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是如何把李陵一步步逼上絕路的?

林丹智慧


李陵5000步兵對陣110000騎兵,能戰8日,輾轉千里,打出1比3的戰損比,不愧名將的稱謂!

李廣之孫,李當戶遺腹子,李敢之侄李陵5000步兵疾馳30日遭到匈奴30000騎兵伏擊首日,擊殺匈奴3000餘人;後匈奴騎兵增至11萬,李陵見匈奴勢大,且戰且退,騎郎將戰報傳至長安後,漢武帝竟未派出一個援兵。經過八晝夜激戰,矢盡糧絕,刀卷劍斷,拆車副與敵廝殺,至此擊殺匈奴一萬餘人,陵部剩餘2000人。突圍前夜,以鼓為號,但得迴歸者已報天子。然鼓溼不響,陵與一裨將共帶20餘人突圍,遭千餘人匈奴追擊,裨將死,其無顏見天子,投降匈奴,約400餘人逃回。李陵突圍之地,據漢朝邊境僅百餘里。步兵打騎兵,只有劣勢,勝不能追,蠅頭小利,敗則全軍覆沒。李陵全軍覆沒,投降,但是他打出步兵對陣22倍騎兵的經典戰例,軍事才能足以冠絕其時。李陵步兵深入匈奴腹地,原本後有路博德援兵,卻與公孫熬匯合,責任在漢武帝。首次戰報至長安,漢武帝就應該派出大量哨騎作為援軍的耳目,接應李陵,但漢武帝沒有。漢武帝一生窮兵黷武,寵幸外戚,別的將領只是配角,死不足惜,這才是李陵戰敗的根本原因。可惜的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大漢民不聊生,匈奴人雖然失去了很多地盤,卻未傷根本,全殲李廣利七萬精銳,照樣佔有軍事優勢。


YS143800016


李陵的悲劇,首先是自己造成的。

他在荊楚招募勇士,組建一支鐵血兵團後,向漢武帝主動請纓,要求率領這支兵團,師出蘭于山,打擊匈奴。漢武帝起初並沒有同意,因為當時戰局不利,軍隊中的馬匹已經全部調撥給了李廣利、路博德等軍隊,李陵想要出戰,朝廷無法提供戰馬。漢武帝不想讓李陵冒險,而是讓他負責李廣利兵團的後勤補給。

不料,李陵卻口出狂言:“我不需要騎兵,我願以少擊眾,以五千步兵,踏平單于王庭。”五千步兵踏平單于王庭,這個牛皮吹大了。匈奴地處荒漠地帶,地域遼闊,作戰距離動輒上千裡,即便是騎兵也人疲馬困,何況是靠雙腳走路呢?李陵的一番大活,是他一系列悲劇的開始。

牛皮最終吹破了。李陵兵團幾乎全軍覆沒,其原因細細推究起來,還是在於李陵過於自信。如果不是李陵誇下海口,漢武帝也不會輕易讓他深入匈奴。

勝敗乃兵家常事。如果只是戰敗,也不會讓漢武帝雷霆大怒,關鍵是別人都死了,可是主將李陵卻還活著,而且還投降了匈奴。剛開始時,漢武帝還是比較自責,悔當初沒有給李陵提供援兵,以致其孤軍深入並最後覆敗。他仍然十分愛惜李陵的軍事才能,希望能把他從匈奴人手中救回來。

一年多後,他命令公孫敖率騎兵深入匈奴,目標是為了解救李陵。可惜他所任非人,公孫敖並沒有什麼軍事才幹,深入匈奴,無功而返。為了推卸責任,他誣陷李陵變節投降後,教給匈奴人攻守的戰法,導致他出師無功。

公孫敖這一席話,令暴戾的漢武帝勃然大怒,下令族誅李陵的全家,包括他的母親、弟弟、妻子、兒女,一律斬首示眾。李氏家族,為漢家奮鬥數十年,卻成為那個時代的悲劇家族。在此之前,李廣自殺,李敢被霍去病所殺,李陵家人被誅殺後,李敢的兒子李禹被人誣告企圖叛逃匈奴,也被捕殺。

遠在匈奴的李陵得知這個噩耗時,當場暈死過去,從此他心念俱灰。

過了不久,中國的使節到達匈奴,李陵滿腔悲憤地對使節說:“我身為漢朝將軍,率五千步兵,橫行匈奴,只是因為沒有援軍,以致於落敗,我有做什麼對不起中國的事,以致於皇帝要誅殺我的家人?”

