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掌权时,军队为何追着皇太极的部落打?

易开江


大明朝边境之患,愈演愈烈,实际上就是从魏忠贤弄权开始的,因为大明朝辽东精锐40万,已在万历皇帝死前损失殆尽,东北已经无人可以压制努尔哈赤。

魏忠贤在大明朝的历史上,真正权势熏天的时间,其实也不过四五年的时间,他的对手是努尔哈赤,不是皇太极。努尔哈赤死的时候,魏忠贤也倒台了。

很多人都会把大明朝后期的朝政腐败,边备废弛,和他扯上关系,这是大大的错误的。

大明军队武功废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从明英宗开始,就已经开始走向衰弱了。到了嘉靖朝时,大明朝的军队,见到倭寇就一泻千里,可见军队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了。

戚继光没办法,只能编练新军,用严格的选拔制度,纪律和高薪,喂出来的一支铁军。

那么,在戚继光在东南沿海,依靠他的新军横扫倭寇时,其实还有一个和他差不多大的风云人物,在北国同样培育了一支铁军,那就是辽东铁骑,横扫东北无敌手。这个人,就是李成梁。

一南一北,两颗大明朝中后期最耀眼的将星,同时闪耀在边陲的烽烟里。

1568,嘉靖皇帝的儿子明穆宗,将戚继光北调,以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从此和镇守辽东的李成梁,形成联动,压制北方蒙古、女真人等少数民族的势力。

戚继光戍守北疆十多年,直到张居正死后,1582年才被调走。之后到广东被罢官病死,享年60岁。

当戚继光被调走后,东北虎李成梁却一直守着辽东,前后差不多30年,直到1615年病死。5年以后,万历皇帝也死了,他孙子明熹宗朱由校上位,这才有了魏忠贤的舞台,不过时间也不长,才7年。

北方的蒙古、女真人在戚继光、李成梁镇守的岁月里,基本上被打残了,尤其是辽东地区,蒙古族、女真人被压制的毫无生气。李成梁死了,但是李成梁这只东北虎的余威还在,他长期的分化打击和屠杀政策,东北蒙古、女真人势力,一时也难以统一,恢复实力。

但是,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在东北统一了大部分的女真部落,形成了不可小觑的军队实力,只是还不敢向大明挑战而已。

1615年,李成梁病死,第二年努尔哈赤立即起兵建国大金,直接和大明朝对抗。此时他的势力还不足以挑战山海关,但是席卷东北,已经绰绰有余了。

李成梁死后,大明朝再无一人,可以压制女真人的崛起。这股洪流,又岂能是魏忠贤能够压制的?

明朝后金关键之战,萨尔浒之战,就是发生在明熹宗继位前一年。到魏忠贤时,明军基本上丧失了辽东。

魏忠贤何德何能,压制了女真人了?

他所用之能人,如杨镐、熊廷弼、袁崇焕等人,乃是前朝遗珠,与他何干?


三生有画


天启皇帝朱由校特别宠信魏忠贤,魏忠贤权势熏天,被称为“九千九百岁”,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但宦官与士人是两个对立群体,魏忠贤打压东林党,东林党也恨不得将宦官们通通处死。

魏忠贤一手遮天不假,残害忠良也不假,可他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看到了大明的内忧外患,尤其是辽东的后金(清朝前身)对大明觊觎已久。

魏忠贤掌权时,明朝在辽东战场压着皇太极打,把后金打得节节败退,这也是事实。魏忠贤任用袁崇焕、孙承宗等名将对付后金,把吴三桂放在山海关,将后金一直挡在关外,使得皇太极没能踏进山海关一步。

魏忠贤为保证辽东战场和袁崇焕锦州军队的后勤补给,他对富裕的东南采取多项税收来充盈国库,保证前方军队粮草充足;对干旱贫瘠的西北实行减免税赋,以安定内地民众,但这些功绩都被历史掩盖了。

