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武不亚于刘邦、刘秀和刘备,刘裕为何没能统一全国?

蓝颜刺骨


刘裕,字德舆,小字寄奴。生于公元363年。驾崩于公元422年。公元420年登基,在位2年。终年60岁。

刘裕是当之无愧的两晋南北朝第一牛人。刘裕出身贫寒。完全是是靠自己的能力成为东晋权臣。最终篡位登基。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宋太祖。虽然刘裕出身最低层。但他建立的刘宋是南朝里无论是从国土面积,军事势力。经济水平而言,刘宋无疑是最强大的。但说刘裕有机会统一天下。应该是可能性不大。而之所有没有成就天下,一是刘裕死的太早(成起事有点晚),二是后期有些保守,没有早年的进取心,三就是以刘裕实力还不足以统一天下。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言:“萧相守关成汉业,穆之一死宋班师。赫连拓跋非难取,天意从来未易知。这个说法是很中肯的,如果刘穆之不死,刘裕是可以统一天下的。而刘穆之只是一个符号和代表,实际上是指,刘裕缺乏世家和门阀支持,而那个时代,却恰恰是门阀世家最鼎盛的时候,刘裕一介平民能够占据半壁江山篡位登基已经不易了。刘裕出身和朱元璋一样,都来自社会最底层,朱元璋能够成就天下是因为没有了门阀、朱元璋如果南北朝那个世家门阀时代未必如刘裕。刘邦成就天下是因为新的权贵阶层必定要代替守旧的没落贵族。刘秀就是依靠世家成就天下的,至于刘备他还不如刘裕呢。半壁江山的刘宋短命王朝,而世家门阀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唐末,刘裕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和世家结合。但世家却没有想统一天下。门阀世家制度的固然是刘裕的最大威胁。依靠世家不行,铲除世也不行,这是一个政治矛盾体。但刘裕早死,没有解决这个政治问题,所以刘裕没有统一天下,但必须指出是,南北朝时期。最有机会统一天下的都是北朝,而不是南朝。

刘裕在面对是华夏的百年乱世、胡人遍北方,政权林立,西晋亡国,被迫南迁,但皇帝始终是世家的傀儡,刘裕却能成就一番帝王伟业,足见其能力,才干。在他所处的时代,无疑是第一牛人。但刘裕起家太晚,刘裕36岁的时候在吴郡击败邪教头子孙恩造反才一举成名。刘裕40岁的时候,破卢循。败桓玄。刘裕45岁的时候入朝执掌朝纲。刘裕54岁时候,刘裕的萧何刘穆之病逝,刘裕也就此丧失进取之心,开始筹备篡位登基。57岁的刘裕在位两年就驾崩了。再就是刘裕老来得子,裕肱骨早亡,大业后继乏人。也让刘裕不得不放下统一天下的雄心,刘裕这么做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他驾崩以后,他的辅政大臣居然废了他合法的继承人另立新君、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刘宋王朝根基不问稳。而晚年的刘裕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豪气和雄心,没有那么高的追求了,把一份丰厚的家业和把帝位传给儿子是刘裕晚年唯一要做的事情了。而从现实角度来说,关中已经丢失,文臣刘穆之,武将王镇恶全都过世,没有人了。而且当时南方整体经济实力弱于北方。从各个方面来说,刘裕统一天下机会很渺茫,即便成功了,大概也是一个短命王朝,应该和隋朝差不多。前景较为悲观 。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刘裕是军事天才,杰出的军事家,战无不胜。在他的手里,南朝开启了最强盛的时代。

刘裕没有统一全国,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死的太早。只活了59岁,刚当皇帝每两年,正要准备北伐就挂了。

要不然,刘宋,就是继西晋之后有一个大一统王朝。中国就可以避免长达数百年的南北朝时期。

刘裕,据说是刘邦之弟刘交的22世孙。到底是不是,并不重要。

刘裕小的时候家境贫苦,母亲更因分娩后疾病去世。刘裕他爹就想把他扔掉,同族刘怀敬的母亲伸出援手,养育刘裕,这才活了下来。多可怜。刘裕长大以后,还是在社会底层谋生,打过鱼、种过地、砍过柴、卖过草鞋,卑微的不能再卑微。

