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世了为何要“披麻戴孝”?

用户59159152219


披麻戴孝,出自元代元曲作品《冤家债主》第二折:“你也想着一家儿披麻带孝为何由,故来这灵堂里寻斗殴。”作者不详。今天城市里面已经不再披麻戴孝为去世的长辈做祭奠活动,一些农村依旧保留了这种祭奠方式。



如今很多影视剧中依旧可以看到,古代人在长辈去世以后,后人要披麻戴孝,驻柳树棍,举办祭奠活动。现如今大部分习俗都已经简化,毕竟这些耗费的人力物力太大,已经不在适合当今的发展,逝者安息即可。

而古代披麻戴孝的由来据说有几个版本:

古时候有个老婆婆,丈夫死去多年,自己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自己两个儿子拉扯大。到了两个儿子结婚成家以后,万万没想到这两个儿子不孝,不懂得孝敬自己。老婆婆十分的寒心,而这两个儿子用现在的话来说还在装x,对外说自己在自己的娘亲死了以后要给她用最好的棺材,穿最好的衣服,体面的走。


老婆婆都看在眼里,为了让他们明白孝,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跟他们讲自己死后不用厚葬,只要拿块破草席一盖,随便一丢就行,不用你们两个花钱。两个儿子心想刚好,本来也就没打算厚葬,一听老婆婆这样想,心中窃喜。但是老婆婆说她有一个要求,只要两个儿子从现在没事就去观察乌鸦跟猫头鹰就行。

两个儿子欣然答应,他们开始去观察乌鸦跟猫头鹰,但是他们发现乌鸦在自己长大以后会反哺,找食物给自己的母亲,而猫头鹰却截然不同,在孩子长大以后会把自己的母亲给吃了。猫头鹰就这样一代吃一代,繁衍生存下去。两个儿子看到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内心感慨颇深,想到自己母亲抚养自己的辛苦,决定改头换面,为母亲尽孝。


可是好景不长,老婆婆还没有享受多久,一年后就去世了。两个儿子深感愧疚,为了祭奠母亲,他们模仿乌鸦披麻做的衣服,跪拜为母亲守孝。这件事情渐渐传开了,大家就纷纷模仿这两兄弟的做法。就这样“披麻戴孝”就流传下来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源于春秋五霸之一的吴国。据说吴国祖先泰伯是受周文王的封册去了吴国境内(今无锡),在那里开拓荒土,治水造福百姓,给吴地的百姓带来了很多福祉。


泰伯去世以后,吴地的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先人。用泰伯在吴地推行种植的麻做成衣服,披在身上,腰间用麻搓成的腰带绑起,为泰伯祈福。

还有一种是说孔子讲学在外的时候,突闻母亲去世,悲痛万分,停止讲学,随便在住处拿了块白头巾,披了件白衣服,拿了绑竹简的麻绳绑在腰间,骑马赶往到家中,为母亲治丧。而来孔子家送葬的学生朋友,看到孔子这番模样,感到诧异,便问孔子这样穿着的由来。

孔子答到:“白为素,素为净,净为纯,纯为真。”孔子的意思就是希望母亲在死去以后不留遗憾,把未了的心事放下,安心地离去。孔子这样一说,大家觉得很有理,便纷纷效仿,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流传下来了。


藤树先生


“披麻戴孝”由来的传说:纪念吴国祖先,周文王的叔叔泰伯

关于“披麻戴孝”的来源,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传说:

话说在周朝开国之君周文王姬昌有个爷爷叫古公亶父,根据《史记》记载,古公这个人啊,比较贤明。

当时周朝还是商朝分封的一个小国,古公很贤能,积累德行,广施仁义,深得百姓的爱戴。

后来,由于戎狄的侵犯,他不忍心让老百姓为了自己的权力前去送死,就带着他们来到了岐山脚下,于是就有了后来“凤鸣岐山”的故事。

古公有三个儿子,老大叫泰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历。季历呢,后来又生下了儿子姬昌。姬昌出生的时候,有吉祥的征兆。

古公说,我们家族未来兴旺的大业,恐怕要在姬昌身上应验。泰伯、仲雍知道了古公想把过往的位置传给姬昌的父亲季历,他们两个人没有怀恨在心,打算杀掉自己的弟弟,以获得王位,而是结伴出逃,跑到了现在江苏无锡等地。

