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般的高中和大学历史书上都不提及五胡乱华?

鸡儿飘飘


五胡乱华毫无疑问是一段很残酷的历史,但我们不能因为它残酷而选择遗忘,历史就是历史,已经发生了的事没有什么好否认和遗忘的!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融合而成伟大民族。但中华民族的融合肯定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之间都肯定发生过争斗,有的争斗甚至持续时间非常长,过程非常激烈。这是历史事实,是无法抹杀的。我们即不能因为过去的争斗而否定今天的融合。同样,也不能因为今天的融合而否定过去的争斗。


首先来看看五胡乱华到底是怎么回事:

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之后,在晋室分裂,国力空虚,军事力量迅速衰退的情况下。胡人趁机起兵,侵扰中原,百余年间,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先后在中原各地建立起大大小小,强弱不等的五十多个政权,建立者汉人胡人都有,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再看看五胡乱华具体有多残酷! 政权的更迭,频繁的战争,最痛苦的自然都是人民。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战争连年不断,自304年氐族及匈奴族叛乱开始至439年北魏灭北凉,这130年战争就没有停歇过。“恒代而北,尽为丘墟;崤潼已西,烟火断绝。齐方全赵,死于乱麻,于是民生耗减,且将大半”。


这种持续性、毁灭性的战争的结果,便是人无寸 粮可食以至于“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统治阶级之间的争权夺利,加上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使得“民尽流离,邑皆荒毁,由是劫抄蜂起,盗窃群行”。 而当时胡人对汉族人视之为“两脚羊”

《资治通鉴·晋纪七》“方掠洛中官私奴婢万馀人而西。军中乏食,杀人杂牛马肉食之。”

《晋书·列传第二十九》“于是数十万众,勒以骑围而射之,相践如山,王公士庶死者十余万。王弥弟璋焚其余众,并食之。”


为什么高中课本上没有具体描述五胡乱华

在这短短的135年间建立交替了几十个所谓政权,如何在历史课本用简短的文字把这段历史讲清楚自然是个难题。而政权之间、民族之间的战争没有丝毫道义可言,只是为了争夺和延续,如何描述这些战争,也是个问题。无穷无尽的民族仇杀,带给人们的是血和泪。而现在毕竟我们已经融为一个大民族。曾经五胡等少数民族,为了入主中原,采用了各种手段,到后来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特点,五胡现在除了少量的羌族以外,基本都融入汉族之中,书中写这段历史,可能又会引起南方和北方谁能真正代表汉人的争论。

综上所述,很容易的出为什么高中课本上没有描述五胡乱华这段历史!

我自缪谈笑历史间,可是看到有的历史却也笑不出来,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何况人乎?


谈笑历史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五胡是哪五胡?

匈奴、鲜卑、羯、羌、氐。

匈奴和鲜卑先后灭亡,但也有很多被溶血混入汉族。

羯族则被杀绝。

而羌、氐其实还是存在的。

就是因为这些民族除了羯族以外,并没有彻底消失,所以不能随便说。

因为五胡乱华本质就是北方民族之间仇杀,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将五胡乱华,必然会引起今天学生出于民族的义愤。

以羯族为例,虽然杀了无数汉人,但最终也被汉人杀得流血成河。

这种民族仇杀,在当年看来很正常。那个年代,完全是丛林法则,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然而,今天来看,介绍这种事情可能会造成民族仇恨,自然就不鼓励了。

《杀胡令》:

诸胡逆乱中原 已数十年 今我诛之

若能共讨者 可遣军来也

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 杀我百姓 夺我祖庙 今特此讨伐

犯我大汉者死 杀我大汉子民者死

杀尽天下诸胡 匡复汉家基业

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

冉闵不才受命于天道

特以此兆告天下!


萨沙


首先看看五胡乱华有多乱!

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晋朝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华夏大伤。胡人趁机起兵,侵扰中原,中原大乱。在百余年间,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国家达五六十个之多,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建立者也不限于胡人,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后北方被北魏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

再看看五胡乱华有多残酷!