就这么混了三十来年,忽然有一天,不知道是受了什么刺激,刘裕决定再也不能这么过了。他要投军,搏一个未来。他先是担任北府军将领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后来转入刘牢之的麾下,担任参军。

当时,东晋已然风雨飘摇。孙恩起义席卷半个东晋。荆州的桓玄也要造司马氏的反。

所谓时势造英雄。36岁刘裕就在这风口浪尖里,横空出世。

自隆安三年(399年)后,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即为后,又派兵南征林邑国,使其全境归附。

刘宋兵威之盛,东汉以后实所罕见。

刘裕消灭后秦以后,原计划东渡黄河,消灭北魏。前锋部队都已出动,突然接到消息,留守后方的刘穆之去世了。刘裕深空后方有变,急忙撤军回江南。就这样错过了一次统一全国的大好时机。

刘裕回到南方,登基称帝。经过两年的休整,永初三年(422年)刘裕计划出征北魏,但是天不遂人愿,还没来得及出兵,就病逝 ,终年59岁。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就以这句词,结束本文吧。


上将嗳福斯


宋武帝刘裕,可以称为当之无愧的南朝第一帝王,甚至是南北朝第一名将。辛弃疾有词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歌颂的就是宋武帝刘裕,他以一介布衣投身从戎,攻灭桓楚、西蜀、后秦、南燕,收复长安、洛阳两大故都,被东晋封爵宋王,最终取代晋朝建立刘宋,可谓使备受欺凌的华夏扬眉吐气了一把。然而宋武帝终于没有统一全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早逝。公元420年篡位,公元422年就病逝了,享年60岁。

另外,在刘裕攻下长安后,当时确实也想继续北伐,但是此时发生一个意外情况,就是他的心腹刘穆之病逝了。刘穆之实际上就是刘裕控制东晋朝局的最得力帮手,他一死,大后方很可能就会乱,刘裕炙手可热的权力将会一夜之间消失。所以权衡利弊之后决定自己带领大军返回南方,而留守北方的儿子刘义真则和将军沈田子等人内讧,最终晋军放弃了长安,而被匈奴赫连勃勃大王捡了便宜。之后就是刘裕代晋和一系列政治改革,已经是无暇北顾了。


林屋公子


很简单咯,因为他遏制士族豪强的势力,所以没有得到士族豪强的支持。要知道两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政治,土地、人口和钱财都在士族豪强手里。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就是因为有士族豪强的支持才当上了皇帝,而这个皇帝的权利也掌握在士族豪强手里,同时也为东晋埋下了灭亡的种子。当时有个皇帝的舅舅,是东晋的皇帝还是刘宋的皇帝忘了,他要去拜访一个大士族,皇帝劝他舅舅别去,可能会自讨没趣,但他舅舅不信,结果去了递了名片,却在门口晒了两个时辰没人理他,后来有人叫他进入了,主人却在卧室接见他,还光着上半身,看都不看他一眼,只叫下人给了他一根小板凳坐。最后还像问犯人一样问他的来历,把这舅子给气的,跑到皇帝哪儿哭着告状。结果皇帝说你活该,我让你别去,你非去,我都惹不起他。所以说,当时士族豪强是非常牛X的。但刘裕是穷苦出生,想让百姓过好日子,同时也不想走东晋的老路,所以他集权中央,抑制士族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废除苛法,亲自听讼,振兴教育,但同时也得罪了士族豪强,所以他不能统一天下。


鹏49219826


刘裕可谓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最卓越的军事统帅之一。刘裕在不到二十年时间里,对内平息战乱,先后平定孙恩、卢循的叛乱,消灭桓玄、刘毅等军事集团;对外致力于北伐,取谯蜀、伐南燕、灭后秦,从一名普通军人成长为名垂青史的军事统帅,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更彻底改变晋朝政权对征服汉地北部的塞外各民族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

