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尼尼的經典雕塑作品有哪些?如何評價他在藝術史上的地位?

夕陽下的晚楓


因為有了天才的貝尼尼,才有了今天的不一樣的羅馬。

貝尼尼用他天才的一生,為羅馬雕城創作了大量的雕塑作品,其中經典的作品包括《大衛》、《普魯託和帕爾塞福涅》、《被劫持的普洛舍賓娜》、《阿波羅和達芙妮》、《聖特雷薩的沉迷》、《受祝福的靈魂》、《四河噴泉》等。


《阿波羅和達芙妮》


貝尼尼被稱為巴洛克藝術之父和十七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大師,在他的那個時代,他的影響力無人能及而冠絕一時。

他主要的成就集中在雕塑和建築設計上,但同時他又是畫家,繪圖師,舞臺設計師,煙花製造者和葬禮設計師。


《大衛》



多才多藝的貝尼尼,後人對他有過一段這樣的評價:“上演了一出大眾戲,其中佈景是他畫的,雕像是他雕的,機械是他發明的,音樂是他譜曲的,喜劇的劇本是他寫的,就連劇院也是他建造的。”

在建築方面,他完成了聖彼得大教堂工程,包括教堂的內部裝修,設計建造了巨型青銅華蓋、教堂前的廣場和柱廊等,以貝尼尼的這些設計為終點,結束了這個教堂延續了100多年的建造過程。


《受祝福的靈魂》


當然,貝尼尼在雕刻藝術上的成就才是他閃閃發光的一生的焦點。

他的作品打破了文藝復興以來的靜態美,在作品中賦予動態的激情,他的作品充滿著炙熱的情感,有著飄逸的形態,富於戲劇性的構思而引人入勝。

特別的是,在他的作品裡,那些看似冰冷的大理石在他的手中變得有了鮮活的生命力,讓人觀後嘖嘖稱奇。



貝尼尼的一生,具備了一個偉大藝術家所有的要素,一生服務於教廷而衣食無憂的生活,過人的天賦,長壽的年齡,讓他成為藝術史上一段傳奇。


布穀公社


在西方雕塑史上,如果說米開朗基羅是不折不扣的古典主義雕塑的豐碑的話,那麼貝尼尼則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開創性地成就了巴洛克風格雕塑的桂冠,兩者雙峰並峙各有千秋,恰如江湖門派中的少林武當,名動當時,傳諸後世。
《阿波羅和達芙妮》

無可否認,貝尼尼在雕塑上的成就當得上一出生便風華正茂的評價,據說八歲時就製作了一個讓他父親大吃一驚的小孩頭像,他流傳下來早期的雕塑作品《大衛》儘管還有著古典主義的影子,但更多的卻是那種開創性的思考與和開放性的探索,賦予了作品更多凝固的動感和張揚的慾望,這一點也是貝尼尼作品貫穿始終的特點。

《大衛》

堅硬冰涼的大理石在貝尼尼的手中卻具有百鍊成鋼化成繞指柔的狀態,這是貝尼尼天才迸發奇思妙想“神操作”的結果。在雕塑《被劫持的普洛舍賓娜》中,這一點展現得淋漓盡致,那手指著力處的微微凹陷,無疑

完美地詮釋了貝尼尼雕塑的美學原則,那就是剛柔並濟的有溫度的態度。而隱藏在這種態度之下的隱秘情緒昭示著某種慾望的驅使,這是貝尼尼雕塑的美學原則和信仰,浮誇喧囂中帶有某種沉淪陰柔的氣息,神性釋放,人性歸位,各得其所,美美與共。

《被劫持的普洛舍賓娜》

天才的驕傲與自負成就了貝尼尼也差點毀滅了貝尼尼。年少成名的貝尼尼在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不覺飄飄然起來。很快,一意孤行的他因為建造一座教堂的塔樓過於激進而致其搖搖欲墜不得不很快拆除,這下折戟沉沙的貝尼尼深刻地體會到天堂跌落進地獄的滋味,但也許這只是命運的一次考驗,沉寂許久的貝尼尼以《聖女特瑞莎的狂喜》這件作品再次王者歸來,這件救贖之作成了他創作中的又一座高峰。


《聖女特瑞莎的狂喜》

終其一生,他狂熱又虔誠,狂飆突進,風雷激盪,以其橫溢的才華在西方藝術史特別是雕塑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輝煌篇章。


吃素的穿山甲


17世紀,當文藝復興進入尾聲時,作為老牌藝術強國的意大利,藝術人才出現了某種程度的斷檔,能在藝術史上留下名字的藝術家,相比鄰國法國、西班牙、德國等,已經沒有了數量上的優勢。而出生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貝尼尼(1598年——1680年)用他的藝術才華震撼了人們的眼球,有力地佐證了意大利的藝術雖然每況愈下,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海神波塞冬》