使節對李陵說:“只因為公孫敖將軍稱少卿(李陵的字)教授匈奴人防備漢軍的戰法。”

李陵悲愴地說:“教匈奴人兵法的是李緒,不是我!”

李緒原本是漢帝國的塞外都尉,後來戰敗投降匈奴。李陵將一腔悲憤,發洩到李緒身上,派人刺殺李緒。匈奴的太后(大閼氏)極為震怒,要殺死李陵,但是單于非常愛惜李陵的才華,把他藏起來。直到大閼氏去世後,單于把李陵接回來,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並封為“右校王”。

漢武帝去世後,漢室輔佐大臣霍光與上官桀,同李陵是舊日的好友。他們派任立政等人,前往匈奴見李陵,勸他歸國。李陵搖搖頭說:“回中國很容易,但大丈夫不能再次受辱了。”

最後,李陵老死在異國他鄉。


君山話史


李陵是怎麼被一步步地逼上絕路,這話還要從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說起。

在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走後,漢朝似乎沒什麼名將了,為此,漢武大帝決定再從外戚身上尋找目標,打造一個類似於霍去病的名將來。

而他挑中的這個人,就是李廣利。

李廣利是李夫人的長兄,李夫人早逝,漢武帝因為疼愛李夫人,特別提拔李廣利。漢武帝希望李廣利能夠像衛青霍去病那樣橫掃匈奴,替他爭氣。

於是,就在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前往天山附近掃蕩匈奴右賢王。同時,他又召來李陵,叫李陵替李廣利運輸輜重。

想當年,衛青出擊匈奴時,李廣就是被衛青安排運輸輜重,搞得李廣極為不爽,故意失期,最後自殺了結。

在漢朝,幾乎沒有什麼將軍願意運輸輜重,因為這個工作繁重,沒機會殺敵立功。所以在他們看來,這個工作就是替人做嫁衣裳。

李陵當然也不想做李廣利的嫁衣裳。

李陵對漢武大帝說:他願意率領屬下的荊楚勇士,單獨成軍,作為偏師,分散匈奴兵力。

漢武大帝當然知道李陵不願替李廣利打後衛,對李陵說道:我已經沒騎兵調拔給你了。

哪知李陵牛氣沖天,昂頭便說:臣不要騎兵,只要屬下的五千勇士出征,我一定要踏平匈奴單于王庭!

五千步兵就想踏入單于王庭,這牛吹得有點大,但是漢武帝喜歡。他為有李陵這樣不怕死敢出頭的將領感到高興,為此,他特別派了一個老將軍半路上接應李陵。

這個老將軍叫路博德。

路博德曾經率軍掃蕩過嶺南,被封為伏波將軍。李陵都不願當李廣利的後援,他怎麼就願意當李陵的後援呢?

為此,路博德給漢武帝上書,說匈奴現在兵強馬壯,不宜交戰,待明年春天,我與李陵再各率領五千騎兵,分路出擊匈奴。

哪知漢武帝一聽,當即震怒。

他以為李陵怕死不敢上戰場了,然後讓路博德上書說情的。如果是這樣,那就是犯了欺君之罪了。

為此,他特別給路博德下詔,叫他走河西堵截;又給李陵下詔,叫李陵走東浚稽山以南,龍勒水以上,去那裡觀察尋找匈奴。如果沒有發現匈奴,就沿著當年浞野侯趙破奴走過的路,抵達受降城,在那裡休整,派騎兵回來報告。

漢武帝還在詔書最後加了一句,你到底跟路博德說了什麼,向我寫出書面報告。

令李陵孤軍深入敵後,漢武帝這是要逼李陵陷入絕地了。

此為一逼。

李陵領命出兵,五千步兵一路暢通無阻,抵達浚稽山紮營。沒料,就在這個時候李陵遇上了匈奴單于的主力部隊。

先是匈奴三萬人圍攻李陵,李陵殺對方數千人,對方震驚,又召集八萬來我圍攻,再殺敵軍三千。匈奴也是被逼急了眼,一天連續多次出戰,李陵軍又殺對多兩千兵,搞得匈奴極為沮喪,準備撤軍了。

可這在這時候,李陵軍出了個內奸,將內情全部告訴匈奴,本來即將撤退的匈奴再次圍攻李陵。

此時,李陵軍還有三千人,但武器已盡,且無援兵,於是命令全軍做好投降準備。

當時李陵距離漢朝的邊塞,僅只有一百餘里,邊塞將士都知道李陵戰敗,竟無一支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有可能是漢武帝故意不接應的,因為他不希望李陵回來,而是希望他戰死。

