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變時朱見深多少歲,為何于謙不讓太子繼位反而迎立朱祁鈺繼位?

lintianliang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因為聽信了太監王振的慫恿,御駕親征,冊封不到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又命自己的同父異母弟弟監國。自己就出徵打仗去了。因為大軍由王振指揮,最終的結局就是打敗。明英宗還被也先俘虜了。也先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帶著明英宗往京城方向來。大臣于謙看透也先的計劃,擁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繼承皇位,以此來打破也先的計劃。在這時明明有皇太子,那為什麼還要擁立朱祁鈺繼承皇位呢!



第一 年齡問題。此時的朱見深不過2歲,這位小皇太子到底能不能長大成人還不一定,擁立這位還是孩子的皇太子繼承皇位,對於各位大臣沒有震懾力,對於老白姓,以及將士們沒有過多的依靠性。而此時的朱祁鈺早已成年,並且明英宗還派其監國,說明能力還行。繼承大統更有震懾力。

第二 再經過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國力下降,軍隊人員不足,需要一個能夠及時幹活工作的人。想比較朱祁鈺和朱見深乾,當然朱祁鈺更能快速的發展大明,所以推薦朱祁鈺繼承大統。

第三 可能也是考慮到朱見深事明英宗的兒子,到時候明英宗受迫要求皇太子做一些違背祖宗之事,就不是收拾了,而朱祁鈺是明英宗的同父異母弟弟,可能受牽制的可能性小些,所以選擇朱祁鈺繼承皇位。


蟶子歷史


正統十四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蒙古,在土木堡慘敗,被蒙古人俘獲,幾十萬將士和官員命喪大漠。

消息傳到北京,舉國震動。

明英宗只有一個弟弟,就是郕王朱祁鈺,所以皇太后最先命令朱祁鈺監國。

先說一說這位皇太后,她姓孫,鄒平人,相貌極美。明宣宗登基之後,原本選立胡氏為皇后,孫氏為貴妃。胡皇后和孫貴妃都沒有兒子,孫貴妃秘密把一個宮女生的兒子取來,自己撫養,就是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

孫貴妃因此深得明宣宗寵愛,後來胡皇后被廢,孫貴妃進為皇后。明英宗繼位之後,尊她為皇太后。而明英宗惟一的弟弟朱祁鈺的生母是吳氏,丹徒人,明宣宗時代被封為賢妃。

現在,郕王朱祁鈺倉促上陣,全無經驗,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

此時最關鍵的一個議題是要不要遷都。身為兵部侍郎的于謙首先明確反對南遷的主張,堅定地說:“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此外,于謙又提出把通州糧庫的糧食運入北京,徵調各地援軍入衛北京。因為于謙立場堅定,思路清晰,第二天他被任命為兵部尚書。

第三天,皇太后詔令,立明英宗的大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明英宗一共有九個兒子,朱見深是大兒子,出生在1447年,母親是周貴妃。

形勢初步穩定。

此時皇位空虛,必須儘快確定一國之主。可選的人物只有兩個,一個是皇太子朱見深,另一個是監國的郕王朱祁鈺。

朱見深只有兩歲多,是乳臭未乾的幼兒,所以朝中大臣們都傾向於郕王朱祁鈺,一齊向皇太后提出請求。揣測孫太后匆匆冊立皇太子的本意,是想讓這個小太子登基。郕王朱祁鈺自己也不想擔此重任,一再推辭。

于謙公開勸說郕王朱祁鈺說:“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

有了大家一致的擁擠,朱祁鈺也就不再推辭,九月登基,就是明景帝。

可見,在那個緊要的關頭,選擇郕王朱祁鈺而不是皇太子朱見深,是群臣的共識,並不是于謙一個人的意見。

明景帝登基之後,尊孫太后為上聖皇太后,她曾經幾次給塞外的明英宗寄送衣物,明英宗歸來之後,她又幾次到南宮看望。後來大臣們密謀政變時,事先也秘密得到孫太后的認可。


於左


原因有兩個,一是太子太小,不足以穩定朝局;而是朱祁鈺有合法繼位的依據。


首先,朱見深是1446年12月出生,明英宗被俘是在1449年土木堡之變後。彼時,朱見深才兩歲多,虛歲三歲。而當時面臨的情況是,也先的瓦剌部落已經基本統一了蒙古高原,次使用又在土木堡大敗50萬明軍,兵鋒正盛,大有一舉南下,拿下中原的意思;而明朝這一邊,由於土木堡之變,其京城的精銳盡喪,且皇帝被俘,朝野震驚,首都由於沒有足夠的兵力,此時岌岌可危。

