打,晉軍的勝局已經定了。

兩軍一開戰,劉裕用四千輛車子,分成左右兩翼,徐徐推進。慕容超的鐵騎礙著車輛,無從發揮橫衝直撞的優勢。

乘燕軍悉數出戰的機會,劉裕就命胡藩等帶一支兵,繞出燕軍之後,直取臨朐, 臨朐守兵不多,又沒有防備,被晉軍一鼓攻克。慕容超大驚,逃出臨朐, 這麼一來,軍心動搖,劉裕趁勢猛攻,大破燕軍,斬段暉等十多個大將。

此處體現出劉裕有“知彼知己,”“料敵如神”的軍事素養,可稱為一個合格的軍事家。

但這麼一個勇猛智謀的劉裕,為何沒能完成統一大業呢?過去傳統的說法是天不佑人。因為他當皇帝時已經五十七歲了,剛坐兩年龍椅就去世了,所以才沒能完成自己的宏遠。

事情真是這樣的嗎?其實這都是世人的一般理解。劉裕沒當皇帝時就開始進行統一的征戰(雖然當時是為東晉朝廷打工),但說實話統一全國和他當皇帝沒有直接關係。

其實細摳起來,還是因為眼光問題。劉裕是一個優秀將領,軍事家,但他不是一個戰略家!他沒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

證據一:雖然劉裕是取代了晉恭帝而稱帝,但他把老根放在南京,就是選擇性錯誤,因為南朝時期根深蒂固的門閥制度不是那麼好消除的。

兩晉南北朝時,士族和庶族有嚴格的區別,而且在南朝時特別嚴重。西晉的佔田制使得豪門取得經濟特權,遂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典型門閥制度,這種制度在東晉時期達到鼎盛。我們可以舉兩個例子就能充分說明問題。

例一:劉宋有個徐爰,熟悉朝章國故,文帝命將出師,常派他到軍前傳達機宜。文帝要提高他的社會地位,命王球和殷景仁多相往來。王球出身於門第最高的琅邪臨沂王氏,他拒絕和徐爰往來,說:“士庶區別,國之章也,臣不敢奉詔!”文帝碰了這個釘子,非但不能強迫他,而且還要自己承認不對。

例二:劉宋時中書舍人秋當、周赳去訪問同事張敷。周赳怕他不肯接待,說還是不去的好。秋當卻很有信心,說:“我們都是員外郎了,如何不能同坐。”兩人到了張家,剛剛坐定,張敷便命左右把自己的坐床移得離客人遠些。秋、週二人無可奈何,只得灰溜溜地告辭而去。

而劉裕的出生呢?他雖然是劉氏後人,但已經過了多少代,早已時過境遷了。劉裕出生時家境貧苦,母親因分娩後疾病去世。父親劉翹無力請乳母給劉裕哺乳,一度打算拋棄他。劉裕長大後,因家境過於貧寒,落魄到靠砍柴、種地、打漁和賣草鞋為生,有時為補濟家用而去賭博樗蒲。由於一向貧窮,遭鄉里賤視,當時的人多不能賞識他。

就這麼一個土包子,比劉邦的出身還要低微之人,居然能當上皇帝,他在那些門閥眼中的形象可想而知。所以,他當權後雖然努力加強皇權,但南朝世家大族在社會上經濟上的優越地位未變,佔有廣大田莊山澤和附屬於土地上的大量依附人口,實際軍政實權雖然有所削弱,但依然是一個龐大的幫派實力體系。所以,他要想完成北伐,統一全國,沒有他們的支持,實在是有些力不從心。

證據二:這也是最重要的證據

公元417年冬天,第二次北伐成功,滅掉後秦的劉裕,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長安城。他想在此稍作休整,經略關中,不料,傳來了南京留守劉穆之病死的消息。劉穆之對於他的關係如同劉備和諸葛亮。當時一聽他的去世,馬上想到南京恐怕不穩。

劉裕遂留其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以及王修、王鎮惡、沈田子等文武共守長安,自己統軍南歸。從劉裕此舉可以看出,在他的心裡,南京比長安重要多了。要不然也不會留下幼兒在長安鎮守,自己親自引兵東歸。

在劉裕南歸不久後,西夏的赫連勃勃派軍南斷青泥,東扼潼關,率大軍進攻長安。至此,劉裕的為他人作嫁衣裳,北伐的成果盡歸赫連勃勃之手。這是劉裕此生中最重大的一次失誤。

關中地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東漢以後,經歷了三國爭鋒,又經歷了“八王之亂”,此時已是“五胡亂華”時期,中國進入最黑暗、最混亂的時期,北方的漢民族遭受了空前的摧殘和蹂躪,這時的老百姓多麼希望大漢的後人來做統治者呀!

當劉裕東歸的消息傳出後,關中父老到軍門流涕請願,希望他不要走。他們說:“殘民受不到大晉教化,到現在已有一百年(公元316年,晉愍帝長安陷落),才能重新看到上國衣冠,人人互相慶賀。想不到明公會丟下我們回去。長安十陵是公家墳墓,咸陽宮殿是公家府第,明公為什麼要到別處去呢?”(《宋書》卷六十一)

從關中父老這些話中,表露的心跡坦白無疑,雖然他還沒有稱帝,但在老百姓心中已經把他看作是真正能繼承漢高祖、漢武帝衣缽的人物了。這是多麼深厚的群眾基礎!

