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被推翻之后,那些大臣都是什么样的结局?

黄乃林


辫子大帅张勋

清朝灭亡前,张勋曾经被封为云南总督,甘肃总督,但是张勋都没去上任,日俄战争以后去了奉天,节制东北三省军务。接着从东北又给调到江南,总统江防各军军务,官封江南提督。

武昌起义以后,张勋曾经带军在雨花台打败起义的新军。被封为两江总督。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以后,袁世凯还派人去慰劳过张勋,大概是因为张勋手里还有兵的缘故。袁世凯准备称帝之前,为了哄住张勋,说要给张勋一大堆官职,包括什么定武上将军、江北镇抚使、长江巡阅使、江苏都督、安徽督军。

结果袁世凯称帝以后,张勋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而且要求袁世凯优待清朝皇室,保护好故宫。

袁世凯死了以后,各省有想复辟满清皇室的,群集徐州,推举张勋为盟主。然后张勋带着这群人领兵北上,复辟清朝,还让宣统皇帝下了一道复辟谕旨,前清的各类部院大臣还在者,都一一招致麾下,官复原职,搞得有模有样的样子,张勋自己做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这时候是1917年。

结果这道谕旨下了以后,根本没有响应的,接着北洋军系的段祺瑞,在京畿马厂誓师,要讨伐张勋,称之为逆贼,段祺瑞还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发出讨伐张勋的通电。然后讨逆军攻入北京,赶走张勋恢复共和。冯国璋任总统,段祺瑞任总理。

讨逆军攻打北京的时候,张勋曾经带军与之作战,但是没打过,张勋本人联络了荷兰使馆,荷兰使馆派人偷偷把张勋接走了。张勋先是在荷兰使馆躲了一阵子,然后逃到天津。

从复辟失败以后,张勋一直住在天津,1923年9月12日,张勋因病在天津逝世,终年69岁,溥仪小皇帝还煞有介事地赐谥“忠武”。


张勋也是个好色之徒,号称一妻十妾,喜欢在女人身体上睡觉,还被带过绿帽子。他到天津以后,可能是人老了,他的三姨太王克琴跟他的马夫好上了,还好马夫头脑还行,装疯卖傻逃出张府,跟三姨太终成眷属。

张勋跟张作霖是儿女亲家,张作霖的四女儿嫁给了张勋的长子,但是没等成婚两个大帅都挂了,最后是张学良把自己的妹妹嫁出去的。

末代内务府大臣陆润庠

陆润庠在光绪朝就做了体仁阁大学士,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宣统皇帝继位后,因病休假,宣统三年官复内务府大臣。宣统皇帝逊位以后,隆裕太后着他领头跟袁世凯洽谈优待条件一事,还加封他为太保。接着让他接管光绪皇帝陵墓崇陵的工程,并加封太傅。

张勋想复辟的时候,他害怕引祸上身,持反对意见。等到事情急了,陆润庠常躲到大内侍卫的房子里,还随身带着殓服,觉得真的复辟了自己可能会死在皇宫里。

陆润庠1915年病死。

陆润庠是清朝第一百零一名状元,是同治朝最后一位状元。这家伙非常保守,反对留学生出国留学,特别是学法律。

不过此人书法倒是不错,毕竟是得过状元的,晚晴取士,书法好是加分项。


西堤君


满清旧大臣大多都混得不错,很多都在北洋政府中担任高官。当然满清皇亲国戚都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汉族大臣并没有受太大影响。下面列举一些在民国依然风光的满清旧臣。

袁世凯,清朝时担任直隶总督、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民国时担任大总统。

徐世昌,清朝时担任尚书、东三省总督、军机大臣,民国时担任大总统。

张作霖,清朝时候为奉天巡防营统领,民国时候为东三省巡阅使。

段祺瑞 ,清朝时候为副都统、江北提督,民国时为国务总理。

冯国璋,清朝时候为副都统、陆军部军咨处正使,民国时候为大总统。

李经羲,清朝时是云贵总督,民国时担任内阁总理。

钱能训,清朝时是翰林、御史、巡抚,民国时担任内阁总理。

岑春煊,民国时是四川总督、两广总督,民国时担任广东护法军政府主席总裁。

陆荣廷,清朝时候是广西提督,民国时候是广西都督。

程德全,清朝时候是江苏巡抚,民国时候是江苏都督。

周数模,清朝时候为黑龙江巡抚,民国时候担任袁世凯政府平政院院长。

丁振铎,清朝时候为广西巡抚、云贵总督,民国时担任袁世凯总统府参政、审计院院长兼大总统高级顾问。

萨镇冰,清朝时候为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时候是海军总长。

杨士琦,清朝时候为邮传部长,民国时候为政事堂左丞。

荫昌(满族),清朝时为陆军大臣,民国时为袁世凯总统府高等顾问、参谋总长。


袁世凯喜欢任用清朝旧官僚。袁世凯解散国会后,于1914年5月成立了参政院,代行议会职责。参政院大多数成员都是满清旧官僚。第二任参政院院长是乾隆五世孙爱新觉罗溥伦。