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做的,是擁立一位能夠獨立做主的人登上皇位,一來起到穩定朝中局勢,防止瓦剌利用被俘皇帝進行要挾;二來是領導朝廷大臣一起度過危局。而兩歲多的朱見深,顯然是無法起到這兩個作用

然而,朱祁鈺則是完全有這個能力的。一來是他奉命監國,有一定的經驗;二來他的年齡和明英宗相仿,能夠獨立地做出決定,能夠擔負起帶領大臣抗擊侵略的責任。

其次,在朱祁鎮出征之前,就已經委託朱祁鈺監國,也就是代為行使皇帝職權。這就使得其繼承皇位有了合理性,既然他監國是前任皇帝的委託,那麼前任皇帝回不來了,他就必須繼續監國,代替皇帝處理事務。而且,他繼位是得到了孫太后的支持,由此變得合理合法。


所以,綜合以上原因,朱祁鈺繼位,合理合法,且符合當時明朝所面臨的局勢。

【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庭州行者


朱見深出生於正統十二年,而土木堡是在正統十四年發生,當時太子年僅兩歲,皇帝被俘,瓦剌大軍虎視耽耽,立一個兩歲的娃娃當皇帝領導眾臣保衛北京?無異於天方夜譚。



按照明朝的法律,除了皇帝的兒子外,兄弟也有繼位資格,朱祁鈺是明宣宗次子,皇帝朱祁鎮唯一的弟弟,而且在朱祁鎮出行之前,就任命了朱祁鈺為監國,所以權宜之計,由朱祁鈺繼位安定人心也無不可。所以于謙等人選擇擁立朱祁鈺也是情理之中了。



當時除了立朱祁鈺外,還有立朱見深為帝,朱祁鈺攝政的方案,但此前明朝並無宗室攝政之先例,況且自朱棣造反奪位後,對宗室參政更是嚴厲禁止,所以這個方案被駁回了。



最後于謙等人促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辦法,由朱祁鈺登基,立朱見深為太子,日後朱祁鈺駕崩後由朱見深登基,朱祁鎮的生母,孫太后表示同意,最後朱祁鈺成功登基為帝,朱見深被立為太子。


何事男兒不讀書


朱見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

上圖就是這段歷史故事的主角之一,明憲宗朱見深。

不過在他的父皇朱祁鎮身陷土木堡,被瓦剌擄去時(1449年),他還不叫朱見深,而是叫朱見濬。大明皇帝北狩這件轟動大明王朝的消息傳遍全國時,他僅兩歲。

正統十四年(1449年),就在這一年,未滿兩歲的朱見濬被立為皇太子。歷史證明,過早被立為太子是一件風險很大的事情。

同年,瓦剌大軍南犯,明英宗朱祁鎮不顧大臣反對,執意親征。

走之前總要安排一下鎮守帝都的事,於是順手就做了兩件事。

一是讓兵部侍郎于謙取代兵部尚書鄺埜之職,暫理兵部事宜。這就是後來一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流芳千古的于謙。以後的史實證明,這個決定非常明智,挽救了大明的一個天大的危機。

另一件更重要的事就是讓自己的弟弟——朱祁鈺為監國。

監國的意思就是,國家大權就交給你了,皇上不在的時候,你就是一國之主了。而這個看似很隨意的決定,讓英宗朱祁鎮後來吃了不少苦頭。

之所以說是很隨意的一個決定,因為誰也想不到之後發生的狗血事情。畢竟召集了二十萬大軍,號稱五十萬,就算一對一,也能輕鬆把瓦剌蠻族趕回草原老家吧,可是打仗很少是一對一的事。明軍於土木堡大敗於瓦剌騎兵,皇帝成了俘虜。從此以後,歷史上再有皇帝說“御駕親征”這四個字,一定有無數大臣磕破了腦袋去勸阻,勸阻的話語裡就有一句:“君不聞土木堡之事乎?!!!”。