当时,这个地方可还是不毛之地,居住的都是一些原始部落。他们二人接受了当地的习俗,断发纹身,剪掉了头发。

按照中原的习俗,学习了野蛮部落的风俗,那你就不是中原人了,自然也就没有资格作皇帝了。他们的弟弟季历自然就继承了王位,后来姬昌接续了自己父亲的王位,灭掉了商朝。

泰伯在无锡这块地方,带给部落的人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教化他们,最终让这块地方赋予了起来。到了周朝,这块土地就变成了吴国的地盘,泰伯也就成了吴国的始祖。

泰伯死的时候,当地老百姓悲痛欲绝,集体向他进献鲜花。老百姓知道,泰伯省钱喜欢种麻,于是大家就各采一束麻系在腰间,表达对泰伯的哀悼之情。

后来,这一传统就留了下来,也逐渐有了“披麻戴孝”这一习俗(其实,最早的“戴”应该是“代”,用麻来代表孝心)。

不过,这个故事可能只是传说(《史记》并无相关的记载)。

为什么要穿丧服:防护死者灵魂,对死者表达悲哀,去祸辟邪

在早期的相关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人死了为什么要穿麻。

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三代时期,也就是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丧服传统。

但是,根据唐代孔颖达的《礼记·三年问》中记载,在唐虞以前(即尧舜之前),人们不论是遇到喜事还是丧事,都穿白布(可能是那个时候染色技术不行),直到三代以下,也就是夏商周之后,白色才变成了丧服专用的颜色。

日本学者谷田孝之在《中古古代丧服制度的基础研究》中说,人们为什么要穿丧服,主要是对死者灵魂进行防护,对死者悲哀爱慕激情的表露和接触尸体之后,去祸辟邪。

其实,不仅仅在中国,在全世界各个民族中,人死了之后都会穿上丧服。

更让人觉得巧合的是,《圣经》里面,雅各布在自己的儿子约瑟死后,还披上麻布以表示哀悼。

《圣经》中的雅各布

丧服用麻,是为了突破等级。大家太伤心,所以顾不上自己的外表、身份了

那为什么穿麻呢?

主要是因为麻是最低级的布料,穿这个可以表示,自己因为悲伤过度,都无心注意自己的身份、外表了。

要知道,在周朝时期,贵族和老百姓可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的,每个阶层都有严格的等级,每个等级的行住坐卧,吃穿住行都有严格的规矩,不能随意变动。

但是,穿丧服却全部一样,由此可见,贵族们悲伤的已经顾不得什么身份了。

到了周代,随着宗法制度的不断强化和细化,丧服也变成了五个等级,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五服”。

五服的由来:依据与死者关系的远近,要穿不同的麻布

五服就是五个等级,依据死者与你亲戚关系的远近,要穿不同的麻布材料,有的要穿生麻布,有的要穿熟麻布。

第一等是斩衰,也就是所穿的生麻布是用刀砍下来的,还不能缝边,越随意,越不像衣服越好。(见《仪礼·丧服》)穿斩衰的,主要是君主死了,臣子穿;丈夫死了,妻子穿;父亲死了,儿子穿;长子死了,父亲穿,也就是最近的亲属。

第二等是齐衰。这种衣服稍微好一点,也就是可以穿熟的粗麻布,但是可以用剪刀把边剪齐了。主要是母亲死了,儿子穿;妻子死了,丈夫穿;祖父母死了,孙子孙女穿;曾祖父母死了,曾孙女穿,关系稍微疏远了一点。

第三等是大功,也就是穿比较粗的麻布。主要是堂兄弟姐妹、嫁出去的姑姑、丈夫的祖父母等,关系就更远了。

大功

第四等是小功,也就是稍微细一点的麻布了。主要是外祖父母、舅舅、姨妈去世的时候穿。

第五等是缌麻,也就是细麻布。主要是高祖父母、岳父岳母、外甥、外孙、女婿去世的时候穿。

我们现在所说“出五服”就不是亲戚,就是说出了以上这些关系的人之外,剩下再有远亲死,就不用“披麻戴孝”了,可见,“披麻戴孝”对我们中国人文化的影响。

当然,以上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五服”。“五服”中每一等,其实还分杖期、不杖期,也就是要不要拿拐杖(拿拐杖代表悲伤过度,都站不稳了),时间也都不同。