国史拾遗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清朝灭亡了,这些大臣们由大臣们有人欢喜有人愁,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他们不同的结局,且看他们的粉墨表演。

一、一些大臣摇身一变成了中华民国的官员,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大部分的清朝官员投机革命,特别是清末的新军将领直接倒戈,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所谓的“革命党”,由于当时革命党的势力太小,大量的政府职位继续原来的清政府的官员担任,只是换了一个官名而已,和之前并没差别。

二、一部分大臣错过了投机革命的机会,只能赋闲在家,过着富家翁的生活,他们不问世事,有些人寄情于山水,有些人从事于教学事业,还有一些花天酒地,生活美滋滋。

三、有些人投身于实业救国,例如张謇等立宪派人士,他们投身于实业救国。

四、一些顽固的遗老遗少,他们伺机复辟。例如张勋等人,一直企图复辟帝制,还是以清朝大臣自居,顽固不化,在张勋复辟的时候,他们又跑出来了。即使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的时候,他们依然不远万里去参与复辟,冥顽不灵。

1911年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各省纷纷宣布脱落清政府的统治,响应革命,清政府在众叛亲离中迅速灭亡,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并且还没有大臣为之殉国,可见清政府是多么不得人心,大势已去。


密探零零发


清朝立宪失败,加上革命党如火如荼,最终在袁世凯的调停也可以说是威逼利诱之下,最后灭亡了。但是清朝的大臣们都去哪儿了呢,猥员长认为有这么几种结局。

第一种是跟随袁世凯成为了北洋新贵。清王朝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和革命党的压力下,清帝选择了退位,一大批能臣跟随袁世凯这个新的大总统开始了北洋的任职。当张之洞这样忠于大清的一辈能臣落幕,留恋清朝的人可能早已经不复存在了,起码汉臣之中少有为清朝殉国的。著名的北洋三杰更是才刚刚拉开了他们人生的精彩部分,所以甭管是清朝还是民国,只要有本事,在那儿都吃的开。

第二种悄然等待复辟。虽然民国了,但是清逊帝毕竟还在紫禁城里住着呢,所以给了保守派复辟的可能。北洋军阀张勋就是其中之一,他利用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率领辫子军开进北京城,领导复辟。他不仅自己复辟给自己封了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等大官,同时还大加封赏清朝曾经赋闲在家的前清遗老,数量不在少数。虽然张勋复辟是场彻头彻尾的闹剧,但是依然有人和他一起闹,著名的维新派守旧大臣康有为就在其中。而满人更加居多。当然啦,最后张勋复辟仅仅十二天就宣告结束。复辟失败后张勋一头扎进天津租界不出来,其他人自然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了,也有部分人陪着逊帝溥仪去了伪满洲国任职。

第三种则是真正赋闲在家不闻不问。最典型的一定要数清朝最后一个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他曾经留过洋,在慈禧死后一度成为清王朝实际掌舵人,但是最终也没有力挽狂澜,挡不住历史的车轮。清帝逊位之后,他遍赋闲家中再不抛头露面。即便是张勋大张旗鼓搞复辟的时候依然深入简出,不参与其中。等逊帝溥仪要去长春做伪满洲国皇帝的时候,载沣不仅未随他去,甚至还劝溥仪也不要去,当然一心想当皇帝的溥仪最后还是去了。

清朝灭亡最惨的地方是居然没有朝臣为清朝殉国,要知道被儒家思想浸染的大臣都有以身殉国的先例。就算元朝被朱元璋推翻也有很多人为它或以身殉国或归隐山林,但是清朝可就没这个待遇了。不论满汉大臣,都没有,看来清朝已经彻底失去人心了。


史有余故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内部迅速崩溃,1912年,随着一纸退位诏书,清朝成为历史。

由于清朝灭亡得太快,而且没有经过大规模地对抗,大臣们的结局,也随着自己的选择而不同,悦史君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可以管中窥豹。

