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何没有追随曹操,孙权?而是选择追随刘备?

司马长史


首先,无人邀请,诸葛亮从归隐山林之后,便只与好友徐庶等来往,知其者少,知其智者更少,若不是徐庶在刘备面前推荐,刘备又如何会三顾茅庐请一个乡野村夫出山呢?既然人称卧龙,诸葛亮一定是得卧着等人请的,不会主动出山,否则也不对起卧龙的称号啊,然而请卧龙出山的只有刘备,曹操远在北方,孙权帐下也是不缺谋士,何须屈身请一个躬耕之人?



其次,《三国演义》里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实则记录在《襄阳记》里司马德操日: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日:诸葛孔明、庞士元也”。而在诸葛亮出山之后司马德操又言“孔明得其主,却未得其时”。什么叫得其主呢?我认为是得到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主公,且在主公手下能施展一身才智。


那么这两点能达到的也就只有刘备了,为什么呢?有雄才大略的主公当时有曹操,孙权,但他们手下的谋士太多,曹操有荀彧,郭嘉,程昱,贾诩,荀攸,茅玠,钟繇等,孙权有张昭,张宏,鲁肃,周瑜,诸葛瑾等,没有诸葛亮施展的空间了。而如刘表、刘璋此类,别说雄才大略,刘表尚算英主,可年老体弱,子嗣也羸弱不堪,不可辅之成大事。刘璋坐拥益州,手下人才济济,可毫无大志,只求自保,赤壁之战时害怕曹操西图益州,暗中写书信向曹操示好的庸主,更不可辅之。


所以,刘备是诸葛亮难以拒绝的主公,在刘备这里才能是有面子的出山,有空间的施展,有位置的提升,有成就事业的期盼。


棍哥观史


诸葛亮跟曹操?一辈子不可能的,曹操手下谋士云集,荀彧、郭嘉、 贾诩、程昱 、荀攸、 董昭 ……诸葛亮想要在曹操面前想要平步青云是不太可能的,上面提到的能帮曹操统一北方的大咖比诸葛亮一点不差!所以投靠曹操,自己没前途!

诸葛亮跟孙权?孙权稳坐富庶东南,军事上进退可守,经济上富饶有余,并无一统天下之决心和必要,所以诸葛亮的抱负和理想无法在吴国实现。他哥诸葛瑾就是个例子!

而正在创业期的刘备,是个潜力股,又有野心恢复大汉,诸葛亮建功立业的最好投靠就在这里!当时知道诸葛亮名字的只有刘备,诸葛亮出山后,曹操还没听说过这个乡野村夫!所以,刘备占了天时,地利,又三顾茅庐占了人和,诸葛亮不归刘备不合理!





大江刘司机


诸葛亮是不可能追随曹操的,两人的基本理念是不同的。诸葛亮的理念与曹操的军师荀彧相似,都以“匡扶汉室”为己任。

曹操年轻的时候也是以“匡扶汉室”为目标,暗杀董卓,第一个树起大旗反抗董卓。十八路关东诸侯也只有曹操与另一个方向进攻的孙坚真正要和董卓拼命的。当汉献帝狼狈逃出长安,近在咫尺的袁绍没有去救驾,曹操不远千里跑去引接汉献帝,并把自己的居所给汉献帝。正因为曹操前期的表现,让荀彧这样的名士看到汉室复兴的希望,全力辅佐曹操。但人是会变得,随着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汉献帝刘协被玩弄与股掌之上,加“九锡”,封魏王,离最高权力只差半步。原来一样抱着“匡扶汉室”梦想的世家大族,要么像孔融、伏完已被曹操杀了。更多的像司马懿、杨修、陈群,这些家族曾出过东汉“三公”的世家,开始积极参与曹操家族的夺位,以图在新的王朝有一席之地。荀彧这样反对曹操篡汉的下属,早已被曹操边缘化,郭嘉、贾谊这样对汉室情感不是很深,来自庶族的谋士地位提升。荀彧最后的命运在收到曹操送来的空盒后,知道曹操意思,服毒自尽。试想一下和荀彧理念相似的诸葛亮怎么会投靠曹操,诸葛亮要出山时,曹操篡汉的行为已经很明显。