為什麼漢武帝不希望李陵回來呢?因為漢武帝派出的李廣利那支部隊,數萬人出兵,還有那麼多接應,李廣利跟匈奴作戰不利,成績微小。

而李陵僅憑五千步兵就立了大功,如果李陵回來,那就是打漢武帝的臉了。

李陵必須死了,漢武帝才能挽回臉面。

這是再逼李陵入絕地。

但可惜的是李陵沒有如他意戰死,而是投降了。

一年後,漢武帝后悔,自覺李陵戰敗,跟他不派兵支援有莫大的關係。

於是,漢武帝派公孫敖率軍深入匈奴,希望能接回李陵。可是公孫敖無功而返,回來卻說,漢軍遇阻不前,是因為李陵替匈奴訓練兵馬所致。

漢武帝以為李陵真降了,當即又震,將李陵全家全部殺害。

這是第三次逼迫李陵,李陵面對家破人亡,已經無法歸漢。

昭帝時期,霍光主政,派人深入匈奴接回李陵,但是李陵再次拒絕歸漢,最後死在了匈奴之地。

一世英雄,就此淹沒,令人唏噓!


月望看歷史


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李陵被逼得有家不能回,不能怪漢朝對李陵不義,也不能怪李陵對漢朝不忠,只能怪戰爭太殘酷了。

首先,李陵受漢武帝的器重而率步兵五千出征匈奴,結果不幸遇到了匈奴單于的主力,說實話了,李陵在這場持續的以寡敵眾的戰爭中表現得已經很好了,但是他的確投降了啊。兩國交戰時期向敵國投降,這是賣國求榮啊,漢武帝因損失大將而震怒是可以理解的。並且,在步樂自殺、司馬遷受腐刑之後,漢武帝也冷靜了下來,他覺得李陵投降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沒有援軍。所以漢武帝“遣使勞賜陵餘軍得脫者”,甚至還“遣因杅將軍公孫敖將兵深入匈奴迎陵”。也就是漢武帝賞賜了李陵部下的倖存者,還派公孫敖率兵深入匈奴迎接李陵,漢武帝這麼做不能說不義吧

但是公孫敖回來撒了個謊,說李陵給匈奴練兵呢,這才導致漢武帝下令殺了李陵全族。但是也不能說漢武帝錯了,畢竟李陵身在萬里之外,漢武帝是真誠地、專門派兵過去救他,武帝唯一的、可靠地信息來源就是公孫敖。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漢武帝難道還要善待賣國賊的家人嗎,這豈不是鼓勵漢朝大將投降?所以,漢武帝沒做錯。

其次,李陵也沒錯啊,《漢書》中記載了他與匈奴的可歌可泣的最後一戰,他確實是盡力了。歷史上對李陵是真降還是假降一直有爭議,但是從他勸說蘇武投降一事中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不想投降的,但是全族已經被滅了,他真的是無家可歸了。漢昭帝即位之後,李陵的故交霍光派人去接李陵並且保證他的富貴,李陵只能大哭,說“

吾已胡服矣……丈夫不能再辱”,他不想投降,但是已經沒有歸路。

最後用李陵告別蘇武時的歌謠來結尾吧:

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國史通論


這是歷史上著名的一起因重重誤會導致的悲劇。

漢武帝對李陵十分欣賞,他原本以為李陵會死戰到底,沒想到李陵竟然會投降,因此得知李陵投降後震怒。替李陵說話的司馬遷也慘遭宮刑。


但隨著漢武帝對李陵此戰的具體情況不斷了解之後,才知道李陵真的盡力了,同時他也感到自責,是他的安排不周導致了李陵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於是漢武帝便派人對倖存的李陵餘部進行賞賜。又派遣老將公孫敖去把李陵接回來。公孫敖沒能見到李陵,卻為悲劇埋下了伏筆。他聽說李陵在為匈奴練兵,以為李陵已經鐵了心投降匈奴,故而不見他。回去報告漢武帝后,漢武帝再次震怒,將李家滅門。原本計劃假意投降等待時機有所作為的李陵聽說聞知此信心如死灰,真的投降了匈奴。

誤會是怎麼解開的呢?之後有一次他見到漢朝來的使者,便質問使者為何朝廷要殺他全家。使者回答後謎團這才解開,原來公孫敖把另一個降將李緒的名字錯聽成了李陵。悲憤的李陵後來刺殺了李緒,但於事無補了。


李陵被封為右校王后,管轄堅昆地區。堅昆正是黠戛斯的古稱。 唐朝時,一個由黠戛斯酋長率領使團訪問長安,號稱是李陵的後代,來與唐皇認親,被李世民欣然接受。


攸揚拾羽


這個要從兩個方面考慮,第一,漢武帝本身分兩個階段,前半生英明神武,後期疑神疑鬼,昏聵不堪!第二,歷史是誰寫的?