第一,清朝湖广总督博尔济吉特·瑞澄

博尔济吉特·瑞澄出身显贵,在江苏为官多年,1910年担任湖广总督。

武昌起义爆发后,博尔济吉特·瑞澄立即逃跑到上海,后来怕被朝廷治罪,又去了日本。

清朝灭亡后,博尔济吉特·瑞澄回到上海,直到1915年去世。

在自己的驻地发生大事,博尔济吉特·瑞澄显然有重大责任,但他只顾自己逃生,之后的岁月估计也不好受吧。

第二,清朝广州将军、两广总督张鸣岐

张鸣岐是举人出身,由于得到清末重臣岑春煊的赏识,开始平步青云,1911年担任广州将军、两广总督。

武昌起义爆发后,张鸣岐立场多次变换,最后连夜逃跑到香港,接着去了日本。

袁世凯上台后,张鸣岐积极支持,再次获任广西巡按使、广东巡按使等职务。

袁世凯去世后,张鸣岐先后在上海、天津等租界隐居,秘密与日本人勾结。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鸣岐彻底投靠日本人,成为汉奸,直到1945年在唾骂声中去世。

第三,清朝江苏巡抚程德全

程德全是廪贡生出身,由于黑龙江都统袁寿山的赏识,逐步成为齐齐哈尔副都统、黑龙江将军等。

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程德全成为江苏巡抚,武昌起义爆发后,程德全被推举为江苏都督。

袁世凯当政后,程德全逐步退出政坛,1926年出家为僧,直到1930年去世。

第四,清朝四川总督赵尔丰

赵尔丰没有考取功名,以纳捐进入仕途,后来得到山西巡抚巴岳特·锡良的重视,曾武力解决地方土司,平定西藏叛乱。

1911年,赵尔丰成为四川总督,由于镇压保路运动,被各方反对。

武昌起义爆发后,赵尔丰企图稳定局势,但被抓捕后枪杀。

第五,徐世昌

徐世昌是进士出身,早年与袁世凯有交情,后跟随袁世凯小站练兵,成为军机大臣、兵部尚书、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等职务。

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徐世昌被任命为体仁阁大学士,武昌起义爆发后,徐世昌与袁世凯联手,担任太傅太保,最终让袁世凯成为大总统。

1915年,徐世昌担任北洋政府国务卿,但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辞职避居乡下。

1918年,徐世昌担任北洋政府大总统,直到1922年在直系首领曹锟逼迫下,到天津做了寓公。

1939年,徐世昌去世,此前曾多次拒绝日本人拉拢,没有当汉奸。

……

可能还有其他的出路,但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他们的选择,也只是上面的框架罢了。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从武昌起义到宣统退位,中间有四个月的混乱期。因此在

清朝灭亡的前后,官员的结局也是不一样的。首先是宣统退位之前,由于清政府在理论上还没有完蛋,因此各省督抚一级的官员还没有意识到清朝将会完蛋。多有为清室殉国的情况。在面对起义军或者新军冲击时,清朝省级官员自尽或拒降被杀的有十二人。按照自杀和被杀的时间排序:

1911年10月24日:西安起义军攻占满城,西安将军文瑞、西安副都统承燕、克蒙额三人自尽身亡。

1911年10月29日,山西新军起义,控制了省府太原,山西巡抚陆钟琦被杀。(陆钟琦是高晓松外婆的爷爷)

1911年10月31日,江西新军起义,控制了省府南昌,江西巡抚冯汝骙自尽。

1911年11月8日,江苏新军第九镇于秣陵关誓师起义,控制镇江,京口副都统载穆在交接完缴械手续后,回家自尽。(载穆是胤禵的五世孙)

1911年11月9日,福州起义军攻占满城,福州将军朴寿、闽浙总督松寿二人自尽。


1911年11月27日,入川平定保路运动的湖北新军在资中起义,四川总督端方被处斩。

1911年12年10日,湖北起义军围攻荆州的八旗兵,荆州左翼副都统恒龄自尽。

1911年12月22日,成都军政府抓获前四川总督赵尔丰,将其处斩。

1912年1月8日,伊犁起义军攻占惠远城,伊犁将军志锐拒降,被处斩。

除了以上这些,一些低级别的汉人官员也有自杀的。比如甘肃提法使张义,他恰好在辛亥革命期间调任四川,经过乾州时,碰上的了新军起义,惊恐之中,张义投井自尽;最可悲的是一个叫杨立潮的知县。当时他已经有六十多岁了,辛亥革命时刚刚调任华县知县不久。这个很博学,但却一脑子忠君爱国思想的人。先是在革命之后,逃到甘露寺避祸。后来听闻大清灭亡后,多次想要自尽成仁,但每一次都身旁人所救。直到有一天,他在没人的时候终于上吊自杀了。