想要更细致的了解,大家就请去自己阅读《仪礼》(实在是太繁琐了,要是说明白,可能要好几万字)。

我就说到这吧。


兮兮说事儿



家中长辈去世以后,子孙就要为他们送葬。送葬的子孙往身披麻布服,头戴白,表示哀悼。这种打扮就是丧葬礼俗中的“披麻戴孝”。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之后民间还形成了五服制度。“披麻戴孝”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孝心。关于“披麻戴孝”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


古时,有一位守寡多年的老婆婆,她辛辛苦苦把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可是这两个儿子分家后,都不管娘的死活,还常说:“等娘死了,让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红戴绿,热热闹闹地为娘唱四十九天道场。”老婆婆知道他们说假话,决心给他们一点儿教训。
一日,老婆婆对他们兄弟说:“等我死了,你们就用破草席把我的尸体卷起来,扔到河里喂鱼,或是扔到山上喂狼。这样不花你们一文钱。可是我有一个要求,你们每天都看看树上的乌鸦和猫头鹰是怎样生活的。”兄弟二人听了老婆婆的话,立即答应了。
此后,兄弟二人忙完之后,就会关注乌鸦和猫头鹰。他们发现,乌鸦和猫头鹰都精心照料自己的孩子,直到它们长大。小乌鸦长大后,见妈妈飞不动了,便出去找食,回来喂养妈妈。可是小猫头鹰长大之后,却把老去的妈妈吃了。悲哀的是,小猫头鹰后来也被下一代吃掉了。
兄弟俩感触很深,于是开始好好对待老娘。然而没过多久,老婆婆就离开了人世。兄弟二人非常后悔,为了聊表孝心,在母亲下葬那天,他们仿效乌鸦,穿了一身黑衣服;仿效猫头鹰披了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

后来,“披麻戴孝”这个风俗逐渐在民间盛行。


伤心柳叶刀



在我国民间,父母死后孝子要披麻戴孝,其他长辈去世了晚辈一般也要戴孝。这一习俗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



有几个这方面的故事,其中一个是关于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相传,孔子是个大孝子。一天早上,他正在陈国给弟子们授课,突然接到乡邻的报告,说老母亲得病去世了。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孔子听了当场昏了过去。醒来后,孔子连忙抓了块白麻布当头巾,穿了件白袍当外套,并随手拿了一条捆书简的麻绳束在腰里当腰带,向弟子们简单嘱咐了几句,就火速赶马车回家。



到家后,孔子扑到母亲床边号啕大哭,一连几天都是如此,不脱衣、不睡觉,就守在母亲床前。到送葬的时候,孔子的嗓子己经嘶哑了,腰也直不起来。



乡邻们只好给他找了根柳棍当拐杖,并由一个人搀扶着他去给母亲送葬。孔子学问很深,有弟子三千余人,向来受人尊重,因此来帮忙送葬的人很多。



看到孔子为母亲送葬的装束和样子,他们觉得很好奇,就问一位见多识广的老人。老人本来也不知怎么回事,不过思考了一下还是说道:“白为素,素为净,净为纯,纯为真。



孔子披麻戴孝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纯真孝心,他手里的柳木棍叫哭丧棍,是表示父母死后,自己失去依靠, 只能拄棍子了。你们看孔子的鞋后跟都没提上,那是说父母的丧事最 为要紧,鞋后跟也顾不上了。”人们觉得老人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孔子披麻戴孝、拄柳木棍、趿拉鞋子为母亲送葬的情形就为大家所仿效,并流传至今。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却总是说大话:“等娘过了,要让娘睡楠木棺材、 穿红戴绿……”老婆婆知道他们俩说的是假话,想好好教育他们一顿。



一天,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也不要你们花一文钱, 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在阴水洞里就行了。不过你们要从现在开始,天天去看屋后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林里的猫头鹰一直到我闭了眼为止。”两个儿子很高兴,连忙答应了。于是,每天收工后,两兄弟就去看乌鸦和猫头鹰。他们发现乌鸦与猫头鹰每天都在细心喂养自己的孩 子。