1627年朱由检继位,称崇祯皇帝。嘉兴钱嘉征上奏魏忠贤十大罪状,魏忠贤仍谏言:你杀我而靠东林党人,大明必亡。

魏忠贤被贬到凤阳守陵,自知难逃一死,行到阜城南关旅店便上吊自杀。崇祯帝诏令将他肢解,悬头于河间府。其实,崇祯帝未必不知道东林党靠不住,但要坐稳龙椅,必须处死魏忠贤。不过魏忠贤死后,崇祯帝也没能把权利收回来,反而让东林党人稳稳掌握了权力。

东林党主张与后金议和,没想到后金卷土重来。1629年皇太极率领八旗精锐和蒙古骑兵,绕过了袁崇焕布置的关锦防线,经过蒙古进入了关内,进逼北京城。袁崇焕率领了9000关宁铁骑,日夜兼程赶往北京。终于抢在皇太极之前到达了北京城。

皇太极已输给袁崇焕3次,做梦都想除掉袁崇焕,最后用反间计让崇祯帝对袁崇焕起疑心,最终袁崇焕以欺君之罪被崇祯帝凌迟处死,时年47岁,没有留下子嗣,死后被抄家,只留下了“家无余资”的记载。大明失去了唯一的顶梁柱,你说让人寒心不寒心?

他死后152年,乾隆皇帝说袁虽然是敌军,但一直忠心耿耿,只是因为昏君主政,才导致了他身遭不测。乾隆帝为袁崇焕平反,你说让人尴尬不尴尬?

魏忠贤死了,袁崇焕被杀了,李自成围攻京城时,崇祯帝在煤山吊死,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天宁阁


魏忠贤确实了不起,光是干儿子、干孙子就养了好几万。而且魏阉的势力也是无孔不入,在后宫可以不让皇帝的妃子生孩子,在辽东同样可以对战事指手画脚,而且大把的军饷也可中饱私囊。

魏忠贤确实很神气,明王朝他说了算,又能呼风又能唤雨。但是打皇太极的是袁崇焕,支持袁崇焕的是东林党领袖孙承宗,跟魏忠贤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魏忠贤在客氏的床榻上生龙活虎,很是威风,但是他能对清军穷追猛打,还是头一次听说。看来大明王朝真的是病急乱投医,连太监都搬出来撑门面了。


如果魏忠贤真的成了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那些还要那些上阵杀敌的将士有什么用。怪不得明朝皇帝杀起来边关大将眼睛都不眨一下,原来有关键时刻有魏忠贤这个杀手锏可以使用啊!

后金军队打到广宁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官员正在京城接受考核,朝廷上下乱作一团。满朝大臣都想着快点离开北京,赶快回到老家去守护自己的财产。只有袁崇焕挺身而出,上疏天启皇帝要去镇守辽东。

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大明王朝举国欢庆。魏忠贤一共奖赏了五千多位“有功之人”,但是不包括袁崇焕。

而远在天边,在野岛上当土皇帝的毛文龙却得到嘉奖,因为毛文龙早就和魏忠贤沆瀣一气了,有油水的时候干爹当然不会忘了干儿子。

正是由于袁崇焕构筑的关宁锦防线,炸死了努尔哈赤,打退了皇太极,阻止了清军入关,但是这一切和魏忠贤有什么关系呢!


魏忠贤就是一条蛀虫,而且是百足之虫,所以能够死而不僵。

崇祯皇帝杀死了魏忠贤,处理了三百多名阉党骨干,但是阉党余孽还在暗流涌动,还能够残害忠良。但是他们并没有阻止明朝走向灭亡,难道魏公公活着,明王朝就有救了?