准确的说,这些人自杀或被杀时,清朝还没有正式灭亡,不过也差不多了。通过对这些殉国者的分析可以发现,督抚一级的十二人中,有九位都是满人。而那三位被杀或自杀的汉人督抚,陆钟琦和冯汝骙是由于山西和江西起义较早,清朝灭亡态势未显,有害怕朝廷追究,畏罪自杀的嫌疑(高晓松说陆钟琦是死于乱军之中)。

而在1911年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反正,并在革命党的拥立下出任都督后,各省的汉人督抚就开始纷纷效法,或主动反正,或被动配合,而不再是畏罪潜逃或自杀了。至于四川总督赵尔丰,他是因为在保路运动时手染鲜血过多,所以被人民处斩了,死的活该。



等到清朝正式灭亡之后,满人混吃等死,乞求袁世凯保他们的一条活命。至于汉人官员,大致分成了五派。首先是三派推翻清政府的汉人官员:

第一派:北洋新军系统。这一派以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为首,是当时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但从收复汉口、汉阳之后就不再忠于清朝。是清朝灭亡的最大收益群体。

第二派:清朝旧军系统。这一派以张勋和姜桂题为代表。他们手握重兵,对革命党仇视,但在是否维护清帝权威这方面,属于墙头草见风倒,与北洋新军共进退。

第三派:清朝的文官派。这一派以广西巡抚沈秉堃、安徽巡抚朱家宝、江苏巡抚程德金等人为首。他们对满人的政策十分不满,辛亥革命后,属于主动附和革命。

以上三派都是实权派,要么手握重兵,要么控制了各级衙门,有很高的威望。清朝被推翻之后,他们大多数都混的还可以。哪怕是不当官了,在民国依然是绅士名流,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比如辛亥革命时期的江苏巡抚程德全,他属于立宪派代表。他一开始是想维护清王朝的,但无奈载沣这些人,实在是无可救药,程德全只得另谋生路,与革命党展开合作,还被革命党推举为江苏都督,继而宣布江苏独立,脱离了清朝。二次革命后,国内政局换乱,程德全对政局深感无能为力,便脱离政坛,终日吃斋诵佛。后来还在常州剃头出家,于1930年去世。(安葬于苏州寒山寺)



除了以上三派官员之外,原本作为清朝统治机器一部分,即

各省咨议局,也是推倒清朝的巨大推手。这些人普遍地同情或参加革命,更有甚者,很多人直接就是地方反清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为清廷殉国的几乎没有,选择跟革命党合作的却大有人在。比如著名的张謇,他作为清朝的状元,主动倒清,据称是退位诏书的起草者。后来对政治失望,开始投身实业和教育,为国家民族作出了长远的贡献。

还有著名的北大之父蔡元培先生,他也是科举出生,考取过进士,当过翰林院编修。但是他对腐朽的清朝恨之入骨,因此早早的就加入了同盟会,参与倒清事业。清朝覆灭之后,他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后来还坐过南京国民政府的大学院院长、司法部长和监察院长等职。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除了以上三派推倒清朝的官员之外,另外还有两派群体。分别是拥护清室的遗老遗少派,明哲保身的混吃等死派

先说遗老遗少派,这些人以北洋三杰之一的王士珍为代表。他们的理念是抱残守缺,混沌度日,整天就盘算着推倒民国,拥立宣统重新复位。比如说王士珍,他虽然是北洋系的元老之一,但是他只效忠于清朝。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后,他就不愿意北洋系的老哥们混了。后来张勋复辟时,王士珍还是带路党,主动授意给九门都督打开北京九门,放辫子军进城。等到复辟失败之后,王士珍屁事没有,居然还当了国务总理。后来虽然隐退了,但只要是军阀混战,比如直皖战争、直奉战争,他都以北洋元老的身份居中调停,面子大的不得了。甚至于北伐军占领北京后,王士珍还是各方实势力都拉拢的对象。真可谓是哪朝哪代都是爷……



