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期攻打匈奴,一人配三匹馬,怎麼保持馬在行軍作戰中的體力?

于帥歷史與詩歌


大漢初期,找四匹同樣顏色的馬,官方出面都困難,更何況民間了,乏馬缺牛是普通遍存在。自孝惠,呂后,文景"休養生息"實行以後,國家殷富,阡陌之間,牛馬成群。鄉里集會訪友,騎母馬令人看不起,可想而知,國力的興盛是如何地強力。

這對騎兵崛起壯大無疑提供了保障。在七國叛亂時,漢朝依舊以車騎兵為主,騎兵為輔,步兵殿後。到漢武帝征伐匈奴,由於車騎兵受限,步兵跟進速度慢,才集中發展騎兵,以便長途奔襲。這才是漢代騎兵的黃金時代。

一人一騎是普遍的普通的裝備。幾十萬大軍裡有一半為騎兵,這壓力也不小。所以,常是騎兵步兵配合使用。這是漢代對匈作戰的前期戰法。

一人三騎。是特殊情況。極少有這樣的配備。霍去病之所有能致千里之外的敵人,不外就是情報準確,迅速如風。讓匈奴人措手不及。也就是準備充分的閃電戰。在漢武帝時,也就只有冠軍侯有此待遇。他的成功,有許多人做保障。

騎兵就是速度,有速度還有什麼幹不成,而三馬間隙換乘,這速度也機動得嚇人。





劉一千五


漢是如何保證馬的戰鬥力 對現時而言並不重要。重要的恰是漢武帝處事的方法及態度理念!高祖白登被圍,恥辱生還 及漢初屢被匈奴胖揍。武帝歷歷在心 從兵器冶煉上肯花重金引進西來精方 到戰馬良種,對匈奴戰法的刻意演練 發奮雪恥並不空談 其中有大量禮賢引進外族賢士 充分重視及採納汲取敵之優長!才取的慘勝 須知當時的戰馬及飼養 騎兵日常訓練之成本耗資巨大,導致國庫空虛 民眾疾貧 所以漢武帝有晚年的罪己昭。儘管如此,愚認為當年必須一戰 揚我漢威 換的後世相應安寧!


阿爾泰山的BWIN



梅里一了


這個要分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分兵突襲階段,第二個階段是步步為營推進階段,第三個階段是大決戰或者絕對優勢階段,第一個階段,騎兵不多也不強,會把注意力分散匈奴,用主力打一次或多次提高士氣的仗,衛青的首戰打龍城,步步為營,也就是匈奴知道疼之後,漢朝開始割肉一樣的戰略,,但中後期這時候漢朝有能力有哨所驛站,屯田,包括屯田帶來的戰爭前期提前做的準備,也就是說一人多馬並不是從長安出發就有的,而是多地驛站邊關提前做的準備,就好比我們今天打越南七成後勤和裝備都不是從北京開始做到的,都是從前期華南開始提前充分準備的,


皖---七殺


戰馬都是精心培育和挑選出來的,本身就適合長途跋涉。只要不負重,自己長跑後也能很快恢復體力。打仗就不一樣了,腰上馱著將近兩百斤的戰士,急行軍很吃力。一人配三馬,一匹馬累了還可以換一下,一是行軍速度快了很多,二是戰馬可以換著歇息,利於持久奔襲。


鍾離子曰


在漢代,一人配三匹馬打仗,可在漢代以後,在以往的戰爭中,蒙古人卻記得,且發揮得相當出色。


yjf豆子


後勤保障很充足,有百姓運糧草。


歷史文筆記


這種情況下,後勤保障一定會非常充足。保證三匹馬都能夠順利展開機動型。


仗劍笑看


騎兵數量不在多還在於優,培養優秀騎兵,相當於今天的特種兵,如果一匹馬長途奔襲肯定需要休息,三匹馬兩匹陪跑還可以攜帶物資,一匹減負重,三匹馬輪休 更適合長途奔襲,節省時間 提高整體作戰能力


一匹小胖野馬


漢武帝時期攻打匈奴時曾派遣50萬百姓運送糧草,以保證軍需。一人配三匹馬可以在行軍及作戰中,使馬可以輪流休息,同時馬匹的飼料輔以精糧,從而確保馬在行軍作戰中的體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