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謀士如雲,你怎麼看待李儒這個人?

小帆帆666


我是讀史逍遙今,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李儒堪稱是三國前期最重要的謀士之一,他一生有五大計策產生很大影響。李儒的一生也充分說明在那個時代,選邊站隊是多麼重要。

李儒堪稱董卓集團的第一謀士,地位不亞於諸葛亮之於劉備,郭嘉之於曹操,是個至關重要的角色。李儒也盡職盡責,為董卓貢獻出五條足以決定董卓集團走向的計策。

計策一:上表進京

公元189年,大將軍何進為了除掉宦官,代皇帝下詔,讓諸侯帶兵進京。董卓正在觀望中,這時候李儒告訴他,說:“即使我們這次奉詔進京,也難免會被別人落下口實。不如您先給朝廷上表,說明我們的決心,然後再發兵。”

按李儒的意思,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是向皇帝表忠心,二是這樣我們出兵就有了合法性。

從這點看,李儒考慮問題非常全面,董卓也不用顧慮這樣會給人留下把柄。

計策二:廢立皇帝

董卓把持朝政後,起了廢立皇帝的心思,就向李儒請教。

李儒說:“這件事如果要做就趕快,晚了恐怕有變故。改天我們就召集百官直接下招廢立皇帝,有人不同意就殺了他,這樣朝廷才會怕我們。”李儒不僅堅定了董卓廢立皇帝的決心,更詳細說明了如何操作。

結果正如李儒所料,“諸官聽罷,不敢出聲”。

計策三:得到呂布

董卓非常喜歡呂布的勇猛無敵,一心想收為己用。李肅就獻計說用金銀財寶來收買呂布,必要時也可以給他赤兔馬。董卓聽了,就問李儒的意見。

李儒只說了一句:“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馬哉!”他告訴董卓,想要得到勇士收取天下,可不能連一匹馬都捨不得。

這一句就像醍醐灌頂,董卓送出了寶馬與金銀珠寶,果然得到了呂布,還成了義子。

計策四:遷都長安

當時,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華雄被斬、呂布也敗在了虎牢關。正當董卓束手無策時,李儒獻計說:“溫侯剛打了敗仗,敵人的士氣要比我們高漲。不如我們這就撤兵回洛陽,再帶著皇帝一起去長安。”

正巧,當時洛陽流傳著一句童謠,“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李儒也就藉著童謠,勸董卓遷回長安,避開諸侯的鋒芒。

計策五:大敗曹操

遷都長安後,李儒又獻策:“可令徐榮在滎陽城外埋伏,如果有追兵就放過去;等到我們這裡打敗敵人,再兩頭截殺。這樣就沒人敢再追過來了。”

董卓聽從他的計策,結果只一仗,便打得曹操落花流水,曹操自己也差點死在亂軍之中。

縱觀史書,李儒不愧為東漢末年的頂級謀士之一,可以說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他這五條計策,全都直指要害,大大主推了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

只可惜,李儒選錯了邊,站錯了隊,輔佐的是反賊而非明君,白白使得他落了個可悲的下場。

可惜,可哀!


讀史逍遙今


導語:

在較為可靠的歷史文獻中(《後漢書》、《後漢紀》等),關於李儒的記載零零散散,描述極少。在《三國演義》中,李儒在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回等九回中出現,第三回中首次登場,到第九回中被斬。

李儒作為董卓的親信,在董卓帳下盡力輔佐,為謀取天下貢獻智慧,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李儒遇事沉著,處事果斷,頗有計謀,但卻助紂為虐,心狠手辣,濫殺無辜,是位有才無德的“毒士”。李儒在幫助董卓取得權力、濫殺無辜的同時,也早已留下了失敗的禍根。李儒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有時讓人佩服,卻又令人憤怒,可謂是五味雜陳,耐人尋味。