王士珍命好,他刚好死在溥仪投日之前。否则真不知道会闹出什么幺蛾子!而那些跟王士珍抱着同样想法,却晚死了几年的遗老遗少,就没有那么好命了。比如说帮助日本人建立伪满洲国的五个败类:郑孝胥、罗振玉、臧式毅、熙洽和张景惠,这里面除了张景惠是纯粹的墙头草之外,其余四个全是整天做着恢复大清美梦的老顽固。

他们在民国混的其实还可以,但就是脑子缺根弦。整天就想着借助外部势力,比如日本人的势力,恢复大清的江山。然再借助其它列强力量的,跟日本抗衡。接着再周转于各个列强之间,发展势力,最后进兵中原,推倒民国,恢复大清在中国的统治。

于是日本人一忽悠,他们就全上了贼船。结果后来帮助日本人建立伪满洲国后才发现被日本人给坑了。原来日本人是打算搞共和制,他们拥立的溥仪去东北,不是皇帝,而是元首。这四个遗老遗少跟日本人好说歹说之后,日本方面才同意让溥仪登基称帝。然而登基之后,实际操控者仍然还是日本人。包括溥仪在内,这四个卖国贼都是有名无实的傀儡。五人之中的罗振玉和熙洽羞愧难当,惶惶不可终日,自知犯了卖国的大罪。

后来罗振玉和郑孝胥早死,逃过了后来人民对他们的审判,而臧士毅、熙洽这两个卖国的遗老遗少则死在了抚顺战犯管理所,受到了他们身为卖国贼应有的惩罚!(张景惠这个墙头草也死在了抚顺战犯管理所)


除了这几个败类之外,还有比他们更败类的存在。比如前清陆军大臣铁良、末代恭亲王溥伟等人。他们的可恶在于,明知道勾结日本是卖国,却还义无反顾的跟日本合作,终日就在盘算怎么恢复大清。

比如说铁良,他在清朝灭亡后,就一天都没有消停过。以“遗老”身份在青岛、大连、天津等地,积极参与清帝复辟活动,后来参与了日本人挟持溥仪到东北的计划,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而溥伟这个人,比铁良还渣。他在光绪皇帝死后本来很有希望继位,结果没能如愿,让他一直耿耿于怀。清朝灭亡后,溥伟就一直勾结日本人,在东北搞满蒙独立运动,妄图将满蒙从中国分离,后来被北洋政府镇压。九一八事变之后,溥仪之所以会去东北,有一个原因就是日本人诱导溥伟,别有用心的安排他在沈阳祭陵。溥仪害怕日本人选定溥伟,就不顾长辈的劝解,跑去了东北。等到溥仪继位后,他就对溥伟各种打压,既不给他官做,也不给他钱花,就把他晾着。最后溥伟憋屈的死在了一个旅馆里。



最后就是明哲保身型的官员了。这些人中既有汉族官员,也有满人官员,还有宗室成员。以前清湖广总督瑞澄、新军第八镇统制张彪、溥仪的叔叔载涛为代表。他们既不给民国政府效力,也不从事复辟大清的事业,有的老老实实活完下半生,有的活到了新中国建立之后,为建设民主共和的国家而奋斗。

先说瑞澄和张彪,他们两人在武昌起义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面,对镇压革命党很卖力。后来瑞澄因为清廷要治他弃城而逃的罪,他就乘坐海军的军舰逃到了上海,后来又逃到了日本。一直到清帝退位后,才返回上海,后来病死于上海。

张彪则是在清帝退位后,卸职东渡日本。后来民国建立之后,回国被政府聘为高等顾问,授予陆军中将衔。再之后隐居于天津,并在天津日租界地置田二十亩,修建花园住宅。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北上和谈时,他就是住在张彪的府上。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张彪邀请溥仪和婉蓉到自己府上暂住。每日清晨,他都要亲自洒扫庭院,以尽所谓的“事君”之道。后来张彪病死于天津,黎元洪在给张彪送终时,哭的稀里哗啦。



再说溥仪的叔叔,有涛贝勒之称的载涛。他是溥仪的七叔,属于近支皇族。清朝灭亡后,载涛基本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溥仪在东北当上伪满洲国皇帝后,载涛明确表示不躺溥仪那个浑水。溥仪就派人跟他说,你都破产了(载涛因为经营不善,清朝灭亡不久后就破产了,曾经还在德胜门外面摆过地摊),还是来东北跟我混吧,被载涛当即拒绝。并且载涛还回信给溥仪,说我不跟日本人干事,愿意你也不要给日本人作数。如果你继续做卖国贼,我就跟你断绝来往。

