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二里头是不是夏朝都城?

拿史实讲证据


二里头是不是夏的都城,也许就是吧!当时中原可能经受过一场大洪水。后稷在尧舜的时代是农官。后稷的后代被人打击逃到西北戎狄之间。据说黄河上游就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后来堰塞湖泛滥成大洪水,将黄河下游人全部淹没,造成近2000个人类居落区摧毁,只剩180个居落区。人口损失90%,形成大片无人区。这时大禹应该是南方的良诸文化的后人损失小,乘机移民到北方。O1M119基因是良诸人的基因。大禹的后人也是O1M119基因。O1M119基因在4000年前扩增。今天O1M119有后代达到中国人人口的10%以上。O1M119是4000年前一个人的后代,这个人只能就是传说中的大禹这么一个人,做了中国人的王。大洪水过后人口资源积累有限。所以物质较少,考古就找不到有文物的价值。后来商族人取代夏朝人。周人取代商人。夏朝就这样淹没历史中。


阳辉881


我多次去过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因此有很多感触。从新闻媒体是图文资料上了解的二里头,和亲眼看到二里头遗址,直观上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那种来自夏朝的文化震撼,让原本持怀疑态度的我,从此对二里头是夏朝都城坚信不疑。

首先,二里头遗址可发掘的面积就有300多万平方米,这还不包括被河道冲毁的部分。这种规模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城市,可以同时容纳5万人生活。您认为在4千年前,二里头的城市规模够格成为夏朝都城吗?

其次,二里头巨大的宫殿遗址。在历史教科书和网上的资料中,二里头宫殿的模型有很多,一般都是茅草房顶的四合院,很多人都认为这作为夏朝宫殿太寒酸了。其实大家都误解了,网上的照片只是夏朝王宫的1号宫殿,只占夏朝王宫的不到8分之一。真正的二里头王宫整体有11万平方米,有近20个足球场那么大,而且是中轴线布局的,内含数个庭院。

第三,二里头遗址出土了青铜鼎、青铜爵和青铜钺等礼器,这些青铜

礼器都是国家大型祭祀才会用到的国宝重器,除了二里头遗址以外,考古学家还没有在夏朝同时期的其他遗址发现过。

因此,巨大的而城市面积,宏伟的王宫,齐全的青铜礼器,构成了二里头为夏朝都城的完整证据。虽然二里头出土的几十个刻画符号究竟是不是夏朝文字,仍有待考古学家研究。但二里头还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面积未曾发掘,我们还是期待后续考古吧。


文史琅琊阁


要说二里头跟夏朝有关联我信,但是要非说这是夏朝的都城,那可严重不靠谱。

我是打根儿上不相信河南考古,那场轰轰烈烈的“断代工程”就毁在河南,走哪儿都一副盛气凌人的德性,别人谁都不能在学术上说个“不”字儿,张口闭口必说河南是中华鼻祖,这成什么了。

一说炎帝,就往河南扯。再说黄帝还得往河南地界上扯。尧舜禹就更甭提了,连他们家住哪儿河南专家都知道。现在是不能提夏朝的事儿,一提准是二里头,你们河南专家到底有完没完。

看看现在的考古信息报道,三星堆是有一搭没一搭的报道,到今天也见不着点儿像样的报道。良渚考古呢?听着河南专家的酸腔醋调就烦,还非说良渚文化是从二里头文化匀过去的,要脸不要脸。

怀疑你们河南的专家都是从南朝鲜学那儿来的能耐,真行。前些日子你们河南刨出来个破败不堪的农家菜窖,一干领导和专家非说那是曹操墓,结果丢人了吧。河南的古董造假举世闻名,这恐怕跟你们考古专家们的造假如出一辙。做学问是不能盛气凌人的,更不能一手遮天,尤其是在考古的领域里。不信就看吧,关于夏朝都城的探索,一定会让河南的专家们下不来台无地自容的。

