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二里頭是不是夏朝都城?

拿史實講證據


二里頭是不是夏的都城,也許就是吧!當時中原可能經受過一場大洪水。后稷在堯舜的時代是農官。后稷的後代被人打擊逃到西北戎狄之間。據說黃河上游就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後來堰塞湖氾濫成大洪水,將黃河下游人全部淹沒,造成近2000個人類居落區摧毀,只剩180個居落區。人口損失90%,形成大片無人區。這時大禹應該是南方的良諸文化的後人損失小,乘機移民到北方。O1M119基因是良諸人的基因。大禹的後人也是O1M119基因。O1M119基因在4000年前擴增。今天O1M119有後代達到中國人人口的10%以上。O1M119是4000年前一個人的後代,這個人只能就是傳說中的大禹這麼一個人,做了中國人的王。大洪水過後人口資源積累有限。所以物質較少,考古就找不到有文物的價值。後來商族人取代夏朝人。周人取代商人。夏朝就這樣淹沒歷史中。


陽輝881


我多次去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因此有很多感觸。從新聞媒體是圖文資料上了解的二里頭,和親眼看到二里頭遺址,直觀上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那種來自夏朝的文化震撼,讓原本持懷疑態度的我,從此對二里頭是夏朝都城堅信不疑。

首先,二里頭遺址可發掘的面積就有300多萬平方米,這還不包括被河道沖毀的部分。這種規模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小城市,可以同時容納5萬人生活。您認為在4千年前,二里頭的城市規模夠格成為夏朝都城嗎?

其次,二里頭巨大的宮殿遺址。在歷史教科書和網上的資料中,二里頭宮殿的模型有很多,一般都是茅草房頂的四合院,很多人都認為這作為夏朝宮殿太寒酸了。其實大家都誤解了,網上的照片只是夏朝王宮的1號宮殿,只佔夏朝王宮的不到8分之一。真正的二里頭王宮整體有11萬平方米,有近20個足球場那麼大,而且是中軸線佈局的,內含數個庭院。

第三,二里頭遺址出土了青銅鼎、青銅爵和青銅鉞等禮器,這些青銅

禮器都是國家大型祭祀才會用到的國寶重器,除了二里頭遺址以外,考古學家還沒有在夏朝同時期的其他遺址發現過。

因此,巨大的而城市面積,宏偉的王宮,齊全的青銅禮器,構成了二里頭為夏朝都城的完整證據。雖然二里頭出土的幾十個刻畫符號究竟是不是夏朝文字,仍有待考古學家研究。但二里頭還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面積未曾發掘,我們還是期待後續考古吧。


文史琅琊閣


要說二里頭跟夏朝有關聯我信,但是要非說這是夏朝的都城,那可嚴重不靠譜。

我是打根兒上不相信河南考古,那場轟轟烈烈的“斷代工程”就毀在河南,走哪兒都一副盛氣凌人的德性,別人誰都不能在學術上說個“不”字兒,張口閉口必說河南是中華鼻祖,這成什麼了。

一說炎帝,就往河南扯。再說黃帝還得往河南地界上扯。堯舜禹就更甭提了,連他們家住哪兒河南專家都知道。現在是不能提夏朝的事兒,一提準是二里頭,你們河南專家到底有完沒完。

看看現在的考古信息報道,三星堆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報道,到今天也見不著點兒像樣的報道。良渚考古呢?聽著河南專家的酸腔醋調就煩,還非說良渚文化是從二里頭文化勻過去的,要臉不要臉。

懷疑你們河南的專家都是從南朝鮮學那兒來的能耐,真行。前些日子你們河南刨出來個破敗不堪的農家菜窖,一干領導和專家非說那是曹操墓,結果丟人了吧。河南的古董造假舉世聞名,這恐怕跟你們考古專家們的造假如出一轍。做學問是不能盛氣凌人的,更不能一手遮天,尤其是在考古的領域裡。不信就看吧,關於夏朝都城的探索,一定會讓河南的專家們下不來臺無地自容的。

我還是堅信夏朝的根基是在寶雞、天水一帶被掩埋著,因為那裡太多不可思議的文化現象一直被忽略了。


土牛大哥


洛陽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是距今3800年到3500年的古代都邑遺址。時間落在我們推算的歷史年代的夏朝中晚期到商代早期。