后来日本人占了北平后,让大汉奸王揖唐专门去请他出山合作,也被他拒绝了,载涛很坦白的说,求你们放过我吧,您那豪华的小轿车我可坐不起,我自己的小破自行车骑惯了,比较舒适自在。然后就继续做自己的小本买卖,不掺和政治上的事。说实话,以载涛的身份能做到这一步,确实挺不容易的。



总的来说,清朝灭亡后的官员结局,要按时间线和官员的职务来划分。如果是手握实权,尤其是军权的官员,大多数都在民国混的顺风顺水。如果是闲差,那基本上就没人搭理了。脸皮稍微厚一点的,会巴结民国的官员给自己谋个一官半职。脸皮薄的就退出政坛,选择隐居生活。因此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民国建立后,前清的汉人官员只要不是刻意与民国对抗,大多都能安度晚年。甚至很多官员改头换脸,直接就当上了民国的高官


Mer86



清朝亡国之后,前清大臣除去辛亥革命中殉国或被杀的以外,其他封疆大吏尤其是拥有兵权的巡抚总督之类的地方实力派是换汤不换药。换了一个马甲叫成各省督军之类的,而这种旧有格局的变相保存之下,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更是埋下了民国军阀混战的巨大隐患。

这些前清大臣大部分还是很成功的,身为前朝旧臣,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地位和实力。当然之后军阀混战时被拉下马就是后话了。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这些大臣的待遇。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在手握重兵的袁世凯连哄带骗之下,宣统帝溥仪发表了退位诏书。

诏书具体内容如下: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诏书由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署外务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署度支大臣绍英、陆军大臣王土珍、署海军大臣谭学衡、学务大臣唐景崇、司法大臣沈家本、署邮传大臣梁士诒、农工商大臣熙彦、理藩大臣达寿副署发布。

次日在袁世凯的领导下,内阁全班人马不动,仅仅是将各部大臣改称为各部首领。

这些内阁大臣基本上是袁世凯的心腹或者是德高望重但又屈服于袁世凯的大臣,可以称之为袁记内阁。

以这些大臣在民国时的待遇就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首先前清大臣中的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时与南方革命党谈判扯皮中成为民国大总统,身为国家的最高元首,可以说是权倾一时。


外务大臣胡唯德成为了外交次长,后来成为北洋政府的驻外公使。(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先后任驻法公使兼驻西班牙、葡萄牙公使、驻日公使。

民政大臣赵秉钧先后任内务总长、国务总理。

度支大臣绍英在辛亥革命后成为清朝小朝廷的内务府大臣。

陆军大臣王土珍先后任陆军部长、总参谋长、北洋总理。

海军大臣谭学衡先后担任过海军部长和海军总长。

学务大臣唐景崇辛亥革命以后称病隐退,不然估计和前面几位一样得一个换汤不换药的相等职位。

司法大臣沈家本辛亥革命后本可以得到一个司法部长,但历经宦海沉浮无心再为官,隐退而去。

邮传大臣梁士诒先后任总统府秘书长、交通银行总理、财政部次长、国务总理。

农工商大臣熙彦先后担任民国政府蒙藏院副总裁、总裁。

理藩大臣达寿先后任高等文官惩戒委员会委员、内务部次长、蒙藏院副总裁、将军府将军。

而地方上那些趁乱崛起手握重兵的将领或者巡抚总督之类的清朝大臣基本上没有改变格局。先后换官职名称为都督、督军、督理等。

像清庭的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张勋,民国时成为江苏督军,后来转任长江巡阅使,移驻徐州也是大概在其势力范围一带行动。

可以说清朝亡国以后,除了殉国或者死于战乱之中的大臣,民国时这些大臣除了少数隐退的,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的获得同等地位,换个官名罢了。

所以就形成了一种很奇特的现象,清朝亡国以后,袁记内阁成员大部分成为北洋政府的各部部长,地方实力派大臣依旧称霸一方,只不过换了一个民主旗帜,官职名称改了一下罢了,而这正是为什么辛亥革命不彻底的原因,更是民国军阀混战的根本原因所在。


宋安之


有钱的依旧有钱,有势的依旧有势。失去只是权力,有能力依旧可以在新朝高官得做。没有能力的也依旧可以富家翁。但无一个为大清国捐躯的。更没有一个保家卫国的,乾隆在世之日,嘲笑明思宗崇祯一朝无为国捐躯之忠臣,但如果地下有知,看到他后世子孙的行为,是否觉得自己笑的太早?而那些落魄王孙甚至不如明末宗室。

