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道台衙门”,阆中曾经还有个更厉害的“镇台衙门”!


除了“道台衙门”,阆中曾经还有个更厉害的“镇台衙门”!

大家都知道阆中学道街有道台衙门,其实内东街还有个镇台衙门,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道台衙门在乾隆皇帝以后全称为“分巡川北兵备道”,是管辖保宁、顺庆、潼川三府二十五县的行政机关。镇台衙门即“川北镇”,却是管辖范围更大的最高军事机关。川北镇长官称总兵,官阶二品,比川北道四品或恩加三品的道员品级高。

除了“道台衙门”,阆中曾经还有个更厉害的“镇台衙门”!

网络图片,与原文无关

川北镇署,即俗称的镇台衙门,设于内东街(原邮电局处),相传为明代旧帅府。清同治年间屏山县人吴桐林,其父吴有德统带八营川军援疆凯旋后,曾署理川北镇中营游击,后兼摄总兵,因而吴桐林曾经居住阆中。侍父游览后,写过《今生自述》吟道:“阆州古迹茂,嘉陵江水妍”。其注文云:“总兵署相传为张桓侯帅府。古柏数十株,为桓侯手植”。这是除方志外清代人说到川北镇署的罕见记载。蜀汉时的巴西郡城,亦即今人常说的汉城,当在城北校场坝临江一带;而清代川北镇署建筑一直留存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位置在内东街,府志县志和未曾付梓的民国三十七年(1948)《阆中县志稿》,都记载镇台衙门在内东街无疑。倘桓侯帅府在此,就是远离汉城的东南郊外了,笔者以为此说还当印证。

幼时,笔者曾家于镇台衙门对面,亲眼见过镇署高大雄伟的牌坊门。许多七十岁以上老人,至今对镇台衙门建筑格局记忆犹新。其中轴线上,出南至北依次为内东街南之照壁,街北之牌坊式戟门、仪门、大堂、后厅,花园亭;两側厢房为司房,后有军械库。川北镇在宣统二年被裁撤后,原镇台衙门仍被驻军占用。民国三年(1914)陈炳堃曾在原镇署打出反袁旗帜,自封为嘉陵道尹。后田颂尧的二十九军军部、潘文华任主任的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都曾驻于此处。以后,又为阆中县警察局驻地。解放后,镇台衙门内曾办阆中火电厂,后为阆中县邮政局。

除了“道台衙门”,阆中曾经还有个更厉害的“镇台衙门”!

位于广东汕头南澳岛的总镇府

从历史上看,清代四川的正规军队,主要由驻防旗营和绿营两部分组成。旗营即清王朝的八旗军队,有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三部分。清初顺治年间,八旗军主要以阆中为据点攻伐四川各地。康熙以后,八旗军平时只在成都少城驻防,由满、蒙兵组成。兵员未超过三千人,统领旗营的是一位副都统(二品)。乾隆四十一年(1776)为平定大、小金川,始设成都将军(从一品)统领旗军。

绿营是清军驻防地方的主要军力。绿营是从汉人中招募的军队,标志用绿旗(与八旗军的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兰相区别),故称为绿旗兵,多称之为绿营。据康熙二十八年《会典》“兵制”记载,四川绿营兵有四万人,以后直至光绪朝的历次记载,四川绿营兵人数都在三万至四万之间。

绿营军的将官依次为提督(从一品)、总兵(二品)、副将(从二品)、参将(三品)、游击(从三品)、都司(四品)、守备(五品)、千总(六品)、把总(七品)、外委(八品)等。提督以下设镇、协、营、汛四级,总兵统领一镇,副将统领一协,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汛为最低一级军事单位,由千总、把总分别统领。清代制度规定,总督或巡抚为一省最高军政长官,提督和各镇总兵均归其节制。

阆中历代为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均设重要军事机关。三国时张飞镇守,传有帅府;两晋时期无考。西魏设利州总管,隋代相沿;唐贞观十年(636)置保宁都护府,有都尉、兵曹、別将、校尉等率军驻防;五代时期唐明宗天成四年(929)设保宁军,北宋太祖乾德四年(966)改设安德军,分驻利阆节制司统领诸军;南宋高宗绍兴元年,一度于阆州置川陕宣抚处置司;蒙古宪宗八年(1258),蒙军在阆置东川元帅府;元世祖二年(1265)置万户府,驻屯军1320名,后又置东川军统司、东川枢密院、东川元帅府,十三年(1276)设保宁府后仍称保宁万户府;明置利州卫保宁守御千户府和指挥使司,始设总兵、参将、游击、守备统领军务。

清顺治四年(1647)设保宁镇,驻阆中,为全省四大军镇之一;四川省还设建昌镇、永宁镇、蘷州镇,因辖地未靖,三镇署均依附于驻节省会保宁的提督衙门。顺治十五年(1658),改保宁镇为川北镇,与改设的重庆镇、松潘镇、建昌镇共为四川省四镇。据清道光《保宁府志》载,驻阆中的川北镇直辖驻府城的中、左、右三营,还兼辖广元营(驻广元)、巴中营(驻巴州)、通江营(驻通江)、顺庆营(驻南充)、黄羊堡营(驻百丈关)、太平营(驻万源)、潼绵营(驻三台)、绥定营(驻达县)、城口营(驻城口),负责川北、川东北、川西北广大地区的防务,川北镇所辖之营历朝有所变更,至光绪间仍兼辖八营,管辖地城包括今日之广元、南充、巴中、达州四市和绵阳市之大部分。川北镇的设置直至清末裁撤。

除了“道台衙门”,阆中曾经还有个更厉害的“镇台衙门”!