后面小乌鸦长大了,老乌鸦也飞不动了,于是大乌鸦就衔来食物 给老乌鸦吃。小猫头鹰长大了,老猫头鹰也飞不动了,可是大猫头鹰 不去给老母亲找食物,而是把老猫头鹰吃掉了。兄弟俩越来越看不下去, 觉得猫头鹰这样对老母亲真是太没良心了。于是,等自己的母亲去世后, 兄弟俩幡然悔悟,效仿乌鸦,穿一身黑衣服给母亲送葬。这个风俗逐 渐流传开来,后来,有的地方比较穷,人们就裁一条黑布戴在胳膊上, 为亲人戴孝。上面两个小故事,都体现了儿子对父母的孝心。据史料记载,披麻戴孝这种习俗早在先秦就形成了,《礼记》中就有很多这方面的礼制。再后来,民间还逐渐形成了五服制度,孝服的颜色也变化为白、黑、蓝和绿等多种。



钉棺材


最近在看《琅琊榜2》,刚好看到长林王爷去世,萧平旌披麻戴孝。

生有养、死有葬是古代孝道的基础,孝包括身前赡养父母,死后安葬父母。也就是所谓“事生”和“事死”。

“事死”也是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据《中庸》记载:“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意识是说,祀奉王者应该想生存者一样尊敬。

古代丧葬制度

古代丧葬制度分为 3 种: 丧礼、葬礼和祭礼。

什么是丧礼呢?丧礼是指下葬前的仪式,停止一切娱乐和交际,服丧守孝哀悼;

而葬礼是指葬式、葬法、墓葬规格以及陪葬等等

祭礼,是指对死者的祭奠和供奉。

古时候,父母死后,子女必须披麻戴孝,手里拄柳木、哭丧棍大哭,跟着抬棺材的亲朋一起送到坟墓。

那么为什么要披麻戴孝呢?

关于披麻戴孝的典故很多。这里说一个关于孔子的。

有一次孔子在给弟子们讲经,突然收到自己的母亲病逝的消息。孔子一听犹如晴天霹雳,当即晕了过去。

当孔子醒来之后,随手拿了一块白麻布当头巾,披了白袍当外套,拿了捆竹简的麻绳绑在腰间,就匆匆忙忙地奔丧。孔子到家后哭的稀里哗啦腰酸腿疼的,等到送葬的时候,走都走不稳了,家人只好给孔子找来一根柳木棍当拐杖。

人们看到孔子的装扮觉得奇怪,就问一位见多识广的老者。老者想了一会,说道: “白为素,素为净,净为纯,纯为真。披麻戴孝表示他对母亲的一片至纯至真的孝心。柳木棍叫哭丧棍表示父母死后,失去依靠,自己连行走都不方便了,只得拄棍子了。而鞋后跟没提上,因为是说父母的丧事是急得连鞋跟也顾不上提呢!”

人们觉得老者说得有道理, 所以披麻戴孝就在当地流传了。

五服制度

而且根据周礼的“五服制度” ,根据血缘关系远近不同制定了5 种不同的丧服,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服丧时间的长短、丧服材料和制作都不同。

血缘越亲、服制越重 。

在丧葬上,服装也不能穿的太花销,家人要披麻戴孝,称为“上孝” 。孝服有白、黑、蓝和绿四种颜色。子女,媳妇的关系最亲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

戴孝是在衣袖上戴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就戴左袖,女戴右袖。


非说不凡


传说中这与彭祖有关,传说彭祖活了八百岁,阎王不知其名,派两小鬼来查,两小鬼来到凡间,在河中洗黑炭,彭祖见过问他们何故,对方说:我要把黑炭洗成白炭。彭祖笑着说:我彭祖活了八百岁,从未听过有人能把黑炭洗成白炭。话音一落打了一惊抖,顿时感觉不好,自言道:命休也。小鬼自探得彭祖消息,立刻报给阎王爷,阎王终于在灯芯中找到彭祖之名,大笔一勾,派牛头马面前来索命。彭祖临终前告诉家人:我此去凶多,阎王认为我在人间享受很多的快乐,肯定会受各种酷刑,并永不能超生,为了使我少受磨难,你们在我死后披麻布,腰间系草绳,脚上穿草鞋,三天不生烟火,沿村要饭,第三天天不亮来我坟地,我在望乡台还能见你们最后一面,说完眼一闭去了。第三天,彭祖带着阎王在望乡台,见到他的家人,并告诉阎王,你看我在人问受了无穷的罪,连我的子孙还是那么苦,哪里还受什么福啊。于是彭祖在阴间没有遭罪,还得了一官半职。


