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裡的牛”如何成了“真牛”?

吳月梅養著6頭牛,村裡扶貧項目花名冊是這麼說的,但牛棚裡目前只有3頭;周建國是4頭牛的主人,儘管他家的牛棚裡,乾淨得只能找到破木櫃、空牛槽和一些風乾的牛糞。在寧夏固原市的這個村,這倆貧困戶都因為表格裡的牛獲得了扶貧補貼。這還不算最誇張的,村民說,有的人家雖領了補貼,“連個牛毛、牛槽都沒有”。(11月13日 中國青年報)

從“扶貧雞”到“扶貧牛”,造假伎倆真的很不高明,假的就是假的一查就露餡了。關鍵問題是沒人查。順著這根藤不知道到底能摸到大多的瓜。誠然,面對全國各地的扶貧項目,巡視檢查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當地監管部門的力量去了哪裡?監守自盜的戲碼為什麼可以一再上演?

“表格裡的牛”寫多少就是多少,沒有人過問。哪怕當地群眾知道這些所謂的“真牛”連“牛毛、牛槽都沒有”。然而,群眾人盡皆知的事,卻絲毫沒有影響扶貧款的發放。扶貧補貼“落實”的倒是很到位。這一方面暴露了群眾監督意識的薄弱,亦或監督渠道不通暢;另一方面暴露了扶貧資金監管的巨大漏洞。從表格上報,到審批,再到審核,一路綠燈,是誰在放行?這裡面又有多少人分了一杯羹?

這樣的扶貧,不僅不能起到扶貧效果,還很有可能成為“養懶漢”,“助刁民”的惡習。為了脫貧致富,為了消滅絕對貧困,國家下了大力氣,扶貧幹部下了真功夫。可是在這條苦幹出來的道路上,竟然還能上演“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醜陋劇情,讓人很是痛心。精準扶貧一個也不能落下,但不代表可以隨意摻假。“扶貧牛”是扶貧路上的跑偏,更是對扶貧的褻瀆。

“表格牛”在哪裡?當地監管部門該好好問問自己,制度流於形式,項目審批流於形式,換來的只能是扶貧資金不知去向。所以,監督也好審核也罷都需要走出去,走到群眾中去。如果深入群眾調查,採取回訪制度,所有的問題就會暴露,不至於讓某些故伎得逞。要想讓“扶貧牛”開墾出 “金土地”,就要確保每一個扶貧項目落到實處。(文/郭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