刘裕的军事生涯,指挥无数次作战,最大特点是以少胜多,而且作战中常身先士卒,所以能够赢得广大将士尊敬。刘裕北伐是中国战争史上最成功的北伐之一,成就不但远较以前东晋各次北伐高,中国历史上仅次于朱元璋,所以辛弃疾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诗句来形容刘裕北伐时的气势。

未能统一全国的原因的话在于北伐夺回关中地区后便匆匆南归,导致关中地区被夏国占领。南归称帝两年后便去世了,无法再兴北伐大业。

水平有限,欢迎指正。


和H一起看历史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寄奴就是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对刘裕有点深些的印象,还得拜高中课文---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所赐。

公元前202年至公元479年,六七百年间,老刘家像开了外挂似的,居然能四次建国!!!!西汉丶东汉丶蜀汉丶刘宋,两个大一统王朝,两个雄居一方……想不明白。

刘裕系刘邦之弟刘交第二十二世孙,出身寒微,少有大志。他是东晋的守护神,也是终结者(具体内容可上网自行查阅)。一生南征北战,灭国十余,擒天子数个,真正的"倚天屠龙"之高手。

从战力上讲,老刘家四个开国皇帝,刘裕与刘秀属绝顶高手,秒杀刘邦和刘备。问题来了,刘家四天王,为何刘裕知名度最低?他和刘备一样,为何没有统一全国呢?

刘邦和刘秀都建立了大一统王朝,中国历史是无论如何绕不开他们两个。刘备出名是因为有《三国演义》这本名著,没有这本演义,魏晋南北朝才是正统传承,蜀汉只能躲角落里,有几人知道刘备是谁?刘裕名气吃亏就在两方面:一是没有统一全国;二是没有成为后世名著的男一号。

既然不能靠运气成为名著男主角,为何不能凭实力一统天下成为史书男一号呢?这就牵扯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刘裕没有统一全国?

从实力上看,刘裕是有能力一统天下的。奈何命太短,登基三年重病而崩,壮志未酬身先死,这点像后周柴荣。子孙又不争气,"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那为何刘裕生前不自己一统江湖呢?虽然刘裕称帝才三年,但好歹活了五十九周岁,在古代算长寿了。这是因为刘裕替东晋公司打工时,东晋太不给力。这家公司股权分散,王与马,共天下,士族力量威胁皇权,董事长司马氏说了不算。分公司众多,割据一方,听宣不听调,内讧不断。刘裕打工时期,收拾内部割据势力,扳倒谋权篡位野心家就花了大部分精力。期间两次北伐,收复长安和洛阳,成绩很大,南朝版图达到最大。等刘裕自己做了名符其实的南朝董事长,准备集全朝之力,一统天下,最后三年就挂了。都是命啊……

最后说明下,刘备也没有统一全国。老刘家四大天王,刘备的事业做得最小,而且刘备还得了东汉的余荫,好歹汉献帝还认他为宗室。刘裕不敢跟刘邦刘秀比事业,但比刘备还是强很多的。


千年第二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每当读到辛弃疾这首词,我们就不禁想起那金戈铁马的年代。这里头的“寄奴”,就说的是历史上刘宋王朝的创建者刘裕。

刘裕是刘太公后人,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420年—422年在位)。

他一生征战无数,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威名大胜。

在这些战役之中,分别杀了楚国桓玄、南燕慕容超、蜀国谯纵、后秦姚泓等四个皇帝。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登基,灭亡东晋,改国号为宋。在称帝前后又缢杀晋安帝、晋恭帝。这么算来,刘裕共弑杀六位皇帝,也算是创了历史记录了。这是刘裕的政治作为。

那么刘裕的个人素质,在刘邦、刘秀、刘备和刘裕这四人中,是什么水平呢?

例证一:当刘裕还是一个下级军官时,一次外出执行巡逻任务,突遇敌贼众数千。军力如此悬殊,他却丝毫不惧,带着身边十几个人就冲上前。很快,从人皆战死,敌贼众一窝蜂上前,想斩杀他。他手执长矛一跃而起,大叫冲杀,数千贼众吓得一哄而走。("见裕独驱数千人,咸共叹息。"《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一》)这那是凡人,简直就是一位天神!