孬子21


披麻戴孝作为一个词语,出自元朝无名氏的《冤家债主》第二折:“你也想着一家儿

披麻带孝为何由,故来这灵堂里寻斗殴。”

在这之前,并没有披麻戴孝的说法,但这种亲人去世后身披麻衣,头戴白,表示哀悼的礼节却是很早就有了。

丧服制度在奴隶社会后期就逐渐形成,在西周初年,周成王去收,其子周康王就曾在祖庙祭奠周成王的时候,在向众大臣交待完事情后,脱去吉服,返回居丧的侧室,穿上丧服(王释冕,反丧服)。


丧服想来被当作孝文化的体现,穿丧服有亲疏远近之别,也就是所谓的“五服”,出没出“五服”可以用来表示某个人与去世人的亲属关系。

根据《礼记》、《仪礼·丧服》、《丧服经传》等文献记载,人死后,亲属根据不同的关系,穿不同粗细的丧服和不同的穿丧服期限表示悼念,分为五类,谓之“五服”。

这五类丧服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种丧服,从重到轻依次排列,重孝粗麻。斩衰用的麻布,最粗、边缘不缉边,修饰最少,以表示“毫不掩饰”的悲痛,其他几类依次变得精细,而亲属关系也逐渐从近到远,五服以外就没有亲属关系,或者世代相隔较远不用服丧了。

不论轻重,反正丧服都是麻布,为什么用麻布呢?除了用最简陋、最不加修饰的服装表示毫无掩饰的悲痛外,还跟《易经》有关。

《易经》最主要的功能并不是讲述哲理,而是卜筮,也就是算命。算命自有一套理论和体系,将人的出生年月日,与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结合在一起,来推算命运,叫做推四柱或者批八字。

算命向来有吉凶之分,带神则吉,带煞则凶,又有“神、煞”之说,“披麻”就是四柱神煞之一,主孝丧之事。宿主与父母福缘较浅,少孤,披麻星因此又称父母星,在亲人去世后,就用“穿麻衣”来表示披麻星来临,与父母缘分已尽。

当然,各人理解不同,有的人认为丧服起源恰恰就是人们不孝,如唐朝经学家孔颖达称:“黄帝之时,朴略尚质,行心丧之礼,终身不变;唐虞之日,淳朴渐亏,虽行心丧,更以三年为限;三王以降,浇伪渐起,故制丧服,以表哀情。”

也就是说,黄帝时期,人们都很淳朴,亲人去世后都是心丧,不追求表面,而且终身不变;到了尧舜时期,人们变了,心丧时间缩短到三年;在接下来夏商周时期,干脆穿几天丧服得了。


平沙趣说历史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农村中有非常多的风俗习惯,像老人过世后,他们的丧事安排每个地区都有不一样的风俗。

西藏那边,老人过世后他们会把老人的尸体放在露天的草原之上,这种称为天葬,但大部分地区老人过世之后都会进行土葬,所以一般主家都会有人披麻戴孝。相信很多朋友都见过,但是你们知道披麻戴孝这种风俗是怎样传下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讲讲。

以前在寺庙中有一句谚语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其实这都是互相推卸责任,而当一个家庭,儿子多了也会出现这种窘境。据传说以前有个老婆婆,她有两个儿子,当这两个儿子长大之后,都想把赡养母亲的责任推给对方。所以这位老婆婆非常的伤心,看到这种情况后,她就想教训一下她的两个儿子,所以她想到了这样一个办法。