魏忠贤追打皇太极,这个笑话一点儿也不好笑!如果笑话也能当成神话讲,那么明朝的灭亡真不冤!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魏忠贤掌权时,并没有追着后金的皇太极打,但是稳住了辽东局势,这个功劳已经不小。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万历皇帝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在辽东集合了十一万大军,由辽东经略杨镐统帅,企图一举歼灭努尔哈赤的主力,结果明军几乎一触即溃,几天之内十一万大军土崩瓦解。



此战明朝损失兵员五万多人,骡马数万匹,明朝大伤元气,辽东从此转为手势。1620年,万历皇帝驾崩,万历皇帝的儿子朱常洛只当了一个月皇帝就去世,十五岁的朱由校即即位。上台不久,辽东重镇辽阳和沈阳相继陷落,形势十分严峻。



后来明朝通过战略收缩,构筑宁远锦州防线,以守为主,并在鸭绿江口朝鲜外海的皮岛驻守数万大军,对后金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基本稳住了辽东局势。

特别是天启六年,1626年袁崇焕在宁远坚守孤城,打退努尔哈赤数万大军的围攻后,后金就一直没有再侵犯明朝,明朝的形势好转,直到天启皇帝1627年去世,都没问题。



崇祯皇帝上台后,也十分关注辽东局势,1628年,后金闹饥荒,请求崇祯皇帝给米赈灾,当时明朝到处饥饿,没有答应后金的要求,皇太极气的直跺脚。1629年,袁崇焕处死了在皮岛驻守的大帅毛文龙,皮岛驻军树倒猢狲散。

三个月后,没有后顾之忧的皇太极率领大军绕开袁崇焕的宁远防线,经西边从蒙古杀到北京城下,大肆抢掠。从此,辽东局势持续恶化,再也没有好转。


坐看东南了


这个问题其实提的很好,这其实也就是说明了一个真正的事实真相,明朝非是实力不济才灭于满清之手的。而为什么在魏忠贤时期的时候明朝还能够压着满清打,而到了崇祯帝的时候就不行了呢?原因如下:

魏忠贤剧照

一,魏忠贤能压制住东林文官集团,极大的减少了党争对于国家的损害,使得军队相对清明,指挥相对明确,几乎没有或少有出现无能文官对军队瞎指挥,乱指挥的荒唐现象,另外他提拔了一大批厉害的文臣武将,如熊廷弼,孙承宗等等,都使得辽东局面一片大好。

二,魏忠贤设立的工商税给大明朝提供了一大笔税收来源,军队有钱战斗力可能不会强,但没钱肯定会弱。另外在他掌权的时期,十分重视辽东的军务,所以不管是正规军还是各地私军都能尽心给朝廷打战,因为魏忠贤眼中容不得沙子,尤其在军队辽东这一块,而且军中不少人也是他提拔出来的,也能用心作战,摆脱了后来文官插手军务的那种束缚。

三,魏忠贤才是真正忠心于大明的人,所以在他掌权的时候能够积聚人力对付满清,国内情况相对安稳,文官集团被他压制,后来大明打不过满清不是真的打不过,而是少有人还忠心大明为大明卖命,大多有自己的小想法,小心思,心里都想着投降满清的人,你叫他如何用心去抵抗打击满清,而剩下的还忠心大明的人一来实力可能不济,二来对手太多,独木难支。

所以说这就是为什么魏忠贤时期能对付满清,崇祯帝的时候就不行了主要原因。


Y一花一世界YB


我大概和题主读的不是同一部历史,因为我实在找不到魏忠贤掌权后明军有追着皇太极跑的任何记录。两边能力对比先不算,时间都很难对上。魏忠贤是天启三年总督东厂,算是开始掌权,一直到崇祯继位的天启七年十月失势的,而皇太极是天启六年九月以后继位称汗的,两个人有机会掰手腕的时间段也就一年左右。