我还是坚信夏朝的根基是在宝鸡、天水一带被掩埋着,因为那里太多不可思议的文化现象一直被忽略了。


土牛大哥


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距今3800年到3500年的古代都邑遗址。时间落在我们推算的历史年代的夏朝中晚期到商代早期。

严格来说,目前还没有考古证据证明夏朝的存在,所以本着"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原则只能表述到此了。

以上是史料记载的夏王世系和都城所在地,也有很多意见认为二里头就是夏都"斟鄩"。

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护牌


文字波


几乎可以肯定是。

最近几天,网络语言说刚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召开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研究所专家王巍,基本肯定地说,二里头就是夏文化的遗存,也是夏王朝的指向。

可以简单地理解洛阳偃师二里头可定时夏王朝活动的中心,虽然还没有完全证实,个人愚见二里头遗址就是夏王朝的都城,最起码是之一。

二里头遗址,考古年代分析在距今3800年至3500年左右,也正是历史记载夏王朝时期。遗址规模巨大,已经拥有了宫殿区、居民区、制陶和铸铜等手工业区,还有古代城市所有的窖穴和墓葬区;并且出土有大量生活生产用具,有石器,也有陶器、玉器,还有很重要的铜器,最关键的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十几个距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青铜爵。青铜爵是社会和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除了国家的中心其他地方更难出现。

根据二里头遗址的规模和遗存,基本可以确定它是王都级别的,特别是同时期其它遗址很少存在的铜爵;根据年代测定,特已经超出了商朝的时间范围。

虽然,专家很严谨地,没有说明二里头遗址就是夏王朝的都城,但分析结果可以认定,只是等待下一步考古的证据而已。

考古需要推测,更需要争论。等你来。


科普历史


从时间上说二里头遗址属于商代早期,不属于夏,从规模来说,二里头遗址仅有300万平米,还不如比二里头遗址早1000到300年的石峁遗址,石峁遗址425万平米,有内城外城瓮城,烽火台,手工作坊,皇城台,大型宫殿遗址和出土大量玉器兵器,仅一个东城门就两万平米。二里头从时间到规模都差那么一点。二里头遗址考古队长许宏都说二里头遗址不属于夏朝,更不可能是都城。今年早些时候二里头遗址打算建博物馆挣钱,于是擅自起名“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后来2017年4月13日国家文物总局给二里头遗址的建馆批复上明确要求二里头遗址博物馆不得使用“夏都”二字。夏都应该在山西一带。



亲爹亲爹


我们自小学习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文明,朝代自夏商周三代而起。周自不必说,商有安阳殷墟,郑州商城,偃师商城,那么更久远的夏朝呢?

我想但凡是中华儿女都相信夏的存在,然而最近头条里总有部分人心怀自卑,总是质疑夏朝的存在,言及夏朝总是讲不能考证,言及二里头总是充满鄙夷,那么我们看看二里头究竟是不是夏都。

先上文献。古本《竹书纪年》载:“(夏王朝)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逸周书·度邑》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史记·夏本纪·正义》云:“《商书》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尚书注疏·卷七 五子之歌第三》: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康五弟与其母待太康於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 《史记·吴起列传》言:“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史记·封禅书》言:“昔三代所居皆在河洛之间”《国语·周语》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社科院官方网站内容截图




最给力的来了,新版教材彰显我国文化自信,以后子孙后代直接学习夏都二里头!

有些人拿着国家文物局的文件说,国家文物局建议二里头博物馆不要使用夏都二字来说事。因为文字的缺失不符合所谓的国际惯例,所以不能,确认,夏朝的存在。国家文物局只是避免国际非议而已,这个事我们看看许宏教授怎么说



二里头遗址300万平方,现今发掘4万平方,发掘出青铜器及大型冶金工坊,大型宫殿遗址等,文字还会远么?

剩下的200多万平方我们静待佳音!致敬许宏教授和其他考古工作者!