位于台湾金门的清总兵署

川北镇的兵员根据防务战事需要,历朝有所变动。道光《保宁府志》载:总兵官驻保宁府城,直接管辖中左右三营称为“镇标”,原设游击二员、都司一员、守备三员、千总六员、把总十二员,马战守兵1895名。但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因新疆设立营制,川北镇奉命调军官和马战守兵311名归并新疆。以后亦时有增补,兵员保持在1300至1800之间。

川北镇兼辖的顺庆营、广元营等八营,分别由游击或守备统领,各营马战守兵数百人不等,每营也各置有数个分防汛,按重要程度分别由把总、外委等军官带领数十名马战守兵。

各县交通要道还设有驿传和铺递。铺递配备铺司兵,任务是传递营务公文和军事消息。阆中县内设有赛云铺、河溪铺,青岩铺、柏桠铺、凉水铺、清刺铺、彭城铺、白鹤铺、大丰铺、隆山铺、凉风铺、西水铺、瓦窑铺、土地铺等,有铺司兵45名。

清代川北镇所属中、左、右三营,各有官署和营房。中营游击署在城内东南隅,后徙于北街法戒楼西(在相国寺街即今火药局街北侧),民国初改修为女子中学校,后为私立皋飏中学校,中营守备署在川北道署后。左营游击署在学道街后北营盘,即今合壁井巷原公安局处,旁有左营街。左营守备署在莲池庵东(今古莲池街)。右营都司署在阆中县衙南(原丝绸供电厂内)。三营驻军的演武场,在校场坝,即今武警部队营房内。

川北镇总兵官及其所率官兵,有不少在方志忠烈篇中留下事迹或英名。在民间,也有佳话流传。康熙间川北镇总兵马子云,宁夏固原县人,系伊斯兰教噶德忍耶教派祖师华哲・阿卜董拉希(即西来上人)的信徒和挚友。在任陕西汉中协镇副将时,幸遇西来上人,以师礼事之。康熙二十五年(1685),马子云升授川北镇总兵,府署阆中,遂邀师同往。马子云驻于阆中内东街的川北镇署,将西来上人安置于仅距百多米的东城门内側铁塔寺,以便经常拜会求教。后又迁于礼拜寺街清真寺,亦距镇署不远。尔后,西来上人在阆中传经布道三年余。归真后,马子云与上人高足弟子祁静一遵嘱将其安葬于蟠龙山麓,留下了清真胜迹巴巴寺,并撰立了巴巴寺最早的碑铭《先师碑记》。无论是对清真教旨的传播,还是对阆中这方热土,马总兵堪称功不可没。清代二百多年中,川陕军界广有崇拜西来上人信奉清真教者,巴巴寺匾联多有川北镇各级军官甚至兵丁所敬献,皆与马总兵的影响有直接关系。

除了“道台衙门”,阆中曾经还有个更厉害的“镇台衙门”!

阆中巴巴寺

道光保宁府志有储掌文著《赠左都督王起云传》,记载了川北镇军官带兵的一些情况。王起云字康候,原籍甘肃,家于阆中,从征台湾有功,授黑城营守备,特擢升为川北镇右营游击。他“整饬营伍,恩威并行,与士卒同甘共苦,雅具知人鉴阴识。其材勇者以意厚之,奖其能而训勉其所不及。后由行伍官提镇者四人,又得副(将)参(将)游(击)守(备)者十余人,皆公所拔擢也。公持身廉,尺丝斗栗不入私第。及办理公事,挥金钱若粪土。甞日:大丈夫以身许国,便当立功万里,为国家分阃外之忧,马革裹尸,庶几死所,安能涕泣毕命于儿女手中哉!其居恒励志若此。”康熙癸已(1713)年,王起云升任广西参将,离别阆中时,兵民感泣不舍,拥住马头不得行。在广西战场,王起云屡战屡捷。后深入敌阵受困,后援不至,其身受数十处伤,自刎尽忠,其身旁亲兵殉死者有二十七人。雍正中,诏入昭忠祠,当地民间也建祠祭祀。王起云事,仅是见诸方志的川北镇官兵中之一例。

除了“道台衙门”,阆中曾经还有个更厉害的“镇台衙门”!

川北镇官兵的战功,笔者以为最值得称道的,是蕴含于巴巴寺“普慈”匾中的历史记录。清嘉庆25年至道光8年(1820-1828),英帝国主义支持新疆维吾尔族张格尔集团武装叛乱,叛军连陷四城,在喀什噶尔建立伪政权,自称“苏丹”,安图分裂祖国。清朝廷派长龄、杨遇春等率三万六千官兵入疆进剿。苦战九年,终于平息叛乱,张格尔押解京城伏诛。阆中川北镇奉命抽调三营中部分马步官兵,人疆参战,其中不少系穆斯林同胞。他们崇信噶德忍耶教旨,爱教爱国,仇恨叛国裂土罪恶行径,作战特别勇敢顽强,立下不少战功,为家乡也为清真教义赢得光荣。战事结束后,长龄等统军将帅特与返乡的杨登元等26名阆中籍兵丁联名,向清真胜地巴巴寺敬献“普慈”匾。此匾是我国近代一场平息叛乱、维护统一的爱国主义斗争之历史见证,也是相关川北镇的历史遗物,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除了“道台衙门”,阆中曾经还有个更厉害的“镇台衙门”!

新疆平叛绘图

阆中学道街的道台衙如今已全面复修展示在父老乡亲面前,而内东街的镇台衙门早已不存任何遗迹了。笔者希望在其遗址,或者在中营、左营、右营遗址,恢复一处古代军事机关作为景点,展示阆中历史文化中不可忽视的“武”的方面,彰显间中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地位。(文/刘先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