那么这一年多的时间辽东发生了什么呢?是那场宁锦大捷吗?可是那一战皇太极是主攻方,明军是防守方,后来皇太极因为天气太热、损兵太多而撤军。还是从容撤军,明军也没有发起追击,何来追着打之说?即使这场我们认为明军获得胜利的战役,皇太极也不是毫无所得,他出兵的原因是明军在锦州、大凌河和小凌河建城,直接威胁了辽东腹地。后来虽然他没打下锦州和宁远,但把大小凌河都给拆了,明军之后再也没有能在这两地建城成功,导致袁崇焕被杀的己巳之变就是这时埋下的伏笔。如果当时这两个城修好了,就会和锦州、宁远形成一个四边形的呼应态势,皇太极根本不可能绕得开,即使想从蒙古绕路也会被很快发现。所以皇太极的战略目的是部分达成了的。


其实也得承认如果以魏忠贤掌权的天启三年为分界线,明军比之前的战绩好看得多。除了天启五年丢了旅顺,基本没再大面积失地。但我觉得这并不是魏忠贤能力强,而是他态度好,他清楚自己不懂军略,而辽东又很重要,所以基本不在辽东事务,尤其是钱饷上太多留难。用人上也尽量克制了党争倾向,比如启用孙承宗带出来的袁崇焕等。

最后还是要多墨迹几句,我知道最近鼓捣历史的很流行翻案。但吹逼也得讲基本法,不能啥案都翻,也不能无中生有。天启朝要是能追着后金到处跑,皇太极还能有心思和其它三个贝勒玩宫廷狗血剧?


奉天老朽


魏忠贤追着皇太极打??

我来回答一下。

恐怕题者是受了影视剧集或者小说的影响吧?在明末那段时间何来的追着打啊?

明末时期朝局动荡,“东林误国,阉党害国”这句话还是极其中肯的。

阉党执政也就是在朱由校去世后的短短三年,也就是明朝年号天启四年到天启七年(后金年号天命九年至天命十一年及天聪元年)。这个时候后金的主子努尔哈赤还活着呢!而且魏忠贤死的时候,努尔哈赤也刚入葬不久。

那我们就从天启四年到天启七年的三年里,好好琢磨琢磨魏忠贤是怎么“追着打”的。

前提背景,提一下万历末年至天启初年,努尔哈赤已经攻下了开原、铁岭、沈阳、抚顺辽东等大部分地区。

天启四年,天启五年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役,忽略不提。

天启六年:宁远之战,明军击败清军。从宁远被围,举国汹汹,到闻报宁远捷音,京师士庶,空巷相庆。可以看出,明军好久没打胜仗了,这次战役也给了明朝很大信心来对抗后金。

天启七年:宁锦之战,这才算是魏忠贤与皇太极的一次正式交锋吧。结果虽然是明军击败清军。但整个战役过程是清军攻城,明军以逸待劳,另有西洋火炮加持,只守不攻。所以也就谈不上追着皇太极打了。

反观这段历史,清军是极具侵略性的。清攻明城池,攻下了占之,攻不下则缓而攻之。

这让我想到了影视作品《绣春刀.修罗战场》,片头便是以战场氛围描绘出那个时候明军惨烈的作战景象,反应了那个时代的残酷啊。



交易员的日常


魏忠贤虽是个奸人,能权倾朝野说明这个人还是很有能力的。在内乱外扰的局势,魏忠贤对待国家边防问题还是注重大局的,在经过几次关外捷报,宁远大捷炮轰努尔哈赤回京不久便死去,宁锦大捷重创皇太极部。其对外用人和财力也是大力支持,成就了熊延弼,袁崇焕,他们的战绩大大的削弱了皇太极的士气。


腾云的熊猫


魏忠贤是天启的代权人。天启不理朝政,魏忠贤可以利用自己司礼监的身份行使批红权,再加上内阁大臣多是他提拔的,所以又拥有了票拟权,他俨然就是帝国的实际领导者。

但皇太极他也是打不过的,袁崇焕,孙承宗,他们是对抗满清的民族英雄。魏忠贤只是一个权谋者,他不关心这些事情,他只关心皇帝,因为他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无论有功无功,有德无德,只要听从他,就可以加官进爵。


苏格拉萨


魏忠贤这人虽然隐形毒辣,但对辽东局势舍得花钱,唇亡齿寒还是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