我们现在就以满清所谓“立宪”成立的皇族内阁的主要成员最终结局,也就此品评满清是如何作死的。也可以看出大清不亡也真是老天无眼。当然大清朝真是有人才啊,但人才都是汉臣,满人宗室如猪狗,大清一亡国。这些人连要饭都不不会。由此也可以说明大清亡国也真有点理所应当。在公元1911年5月8日。也就是就是宣统3年。满清政府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十三人中,满人九人。具体如下: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时年73岁(宗室)

  •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54岁)、徐世昌(56岁。袁世凯挚友)
  • 外务部外务大臣:梁敦彦(54岁)
  • 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宗室。后改授理藩大臣。主管地方边疆民族。45岁)、赵秉钧继任(袁世凯心腹。52岁)
  • 度支部度支大臣(财政部):镇国公载泽(宗室。43岁)
  • 学部学务大臣(教育):唐景崇(67岁)
  • 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52岁)
  • 海军部海军大臣:贝勒载洵(宗室,26岁)
  • 法部司法大臣:绍昌(宗室,54岁)
  • 农工商部农工商大臣:贝勒衔溥伦(宗室,37岁)
  • 邮传部邮传大臣(邮政电报):盛宣怀(后免职。67岁)唐绍仪继任(袁世凯心腹。49岁)。大清的“内阁”真是皇族大聚会啊,而且基本上都是宣宗道光的直系子孙。我们以几个最优秀的来说,海军大臣载洵。这位26岁大清最高海军统帅(人家的军衔可是海陆大元帅)居然晕船。这真是蔚为奇观了。在宣统二年,满清准备再建北洋舰队,派载洵去英国考察,载洵去英国第一件事是就是逛妓院,而奇异的是,那个风尘女子居然拒绝给载洵服务,大清的脸都丢尽了。在辛亥革命以后在北京、天津闲居。钱自然是不缺,但值得称道的是在日军侵华期间,载洵坚持气节,拒绝到伪满州国任职。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就是大名鼎鼎的川岛芳子的父亲。可以说,善耆在辛亥革命以后,把一切的精力和家财都用在恢复大清上了,善耆可是大清嫡系皇族、是豪格十世孙。善耆在满清属于在开明之辈。释放了刺杀监国摄政王的汪兆铭、辛亥革命的时候,拒绝在清帝退位诏书上签字,两次发起满蒙独立运动,均以失败告终。在旅顺病逝。在所有内阁皇族中,
    最混蛋就是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了。奕劻属于远亲宗室,是有清一代最无能,最贪婪的“宰相”。以批发和零售大清官员的职务和官位公司发家。公司大号是“庆记官员贸易公司”一手交钱,一手给官,童叟无欺而且奕劻颇有超前意识,知道大清的银行不保险,庆王的银子都存在英国银行。仅在汇丰银行存款高达712万英镑。在英国本土一个带花园豪宅不过3500英镑,谁说大清没有钱。奕劻家就比大清的国库有钱。
  • 而汉臣呢,各个都是社会精英,执掌大清外交的梁敦彦,美国耶鲁大学学习第一名(差一年毕业),你能想象到大清的外长居然是美国常春藤大吗?在辛亥革命以后。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因为支持张勋复辟,后被通缉。又解除。在天津病逝。结局也算不错。副总理大臣徐世昌,进士出身,袁世凯一生挚友。但反对袁世凯称帝,但在袁世凯去世以后。主持了袁世凯的葬礼。对袁世凯的子女也颇为照顾,辛亥革命以后,出任北洋政府总统。有“文治总统”“翰林总统”之称。国民党政府对徐世昌评价颇高。国府主席林森以国家元首的名义为徐世昌下褒奖令。邮传部大臣,盛宣怀。晚清和民国初年第一首富,有近代中国商父”之称。中国的轮船招商局,中国电报总局。都是盛宣怀首开,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的前身都是盛宣怀创建的,而且中国红十字会第一任会长就是盛宣怀。而且盛氏家族至今不衰,历经晚清,北洋,民国,当代。依旧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 可以说,在晚清时代,真是群雄并起,真是应了那句话,乱世出英雄。但对于一个皇族来说,几百年的锦衣玉食,如同猪狗一样圈养起来的宗室,根本无法出现人才了,从根子上已经腐败了。这是制度造成了,和他们本身关系不大,指望这些宗室来“恢复”大清实在是有些为难他们。
  •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腐朽统治被推翻。清王朝被推翻了,皇帝都没有了,那么清朝臣子自然也失去了饭碗。这些曾经的清朝大臣后来都去做啥了呢?