诸葛亮能投靠的只能是刘氏宗亲,当时有能力复兴汉室的宗亲有刘表、刘备、刘璋三位。刘表是实力最大的,和诸葛亮又是亲戚,可惜曾是名士的刘表只想守住荆州的地盘,另一个刘璋也差不多。只有刘备一直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是屡败屡战,手下又有一批出生入死的兄弟扶持,唯独缺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刘备是有野心,有能力,又有武将,就缺诸葛亮这样全面的人才,为他制定“隆中对”样式的发展蓝图,也只有刘备最适合诸葛亮。






爱读历史的大胖子


我们不妨先从刘备的角度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刘备得到诸葛亮辅助之后,曾经说过我得到诸葛孔明作为军师,就像鱼得到了水。的确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前,先后两次丢失了徐州,打过不知道多少败仗,今天还在曹操手下,明天又跑去投靠袁绍了。可以说,虽然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前,就已经与曹操煮酒论英雄,但也实在算不得成功。而正是在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事业才终于迎来了腾飞,坐上了快车,最后一路晋级,成为汉中王。可以说,刘备的成功,诸葛亮实在是功不可没。



说完了刘备,我们再来说诸葛亮。他选择刘备,当然不是因为刘备刚好在南阳,也不只是刘备能够三顾草庐把他感动了。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看看他的《隆中对》。《隆中对》已经说过了,曹操占天时,此时已经占据天下三分有二的领土,孙权占地利,背靠大江可以做长久之计,而刘备这两样都不占,只能占人和了。那么刘备的人和到底是啥呢?


我觉得很大程度上,《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是有大汉正统的思想的。而刘备作为汉室宗亲,是他认为的,能够匡扶大汉第二次中兴的合适人选。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看看诸葛亮后来与孙权集团,曹操集团的几场辩论就能明白一二。舌战群儒的时候,孙权方面数次表示汉室不行了,曹操早晚要废了汉献帝,应该顺应潮流。而诸葛亮义正言辞地表示,刘备是汉室宗亲,有理由兴复汉室。后来的骂死王郎,如今已经成为经典的影视片段,不再赘述,总之,也是义正言辞地鼓吹汉室正统汉朝中兴论。这些辩论,当然也有诡辩的成分,但是,我想,他应该还是有这样的情怀的。

然后我再举个反例来说,即便是跟随曹操多年的荀彧,也因为听到曹操要称王,而公然提出反对意见,结果碰了一鼻子灰,最后更是选择了自杀。按道理来说,他一向支持曹操的,为什么要反对他称王呢,这又说到另外一个也许可以单独开一篇的问题了。我不想多说,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要证明,在《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汉末的大背景下,拥护汉朝的人远比想象中要多。诸葛亮,一生谨慎,而谨慎的人,往往性格偏于保守,则更容易拥护已经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而刘备,正是一个很好的代言人。


诸葛亮是传统的人,拥护正统汉朝,所以才没有追随曹操,孙权,而是选择追随刘备,这也是我要说的主要观点。当然,抛开这之外呢,也能找到一些其他原因,比如其他人已经提到的,曹操孙权手下谋士都很多,到了他们那里可能才能得不到施展,然而,我不觉得那是主要原因,也就不再多说了。


顺便多提一句,按照我这个理论,可能有些朋友可能会问,那刘璋也是汉室宗亲,为什么诸葛亮不去投靠呢。《隆中对》里也已经给出了答案,刘璋暗弱呀。既然诸葛亮有一颗匡扶汉室的心,刘备还是个不错的人,经过他《隆中对》里的一番思率,最后统一天下又不是没有可能,为什么不干他一票?!


