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起兵造反,為何僅用三十四天就攻入了洛陽?

陳皮


河北是如何吃掉唐宋的?|Booker不客

河北可以說是今天中國中心區域,我們的首都北京就被河北省包裹著。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時期,對於中華帝國而言,河北可不是中心區域,而是帝國的北部的邊疆,是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第一道防線。從唐朝中期開始,河北這個帝國的北疆,卻成了唐宋兩朝的心頭之患。

『 河北——養虎為患

自古以來,河北作為中華帝國的一部分,就是中原農耕政權與北方遊牧民族的交界地。在河北的北部是高大的燕山山脈。由南至北跨過燕山後,將進入遊牧民族的活動範圍。無論是來自蒙古高原的匈奴還是來自遼河流域的鮮卑和契丹,要想入侵中原,燕山山脈都是他們必須要跨過的一道檻。因此從秦朝開始,河北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防禦重心。

在武則天時期,契丹首領李盡忠和孫萬榮帶領族人起兵向大唐發動進攻。很快契丹軍隊就攻破了大唐的安東都護府和營州。雖然最終李盡忠和孫萬榮的契丹軍隊被唐軍擊敗,但契丹對大唐的威脅並未消除。

為了增強邊防軍的戰鬥力,大唐朝廷將部分歸順大唐的少數民族的部落兵編入河北的邊防軍。這些少數民族由於過著遊牧的生活,從小開始就練習騎射,其作戰能力遠超過由農民組成的中原步兵。而且河北地區緊鄰北方遊牧民族活動區,能夠為這些騎兵提供源源不斷的馬匹。少數民族士兵還不夠,還得有少數民族的將領。

為了能給這些邊防的將士更多的主動權,讓他們更好地為帝國效力,唐玄宗還在邊疆實行了節度使制度。當時大唐就在河北設置了范陽和平盧兩個節度使。這些節度使掌握了所轄範圍內的財權、政權和兵權。經過唐玄宗的部署,當時的河北被打造成了大唐帝國的一個超級軍事基地。

『 河北——問鼎中原

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河北這個大唐辛辛苦苦打造的軍事重鎮,居然會把槍口對準自己。當時在河北為將的胡人安祿山深得唐玄宗的信任,同時兼任了范陽和平盧兩鎮的節度使,幾乎將整個河北都掌握在自己手裡。在掌控河北期間,安祿山大打民族牌和文化牌,利用種族血緣和文化上的相似性,拉攏河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將領和部落士兵,很快就在河北打造出了一支效忠自己的軍隊。於是野心膨脹的安祿山就以這支軍隊為核心,加上大唐原先派駐河北邊疆的邊防軍,掀起了一場大規模叛亂。

安祿山手裡的軍隊可以說是大唐當時最精銳的軍隊之一,一般的大唐軍隊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在消滅了河北南部顏真卿的抵抗軍隊後,一馬平川的河南平原就直接暴露在安祿山的叛軍面前。沒多久安祿山叛軍攻佔了大唐的長安和洛陽,玄宗皇帝被迫逃往蜀地。

之後在回紇的支援下,唐軍在對陣安祿山叛軍的戰略中逐漸取得了優勢,並逐漸收復了長安和洛陽。而安祿山叛軍這邊陷入了內亂,不斷地有叛軍的將領投降大唐。到了唐代宗初年,由安祿山掀起的這場叛亂最終被平息。

在整個平叛戰爭中,大唐的軍隊並沒有佔領安祿山的老巢河北。最終叛亂能夠平息,也是因為河北的叛軍投降的緣故。為了表彰反正的叛軍將領,大唐把原來河北分給了四個曾經的叛軍將領,由此形成了河朔藩鎮。

雖然表面上河朔是大唐的一部分,但實際上唐朝政府的命令在他們這裡根本推行不開。河朔藩鎮如同獨立王國一般。唐德宗即位後,為了恢復朝廷的威信,開始對河朔藩鎮採取措施。公元781年,河朔三鎮之一的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病逝,其子李惟嶽要求承認朝廷承認他繼承其父成德節度使的職務,但唐德宗不允。於是惱羞成怒的李惟嶽於是聯合了同為河朔三鎮的魏博鎮,以及淄青鎮和山南東道的節度使一起發動叛亂。德宗皇帝對此早就準備,迅速調兵平叛,李惟嶽被殺,叛亂被平息。