不可否認,漢武帝前半生創造的輝煌成果,一直影響到現在,但是執政後半期因為他的原因直接導致衛太子和其母親的死亡,幾經周折衛太子的孫子劉病已登基了(這期間有涉及霍光和霍去病衛青的私人關係),劉病已是個好皇帝,接手後勵精圖治,但是,他的史官會不由自主的為衛太子喊冤,但是又不能埋沒漢武帝的前半生的業績,所以史官在寫漢武帝的時候就把漢武帝人生分成兩部分,大書特書前半生的業績,但是也不放過甚至有些放大他的錯誤,比如李凌的事,很可能就是史官在袒護李廣的後代李凌,說漢武帝任用李廣利是昏聵之舉,這樣說也可以證明衛太子也是喊冤受屈的!也是為了討好劉病已這個皇帝!個人所見,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空山明澗


話說,其實漢武帝對待李陵的看法以及他對整個事件的處理最直觀最相似的對比就是希特勒對待第六集團軍的司令保盧斯,我們完全可以從希特勒的一系列行為來分析漢武帝當時的心態。希特勒授予保盧斯元帥軍銜就是希望這貨能用自殺來捍衛德國軍隊的榮譽,結果沒成想他居然舉手投降了!而後希特勒憤怒的說過“整個第六集團軍三十萬將士的榮譽就被保盧斯一個人玷汙了”!我們知道德國有著濃厚的軍國主義傳統,而漢朝也是個古典軍國主義國家!政治上漢承秦制全社會普遍對軍功有著強烈渴望,同時漢朝的建立者們卻大都是地地道道的楚人,雖說劉邦不太有“軍人榮譽”(總是在戰敗後逃命),但並不意味著他不認同這種價值觀,不鼓勵這種價值觀。從春秋以來,楚國將領戰敗後自裁的比比皆是,城濮之戰三個主將一個子玉自刎而死,一個鬥勃上吊自殺(然而太胖了墜斷了白綾),另一個是等給這兩個收屍之後再死,鄢陵之戰後公子側自殺而死,柏舉之戰中沈尹戍自刎而亡,再到離漢朝很近的項燕、項羽這對爺孫……可以說,楚國軍人們這種敗軍者死的光榮傳統產生的巨大影響力,極大程度上導致了東亞文化圈的軍隊普遍的對俘虜和失敗者的蔑視!我們可以想象李陵在奮戰的時候,漢朝的宣傳機器會在以多大的馬力來宣傳這些“光輝事蹟”,所以當他失敗的時候,這個“國家英雄”和“陛下的好戰士”的唯一出路就是用死來把頭上的光環來畫圓!因為這已經不是他一個人的光環了……結果他投降了,不但讓這個宣傳成了笑話,而且把漢武帝的老臉打的啪啪響。以漢武帝的脾氣外加當時的社會輿論,他能有好下場嗎?而對於李陵來講終身不再歸漢可能也是這個原因,誰能忍受英雄變成丑角的落差?同樣的,二戰結束後,德國人對保盧斯及其子女一直很不待見,他晚年竊居東德,過得很是悽慘!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愚見,大家看看就好啊!


用戶69907713216


李陵(公元前134年-前74年),字少卿,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人。西漢名將,李廣之孫。初為西漢將領,善騎射,愛士卒,頗得美名。天漢二年(前99年),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戰於浚稽山,後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但李陵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同情。史學家司馬遷就是由於幫助李陵在漢武帝面前進行辯解,而遭到了宮刑。有認說,李陵的投降,是漢武帝一手造成的,那麼漢武帝是如何把李陵一步步逼上絕路的呢?