拿史实讲证据


洛阳二里头是夏朝都城,这是考古界的基本共识。在二里头,你会发现一个王朝的身影。

二里头,本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小村庄,地处伊河、洛河之间的洛阳偃师市。这个村庄有着中国传统村落典型的平静和安详。但是,这种数千年来的平静,在1959年,被彻底打破。

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徐旭生,率队在传说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豫西调查研究。他们很快发现,在大约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古文化堆积层厚度竟然有3米~4米,初步探查,就发现了几处居民区遗址及制陶作坊、窖穴和墓葬群。

此后,中国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文化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发掘。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城墙、青铜冶铸作坊、制陶作坊、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大型建筑,还有400余座墓葬和成组的青铜礼器、玉器,集中连片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考古界,就是最保守的人也承认,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但二里头所呈现的也是相当成熟的文明,应该也是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可以抵达的。那么,在这个最早的中国之前又处于怎样的状态?考古学家欣喜地认为,一个又一个的重大发现,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的确存在着比二里头文化更为遥远却更为发达的文明形态。

河洛地区诞生了夏文化和我国最早的朝代夏王朝,标志着这里率先进入文明时代。夏王朝的建立,创造了华夏国家最古老的原生形态,对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后,在河洛地区出现了更为成熟的文字、城市、礼制和青铜器,标志着中华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全新的阶段。

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以洛阳盆地为核心的中原大地,成为了中国各区域文明的交汇融合的大舞台。农耕与畜牧,粟作与稻作,两大农业体系不同信仰祭祀系统,青铜文化与玉文化……一个朝代的面孔,在二里头逐渐清晰起来。(洛阳晚报 张宝峰)


洛阳晚报


二里头有可能又是个笑话,因为有些人把话说的太满,随着其它地方的考古,会给一个急于把二里头定为夏都的嘴巴!并没有充分的依据说这是夏都,国家文物局并没有同意二里头博物馆用夏都字样,但洛阳给前面加上中华第一王都,或在二里头遗地博物馆上加夏都!从中可以看出背离了实事求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而是人为的主观的吹嘘冒顶的不实做法!二里头也并非专家一致认同,时间会给冒进者急功近利者上堂生动的教育课!




九州神行


洛阳肯定是夏朝都城!

首先,我国先民有在先朝都城反复建都的习惯,水经注-洛水篇,说洛阳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帝喾之墟,帝喾的都城,夏朝离帝喾高辛氏王朝一千多年,这对夏人建都洛阳有足够的吸引力,辛朝才是洛阳的第一个建都朝代。

其次,二里头考古,是在司马迁给出得夏都斟撏的位置上,找到的王城遗址。只要发现巨大的宫殿,青铜器,祭祀坑,时间相符,基本就可以确定她是夏都斟撏,这一点也完美做到了。第三,二里头遗址巨大,从60年代至今,才挖掘了十分之一,二里头出土陶陶器最多,部分陶器上带有陶文,而我过贵州荔波县的水族人能够读懂陶文,这为找到完美的自证文字证据,打下了良好基础。文字证据极有可能会出自夏朝的陶文。王城岗夏都阳城遗址的发掘,就是因为出现了写有阳城仓器的陶瓷残片。相信文字证据也肯定会出现。关于王城岗遗址的陶文阳城仓器,这已经是四十年前的事了,这么重要的证据,应该现在还能查到,欢迎广大网友查一查。但是,阳城遗址很难成为夏朝存在的证据,因为规模小,早早就废弃啦,余留物品应该等级不高,关键是司马迁没有记述他是夏都,他说的是夏都斟撏的位置,阳城并不是洛阳,阳城是夏朝的初都在登封。夏都遗址还有新砦遗址。不要听说阳城遗址就一惊一乍,阳城并不是指洛阳,而是大禹和启的早期都城,我看到一些陕西朋友过来指责,连这都不知道,还要辩论?他们是误以为阳城就是洛阳啦,但是也反映一个事实,他们是不希望夏朝存在的,以凸显西安的伟大,可是连洛阳和阳城都分不清,还来争辩,气哼哼地质问我?我一头雾水,想了半天才明白,他们是把阳城和洛阳都搞混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