貝尼尼是一位非常全面的藝術天才,在雕塑、繪畫,建築,甚至舞臺設計和戲劇等領域,都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和較高成功。

個人覺得,他的藝術成就完全可以叫板文藝復興初期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都是在眾多領域有所建樹的大師,這樣的超級人才,在歷史上並不多見。

《男孩和果籃》

貝尼尼的主要成就體現在雕塑上。因為整個17世紀,是巴洛克風格大行其道的時期,奢華大氣,莊嚴典雅是巴洛克的主要風格特徵。這種特徵最早被用在建築上,跟建築結合後,能產生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無論從視覺感受還是心靈感受,都非常震撼。因此,在建築上,巴洛克風格被髮揮到了極致,貝尼尼也把他的“好鋼用在了刀刃上”。

《聖安德烈與聖托馬斯》

貝尼尼創作一幅雕塑作品要花費數年,甚至數十年,每幅都是精雕細琢,為了把形象塑造得更鮮活更飽滿,他常常研讀歷史故事,認真傾聽民間傳說,在心中先把作品的形象塑造起來,等到胸有成竹之時,他才動手雕刻。因此,他的每幅雕塑作品都算得上是經典。

而《普魯託和帕爾塞芙涅》、《沉睡的維納斯》、《海神波塞冬》、《阿波羅與達芙妮》、《時間揭示真理》、《大衛》等作品,是經典中的經典。

《貝爾尼尼》

《普魯託和帕爾塞芙涅》中,細節非常生動,尤其在表現普魯特的粗暴時,他的手指過於用力,嵌入了美少女帕爾塞芙涅的身體裡,粗暴和柔軟形成了鮮明對比。更由於這個細節是由質地堅硬的大理石表現出來的,能把肌膚柔軟的質感,以及兩人不同的性格狀態表現得活靈活現,實屬不易。

《大衛》

《沉睡的維納斯》中,維納斯趴在床上安詳地睡去,露出脊背,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女性優美、光潔、圓潤的背部輪廓,以及富有節奏感的身體曲線。觀者第一眼看到,不會想到是用大理石雕刻出這麼唯美和陰柔的形象,事實上,它就是貝尼尼用鬼斧神工般的巧手,為觀者塑造了一個“藝術的謊言”。


鴻鵠迎罡


17世紀的西方藝術中,流行著一種既奢華大氣又充滿浪漫色彩的藝術風格,這就是巴洛克藝術。意大利的貝尼尼則是眾多巴洛克藝術群星中最為閃耀的一顆,在雕塑、建築和繪畫領域,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1598-1680),出生於意大利拿波里,後隨家人遷居羅馬。由於貝尼尼的父親也是一位雕塑家,因而他自幼便受到藝術薰陶,很早就接觸了雕塑創作,並在青年時代迅速成名。

成名後的貝尼尼很快被教皇賞識,也得以藉此發揮自己的創作天賦。在組雕《普魯東搶劫珀爾塞福涅》中,充分顯露出了貝尼尼雕塑作品中的動感,而且對人體肌肉與細節表現方面,同樣都很出色。

幾乎與《普呂東搶劫珀爾塞福涅》同期的雕塑作品,貝尼尼的《大衛》也是一件雕塑史上的瑰寶。貝尼尼刻刀下的大衛充滿了力量,正在蓄勢待發,充滿了爆發力和運動的激情。

貝尼尼非常善於表現運動中的人物。在《阿波羅和達芙妮》中,講述的是古希臘神話故事,當阿波羅觸及到達芙妮的那一刻,達芙妮開始化身為桂樹,這一瞬間的轉變在一具雕塑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現:達芙妮的身體頃刻間開始化為桂樹,面部和眼神中透露出了無限的驚恐,而身後的阿波羅意識到事情已無法挽回時,內心的懊悔與無奈開始浮現於臉上。

↑《聖薩德列祭壇雕塑》

其實,尼貝貝流傳於世的雕塑,幾乎都很經典,具有典型的巴洛克藝術風格,充滿了動感、激情和浪漫主義氣息。但在這樣雕塑作品中,獲得讚譽最高的,當屬《聖薩德列祭壇雕塑》。不過,我個人最欣賞的還是那件《阿波羅與達芙妮》。

至於尼貝貝在藝術史上的地位,我覺得前文的概括已經比較清楚:意大利巴洛克風格中最著名的雕塑家、建築家和畫家。不過,作為一個為教皇服務的御用藝術家,貝尼尼的關注點多少有些偏離現實和世俗生活,然而,這似乎又不是什麼需要苛責之處。

以欣賞的目光去品味和享受,不也正是一種幸福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