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如何才能吸引現代觀眾?

把手伸向天國



傳統的戲曲如何才能吸引現代觀眾呢?有很多人是這樣說的:過去的東西太老了。不破不立,一定要把過去老的東西全部拋棄。運用像現代的聲,光,電啥的豐富和發展戲曲,只有這樣和現代接軌,才能吸引年輕觀眾喜歡戲曲。

表面看這些話,感覺好像很合理,但是實際不是那麼回事兒,也經不起推敲。但是這種說法流毒根深蒂固,大家可以看看現在搞的新戲曲,無論是官家的還是民間的,無論是京劇還是地方戲曲,無不被這種歪理邪說所指導,新編戲沒人看,沒人看繼續搞,前仆後繼,反正有人撥款不花他的錢,搞一回他說不定還能掙點兒錢。戲曲就這樣被不破不立,大改大拆,奮力向前!但古老的戲曲面臨著的,就是奄奄一息和瀕臨死亡的境地。


我們拿京劇舉例。梅蘭芳大師說過這樣的話,戲曲改革呢,要移步不換形。那意思,就是往前走可以,但是不能把它真正的神韻,真正的形象,真正的樣子給改變了,意思就是他的基石不能變。改革完善的是它不足的地方。

結果很多人就把這個經給歪了。當時梅先生提出這個論點的時候,就遭到了很多的人的大批鬥,當然,那個時代極左。後來梅先生也做了道歉,但是從此以後,梅先生什麼話都不講了。

梅蘭芳大師用他的一生的經驗告訴了研究戲曲的人們一個真理,但是人們並沒有珍惜,都在自以為是。現在很多的新編戲為什麼都以失敗告終,什麼原因呢?就是沒有遵守移步不換形這個道理。有很多人說老的東西得改,不改的話怎麼前進?得徹底改,得和西方戲劇接軌,得學斯坦尼斯,布萊希特。結果軌也接了戲曲卻越來越玩完了,更加沒人看,這不值得反思嗎?


不繼承,哪有發展?很多人只是口頭上天天這樣喊,實際並不明白也不重視。中國戲和外國戲的重要區別在什麼地方呢?主要點在中國戲曲或許並不注重什麼劇本劇情,而是主要注重在藝人的技藝上。現在改的,重視的,都是一些過去不重視的。比如說劇本。過去傳統戲曲的劇本都非常簡單,但並不影響人們欣賞,人們欣賞的是這個角兒去了。現在的劇本一兩三個小時,恨不得把全宇宙都寫進去。思想深度呀,人物性格挖掘呀,這個那個的。過去不需要改的,現在都改了。改來改去,唯獨沒有把演員的個人技藝絕活提高上去。所以這怎麼能吸引觀眾呢?

所以我的意思特別明確。戲曲要想適應當今的觀眾,還得在演員的技藝上下功夫。旁枝末節那些什麼聲光電,什麼和西方接軌都是胡扯,救不聊戲曲。如果人們不相信,可以拭目以待。


荷露團珠


在傳統戲曲怎樣吸引現代觀眾這方面,著名的老生演員、京劇名家王珮瑜、瑜老闆絕對具有發言權!


作為新一代年輕人心目中的“另類偶像”,無論是在專業素養還是在大眾認可度上,都沒有比王珮瑜更合適的人選。如果從1990年學戲算起,這已經是王珮瑜入行的第28年,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起,王珮瑜就致力於京劇藝術在更廣泛人群中的推廣。為了尋找更多市場化的可能,她也曾短暫地離開過體制,舉辦過講座,創辦“瑜音社”為更多人傳播京劇知識,而近幾年在《跨界歌王》、《朗讀者》等綜藝節目中的登場更是為她吸引了一大批年輕粉絲,她甚至還在喜馬拉雅等平臺開設了音頻課程,並且嘗試用直播等更多娛樂化的方式傳播京劇藝術。

“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京劇藝術傳播的一扇窗戶,無論是通過戲,還是說更多的粉絲只是喜歡我這個個人,我希望能夠成為他們接觸京劇的一個契機。”王珮瑜說。


最近瑜老闆還為《萬古仙穹》的男主角配了音。


“待我破陣——”古海穿梭於雲海之中,身側是飛石猛獸,毒霧迷障,一句京劇唱腔氣勢磅礴,如同他本人,在迷陣中劈開了一條前進之路……



她對與《萬古仙穹》的合作展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認為這是一個推廣京劇藝術的好機會,“在所有的京劇行當中,花臉是最具臉譜性的,在一個有花臉特性的角色中融入一些花臉的唸白,他一定會比其他角色更加出挑,也肯定會有很多的人在看完動畫後想要去了解花臉和京劇的相關知識,我覺得這特別好。”

而作為專業的京劇藝術家,王珮瑜對於動畫中京劇元素的運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然我們用到了這樣的一個元素,就希望它能更多一些專業,比如說四聲、情緒的表達、臉譜的勾勒,這些是都不能錯的。”她甚至表示,如果《萬古仙穹》中的京劇唸白不能達到專業水平,她是不會認可這次合作的。