政治上的不稳定,必然导致频繁的战争。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战争连年不断,自304年氐族及匈奴族叛乱开始至439年北魏灭北凉持续130年之久。”恒代而北,尽为丘墟;崤潼已西,烟火断绝。齐方全赵,死于乱麻,于是民生耗减,且将大半”。

这种毁灭性战争的结果,便是“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统治阶级之间的争权夺利,加上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使得“民尽流离,邑皆荒毁,由是劫抄蜂起,盗窃群行”,贫民起义层出不穷。

时间短,135年间几十个所谓政权建立,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中是很短的时间,如何在历史课本用简短的文字把这段历史讲述清除,是个问题。政权之间的战争没有什么道义可言,只是为了争夺和保住自己,如何描述这些战争,也是个问题。无穷无尽的民族仇杀,带给人们的是血和泪,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卢旺达大屠杀,五胡乱华时期的屠杀不下于此,这些屠杀如何描述也是问题。再者,五胡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为了入主中原,表明自己是正统,采用各种手段,到后来失去了自己的特点,反倒把自己搞没了,五胡现在除了少量的羌族以为,都已不存在,融入汉族之中,书中写这段历史,可能又会引起南方和北方谁能真正代表汉人的争论。

综上所述,高中和大学课本没有讲这段历史,只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专业才有所提及。


莱驹为右


中学时历史课本没有“五胡乱华”的说法,取而代之的是“各民族大融合”,还有北魏孝文帝迁都。

到了大学里,才听一位教授(当时教授很稀罕,一辈子当讲师、副教授的不在少数)在课堂上说“五胡乱华”,于是找了些资料了解一下。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所以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教授在课堂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是以现实需要来看待历史,违背了治学原则。当时,大家都表示赞同,认为教授就是教授,有学术良知。

这么些年过去了,我对那位教授的尊敬依然不变,但也理解了教科书编写者的苦衷,尤其是在狭隘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今天,有时候不得不对历史进行善意地解读。

事实上,自民国以来,中华大家庭各民族都或多或少经历了现代化的洗礼,从国家制度、经济模式,到生活习俗都发生了改头换面般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后进民族无法避免的,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再纠缠于一千多年前的恩怨,似乎有点太狭隘了,而且对汉族也会带来伤害。

当然,回避历史不是上策,但作为权宜之计,未尝不可。学术界自然可以正本清源,但作为教材,还是得斟酌一二。


江南俗士1


首先,这段历史本来就比较杂乱,涉及到的王朝比较多,帝王更是多如牛毛,史学界尚且没有更多相关的研究,更别说一般的没有专业治史能力的高中大学生了,而且这段历史所涉及的民族众多,地域也非常杂,史学界尚且不能做出准确的一个界定,更加没有办法让学生去学习不确定的知识。

另外的重要原因则是民族融合的当代如果还是以歧视的态度来对待那一段少数民族进去中原的历史的话,对于现在的民族政策是严重不利的,对于学生的民族关系心理也有极大的负面作用。



这段历史的复杂性我截取一段大家感受感受: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继春秋战国后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从西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蜀地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这一期间,中国江南、荆湘地区有东晋控制,而北方和西南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被统称为十六国。十六国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众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


不空色


五胡乱华是中国一段很残酷很黑暗的历史。但历史就是历史,应该正视。

中学教材容量有限,中学生理解力也差一些,没有这段历史容易理解。但大学教材按理是应该有的。

有人说,教材没有这段历史,是因为牵涉到民族问题,怕影响当下的民族团结。这是一种糊塗观念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伟大民族。但中华民族的融合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几乎各个民族之间都发生过争斗,有的还是非常激烈的长时间的争斗。这是历史事实,是无法抹杀的。我们即不能因为过去的争斗而否定今天的融合。同样,也不能因为今天的融合而否定过去的争斗。在这个过程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只能历史地去评判,而决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取代历史,从而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现在网上出现否定历史英雄人物,为汉奸卖国贼抹白的现象,其根源就在这里。值得全民警惕。

欢迎点评。


WM晓奇


五胡乱华被还成少数民族与中原人民民族大融合,去你大爷的的历史学家,蒙古入侵是大融合,满清入侵是大融合,日本鬼子入侵你有本事还说是大融合!!!


