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高等教育培养的精明利己主义者?

青春隧月


这里常用的说法应该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关于这个说法,一般认为是来自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的一段话:“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钱教授说这句话,据说是因为一个学生用尽心思要报考他的研究生,最后有了更好的选择,就把钱教授撂一边了。钱教授因此发了以上感慨。

其实,这一说法并不新鲜,自古就有关于人才分四种的说法: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有德无才。其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有才无德的人。这种人最容易出现,危害性也最大。普通人只是自私自利,而这种人还会把自私自利玩到极致,甚至让人心惊。

我本人在高校工作,这样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见得太多,虽然,利己主义并不是源于高等教育,但现在这种思想已经侵蚀了高等教育领域。。论其成因,我认为最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社会价值取向的扭曲,一味以个人成功为导向,使得人们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时候,往往唯分数唯成绩,而德育缺失或者薄弱;二是社会道德监管和惩处的力度太小,失德的代价太小成本太低,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使得利己主义大行其道。

除了加强德育以外,如果能够对这种人予以严惩,情况肯定能得到好转。比如说前段时间我们学校有个学生会干部,跟钱教授的那个学生一样,他通过提前联系学校的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了保研资格,转身又去联系外校导师,最后外推,造成原导师当年研究生挂了空档。不过,他的行为已经惹了众怒,学校取消了他保研资格,撤销了他学生会职务,取消一切奖学金。这样的人,真的要让他们作茧自缚自掘坟墓才够解气,才更有警示意义。


高校人才真经


首先这个锅不能甩给“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也背不起这个锅!

精明的利己主义者,不是在大学4年培养出来的,而是打娘胎就已经在培养,看看现在盛行的五花八门的“胎教”便可见一斑,此时的“精明的利己主义者”只是一个中性词,每个父母都希望将来出生的宝宝聪敏健康,无可厚非。

精明的利己主义者,不是在大学4年培养出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在培养,看看现在盛行的娱乐至死、一夜暴富、不择手段做网红等,此处的“精明的利己主义者”便是一个贬义词,人们抛开一切伦理道德,以暴富为方向;人们摒弃一切因果报应,以逐利为目的。好在有一部分人还在坚守这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操守,用一点光明照耀着这个日渐昏暗的世界,直到这群人越来越多,这束光越来越亮。

所以,“精明的利己主义者”是时代和文化造成,而非高等教育。


培根教育唐启刚


首先我觉得精明的利己主义到高等教育这个时刻已经是大势所致。精明的利己主义绝对不是这个时期而形成的,只是在这个阶段,被尊重,被肯定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保护意识的多重因素下,让我们更加注意到利己主义导致的情感缺失,以及在人群中的孤独感,让我们更渴望真挚而纯粹的友情,亲情,爱情~

利己主义在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我觉得应该是小时候由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人爱的包围下开始萌芽的。父母亲人将最好的爱给了我们,让我们学会接受和享受别人的给予,但却没教会我们感恩回馈和付出爱。父母为我们包办一切,遮风挡雨,表面上是遮挡了一些风雨,实际上也剥夺了历练成长的机会,以及承受风雨的的能力。慢慢的我们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越来越自我。却越来越不快乐。几乎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快乐,越自私越自卑,越自我越孤独。人在越大我的时候越快乐,越小我的时候越痛苦。可是我们的教育和环境导致我们往快乐的反方向走了。只是那个时候利益牵扯比较少,被爱的需要没那么强烈。而成年以后,自我利益,自我价值的需要越来越凸现,而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基本上形成思维定势了,不容易改变。

中国人的智慧博大精深,古人总结了舍得文化,其实细细想来,舍得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大智慧。因为先有舍,然后方有得。就像农民要先种种子,而且要顺应自然,种最好的种子,然后付出汗水,细心呵护,这其实就是舍。然后到了收获的季节,迎来丰收这就是得。父母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这是舍,然后孩子明白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并且把这份爱回馈给父母,知道了孝顺,明白了做人做事,这便是得。最后我们会发现,要想利己先要利他,利他就是利己。真心利他是舍,因为自己的真诚利他,感得别人的帮助,这边是得。因为有种子,所以才会有果实。千万不要本末倒置。有智慧的父母,应该保护好孩子单纯,并且让孩子明理利他,能感受别人的需要,满足别人的需要,还能引领别人的向往。这样的人,处处都有贵人,时时能知足常乐。自然不会受后来所谓的利己主义的危害。


凡覺


不要把责任都推给高等教育,明明从小学就在教,每个家庭都在教,大学不过是集中强化了几年而已。


大花怪


首先教育没有错,其次要看自己怎么学习与认知了,大学生现在缺少的不是知识,是缺乏信仰,缺乏梦想,需要更多的文化教育


共享财税实务


我们国家的教育必须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