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1941年7月份的德国来说,基辅和莫斯科哪个更重要一些?希特勒为什么选择先打基辅?

德国东线战场总指挥


尽管德军在基辅成功消灭了七十余万苏军,但这仍然只能算是战术上的胜利,德军可谓是赢了战术而输了战略。诚然莫斯科与基辅都是苏联极其重要的城市,但

在战略地位上莫斯科却要高于基辅。

▲“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攻势图

莫斯科既是苏联的首都,又是苏联抵抗德军入侵的心脏,一旦莫斯科被攻破,这将会极大动摇苏联人的信心和士气,尤其在这种持续溃败的态势下。另外,首都的陷落也会导致苏联内部投降势力的抬头,难免会有人假借和平的名义成立伪政权,进而造成苏联内部的分裂。首都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不言而喻,而这也是斯大林为何在莫斯科战役期间坚持留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丢了其他地方,苏联还有翻盘的机会,但如果把首都丢了,那谁也不敢保证局势会演变成什么样!

▲希特勒与德军将领在制定作战计划

基辅代表着苏联的粮食、矿产以及重工业,同时他也关系着高加索油田的安全与否。基辅相当于苏联的“补给站”,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着苏联的战争潜力,只要这一地区还掌握在苏联人手中,他们就有源源不断的资源将战争进行下去。德国人占领基辅后,可以极大地削弱苏军的实力,使苏联人的反抗无法维系,从而逼迫苏联低头。但这种构想也只有在苏联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英美等盟国的支援完全可以弥补丢失基辅的损失,而事实也恰恰如此:二战期间,仅美国就向苏联支援了1642万吨的军事援助。

▲二战美国对苏援助情况

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根本目标是乌克兰的粮食以及高加索的石油,那么他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彻底击败苏联。尽管苏军在开战之初兵败如山倒,但苏联的战争潜力要远超德国,再加上庞大的国土面积,这就使得德军很难在短时间内征服整个苏联。然而德军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他们可以利用“闪电战”,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彻底击垮苏军,当然这本就是一个很冒险的行为。总之,苏德战争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快速彻底地击垮苏联,击垮了苏联,基辅也就唾手可得了。

▲德军士兵

希特勒先打基辅除为了石油和粮食外,还有就是为了消除苏军对中央集团军群右翼的威胁,但希特勒的这种担心却没有太大必要。就当时的态势而言,苏军根本无力进攻中路德军,甚至还要防备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退一步讲,即便苏军有这样的企图,面前的南方集团军群也会让他有所顾虑。

▲基辅战役局势图

既然进攻苏联本就是一个十分冒险的行动,那么为何不更冒险一些呢?趁莫斯科苏军防线未稳之际,倾尽全力攻占莫斯科,这样既可以打击(甚至击垮)苏联人的士气,又可以在冬季到来之前暂时结束战斗。“巴巴罗萨”计划的最初构想也正是如此,但随着中央集团军群的掉头南下,德军在战略上就已经输了!

总之,基辅会战,希特勒赢了战术却输了战略!


关注历史文斋,看更多精彩历史故事!


历史文斋


无论是莫斯科还是基辅都是极具战略意义的城市,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莫斯科是整个苏联的交通枢纽,这在无论是纵深还是宽度都很广的苏联国土的军事意义最具有决定性;而基辅则意味着乌克兰的粮食、矿产、重工业,再往东就是高加索的油田了,从战争经济来说这里又是最重要的。


关于莫斯科和基辅之争实质就是从军事战略和经济战略的争执,前者更具有直接性,通过军事上的决战来摧毁对方的军队,而后者则倾向间接性,通过削弱对方的战争潜力来使其军事力量遭到削弱,甚至无力维持战争。那么问题就来了,德军到底是要想通过快速的军事上的作战短期内打败苏军,还是想通过长期的战争使得苏军缺乏资源而无力长久作战而不得不选择投降?

显然希特勒并不愿意打一场长时间的消耗战,正如在“巴巴罗萨”方案写到的:“结束对英作战前,国防军必须做好通过一次快速战役打垮苏联的准备”,也就是说德军并没有认为会同苏联陷入长期的消耗战,战争会在当年的冬季之前结束,所以德国并没有进行战争总动员,甚至军事工业的侧重点也从陆军转向了海军,大量增加了潜艇的产量而不是坦克,显然希特勒也认为今后德国的主要作战对象是英国而不是苏联,是在海上而不是陆地。



如果从“快速作战,迅速击败苏军”的作战思想为出发点时,那么莫斯科和基辅的重要性就高下立判了,显然莫斯科的交通枢纽、政治中心和工业中心的作用更加符合德军的战略意图。基辅的粮仓和矿产在的作用只有在长期的战争中才会突显作用,在短期内并不能发挥出作用。

所以说放弃莫斯科转向基辅就意味着“巴巴罗萨”方案的基础已经失效,意味着德军已经承认了闪电战的失败,意味着战争将陷入长期,意味着德国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此前希特勒曾向他的将军们保证东线的作战将很快结束,所以不会陷入两线作战,现在希特勒自己将自己的话推翻了。