一、李儒擅長政治偽裝,獻計名正言順進京

《三國演義》第三回,當時何進為了誅殺宦官,密詔外兵進京,早就有不臣之心的西涼刺史董卓接到詔書,大喜過望,準備帶兵出發。

這時,李儒首次出場了,向董卓建議說:“這個密詔不知真假,為了防止外人議論,咱們應該先給朝廷上表,這樣就名正言順了,大事可圖了。”

卓婿謀士李儒曰:“今雖奉詔,中間多有暗味。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順,大事可圖。”卓大喜,遂上表。

李儒提到“大事可圖”,那何為大事呢? 無疑是輔助董卓奪取天下,這簡短的四個字顯示出李儒的志向不小。果然,何進得表後,儘管多人反對,但還是允許董卓入京,這一決定為以後的進京創造了良好的輿論條件。

二、李儒的狠毒之處

  • 獻計廢立天子,弒君叛上

李儒在陣營上屬於董卓一方,不僅是董卓的高級謀士,更是他的幫兇,幫助董卓走上了權傾朝野的道路。

董卓與李儒討論廢立之事時,李儒建議道:“我們請百官到溫明園宴飲,等酒過數巡,談論廢立之事,不聽話的人就解決掉。”

私謂李儒曰:“吾欲廢帝立陳留王,何如?”李儒曰:“今朝廷無主,不就此時行事,遲則有變矣。來日於溫明園中,召集百官,諭以廢立;有不從者斬之,則威權之行,正在今日。”卓喜。

結果第二天,話剛說出口,當場就遭到丁原反對,險些動手。可以推測,李儒建議之時,應該沒有想到有人會不同意,所以才說,“有不從者斬之”。 但是,李儒沒有想到的有兩點:

  1. 一是丁原強烈反對廢少帝
  2. 二是丁原的義子呂布,驍勇非常

所以,在董卓、丁原當場差點兒動武之時,李儒看到丁原身後的呂布,知道呂布絕非常人只能冒死為董卓打圓場,於是“李儒急進”說:“今日我們不談國政,等過幾日再談論也不遲。”

李儒急進曰:“今日飲宴之處,不可談國政;來日向都堂公論未遲。”眾人皆勸丁原上馬而去。

後來,李儒鴆殺少帝時兇惡異常,對少帝一家三口步步緊逼,“扯住太后,直攛下樓;叱武士絞死唐妃;以鴆酒灌殺少帝”,這樣的事情都親自動手,李其心狠手辣可見一斑。

卓乃置弘農王於閣上,使郎中令李儒進鴆,曰:“服此藥,可以辟惡。”王曰:“我無疾,是欲殺我耳!?不肯飲。強飲之,不得已,乃與妻唐姬及宮人飲宴別。

李儒怒責太后,呵斥帝妃,催逼少帝,極其無禮;而在其他的事件中,李儒的鐵血建議,均被董卓採納,以至於朝中大臣噤若寒蟬,反者必遭誅;城中百姓人人自危,敢怒不敢言。

  • 搜刮錢財

遷都之時,錢糧缺少,為了籌措軍餉,李儒想出了一個搜刮錢財的高招——他們把洛陽的土豪們都一鍋端了。洛陽的大戶人家,都橫遭此禍。

李儒曰:“今錢糧缺少,洛陽富戶極多,可籍沒入官。但是袁紹等門下,殺其宗黨而抄其家貲,必得鉅萬。”卓即差鐵騎五千、遍行捉拿洛陽富戶,共數千家,插旗頭上大書“反臣逆黨”,盡斬於城外,取其金貲。

三、捨得之間,籠絡呂布

  • 舍寶馬而取呂布

在李肅前去說服呂布歸降董卓之前,李肅建言以赤兔馬獻給呂布,李儒支持說:“主公欲破天下,何須吝惜一馬!” 呂布得到了赤兔馬,又加上無數的金銀財寶,眼裡哪兒還有義父丁原,又見董卓之勢強大,為了自己以後的前途,於是就斬了自己的義父丁原,投靠董卓去了。