一、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李廣利率三萬騎兵出酒泉進軍天山地區,打擊匈奴右賢王部。李陵部本是作為李廣利部的後勤部隊使用“召陵,欲使為貳師將輜重。”但李陵由於曾率八百騎兵深入匈奴勢力地區兩千裡偵查地形,頗有當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的風範,對自己的軍事才能過分的相信。上書稱“無所事騎,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漢武帝好大喜功,在這位年輕將軍身上又看到了霍去病的影子。“上壯而許之”。於是重新調整戰略部署,李陵部作為戰略佯動部隊“自當一隊,到蘭幹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漢武帝本想讓強弩都尉路博德與李陵配合並提供騎兵支援,但路博德配合這個後起之秀心有不甘,“博德故伏波將軍,亦羞為陵後距,奏言:‘方秋匈奴馬肥,未可與戰,臣願留陵至春,俱將酒泉、張掖騎各五千人並擊東西浚稽,可必禽也。’”秋草茂生,正是膘肥馬壯之時,李凌部在機動性上大打折扣,路博德認為,來年春天各項準備充分之時行動取勝希望更大些。而這個建議一到漢武帝手中就有了不同的解讀。“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書。”漢武帝懷疑其李陵了,認為是李陵後悔自己說大話,故意讓路博德上書好取消預定計劃。李陵就這樣失去了騎兵支援,帶上自己的五千步兵在茫茫草原上獨立作戰。而此時前線形勢大變,匈奴單于的主力正與李陵部相遇。李陵的戰術運用還是正確的,一戰5000步兵vs30000騎兵,“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二戰5000步兵vs80000騎兵,斬首三千餘級。三戰:4000餘步兵vs75000左右騎兵,“殺數千人,因發連弩射單于,單于下走。”四戰:3000步兵vs近70000騎兵,李凌的部隊已彈盡糧絕,整支部隊被壓縮在山谷中。李陵本人率十餘人奮力拼殺,力戰被俘。大呼“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部將韓延年戰死。按照計劃,李陵本來就是當誘餌,引誘匈奴主力出戰的,而且李陵做的很好,但是主將路博德卻沒有派軍出擊,也沒有去救李陵,這支轉戰幾千裡的軍隊在祖國的門口倒下了。蹊蹺的是,漢武帝沒有治路博德的罪。

二、李陵投降後,漢武帝迫於壓力打算接回李陵,但是漢武帝安排去接李陵的人卻是李陵的生死大敵,一個是李廣利,一個是路博德,還有一個是公孫傲,公孫傲當時是依附於李廣利的。果然,公孫傲回來道“我軍曾經捕到一名俘虜,據該俘虜說,李陵在匈奴成為單于最得力的左膀右臂,教給單于兵法,準備侵略我朝,因此無法接他回來”,後來證明其實那是投降匈奴的邊將李緒。大家看看也會明白的,漢武帝只是逢場作戲,做給將士們看,表示我漢武帝並不是一個絕情的皇帝,就算李陵投降匈奴,我也給了他機會想接他回來,只是李陵不知道珍惜!

三、漢武帝聽了公孫敖的指控之後,勃然大怒,在沒有做任何調查的情況下,就將李陵一家滅門,李陵的母親、妻子、子女和兄弟盡皆伏誅。李家原本世代忠良,卻落了個“隴西士大夫以李氏為愧”的結局。家破人亡,身敗名裂,李陵的最後一點退路,也被斷絕得乾乾淨淨了。

漢昭帝即位後,輔政大臣霍光和上官桀以前都是李陵的好朋友,遂派李陵的故人任立政出使匈奴,勸說李陵迴歸。李陵回答“丈夫不能再辱。”當蘇武歷經劫難,最終得以回國時,李陵置酒相送,一番唱詞卻將他內心的矛盾展露無遺:“走過萬里行程啊穿過了沙漠,為君王帶兵啊奮戰匈奴。歸路斷絕啊刀箭毀壞,兵士們全部死亡啊我的名聲已敗壞。老母已死,雖想報恩何處歸!”他不是不想歸,實在是無家可歸!


孔雀石55


李陵是李廣的孫子 當時漢武帝已經是老年了 有點任性 一開始李陵打小勝 再加上李陵年輕氣盛 說要再升一把 被匈奴制服 一開始假投降 再找機會打贏他們 但漢武帝認為他不具備李廣的性格 應該戰死疆場 所以漢武帝認為他就算將功抵罪 也不能輕饒他


mirclemagic


李陵是被俘,不是投降。我是這樣認為的,主要從他後來的表現推測。但是歷史真相如何?已經無從分辨了。結果就是李陵滿門抄斬,隻身異域。眼看蘇武歸漢,而自己只能借酒問蒼天。有力無出使,有恨無出張,有苦無人說[流淚][流淚][流淚][流淚]嗚呼哀哉,怎一個悲字了得

李陵是最被低估的一位將領,是遭遇最悲哀的一位將領,同時也是死最窩囊的一名將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