他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如果自己以后死了不用他们两个花钱,只要将自己的尸体用床上的草席裹着扔进水沟里面就可以了。不过她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这两个儿子每天都去看院子里面那棵梧桐树上的乌鸦和猫头鹰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两个不孝的儿子听后心里十分的欢喜,就想着不用花钱,只要看乌鸦和猫头鹰的生活就可以了,于是他们俩就答应了。

其实在大家的意识当中,乌鸦和猫头鹰都是一种不好的象征。但是乌鸦和猫头鹰在喂养下一代的这个过程当中是和天下的母亲是一样的。当小乌鸦还小的时候,乌鸦母亲就会每天为她叼来食物来喂它。等到小乌鸦长大之后会让自己的母亲待在自己以前的巢穴里面,小乌鸦会每天去给母亲叼来食物,这也就是乌鸦反哺。但猫头鹰就不一样,老猫头鹰老了之后不中用了,小猫头鹰长大之后就会将老猫头鹰给吃掉,试样悲伤的故事才开始,小的吃老的会一直恶性循环下去。

两个儿子看了一段时间之后,心里非常的羞愧,从此善待自己的母亲。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位母亲去世了,两兄弟非常的难过。他们就去模仿乌鸦和猫头鹰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衣服代表乌鸦的反哺,披一件麻衣代表猫头鹰的样子,让自己铭记,不要去学猫头鹰,两个儿子从家门口一直跪拜到母亲的坟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几百年的沉淀,这样的风俗一直流传了下来。披麻蛋下为的就是时刻警醒我们要记住乌鸦的反哺,不要去学猫头鹰的恶行。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明白了什么,心里是不是比较心酸呢?大家有什么想法要说的吗?


我佛慈悲否


关于披麻戴孝的由来,有很多说法流传,这里挑两种真实性较高的。

说法一:

披麻戴孝由孔子所创 父母死后,孝子要披麻戴孝,手拄柳木哭丧棍一路嚎啕大哭,送至坟茔。据说这风俗是孔子留下的,在淮阳一带流传。

相传,孔子是个大孝子。一天早上,他正在陈国弦歌台上向弟子们讲经,忽然,老家人快马来报:“先生,大事不好,老妇人得紧病过世了!” 这噩耗如同晴天霹雳轰顶,孔子当即昏了过去。他醒过来后,抓了块白麻布当头巾,穿了件白袍当外套,随手拿一条捆书简的麻绳束在腰里,向子路、颜回简单嘱咐一句,就随来人火速往家奔。

孔子到家后,扑到母亲床边跪下大哭。一连几天几夜,他没脱衣,没睡觉,一直啼哭不止。到送葬的时候,他哭得嗓子嘶哑,累得腰疼腿软,但还是要坚持送母亲到坟茔安葬。家人们只好给他找了根柳棍子当拐杖拄着,由一个人搀扶着他去给母亲送葬。一路上,他想着这一去就和母亲幽冥路隔,再无相见的机会了,不由哭得更加撕心裂肺、泣不成声、悲痛欲绝。

孔子是出名的知书达理的大孝子,很受人尊重,所以来帮忙送葬的人很多,人们见孔子为母亲送葬的装束和样子,觉得好奇,就问一位见多识广的老者。老者想了半天,用手捋着尺多长的白胡子慢条斯理地说:“白为素,素为净,净为纯,纯为真。夫子披麻戴孝是要表示他对母亲的一片至纯至真的孝心。他手里的柳木棍叫哭丧棍,是表示父母死后,失去依靠,自己连行走都不方便了,只得拄棍子了。

你们看到夫子的鞋后跟没提上,那也有个讲究哩,是说父母的丧事是天下第一要紧的事,急得连鞋跟也顾不上提呢!” 人们觉得老者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孔子披麻戴孝、拄柳木棍子、趿拉鞋子为母亲送葬成了淮阳一带人们效法的对象,并越传越远。久之,都固定为不可更改的殡葬礼仪,一直流传至今。

说法二:

披麻戴孝这个词出自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中,原句是:“你也想着一家儿披麻带孝为何由,故来这灵堂里寻斗殴。”

而在披麻戴孝这个传统文化背后也有故事。

很久之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还总是在娘面前夸口:“等娘过了,要好好热闹一番,让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红戴绿,为娘唱七七四十九天 道场……”老婆婆知道他们说的是假话,想教训他们一顿,尽到做娘的责任。老婆婆一夜没合 眼,终于想出个办法。