嚴格來說,目前還沒有考古證據證明夏朝的存在,所以本著"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原則只能表述到此了。

以上是史料記載的夏王世系和都城所在地,也有很多意見認為二里頭就是夏都"斟鄩"。

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護牌


文字波


幾乎可以肯定是。

最近幾天,網絡語言說剛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召開發佈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研究所專家王巍,基本肯定地說,二里頭就是夏文化的遺存,也是夏王朝的指向。

可以簡單地理解洛陽偃師二里頭可定時夏王朝活動的中心,雖然還沒有完全證實,個人愚見二里頭遺址就是夏王朝的都城,最起碼是之一。

二里頭遺址,考古年代分析在距今3800年至3500年左右,也正是歷史記載夏王朝時期。遺址規模巨大,已經擁有了宮殿區、居民區、製陶和鑄銅等手工業區,還有古代城市所有的窖穴和墓葬區;並且出土有大量生活生產用具,有石器,也有陶器、玉器,還有很重要的銅器,最關鍵的二里頭遺址出土了十幾個距今為止發現最早的青銅容器——青銅爵。青銅爵是社會和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除了國家的中心其他地方更難出現。

根據二里頭遺址的規模和遺存,基本可以確定它是王都級別的,特別是同時期其它遺址很少存在的銅爵;根據年代測定,特已經超出了商朝的時間範圍。

雖然,專家很嚴謹地,沒有說明二里頭遺址就是夏王朝的都城,但分析結果可以認定,只是等待下一步考古的證據而已。

考古需要推測,更需要爭論。等你來。


科普歷史


從時間上說二里頭遺址屬於商代早期,不屬於夏,從規模來說,二里頭遺址僅有300萬平米,還不如比二里頭遺址早1000到300年的石峁遺址,石峁遺址425萬平米,有內城外城甕城,烽火臺,手工作坊,皇城臺,大型宮殿遺址和出土大量玉器兵器,僅一個東城門就兩萬平米。二里頭從時間到規模都差那麼一點。二里頭遺址考古隊長許宏都說二里頭遺址不屬於夏朝,更不可能是都城。今年早些時候二里頭遺址打算建博物館掙錢,於是擅自起名“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後來2017年4月13日國家文物總局給二里頭遺址的建館批覆上明確要求二里頭遺址博物館不得使用“夏都”二字。夏都應該在山西一帶。



親爹親爹


我們自小學習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文明,朝代自夏商周三代而起。周自不必說,商有安陽殷墟,鄭州商城,偃師商城,那麼更久遠的夏朝呢?

我想但凡是中華兒女都相信夏的存在,然而最近頭條裡總有部分人心懷自卑,總是質疑夏朝的存在,言及夏朝總是講不能考證,言及二里頭總是充滿鄙夷,那麼我們看看二里頭究竟是不是夏都。

先上文獻。古本《竹書紀年》載:“(夏王朝)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逸周書·度邑》曰:“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史記·夏本紀·正義》雲:“《商書》雲:‘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須於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尚書註疏·卷七 五子之歌第三》: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康五弟與其母待太康於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 《史記·吳起列傳》言:“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史記·封禪書》言:“昔三代所居皆在河洛之間”《國語·周語》載:“昔伊洛竭而夏亡。”

社科院官方網站內容截圖




最給力的來了,新版教材彰顯我國文化自信,以後子孫後代直接學習夏都二里頭!

有些人拿著國家文物局的文件說,國家文物局建議二里頭博物館不要使用夏都二字來說事。因為文字的缺失不符合所謂的國際慣例,所以不能,確認,夏朝的存在。國家文物局只是避免國際非議而已,這個事我們看看許宏教授怎麼說



二里頭遺址300萬平方,現今發掘4萬平方,發掘出青銅器及大型冶金工坊,大型宮殿遺址等,文字還會遠麼?

剩下的200多萬平方我們靜待佳音!致敬許宏教授和其他考古工作者!



