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西部的“扶貧工廠”:寧夏天元錳業

甘城,其實就是“干城”,位於寧夏海原縣。

海原之“海”,即苦瘠甲於天下的西海固之“海”,以乾旱著稱,是貧困地區中的貧困地區,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2018年上半年,經牽線搭橋,海原縣甘城鄉甘城村與寧夏天元錳業結成了幫扶對子,從此開啟了“村企結對”的脫貧新方式。

“村裡有六位年輕人去天元錳業上班,才幹了沒幾年,家庭生活就翻了身,有的還在中寧縣城買了房,最近又思謀著買轎車。”甘城村村支書何有玉說,這真是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在天元錳業,員工月平均工資超過5500元,在西部寧夏的同類企業中絕對是“工資高地”。一些在天元錳業上班的“父子工”“夫妻工”每年的淨收入達10萬元以上。

放下鋤頭,走進工廠,從農耕生產跨入工業文明,既是一次生產方式的升級,更是一次扶貧方式的升維。

座落於寧夏中部中寧縣北山的天元錳業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電解金屬錳生產企業,也是寧夏活力最強的大型民營企業。其所在的寧夏中南部在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

以寧夏天元錳業為半徑,周邊300公里覆蓋了陝甘寧鹽環定革命老區、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據統計,該企業穩定吸納周邊2萬多名員工就業,其中9925名來自貧困地區家庭,佔員工總數的49.5%。截至目前,已有8933名困難員工家庭實現脫貧,其餘992人有望近期實現脫貧。

安成,來自寧夏固原市彭陽縣一個偏僻小山村。在那裡,下雨就是下口糧,大部分年景,往往連種子都收不回。2012年,安成從建築學校畢業後,來到天元錳業集團建築公司,成為一名產業工人。

為了幹好工作,安成白天在工地上忙碌,晚上自學相關專業知識到深夜。由於肯鑽研、責任心強連續3年被集團評為“先進個人”,他也從初級、中級技術員到助理工程師又晉級為副主任。在安成的影響和帶動下,村裡有十多人都來到了天元錳業工作。在這裡,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不曾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得到技術培訓,年收入都在65000元左右。這些員工的脫貧經歷經口口相傳而深入人心,“來到天元有奔頭、買車買房不用愁”——這句來自一線職工的順口溜,也在貧困村廣泛傳播。

目前,天元錳業的職工已有6000多人購買了私家車,平均每4人中就有1人是有車族。12月3日下午6時許,正值工人下班時間,只見車流如潮般駛出廠區,與追求幸福生活的夢想一起,匯入茫茫燈海。

從某種意義上講,貧困的根源在於貧困群體進入市場的能力和動力不足。運用市場的力量實施精準脫貧,既扶貧又扶智,可以斬斷窮根、阻斷貧困傳遞。

早在2012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就將寧夏天元錳業確定為生態移民就業安置暨扶貧產業示範園,企業開始有組織地吸納移民就業。為保障來自貧困山區職工的生活,企業還為他們提供了3000多套公租房。

“村裡外出打工人員佔40%以上,是家庭收入的第一來源,天元錳業提供的就業機會為村民脫貧致富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辦駐甘城村第一書記胡亞東說,甘城村258戶1160多口人,其中有155戶是建檔立卡戶。農業人口工業化脫貧,不單單是掙幾個錢、養家餬口的問題,很多農民還因此得到文明薰陶、改變了散漫習慣,走上了城鎮化、市民化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