司马光是一个治学非常严谨的历史学家,在正史中记载此事,可信度应该是很高的。由此可见,刘裕是一位世间罕见的猛将。

例证二:刘裕请求伐燕,上书朝廷后,遭到上下一致反对,但刘裕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力排众议。

大军坐船由淮河入泗水,刘裕命把船只、辎重留在这里,大军改走陆路,步行到琅邪,沿路要冲之处,都筑城留兵防守,以防南燕军的袭击。孤军深入,何等危险!刘裕的行动简直完全违背了军事常识!敌人可以扼守大岘,以逸待劳;也可以坚壁清野,使晋军求战不得,又征发不到粮食,那时他的北征大军势必陷入绝境。

但涉险过了大岘后,不见燕兵,他松了口气说:“兵已过险,人人有决一死战之心;禾苗满野,无需顾虑缺粮。敌人已经在我的掌握之中了。”

接着又总结道:“慕容超心贪,既想掳获,又爱惜禾苗,以为我孤军深入,不能持久,绝不会守险,也不会清野。我敢为诸君担保,不会有什么危险。”

果然不出所料,慕容超采用了军师公孙五楼的献策中,最下等的“纵贼入岘,出城逆战”的战法,他认为晋军远来疲乏,到了此时的平原地带,他用骑兵一冲,就可以轻松取胜。他的决策与刘裕预想的情况完全吻合,仗还没打,晋军的胜局已经定了。

两军一开战,刘裕用四千辆车子,分成左右两翼,徐徐推进。慕容超的铁骑碍着车辆,无从发挥横冲直撞的优势。

乘燕军悉数出战的机会,刘裕就命胡藩等带一支兵,绕出燕军之后,直取临朐, 临朐守兵不多,又没有防备,被晋军一鼓攻克。慕容超大惊,逃出临朐, 这么一来,军心动摇,刘裕趁势猛攻,大破燕军,斩段晖等十多个大将。

此处体现出刘裕有“知彼知己,”“料敌如神”的军事素养,可称为一个合格的军事家。

但这么一个勇猛智谋的刘裕,为何没能完成统一大业呢?过去传统的说法是天不佑人。因为他当皇帝时已经五十七岁了,刚坐两年龙椅就去世了,所以才没能完成自己的宏远。

事情真是这样的吗?其实这都是世人的一般理解。刘裕没当皇帝时就开始进行统一的征战(虽然当时是为东晋朝廷打工),但说实话统一全国和他当皇帝没有直接关系。

其实细抠起来,还是因为眼光问题。刘裕是一个优秀将领,军事家,但他不是一个战略家!他没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证据一:虽然刘裕是取代了晋恭帝而称帝,但他把老根放在南京,就是选择性错误,因为南朝时期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不是那么好消除的。

两晋南北朝时,士族和庶族有严格的区别,而且在南朝时特别严重。西晋的占田制使得豪门取得经济特权,遂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典型门阀制度,这种制度在东晋时期达到鼎盛。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就能充分说明问题。

例一:刘宋有个徐爰,熟悉朝章国故,文帝命将出师,常派他到军前传达机宜。文帝要提高他的社会地位,命王球和殷景仁多相往来。王球出身于门第最高的琅邪临沂王氏,他拒绝和徐爰往来,说:“士庶区别,国之章也,臣不敢奉诏!”文帝碰了这个钉子,非但不能强迫他,而且还要自己承认不对。

例二:刘宋时中书舍人秋当、周赳去访问同事张敷。周赳怕他不肯接待,说还是不去的好。秋当却很有信心,说:“我们都是员外郎了,如何不能同坐。”两人到了张家,刚刚坐定,张敷便命左右把自己的坐床移得离客人远些。秋、周二人无可奈何,只得灰溜溜地告辞而去。

而刘裕的出生呢?他虽然是刘氏后人,但已经过了多少代,早已时过境迁了。刘裕出生时家境贫苦,母亲因分娩后疾病去世。父亲刘翘无力请乳母给刘裕哺乳,一度打算抛弃他。刘裕长大后,因家境过于贫寒,落魄到靠砍柴、种地、打渔和卖草鞋为生,有时为补济家用而去赌博樗蒲。由于一向贫穷,遭乡里贱视,当时的人多不能赏识他。