  • 舍貂蟬而換忠心

董卓一定程度上是靠驍勇的呂布才站穩了腳跟,然而司徒王允使連環計,使董卓父子反目,可以說董卓死於呂布之手,直接原因就在於兩人因貂蟬生隙。李儒早先就說過貂蟬不過一女子,此苦口婆心地勸解董卓舍之,以換取呂布的忠心。

如果董卓完全採納了李儒的這個建議,置董卓於死地的“連環計”就會徹底宣告失敗,董卓不僅能保住性命,還能繼續保持權傾朝野的地位。可是董卓本生就是好色之徒,沒有狠下心來把貂蟬賜送給呂布,導致他與呂布的矛盾被徹底激化,最終導致殺身之禍,被呂布殺死。

四、李儒臨危不亂,棄洛陽遷都長安

在關東聯軍的步步緊逼下,董卓為了保存勢力,聽了李儒的建議,遷都長安。

而從洛陽離開之後,他料到諸侯會趁勢追擊,便提議設置伏兵,掩殺對方,保證西進順利。果然,曹操率領軍隊急忙追到,呂布大敗追兵,使曹操險些喪命。可見,在如此混亂的情況下,李儒還能運籌帷幄,說明此人非同一般。

五、雙臂有力,身體強壯

李儒絕非一般人眼中的文弱書生,而是身懷武功的人,《三國演義》中有兩處可以體現。

當李儒奉命鴆殺少帝時,《三國演義》用了“怒’、“叱”、“大怒”等詞描述了李儒對待少帝的態度。在被太后激怒後,他“扯住太后,直拋下樓”,能將太后雙手拋擲下樓,可見,李儒必定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

歌罷,相抱而哭,李儒叱曰:“相國立等回報,汝等俄延,望誰救耶?”太后大罵:“董賊逼我母子,皇天不佑!汝等助惡,必當滅族!”儒大怒,雙手扯住太后,直攛下樓;叱武士絞死唐妃;以鴆酒灌殺少帝。

當呂布戲貂蟬被發現之後,董卓追趕著呂布,李儒卻與董卓胸膛相撞,將董卓撞倒於地,雖李儒為卓婿,比董卓年輕,但出身武將的董卓體形“肥大”,尚且能擲呂布的方天畫戟,且兩人都急走,董卓都能跌倒在地,可見,李儒身體素質不錯。

李儒的悲慘結局

李儒雖然被董卓信任,但因董卓罪惡滔天,他助紂為虐,犯了眾怒,天下官民都不容,終於在董卓被殺之後,被自己的家奴從床上綁起來,又被“縛市曹” 殺害。


卻說當下呂布大呼曰:“助卓為虐者,皆李儒也!誰可擒之?”李肅應聲願往。忽聽朝門外發喊,人報李儒家奴已將李儒綁縛來獻。王允命縛赴市曹斬之。

結語

李儒是董卓亂政時期關鍵性人物,董卓能權傾朝野,武有呂布,文有李儒,這兩人即為董卓左右臂膀,立下汗馬功勞。李儒聰明絕頂,處事果斷,每次出場都影響著董卓集團的發展走向,是東漢末年一流的政治人才。

然而,李儒作為董卓的首席謀士,面對董卓在洛陽、長安的殘暴卻沒有絲亳勸阻,反而參與其中。作為一個意欲輔君謀取天下的謀士,卻不能安撫民心,做到秋毫無犯,雖有蓋世之才,又能怎樣呢?

董卓已經喪失了民心,失敗是遲早的事,而李儒命運的可悲之處在於,他從一開始就沒有認清形勢,註定不能實現宏圖大願,和董卓共圖大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李儒的文學形象雖是反面,但也給我們帶來以無限感慨和惋惜。


歷史其韻


李儒是歷史上敢於毒殺漢少帝的人物。這個還不是最狠的,最狠的就是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在董卓離開洛陽的時候,將洛陽城付之一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