旺哥讲故事


其实很多人不了解古人心理,还有和平年代,战争年代,人的心理都不一样,比如现在和平年代当兵的人多,战争年代谁愿意当兵,不同年代,人的心态有所改变,三国混乱年代,很多隐士其实不愿意下山,愿意隐居山中,怕丧命于战火中,有些人说诸葛亮立功心切,也不一定,那个年代隐士高人很多都在隐居深山里,不愿意出山就这个原因,水镜先生也是高人,有个书上记载,那个年代比诸葛亮还高的隐士有10个,孙权,曹操都有谋士,没必要再请谋士出谋划策,刘备不一样就是刘关张三兄弟和一些随从人员,他想创一番事业,倒数找高人,谋士,经水镜先生及徐庶的推荐知道了诸葛亮这个才三顾茅庐,诸葛亮来说还是有意投靠刘备,因为所在地是刘表管辖地,刘表也没请他出山,偏偏刘备来了,也是黄石宗亲,所以跟随刘备的。


二郎lns古今通


一、三顾茅庐之前,曹操账下的谋士已经有很多,比如郭嘉(170-207),字奉孝,外号“鬼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人物,杰出的军事谋略家。又比如荀彧(163-212年),字文若,汉末至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外号“谋主”。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再看看孙权呢,孙权接替父兄基业的时候虽然尚小,但是国家体系,人才储备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孙权的谋士也是不容小视,比如张昭(156年 - 236年),字子布,出生于彭城,是三国时期孙吴的一个重要的大臣。在《三国志》中张昭排列在吴国所有大臣之首,还有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周瑜(175—210年),字公瑾,汉末名将,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西南)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那么再看看刘备当时的境况吧,武将只有关张赵,谋士几乎是没有,能算得上的就是徐庶徐元直,而且徐庶没有辅助刘备多久就被曹操用计骗到了许都。所以此时的刘备是最缺军师谋士的。

二、徐庶的推荐,刘备的追求。一个有才华的人都希望一展宏图,不枉费毕生之所学。大丈夫空有一肚子学问没有机会展示也无济于事,这个时候推荐人就很重要,就像红娘牵线,徐庶就做了这个红娘,牵了这根线,再加上刘备矢志不渝的追求,一如既往的诚恳,诸葛亮才同意出山辅助。虽然卧龙凤雏人皆尽知,但是曹操和孙权却没有派人前来邀请诸葛亮,所以说一个人的诚恳、积极主动也很重要。


英雄聚义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如果我是诸葛亮,我会选择去曹操,在我读一遍三国演义的时候,我觉得五虎上将好厉害,我觉得刘备好仁慈,我觉得诸葛亮就是神。痛恨曹操阻碍刘备的大业,痛恨孙权夺取了荆州让关羽死去。后面的故事尤其是诸葛亮死后的故事都读不下去了,真的不能接受这样的结局。

第二次突然想把三国总个再看一遍,仔仔细细的看一遍。开始欣赏曹操的为局而能放弃很多。为自己的梦想能做很多的。如果我能成为那个救世主,那个拯救这个残破的四分五裂的国家,我无情无义,我成为一代奸雄又何妨。我的眼里只有春秋大业的梦想。

你刘备只是一个虚情假意的伪君子罢了。都是为了这个天下,何必那么装。

言归正传,诸葛亮为什么没有追随曹操。

先打个比方,三个集团。刘备是实力最弱的创业型公司。曹操已经是上市了的大企业。有完善的机制,人才辈出。孙权是国企,稳坐江东。那么选择就出来了。首先,诸葛亮肯定不会去孙权。因为孙权太稳定了,没那么大的雄心。要是孙策在,或许还会去,个人感觉。但是诸葛瑾也在孙权那边,去孙权那边就是图个稳定。但是诸葛亮不是那样的人,他明显是要干一番大业的。我觉得他宁愿在家也不会去孙权那边。

那么现在就在曹操跟刘备之间的选择了。

首先,第一个去找诸葛亮的是刘备。诸葛亮一直是隐居的生活。刚好曹操还没打到那边。所以曹操几乎是不知道,就算知道了,曹操首先文臣那么多。也不会缺一个刚出山的毛头小子。所以这是一大可惜。