王赟85934886


所有的历史都是由后人来写的,所以说史书也不能说是完全真实的,五胡乱华在我国的历史上是处于断层的,这段历史在学生的历史书上完全被抹去了。五胡乱华是真实存在的,各种史料上面都有记载,却唯独在教科书上面没有。

为什么高中和大学历史书上都不提及五胡乱华呢?因为这段历史太过于黑暗、暴力和血腥了。这与我们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来说是相悖的,我们国家的历史总是宣扬我们是文明古国、我们倡导和平团结、与各民族相融合,这段血腥的历史当然不能让后人的孩子来学习,难不成让他们学习五胡的残忍吗?


五胡乱华是我国历史上第二黑暗的一个时代,虽说是五胡,其实不止,主要的五胡是匈奴,鲜卑,羌,羯,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从公元304年到公元439年,混战一直在持续,中原地区血流成河,阴云笼罩。

历史的车轮总是何其的相识,每一个文明的产生都是在血腥和暴力下建立起来的,在文明之的基础上,杀戮和镇压是文明的支撑。

在五胡乱华的那个时代,有许多人被大规模的宰杀烹食,人沦为一种食物。其中以羯、匈奴、鲜卑三族最为凶残。慕容鲜卑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当作军粮,后来因为吃不完又不想放掉,就直接淹死在易水,易水为之断流。而羯族更是把人当作“双脚羊”,行军作战不携带军粮,直接以少女为食。他们吃掉的少女数不胜数,实为恶魔。



汉人的文明差点就被五胡给吃掉了,种族已经到了存亡之际,后来才有了“灭胡令”的产生,虽然说也是十分的残暴,到胜者为王,优胜略汰,这是必然的。这是我国文明史上最大规模的杀戮,五胡被灭族,汉人也被吃得为数不多。

这段历史注定是黑暗的,注定是不光彩的,注定是不能被众人所皆知的,所以就把它给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断然是不能选入教科书的。


大三老学长


刚才简单翻了翻中国古代史,题主说的不准确。书中魏晋南北朝里面,其实提到了这事,不过换了一名目,叫少数民族内迁,少数民族后面备注,旧史称五胡。大学和高中课本不太一样,虽然都是强调内迁融合,但大学并没有回避民族仇杀,并分析因果

从摘录的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教科书有意识的在淡化民族矛盾,强化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这种阶级矛盾。这样做的好处很显然,是在促进民族融合

书中后续部分也秉持融合观点,比如批判了前赵的胡汉分制,认为冉闵夺权引发的民族仇杀是胡汉分治体系恶因结果

肯定了苻坚取消胡汉分治,赞扬了北朝高欢对胡汉矛盾的调和作用等

历史书后续几个朝代说明,和讲两晋是一个路子,比如宋金元之争中,回避了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话题;清末强调列强入侵,回避了左宗棠某些功绩……

总之,民族融合是主导思想


灵石蕴珠宝


因为没有必须提及的必要。

五胡乱华,听上去好像给人一种华夏危矣的感觉,让人不由自主想要对那段历史进行放大,但从客观角度看,如果你不带民族立场,那段历史也仅仅是中华历史的一部分而已,今天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除了汉族,还有"五胡乱华"中"五胡"之一的羌族,所以如果是放在过去,五胡乱华这个词可能还合适,但在今天,这个词就有些不合时宜了,你在历史课本上说羌族"乱华",让今天的几十万羌族同胞怎么办?他们也是中华的一部分,怎么能说他们乱华呢?

包括"五胡"的另外几个民族,比如鲜卑,比如氐,早就消失了,已经完全融进中华大家庭了。没必要把思想回到西晋,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当时的汉人,然后去仇视某个民族,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发生了很多变化,今天的汉族早已不是西晋时期的汉人,现在的中外混血儿如果获得中国国籍,民族身份就是汉族,每年成百上千这样的"汉族"加入进来,古代也是类似,汉人更多的只是一个文化概念,鲜卑人和氐人,换了服饰,说了汉语,改了汉姓,和汉人通婚,那就是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