但沒多久魏博鎮和淄青鎮由聯合了盧龍鎮、成德鎮,以及南方的淮西鎮一起又發動了叛亂。這下整個河北加上河南的部分地區都加入了叛軍。這回的叛亂的聲勢一點都不比當初的安史之亂小。德宗皇帝趕忙抽調關中的軍隊前去平叛。沒想到的是,前去平叛的關中軍隊在路過長安之時突然譁變,圍攻長安。德宗皇帝被迫逃到奉天。雖然最後由於叛軍內訌,叛亂再次被平息,但此次叛亂給德宗皇帝非常大的打擊。此後唐德宗對河北藩鎮的態度又轉回姑息。

之後的唐朝皇帝雖然都想對河北用兵,但一想到德宗時期河朔三鎮聯合叛亂,就不得不猶豫再三。何況河朔藩鎮的存在,也可以幫大唐抵禦契丹人的騷擾,思來想去,大唐朝廷放棄了從收回河北地區的控制權的打算。

但到了唐朝末年以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在鎮壓黃巢起義中崛起的宣武節度使朱溫和河東節度使李克用開始打起了河北的主意。成德和幽州兩鎮被李克用吞併,魏博鎮被朱溫吞併。至此河北結束了百年割據的歷史。

但此時的中原陷入了內亂,唐朝滅亡,中原進入到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原來在河北之外的契丹人,此時在耶律阿保機的帶領下,建立強大的契丹王朝,開始覬覦中原肥沃的土地。但好在此時軍事重鎮河北仍然在中原王朝手中,契丹兵一時半會難以突破河北的防線,因此契丹還無法發動對中原的大規模進攻。

但一個人的出現,打破了契丹與中原的局面,這個人就是石敬瑭。石敬瑭本是後唐大將,為了讓契丹支持自己奪取帝位,石敬瑭向契丹割讓河北北部的幽雲十六州,以換取契丹的支持。石敬瑭的這一做法,使得河北門戶大開,契丹的騎兵能只要一出國境線,就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對中原王朝構成非常嚴重的威脅。之後契丹騎兵就是從河北出發,滅掉了後晉。

『 河北——門洞大開

北宋建立後,為了解決契丹的威脅,在宋太宗時期發動過兩次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戰爭,但均已失敗告終。河北天險丟失,而都城又在一馬平川的河南,北宋政府不得不招募大量的軍隊,沿著河北中部的滹沱河沿線構築防線。但滹沱河不是南方的長江,不僅水量小,河窄,而且到了冬天河面還會結冰,難以阻擋住契丹的騎兵。

宋真宗時期,契丹軍從河北南下攻宋,一直打到了距離北宋都城汴梁不遠的澶州。宋真宗不得不與契丹簽訂《澶淵之盟》,通過每年給契丹大量錢財的方式,換取和平。

雖然《澶淵之盟》簽訂後,宋與契丹在相當的時間內沒有發生過戰爭。但河北的天險的丟失讓宋人依舊生活在恐懼之中,生怕哪天契丹突然撕毀《澶淵之盟》向宋朝發動進攻。但撕毀《澶淵之盟》的不是契丹,而是北宋。女真人興起後,宋徽宗一看這是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好機會,於是與女真人達成了海上之盟,共同夾攻契丹。1125年,契丹滅亡,但宋朝非但沒完全收回整個燕雲十六州,還要面對比契丹更強大的女真。就在契丹王朝滅亡兩年後,北宋滅亡。之後趙構建立的南宋只有半壁江山,就再也不為河北的事情煩惱了。











Booker不客


主要就是由於打得人很勇猛,被打得人很慫,所以很快就打進首都洛陽了。


首先我們來說說安祿山這個人吧,大家都知道安祿山,他母親是個胡人,在他父親去世以後,又嫁給了一個夫人是胡人,屬於少數民族,鮮卑族。而且安祿山從小顛沛流離,到處流浪,在邊境上做些小買賣,小生意,天天的騎馬,射箭這些功夫都是具有民族的傳承傳統,也有自身吃苦耐勞,練下了一身本領,在帶兵打仗方面,這些都是沒有問題的。

其次就是安祿山偽裝的很好。在沒有造反

之前,他這個人很會偽裝,偽裝成一個傻不拉嘰的笨蛋,這樣的話,唐玄宗和楊貴妃打死也不會相信這麼一個低三下四的人,居然還敢造反,給他吃了豹子膽也不可能的呀。當然啦,他表現的像一個幼稚的呆人,是有目的和意圖的,越是顯得呆,也說明他越陰險可怕。