在她的建議和邀請下,國家一級京劇演員劉魁魁對古海的配音演員進行了專業指導,在錄音的過程中,古海臺詞中的每一句唱腔都經過了精心雕琢,同樣的一句話可能要錄製多次,直到達到了要求的標準,以力求向觀眾傳達最原汁原味的京劇精髓。

國家一級京劇演員劉魁魁在《萬古仙穹》第二季錄音棚現場指導

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萬古仙穹》中的京劇唱腔不但得到了觀眾的廣泛好評,還獲得了業內的一致認可,王珮瑜希望未來這種形式的合作能夠發生在更多藝術家和更豐富的內容形式之間。

“我希望能夠集結更多的京劇藝術家,大家一起來做這件事情,把我們的專業貢獻出來,提供一個專業的知識庫,為包括影視劇、動畫在內的各種各樣的藝術方式匹配專業的服務和指導。”王珮瑜說。


三聲


這個問題是個老大難。 最近在《夢想的聲音》上來自中國戲曲學院京劇系的幾個在校生改編的《凡人歌》驚豔了在場的歌星評委。


隨後在網絡和自媒體上也迅速傳開,驚豔、驚訝,很多人讚歎這幾個年輕人太厲害了! 我仔細聽過,對於他們的改編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樂器上用了古箏和簫,現代樂器有吉他,這幾樣樂器在聲音風格上有相似之處,音色和音樂意境一致。



2 演唱上,凡人歌的民謠特點容易讓人接受,中間穿插的幾個唸白合適,不過分突顯京劇,所謂驚豔就是愈簡短愈有力。

3 京劇與歌曲不混雜,京劇還是京劇乾乾淨淨,歌曲就是歌曲。

它的改編,保留了京劇和歌曲各自的特點,互不干擾。不像之前把歌曲用京劇唱出來的改編,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國色天香》,那檔欄目邀請歌手來唱京劇,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吧最終很多節目就淪為了戲歌,或者分不清是戲還是歌的一個表演。

《凡人歌》的改編,我覺得是很好的一種做法,希望不要一些人只是獵奇新鮮而已。


另外,題主說的現代觀眾,其實應該是指年輕觀眾,突出體現在75-95後的人。那麼這一個階段的人比較喜歡的戲曲名角兒,比如王佩瑜。

一方面是個人魅力,另一方面是抓取人群中的中高學歷的人群,對於文化和中國審美有興趣的人。這也是一個拓展現代戲曲觀眾的方式。


不止看戲


傳統戲曲藝術包括傳統京劇確實不景氣,甚有危機感。但不是傳統戲曲劇種與藝術形式本身,而是屬於演員本人功力造詣如何所致。大力提倡,觀眾支持固然重要,但關鍵還是演員本身捨得吃苦、下苦功夫磨礪錘鍊自已的表演技藝。新潮的東西是短命的,而民族傳統的東西則是長久的永恆的,且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至於現今說某此青年朋友看不懂不喜歡“傳統戲”,倒是客觀事實。當然這之中原因很複雜,既有時代原因也有他們自身原因。分析,過去一時期“扼殺”傳統戲提倡現代戲,青年人基本沒時間沒機會接觸傳統戲曲,再是普遍缺乏歷史知識和民族傳統文化知識、再加現代各種文化生活文藝形式豐富多彩,人們的藝術欣賞情趣劃分了擋次與階層,因此久而久之對傳統戲曲有了偏見。要想傳統戲曲現能吸引更多的觀眾,就要大力普及宣傳傳統戲曲。要讓人瞭解,讓人接近並培養“戲迷”發生興趣。就是說有很多對傳統戲曲的崇拜者和觀眾,由其是現代青年觀眾。


國粹繁榮絢麗日


作為一名九零後戲迷,談一談我的看法。

首先,要把姿態放低,作為傳統文化,不能把自己的位置放的太高,成為廟堂文化,那就和年輕人越來越遠了。戲曲文化大多數來源於田間地頭,流傳於百姓間,不能脫離群眾這是最根本的。作為年輕併成為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就以質樸的表演,淳樸的唱腔,吸引了建國到九十年代的那幾輩年輕人,這就是個例子。

其次,劇目要更新,現在創作的戲曲太圍繞政治了,比如豫劇創作的《焦裕祿》什麼的,太難以接受了。根本沒有辦法去融入,我們需要的是緊跟時代的新鮮劇目,當然唱腔和表演也要更進一步創新。我仍然堅持聽很多的老戲,老戲的唱詞講究,唱腔悠長,味道足,希望多演。

最後,票價能不能便宜點,吸引住觀眾最重要。最應該做的是賣票,自求發展,藝術就是要能夠找到自己的市場,不是靠國家用錢養著,那樣不是藝術,是展示。


詞說我世界


需要資本的持續投入的推進,而且必須是大量的資本。

往社區裡走,往學校走,這些持續性的推廣要以不同的主題活動來做。堅持十年以上,才能看見真正的效果。

現在沒有人有這麼多錢去做這樣的事情。因為同樣的錢投資拍個爛片都有人買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