拿史實講證據


洛陽二里頭是夏朝都城,這是考古界的基本共識。在二里頭,你會發現一個王朝的身影。

二里頭,本是一個平淡無奇的小村莊,地處伊河、洛河之間的洛陽偃師市。這個村莊有著中國傳統村落典型的平靜和安詳。但是,這種數千年來的平靜,在1959年,被徹底打破。

1959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徐旭生,率隊在傳說中夏人活動的中心地區豫西調查研究。他們很快發現,在大約3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古文化堆積層厚度竟然有3米~4米,初步探查,就發現了幾處居民區遺址及製陶作坊、窖穴和墓葬群。

此後,中國三代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文化遺址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發掘。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城牆、青銅冶鑄作坊、製陶作坊、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大型建築,還有400餘座墓葬和成組的青銅禮器、玉器,集中連片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在考古界,就是最保守的人也承認,在二里頭文化時期中國已經進入了文明時代。但二里頭所呈現的也是相當成熟的文明,應該也是經過一個相當漫長的發展過程才可以抵達的。那麼,在這個最早的中國之前又處於怎樣的狀態?考古學家欣喜地認為,一個又一個的重大發現,一次又一次地證明的確存在著比二里頭文化更為遙遠卻更為發達的文明形態。

河洛地區誕生了夏文化和我國最早的朝代夏王朝,標誌著這裡率先進入文明時代。夏王朝的建立,創造了華夏國家最古老的原生形態,對社會的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此後,在河洛地區出現了更為成熟的文字、城市、禮制和青銅器,標誌著中華文明已經發展到了全新的階段。

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以洛陽盆地為核心的中原大地,成為了中國各區域文明的交匯融合的大舞臺。農耕與畜牧,粟作與稻作,兩大農業體系不同信仰祭祀系統,青銅文化與玉文化……一個朝代的面孔,在二里頭逐漸清晰起來。(洛陽晚報 張寶峰)


洛陽晚報


二里頭有可能又是個笑話,因為有些人把話說的太滿,隨著其它地方的考古,會給一個急於把二里頭定為夏都的嘴巴!並沒有充分的依據說這是夏都,國家文物局並沒有同意二里頭博物館用夏都字樣,但洛陽給前面加上中華第一王都,或在二里頭遺地博物館上加夏都!從中可以看出背離了實事求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而是人為的主觀的吹噓冒頂的不實做法!二里頭也並非專家一致認同,時間會給冒進者急功近利者上堂生動的教育課!




九州神行


洛陽肯定是夏朝都城!

首先,我國先民有在先朝都城反覆建都的習慣,水經注-洛水篇,說洛陽偃師城西二十里屍鄉亭是帝嚳之墟,帝嚳的都城,夏朝離帝嚳高辛氏王朝一千多年,這對夏人建都洛陽有足夠的吸引力,辛朝才是洛陽的第一個建都朝代。

其次,二里頭考古,是在司馬遷給出得夏都斟撏的位置上,找到的王城遺址。只要發現巨大的宮殿,青銅器,祭祀坑,時間相符,基本就可以確定她是夏都斟撏,這一點也完美做到了。第三,二里頭遺址巨大,從60年代至今,才挖掘了十分之一,二里頭出土陶陶器最多,部分陶器上帶有陶文,而我過貴州荔波縣的水族人能夠讀懂陶文,這為找到完美的自證文字證據,打下了良好基礎。文字證據極有可能會出自夏朝的陶文。王城崗夏都陽城遺址的發掘,就是因為出現了寫有陽城倉器的陶瓷殘片。相信文字證據也肯定會出現。關於王城崗遺址的陶文陽城倉器,這已經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這麼重要的證據,應該現在還能查到,歡迎廣大網友查一查。但是,陽城遺址很難成為夏朝存在的證據,因為規模小,早早就廢棄啦,餘留物品應該等級不高,關鍵是司馬遷沒有記述他是夏都,他說的是夏都斟撏的位置,陽城並不是洛陽,陽城是夏朝的初都在登封。夏都遺址還有新砦遺址。不要聽說陽城遺址就一驚一乍,陽城並不是指洛陽,而是大禹和啟的早期都城,我看到一些陝西朋友過來指責,連這都不知道,還要辯論?他們是誤以為陽城就是洛陽啦,但是也反映一個事實,他們是不希望夏朝存在的,以凸顯西安的偉大,可是連洛陽和陽城都分不清,還來爭辯,氣哼哼地質問我?我一頭霧水,想了半天才明白,他們是把陽城和洛陽都搞混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