第二个,个人觉得诸葛亮开始并不是很想去刘备集团。在诸葛亮知道是徐庶推荐的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抱怨过徐庶,说不该把他推荐出去。而且三顾茅庐,我个人觉得,诸葛亮也不想跟刘备,才会经常出去。刘备第一年纪大了,第二,没地盘。第三没兵力。所以我猜司马徽说得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说得也是这点。我相信没有诸葛亮在中间的撮合,赤壁之战也许还是会周瑜打赢。所以等这个时候,天下形式明朗的时候,诸葛亮再出山是最好的。无论是跟曹操或者是孙权,那个时候周瑜去世后,曹操也是伤了元气,这个时候出山,无论是对于哪一方,我感觉都是压倒性的胜利。

第三,曹操身边文臣谋士太多了。而且曹操这个人也许会违背诸葛亮的很多东西。也许诸葛亮跟了曹操,等到后期会成为第二个荀彧。正史中,感觉诸葛亮跟荀彧很多方面都是很像的。但是比荀彧更会打仗罢了。诸葛亮更多的其实还是在政治上的成就,尤其是在内政方面应该是强项。

最后总结,在刘备的三顾茅庐的诚意下,加上曹操集团现在又是人才济济,所以最后的选择是更有自己发展空间的刘备集团。刘备第三次来诸葛亮这里,诸葛亮就跟他谈起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这应该是诸葛亮这段时间深思熟虑后心中已经决定了跟随刘备的结果。

个人见解,欢迎说出不同的意见。


无敌小钦差


这个问题我曾经也想过,求而不得,后来查过一些资料,有几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诚如诸公所言,并非诸葛不知孟德,而是孟德不知诸葛!曹操大诸葛二十五六岁,在诸葛成名之前,曹操已是戎马倥偬,成就一方霸业,帐下谋士 多是与其出生入死,经历过诸多大战考验的,郭嘉,荀彧,程昱这几位更是屡现奇谋,深得曹操信任!跟这些人相比,黄口小儿未建功业的诸葛,曹操未必看在眼里!

二,从诸葛角度看,公元195前后曹操为父报仇,两次屠戮徐州,恶名远播,彼时身在琅琊(山东临沂,离徐州较近)的诸葛不过十四五岁,正是培养自身道德观价值观的时候,对曹操的恶行,自是深恶痛绝,从内心埋下了对他的厌恶,不齿为伍!自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之前董卓,郭汜奸臣权相的榜样,世人皆认为曹操其如此,此行为多位道德君子所不齿!

三,纯属个人观点,可能对诸葛而言,扶持白手起家的刘备,三分定天下,更能展现自己的不世才能!所以 他也不投孙权!

诸葛没能与曹操通行,是时代所致,也是各自因为彼此不需要的选择!曹操不会后悔,诸葛也不会遗憾!


用户264393909


第一,在东汉末年的大环境下,曹操一统北方,且多次发出求贤令,所以说曹操阵营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外有一统中原之势,内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正统名份。如果此时诸葛亮追随曹操可能发挥的作用不如在刘备那里这么大,地位也不会同日而语。同理,孙权虽说偏居南方,但由于从孙坚,孙策到孙权几世的经营,还有江南几大士族的支持,已经规模初成。如若追随孙权可能相较于曹操好些,但绝对不如刘备给到的重用。

第二,由于诸葛亮出身时间较晚,能出山时已经错过了曹氏,孙氏的创业时期。而刘备正是颠沛流离之时,而刘本身又具有雄才大略。试想,如果你作为一个用能力有抱负的人,在此时会选择和别人合伙创业,还是在大企业找个安稳的工作?

第三,刘备三顾茅庐,给到了一个经理人足够的礼遇,这又是其他二人能给得到的吗?且不说曹孙一个远在北方,一个远在江南。想必他们对人才的饥渴也不如缺少人才的刘备来的急迫些吧。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和我一起探讨!


闲聊茶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