就这么一个土包子,比刘邦的出身还要低微之人,居然能当上皇帝,他在那些门阀眼中的形象可想而知。所以,他当权后虽然努力加强皇权,但南朝世家大族在社会上经济上的优越地位未变,占有广大田庄山泽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大量依附人口,实际军政实权虽然有所削弱,但依然是一个庞大的帮派实力体系。所以,他要想完成北伐,统一全国,没有他们的支持,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

证据二:这也是最重要的证据

公元417年冬天,第二次北伐成功,灭掉后秦的刘裕,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长安城。他想在此稍作休整,经略关中,不料,传来了南京留守刘穆之病死的消息。刘穆之对于他的关系如同刘备和诸葛亮。当时一听他的去世,马上想到南京恐怕不稳。

刘裕遂留其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以及王修、王镇恶、沈田子等文武共守长安,自己统军南归。从刘裕此举可以看出,在他的心里,南京比长安重要多了。要不然也不会留下幼儿在长安镇守,自己亲自引兵东归。

在刘裕南归不久后,西夏的赫连勃勃派军南断青泥,东扼潼关,率大军进攻长安。至此,刘裕的为他人作嫁衣裳,北伐的成果尽归赫连勃勃之手。这是刘裕此生中最重大的一次失误。

关中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以后,经历了三国争锋,又经历了“八王之乱”,此时已是“五胡乱华”时期,中国进入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北方的汉民族遭受了空前的摧残和蹂躏,这时的老百姓多么希望大汉的后人来做统治者呀!

当刘裕东归的消息传出后,关中父老到军门流涕请愿,希望他不要走。他们说:“残民受不到大晋教化,到现在已有一百年(公元316年,晋愍帝长安陷落),才能重新看到上国衣冠,人人互相庆贺。想不到明公会丢下我们回去。长安十陵是公家坟墓,咸阳宫殿是公家府第,明公为什么要到别处去呢?”(《宋书》卷六十一)

从关中父老这些话中,表露的心迹坦白无疑,虽然他还没有称帝,但在老百姓心中已经把他看作是真正能继承汉高祖、汉武帝衣钵的人物了。这是多么深厚的群众基础!

刘裕听了这一席话,内心很感动。但他却毅然决然的执行了既定的方针,不肯改变主意,口是心非地以“受命朝廷,不敢擅留”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在这里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抛弃百姓的人,百姓也会抛弃他。”

刘裕刘宋王朝的命运,其实在他抛弃北方祖根的同时,就已经确定了。

《晋书》唐·房玄龄

《宋书》(梁)沈约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


我觉得从勇武来说,刘邦、刘备应该不是刘裕的对手,刘秀到是可以跟刘裕拼一拼。

刘邦能统一天下,最重要的能力在于会用人会使软。

一、刘邦会用人。韩信善于带兵刘邦善于将将。不管是刘邦班底起步的功臣比如萧何,曹参等,还是后来依附的比如张良、彭越等,还是从项羽阵营反叛过来的比如韩信、英布、陈平等,都能够进行合理的任用,没有因为他们的来历进行猜忌而弃用,所以刘邦帐下人才越来越多,项羽手下越来越少,最终刘邦夺取了天下。

二、刘邦会使软会逃跑。刘邦性格更多的是个实用主义者,主要是对自身有利的,面子这东西要不要都行。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项羽,会使软,会逃跑,包括彭城之战时的逃跑,鸿门宴时的逃跑。另外就是对于自己看错人,做错事了也会使软并改正,包括小看韩信后,再拜大将军,包括韩信要求封齐王的时候,经张良提醒也能立马改变,都是刘邦会使软的能力。