第二天, 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也不要你们花一文钱,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在阴 水洞里就行了。不过你们要从今日开始,天天看着屋后面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树林里的猫头鹰是怎样过日子的——一直到我闭了眼为止。”不花一文钱,这正中了两个不孝之子的心意,他们马上答应了。

兄弟俩本来无心看什么乌鸦与猫头鹰过日子,但经老娘一提醒,出工收工时便不由自主地注意了起来。原来,乌鸦与猫头鹰都是细心地喂养自己的孩子的,这些小家伙不管妈妈飞来飞去衔吃的有多快,还是张大嘴巴,嗷嗷待哺。可是,小家伙长大以后又怎样对待生养自己的妈妈呢?小乌鸦还不错,妈妈老了飞不动了,觅不到食,就让她待在家,衔来吃的填在她嘴里,等到小乌鸦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养她。这样反哺之情,代代相传。而小猫头鹰却截然相反,妈妈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妈妈吃掉。令人伤心的是,小猫头鹰后来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这样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

兄弟俩越看越看不下去,如今这样对待老娘,将来孩子也这样对待我们怎么办?他们不敢往下想,渐渐地改变了对老娘的态度。可是,天不作美,兄弟俩刚刚开始孝敬赡养老娘,她老人家却偏偏过世了,兄弟俩后悔莫及。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他们不是穿红戴绿,而是模仿乌鸦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猫头鹰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

打那以后,这个风俗就逐渐流传开来。有的地方百姓比较穷,穿一身黑衣服买不起黑布,于是就裁一条黑布戴在胳膊上。都是为了表示要永远记取 乌鸦与 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


梁悦


在我国实行火葬以前,许多地方的老人去世后,安葬的时候总要最亲的人(如儿子)拜路,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送葬的人穿一身黑衣服,再用一只麻袋弄成披风样式,从头顶披戴到腰间。据民间说,这种特别的打扮还有来历呢。 很久很久以前,在太行山南、黄河北岸一带,有一位早年丧夫的老婆婆,老婆婆有两个儿子,她好不容易把两个儿子养大成人,但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还总是在娘面前夸口:“等娘过世了,要好好热闹一番,让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红戴绿,为娘唱七七四十九天道场……”老婆婆知道他们说的是假话,想教训他们一顿,尽到做娘的责任。老婆婆一夜没合眼,终于想出个办法。 第二天,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也不要你们花一文钱,用破草席把我一卷,要么扔到黄河里喂鱼,要么扔到太行山上喂狼。不过你们要从今日开始,天天看着屋后面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树林里的猫头鹰是怎样过日子的——一直到我闭了眼为止。”不花一文钱,这正中了两个不孝之子的心意,他们马上答应了。 兄弟俩本来无心看什么乌鸦与猫头鹰过日子,但经老娘一提醒,出工收工时便不由自主地注意了起来。原来,乌鸦与猫头鹰都是细心地喂养自己的孩子的,这些小家伙不管妈妈飞来飞去衔吃的有多快,还是张大嘴巴,嗷嗷待哺。可是,小家伙长大以后又怎样对待生养自己的妈妈呢?小乌鸦还不错,妈妈老了飞不动,觅不到食,就让她待在家,衔来吃的填在她嘴里,等到小乌鸦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养她。这样反哺之情,代代相传。而小猫头鹰却截然相反,妈妈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妈妈吃掉。令人伤心的是,小猫头鹰后来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这样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 兄弟俩越看越看不下去,如今这样对待老娘,将来孩子也这样对待我们怎么办?他们不敢往下想,渐渐地改变了对老娘的态度。可是,天不作美,兄弟俩刚刚开始孝敬赡养老娘,她老人家却偏偏过世了,兄弟俩后悔莫及。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他们不是穿红戴绿,而是模仿乌鸦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猫头鹰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 打那以后,这个风俗就逐渐流传开来。有的地方百姓比较穷,穿一身黑衣服买不起黑布,于是就裁一条黑布戴在胳膊上。都是为了表示要永远记取乌鸦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直到现在,这些丧俗多多少少还留有那么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