劉裕聽了這一席話,內心很感動。但他卻毅然決然的執行了既定的方針,不肯改變主意,口是心非地以“受命朝廷,不敢擅留”謝絕了他們的好意。在這裡再次證明了一個道理——“拋棄百姓的人,百姓也會拋棄他。”

劉裕劉宋王朝的命運,其實在他拋棄北方祖根的同時,就已經確定了。

《晉書》唐·房玄齡

《宋書》(梁)沈約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老衲侃春秋


我覺得從勇武來說,劉邦、劉備應該不是劉裕的對手,劉秀到是可以跟劉裕拼一拼。

劉邦能統一天下,最重要的能力在於會用人會使軟。

一、劉邦會用人。韓信善於帶兵劉邦善於將將。不管是劉邦班底起步的功臣比如蕭何,曹參等,還是後來依附的比如張良、彭越等,還是從項羽陣營反叛過來的比如韓信、英布、陳平等,都能夠進行合理的任用,沒有因為他們的來歷進行猜忌而棄用,所以劉邦帳下人才越來越多,項羽手下越來越少,最終劉邦奪取了天下。

二、劉邦會使軟會逃跑。劉邦性格更多的是個實用主義者,主要是對自身有利的,面子這東西要不要都行。面對實力強勁的對手項羽,會使軟,會逃跑,包括彭城之戰時的逃跑,鴻門宴時的逃跑。另外就是對於自己看錯人,做錯事了也會使軟並改正,包括小看韓信後,再拜大將軍,包括韓信要求封齊王的時候,經張良提醒也能立馬改變,都是劉邦會使軟的能力。

劉邦得天下靠的不是武勇,而是用人和服軟實用主義。

劉秀得天下靠的是勇敢富有謀略、堅韌意志、人格魅力等等,當然最大的原因就像網上說的劉秀是位面之子。

從勇敢富有謀略來說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昆陽之戰就能最大程度的表現出來。在昆陽之戰初,王莽42萬大軍圍攻只有八九千起義軍的昆陽,劉秀說服其它人堅守,自己帥13人突破重圍去尋援兵,並在獲得援兵萬餘後,親自操刀殺向王莽軍,並殺退之。後又組建敢死隊3000人渡水,親自統領繞過王莽軍營正面,迂迴從側後襲擊王莽軍大營,與王莽君激戰中擊斃王莽軍統帥王尋,並與昆陽守軍裡應外合沖垮王莽軍大營,徹底戰勝王莽的42萬大軍,創造了奇蹟。

從堅韌意志來說,更始帝劉玄殺害劉秀哥哥劉縯後的變現可以看出來。在綠林軍起義不斷壯大的過程中,綠林軍選擇了劉玄作為一個名義上的統治者,但是其中劉縯劉秀兄弟威望也很高,因此對於更始帝劉玄以及他所在的一派人員來說除掉劉縯劉秀鞏固更始帝的位置是當務之急,所以更始帝設計殺害了劉縯。而在劉縯被殺後,作為下一個目標的劉秀就表現出了他的堅韌意志。他沒有直接去報仇,沒有去拼命,因為他們兄弟後面還有妻兒還有一幫子人需要他來頂著,所以他去向更始帝認錯了,以更低的姿態獲取活下去的資格,並以此得到了更始帝的信任,從而最後得到了持節巡省河北的機會,由此奠定了奪取天下的基礎。

從人格魅力來說,就更多記載了。雲臺二十八將就是最好的劉秀人格魅力吸引人才的證明,而未殺功臣就是劉秀最好的人品的保證。

劉備沒有統一天下,只得了三分天下,當然靠的也不是武勇,而是情義。

三國志中有三段關於劉備重情義的描述:一是領平原相時,一個叫劉平素的人不甘於劉邦之下,派刺客刺殺劉邦,但最後刺客不忍殺劉備,告訴了劉備。二是諸葛亮請劉備取荊州,但劉備不忍取。三是攜十餘萬眾逃亡當陽,勸劉備宜速行保江陵,但劉備以人為本不忍去。從這三段記載來說,劉備對於情義的看重是比較重的,而且也憑藉著對人情義深厚獲得了大量人員的歸附和幫助,進而成就三分天下。如果從三國演義來說就更加明顯了,桃園三結義,當陽長坂坡摔阿斗,三顧茅廬等等,都在表現劉備對人情義的深厚。

劉裕確實稱得上勇武,並富有謀略,在東晉南北朝時期堪稱第一人。在劉裕從軍於北府兵起步的時候,劉裕履充先鋒,每戰挫敵,不僅作戰勇猛,衝鋒陷陣,且指揮有方,富有謀略,善於以少勝多。

之後就開啟了劉裕勇猛的戰爭軍事生涯,剿滅孫恩起義,平定恆玄叛亂,收復淮北,攻滅南燕,平定盧循,征討劉毅,西滅譙蜀,反擊仇池,盡呑荊楊,北滅後秦,最後稱帝建宋。南宋辛棄疾有句詞形容劉裕的軍事功業,叫做“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可見劉裕軍事生涯的輝煌。

但劉裕擁有很猛的軍事生涯但就是統一不了天下,原因除了當初北魏也是剛剛興起,氣勢正盛以外,主要的還是在於劉裕猛則猛矣,可只有一人。劉裕的這些軍事功業都是劉裕自己去打下來的,而沒有劉邦的漢初三傑,劉秀的雲臺二十八將前幾位這樣的能夠統帥軍隊的人物幫他去打天下,當然東晉南北朝時期軍隊統帥一旦勢力坐大就可能造反或被猜忌的形勢也壓制了劉裕手下統帥才能的出現。


時光之意


主要是我們老劉家當皇帝的太多了,人才輩出。上天看了我們老劉家當皇帝太久了,不能獨佔皇帝位置不下來啊,也要讓其他姓氏也嚐嚐鮮啊,不然這個天下就沒意思了。所以上天沒讓他當真命天子了。嗯,應該是這樣的😁


中國黑協副會長


皆因南渡世家大族太厲害,劉裕要時刻提防自已的後方,無法放手去博,否則消滅外胡收復中原不在話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