小小狼王


希特勒说,他的将军们不懂经济这句话是正确的,先打基辅没有错,基辅是苏联的粮仓,而且基辅有大量部队在驻守,如果先攻打莫斯科基辅的60万部队可以把中央集团军前后合围包饺子,这一点没有错,纳粹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的敌人太强大,不管打哪里最后都会输,纳粹输就输在了石油上面,不是输在战略上,打基辅没毛病,唯一的毛病就是被苏美英联合绞杀,打了基辅,后期美英提供了大量的装备材料和粮食,你的敌人本来就比你强大,还有更强的对手不停的给他加血,你砍他一刀100血他砍你一刀40血,不同的是他回复110血你却没有回复的血量,德国是被耗死的,战略战术都没毛病,唯一的缺点早已注定,全世界都不想让它赢组团殴打他,双拳难敌四手,仅此而已


看的淡一点2745


个人感觉希特勒应该是出于从经济和政治方面来考虑的。

在战争初期德国人依靠闪电⚡️战获得了空前的胜利,摧毁苏军很多飞机✈️坦克和装甲车以及缴获的武器和俘获大量的俘虏,这让希特勒认为苏联人不堪一击。对战争预期的态度乐观,觉得德国能在冬季到来之前打垮苏联,所以德军的后勤甚至没有为前线的士兵准备好冬装。

当时基辅是乌克兰的首都,并且是苏联的重要的粮食生产地。希特勒认为无论是从经济上或者是政治上来考虑认为此时先攻占基辅,其意义同样重大(斯大林因为不愿意放弃基辅,让德国人成功合围,苏军此战损失多达65万人,又一次让德国人觉得胜利在望)

德国人虽然又一次取得重大胜利,但是却浪费了一个多月的宝贵时间。苏联人获得了喘气的机会和补给,当时的冬季入冬比西欧的要快,当德国人掉头北上攻打莫斯科的时候,苏联的寒冬终于来了,加上雨雪天气,道路交通及为不方便。可以说当时的德国人是硬着头皮发起进攻的,只是这一次胜利不再倒向他们,寒冬伴来的是当年拿破仑兵败莫斯科的影子!

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如先攻打莫斯科,那历史就极有可能改写了。德国终究不能和苏联相比,一个是资源匮乏的小国,一个是资源丰富的大国,如不能在短时间内打败苏联,那最后失败的一方定是德国……







于天


基辅对苏联西南方面军的胜利,是德军战术上的胜利,从德军装备、人数、当时的季节、战术等当时的因数,德军最应该进攻的地方是莫斯科,可以这样说,德军赢了二战最大的歼灭战,却输了整个战争,战术上的胜利决定不了战争成败,只有战略上的胜利,才能赢得战争。希特勒想打基辅考虑的是乌克兰的粮食、石油和顿巴斯的煤炭,想打持久战(希特勒传统军人、小家情怀),但实际是侵苏应是闪电战(曼施坦因、古德里安现代化战争意识),持久战不利于德国。











鱼游的海


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莫斯科或列宁格勒(列宁格勒应是首选),如能搞定这二个城市中的任何一个,另一个也基本难保,至于基辅地区甚至整个乌克兰,在前二个城市失去的情况下,必唾手可得。所谓基辅地区苏军会攻击、牵制、甚至包围中央集团军的说法,纯属扯谈。


探测卫星A


如果只考虑速度,应选择莫斯科,但苏联工业开始东移的情况下,选择基辅是对的,乌克兰的粮食、重工业、矿产,都是战争必须的,再加上乌克兰的反苏情绪,(“乌克兰人民解放军”可是坚持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才被苏联成建制的消灭)发动“巴巴罗刹”计划的条件已发生变化(工业东移),就应该发生改变,建设后方,武装乌克兰,夺取石油资源,稳定战线,过了冬季,人、物充足,再取列宁格勒或斯大林格勒,另一个“蒙古灭南宋”至于英国,当时的条件,两年无力大反攻。


大卫思想


莫斯科和基辅打那个最后都是输,从中央集群要分兵基辅,德国人就已经输了,因为德国人力量就是如此,不再是那个集群独当一面,古德里安装甲部队虽然胜利后回归,但打那那么大战役,来回转战千里,不能无人员和武器装备损失,再加上英美源源不断输血苏联人力资源,莫斯科工业区东移,而德海空军无法对苏切断封锁,德军在漫长消耗战中失败是必然的。


舞之恋24943026


如果莫斯科和基辅必能拿下一个。优先选择莫斯科,基辅之后必能拿下。如果不一定能拿下莫斯科,不论选择基辅还是莫斯科最后都是输。事实已经证明希特勒选错了。其实从一开始希特勒选择进攻苏联获胜几率本身不高。进攻苏联本是赌博,就应该赌下去优先选择莫斯科。


例如101908651


哈尔德对古德里安说,你应该把攻打基辅的命令狠狠扔到元首的脸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