刘邦得天下靠的不是武勇,而是用人和服软实用主义。

刘秀得天下靠的是勇敢富有谋略、坚韧意志、人格魅力等等,当然最大的原因就像网上说的刘秀是位面之子。

从勇敢富有谋略来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昆阳之战就能最大程度的表现出来。在昆阳之战初,王莽42万大军围攻只有八九千起义军的昆阳,刘秀说服其它人坚守,自己帅13人突破重围去寻援兵,并在获得援兵万余后,亲自操刀杀向王莽军,并杀退之。后又组建敢死队3000人渡水,亲自统领绕过王莽军营正面,迂回从侧后袭击王莽军大营,与王莽君激战中击毙王莽军统帅王寻,并与昆阳守军里应外合冲垮王莽军大营,彻底战胜王莽的42万大军,创造了奇迹。

从坚韧意志来说,更始帝刘玄杀害刘秀哥哥刘縯后的变现可以看出来。在绿林军起义不断壮大的过程中,绿林军选择了刘玄作为一个名义上的统治者,但是其中刘縯刘秀兄弟威望也很高,因此对于更始帝刘玄以及他所在的一派人员来说除掉刘縯刘秀巩固更始帝的位置是当务之急,所以更始帝设计杀害了刘縯。而在刘縯被杀后,作为下一个目标的刘秀就表现出了他的坚韧意志。他没有直接去报仇,没有去拼命,因为他们兄弟后面还有妻儿还有一帮子人需要他来顶着,所以他去向更始帝认错了,以更低的姿态获取活下去的资格,并以此得到了更始帝的信任,从而最后得到了持节巡省河北的机会,由此奠定了夺取天下的基础。

从人格魅力来说,就更多记载了。云台二十八将就是最好的刘秀人格魅力吸引人才的证明,而未杀功臣就是刘秀最好的人品的保证。

刘备没有统一天下,只得了三分天下,当然靠的也不是武勇,而是情义。

三国志中有三段关于刘备重情义的描述:一是领平原相时,一个叫刘平素的人不甘于刘邦之下,派刺客刺杀刘邦,但最后刺客不忍杀刘备,告诉了刘备。二是诸葛亮请刘备取荆州,但刘备不忍取。三是携十余万众逃亡当阳,劝刘备宜速行保江陵,但刘备以人为本不忍去。从这三段记载来说,刘备对于情义的看重是比较重的,而且也凭借着对人情义深厚获得了大量人员的归附和帮助,进而成就三分天下。如果从三国演义来说就更加明显了,桃园三结义,当阳长坂坡摔阿斗,三顾茅庐等等,都在表现刘备对人情义的深厚。

刘裕确实称得上勇武,并富有谋略,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堪称第一人。在刘裕从军于北府兵起步的时候,刘裕履充先锋,每战挫敌,不仅作战勇猛,冲锋陷阵,且指挥有方,富有谋略,善于以少胜多。

之后就开启了刘裕勇猛的战争军事生涯,剿灭孙恩起义,平定恒玄叛乱,收复淮北,攻灭南燕,平定卢循,征讨刘毅,西灭谯蜀,反击仇池,尽呑荆杨,北灭后秦,最后称帝建宋。南宋辛弃疾有句词形容刘裕的军事功业,叫做“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见刘裕军事生涯的辉煌。

但刘裕拥有很猛的军事生涯但就是统一不了天下,原因除了当初北魏也是刚刚兴起,气势正盛以外,主要的还是在于刘裕猛则猛矣,可只有一人。刘裕的这些军事功业都是刘裕自己去打下来的,而没有刘邦的汉初三杰,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前几位这样的能够统帅军队的人物帮他去打天下,当然东晋南北朝时期军队统帅一旦势力坐大就可能造反或被猜忌的形势也压制了刘裕手下统帅才能的出现。


时光之意


主要是我们老刘家当皇帝的太多了,人才辈出。上天看了我们老刘家当皇帝太久了,不能独占皇帝位置不下来啊,也要让其他姓氏也尝尝鲜啊,不然这个天下就没意思了。所以上天没让他当真命天子了。嗯,应该是这样的😁


中国黑协副会长


皆因南渡世家大族太厉害,刘裕要时刻提防自已的后方,无法放手去博,否则消灭外胡收复中原不在话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