第三,安祿山收買了皇宮裡面一大批的帶路黨,應該說他的人生哲學就是金錢鋪路,從小的時候到處做買賣,做生意掙了點錢,就開始知道自己去用錢買名聲,去巴結那些小官員,通過這一系列的動作,大家就都認可他了,當然了後來通過進入皇宮,當上了邊疆的節度使總管的兵權,有錢有勢有權

之後,他就充分的利用好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用手中的源,錢財,拼命的收買了朝中的一堆大官,這些人自然而然的在他造反的時候,就充當了他的帶路黨

第四,那當然是唐朝天下承平太久,很多的官兵都是和平中磨掉了銳氣,這樣的話呢,就沒有真正的實戰經驗,或者說對戰爭沒有更多的感覺,在安祿山這種前期有過充分準備的攻勢下,一個個就像推

一堵牆一樣,嘩啦啦的就倒下,很快的只用了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就打到了洛陽。

當然了,哪怕是安祿山的前期造反很順利,可是打到後來就不堅挺了。

所以,臨死的時候,安祿山才發現,其實造反

是一門技術活。


文心採露苑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甲子日深夜,范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河東節度使安祿山率領十五萬將士,號稱二十萬,拔營出發,向長安進軍。

到了十二月十二日,安祿山就打下了大唐東都洛陽。那麼,安祿山為什麼能在三十幾天當中橫掃華北、渡過黃河、拿下洛陽?

原因大概有這樣幾條:

久有異志,準備充分

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個節度使,大權在握,並且得到唐玄宗的極度信任。

經過多年的經營,安祿山的身邊集合了不少干將,代表人物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阿史那承慶等人。另外還有高尚、嚴莊、張通儒、孫孝哲等謀士。

安祿山還養了許多死士,都是久經戰陣的亡命之徒。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一百多個家僮,個個驍勇敢戰。另一部分核心稱為“勇士”,胡語名之為“曳落河”,大約八千人,主要由同羅、奚、契丹等族士兵組成,個個精於騎射。

此外,安祿山還有戰馬幾萬匹和無數兵器,又通過貿易積聚了大量財富。

可以說,安祿山在各個方面都做好了反叛的充分準備。

最初階段的行動很隱秘,很有欺騙性

反叛之初,安祿山召集將士,出示了一份偽造的唐玄宗的敕命,說皇帝密令他率軍入朝,抓拿奸人楊國忠。

誓眾之後,安祿山正式起兵,對外間的說法是:“我此行不是為個人,是擔憂國家的危機。”

只有安祿山最信任的親信嚴莊、高尚和阿史那承慶三個人知道這次行動的真正目的。

叛亂開始七天之後,正在華清池中享樂的唐玄宗得到消息,匆匆返回長安,下詔給安祿山,嚴厲責備,命令他率軍返回駐地。

同時,唐玄宗任命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王承業為太原尹,任命榮王李琬為征討大元帥,高仙芝為副元帥,徵募士兵,準備迎賊。又下令,懸賞求購安祿山的人頭,各處張貼榜文。

內地長期和平,官兵腐敗,失去戰鬥力

多年以來,大唐上上下下過慣了太平日子,官府庫房裡儲存的鎧甲、兵器要麼朽爛,要麼鏽鈍,都已經不堪使用。

皇家禁衛軍中的近侍,都是功臣、貴族子弟,典型的繡花枕頭。另外一部分禁衛軍也是市井之徒,有些人甚至不會使用兵器,更不能指望他們上陣禦敵。

唐玄宗無兵可用,只好拿出庫存的錢帛,臨時招募十一萬市井子弟。這些人面對如狼似虎的安祿山叛軍,不堪一擊,遇敵必敗。

各地官員全無鬥志,有的棄官逃命,有的提前自殺,有的束手就擒。安祿山在整個黃河以北都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所以唐玄宗曾經感嘆:“河北二十四郡,難道沒有一位義士嗎?”