第一种结果,投靠袁世凯成为北洋政府官员。袁世凯当了第一任大总统,身旁需要能人相助。而清朝大臣本事还是多少有一些,而且还有蛮大的影响力。清朝大臣也需要找寻新的靠山,袁世凯曾是他们同僚,如今又掌握大权,自然是最好的人选。

第二种结果,等待清朝复辟,最典型就是张勋和他的辫子军了。民国虽然建立,但是不少满清遗老还是希望能够让清朝复辟。不过时代在进步,历史是不可能逆转,倘若不能看清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那么只能被埋没在历史长河中。



第三种结果,那就是闭门在家待着,从此不管世事,例如摄政王载沣。其实他们也并不是想当闲云野鹤,实在是没有办法。他们看清了中国形势,复辟清朝已经不可能了。目前最好就是闭门在家,以此来躲避乱世,求得自己与家人平安。


麦地传奇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延续了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清王朝在宣统三年( 1911) 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

茅海建认为:清朝的灭亡完全是内部的崩溃。在中央,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绝对不忠于清朝;在地方,广西巡抚沈秉堃、安徽巡抚朱家宝、江苏巡抚程德金等人是主动革命。作为清朝统治机器一部分——各省咨议局,普遍地同情或参加革命,许多人就是地方反清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作为清朝统治机器最重要部分的军队多有反叛,尤其是新军,在镇(师)、协(旅)两级的高级军官中,忠清和殉清的几乎没有,叛清的却大有人在。在上海进行南北议和的南方人士,如伍廷芳、赵凤昌,都曾是清朝官员。

张謇作为清朝状元,主动倒清,据称是退位诏书的起草者,这在明朝是不能想象的。

清朝遗老纂修的《清史稿》则直接归罪于地方督抚,谓:

“鄂变猝起,瑞澂遽弃城走,当国优柔,不能明正以法。各省督抚遂先后皆不顾,走者走,变者变,大势乃不可问矣。”

面对武昌起义后的革命风潮,各省督抚如何应对? 这里主要考察武昌起义时各省在职督抚的态度,因为之后新任的督抚实际上多未到任或任职时间极为短暂,对大局无关紧要。当时在职督抚共计 24 人,其反应大致可以分为六种类型。

( 一) 弃城革职。湖广总督瑞澂与湖南巡抚余诚格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 二) 光复后去职。在革命光复之后自动去职的督抚有 5 位: 护理陕西巡抚钱能训、云贵总督李经羲、贵州巡抚沈瑜庆、浙江巡抚增韫、两广总督张鸣岐。

( 三) 反正独立。由清朝巡抚摇身一变为革命军都督者有三位: 江苏程德全、广西沈秉堃、安徽朱家宝。

( 四) 自杀与被杀。光复后自杀的督抚有江西巡抚冯汝骙和闽浙总督松寿,被革命军杀死的督抚有山西巡抚陆钟琦和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

( 五) 托病解职。因见大势已去,托病奏请开缺,而被清廷允准解职的督抚有六位: 陕西巡抚杨文鼎、河南巡抚宝棻、山东巡抚孙宝琦、两江总督张人骏、直隶总督陈夔龙、黑龙江巡抚周树模。

( 六) 清帝退位后去职。

有四位督抚坚持到清帝退位之后去职: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吉林巡抚陈昭常、陕甘总督长庚、新疆巡抚袁大化。

据李细珠教授研究,民初军阀主要是清末新军将领,而不是地方督抚。进入民国以后,前清督抚大都步入遗老行列,而新军将领则在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异常活跃。从辛亥鼎革之际独立各省都督任职背景统计分析,便可略见其端倪。

在各省光复后任职都督的 27 人中,有 14 人来自新军官员,包括新军统制、协统、标统、管带及教官等,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另有革命党人即职业革命者 5 人; 旧官僚包括巡抚、布政使、提督 5 人; 立宪派包括 3 位谘议局议长,均占少数。 可见新军势力的强大。

新军势力在清末新政中崛起,成为清朝中央与地方政府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从军人干政演变为民国时期的军阀政治,也就顺理成章。有点匪夷所思的是,编练新军本是清末新政的重要举措,但在辛亥革命中,新军是推动各省独立的主力军,终归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这是清廷新政之初所始料不及的。种豆得瓜,历史的奥秘确实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茅海建:《晚清许多官员为什么选择叛清》

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兼论清末“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