安祿山的叛軍順利渡過黃河。

河南防禦使張介然駐守在水陸交通的要路陳留,陳留人口眾多,安祿山的大隊人馬來到城下,吹角鼓譟。城上的士兵立刻嚇破了膽,陳留被輕鬆拿下。

在滎陽,太守崔無詖率軍守城,城上士兵聽到叛軍的鼓角之聲,驚得四散奔逃,“自墜如雨”,結果滎陽城破。

在武牢,叛軍大敗封常清的官軍,倉促招募的官軍在叛軍的鐵騎的衝擊下,潰不成軍。

天寶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安祿山輕鬆打下了東都洛陽,劍指長安。


於左


北宋的反思

這個答案看看北宋怎麼做的就知道了。

安史之亂後唐朝走向衰敗和滅亡,接著是五代十國,成華夏民族屈辱慘痛的回憶,直到北周柴進和北宋趙匡胤才一統中原。也因此,北宋對唐朝滅亡的反思是極為徹底的,尤其是對安史之亂的產生原因,但很不幸,走的有點矯枉過正了。

唐朝尚武VS宋朝抑武

唐朝李氏王朝源自漢化的鮮卑族人,所以自唐以來就有尚武之風,這很符合北方遊牧民族的特點,其次對各民族的包容性也是極大的,比如唐朝著名將領高仙芝就是高麗人,哥舒翰是突厥人,李光弼是契丹人等等。尚武精神作用下,武將地位自然要高一些,軍隊的戰鬥力也是比較強悍。

高級別武將當一段時間刺史,一般就會調回中央任職宰相,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安祿山叛亂的一個誘因就是和當時唐玄宗寵臣楊國忠矛盾激化,安祿山想回中央任宰相幾乎不可能。反觀有宋以來,就開始了重文抑武運動,到了後期都有些變態了,比如五六品的武將要向七八品的文官行禮!

節度使大權獨攬VS大將只管領兵

在唐朝,由於征戰不斷,地方節度使權力極大,軍隊的軍餉都來自於地方稅收,說白了對於基層士兵來說,錢是節度使大人發給自己的,當然就要聽節度使大人的話,這是安祿山能夠指揮大軍叛亂中央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有了這個教訓,在北宋將領只負責領兵打仗,部隊的軍餉全部都有中央負責。

舉個例子在靖康之難後,岳飛手握全國一半以上軍隊,導致宋高宗趙構一時拿不出那麼多軍餉,就是這樣趙構也是勒緊困要帶,寧肯從飯裡省錢,也不把從地方自籌糧餉的權利給到岳飛,根子就出在唐朝刺史直接給軍隊士兵發工資導致只知有刺史,不知有皇帝的教訓。

唐朝強枝弱幹VS宋朝強幹弱枝

唐朝疆域廣闊,尤其是在向西方絲綢之路的開拓上,北方對遊牧民族也是摩擦不斷,因此在邊境上駐紮重兵。比如安祿山擔任的范陽節度使、河東節度使恰恰就是與契丹遊牧民族打仗的主要地區,而且很多精銳部隊就是由遊牧民族組成的,比如死忠於安祿山的曳落河(見註釋1),就是由胡人組成的。唐朝為了邊境安全駐有重兵,而中央卻兵力不足,因此讓地方節度使鑽了擁兵自重的空子,安祿山更是擁有全國近三分之一的兵力,為後來的叛亂打下了基礎。

反觀宋朝,《水滸傳》中描寫林教頭的開場白就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是的,宋朝把全國大部分軍隊都留在的首都,邊境幾乎沒有多少部隊。同時將領輪換,就如歷史書上寫的:“將不識兵,兵不識將。”所以有宋以來,除了趙匡胤自己,幾乎就沒怎麼有過領軍大將叛亂。但也因此,將領受制於多方掣肘,軍隊很難有什麼戰鬥力,如果是太平盛世還好,但很不幸宋朝的北方先後崛起了契丹、女真和蒙古等遊牧民族政權,結果自然是慘痛的。

【這個和清朝很相似,精力都放在防範內部威脅上了,結果侵略者從海上點燃了炮火!】

註釋1:曳(yè)落河,突厥語“壯士”的意思。曾經是安祿山手下最精銳的親兵,史稱“八千曳落河”,都是經安祿山一手選拔並養為假子。

瓦爾登的船伕


玄宗天寶年間,皇帝年老昏聵,重用李林甫,楊國忠這類奸臣,朝政敗壞,帝國內地的軍事體系基本形同虛設,重兵集於邊疆節度使手中,逐漸行程尾大不掉,擁兵自重之勢,特別是安祿山手中握有帝國最為尖銳的邊軍,另控制帝國東北部的財政人事大權,更要命的是時任宰相楊國忠與之不和,由此安祿山不僅有造反的能力,更有造反的意願,同時中原承平時久,長時間未有兵亂,內地兵力部署空虛,自然就導致輕鬆讓安祿山攻下洛陽長安。


軍都長弓


因為行軍需要三十四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