為什麼明英宗朱祁鎮會把皇位暫時交給弟弟執掌呢?原因有二。

一是當時皇太子尚幼,不滿兩歲,尚不能理政。

二是弟弟朱祁鈺是一個性格溫和,與世無爭,簡單來說,有些“佛系”的人。正因如此,朱祁鎮也對這個僅小自己一歲的弟弟關係很好,從來不把弟弟視作對自己皇位有威脅的人。

而於謙面對瓦剌大軍圍攻京城的困局,考慮的也是這兩個方面的因素。為避免主少國疑,以于謙為首的大臣集團在徵得皇太后的同意後,扶朱祁鈺為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

然而人心不可測,也正是這個老好人弟弟,嚐到龍椅的舒適後,就不願意再下來了。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欲知後事如何,歡迎關注熊二History


歷史寶藏


明憲宗朱見深,1447年––1487年。土木堡之變,1449年。所以土木堡之變時,朱見深兩歲,嚴格來說,此時的朱見深應該叫朱見濬。



土木堡之變,是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瓦刺,導致大明幾十萬軍隊被殺,他也被俘獲的事件。

按理說,明英宗被俘,理應由太子即位,不過兵部尚書于謙等從全局考慮,太子才兩歲,不足以應對當時的形勢。於是和皇太后商議,決定擁立皇帝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皇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那麼,為什麼兵部尚書于謙不讓太子即位,反而迎立郕王朱祁鈺呢?

第一、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變之後,大明王朝的精銳部隊被消滅大半部分,皇親國戚和朝臣被瓦刺殺者很多,朝野震動,兩歲的太子不足以應對此等複雜局面,也難以讓人心惶惶的朝廷穩定下來。

第二、瓦刺俘獲明英宗朱祁鎮之後,因為大明王朝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瓦刺傾巢而出,分幾路殺向北京,此時需要一個成年皇帝來領導群臣禦敵,組織北京保衛戰。

第三、瓦刺也先,俘獲明英宗朱祁鎮之後,必然用明英宗要挾大明王朝,如果大明王朝皇帝是朱見深,明英宗是他老子,必然只能聽任瓦刺擺佈。

第四、明代宗朱祁鈺即位後,尊明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對於太上皇,瓦刺可殺可剮。而大明王朝已穩定下來,正組織部隊抵抗瓦刺,瓦刺棋輸一招,後來看撈不到什麼利益,只能放了明英宗朱祁鎮。


司馬PC



土木之變是指明朝英宗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剌的兵敗事件。此役英宗被俘,二十餘萬大軍損失慘重幾近全軍覆沒,明朝因此由盛轉衰。

明英宗御駕親征時留下的政治格局是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郕王朱祁鈺留守負責監國之事。

按理說一般皇帝御駕親征,是皇太子留下來監國。

像明英宗的爺爺明仁宗沒登基之前就是這樣,身為戰爭狂人明成祖的兒子,仁宗在皇太子期間乾的最多的應該就是成祖御駕親征之時留守後方負責監國了。

但英宗御駕親征時皇太子朱見深未滿二歲,虛齡勉強二歲而已,根本履行不了監國之事。

所以明英宗的異母弟,僅比他小一歲的郕王朱祁鈺留守負責監國之事。

即使如此,按照正常繼位程序也是朱見深繼承皇位。

但歷史很多時候是捉摸不透。

土木之變以後,英宗被俘,朝野人心惶惶,瓦剌大軍直逼北京。(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明庭之內大臣徐有貞以星象有變的理由提出南遷,一時之間很多大臣都同意南遷回到明帝國最初的都城南京,這時候負責兵部的兵部左侍郎于謙開始發話了,堅決反對南遷,並且力主抗擊也先的瓦剌大軍。

明朝的兵部也是一個實權部門,有著兵權。當時兵部尚書鄺埜隨著明英宗御駕親征戰死於亂軍之中,身為留守北京負責主持兵部工作的于謙自然是擁有很大的發言權。


于謙力主抗戰,先後得到了吏部尚書王直和內閣學士陳循等大臣的支持。負責監國的郕王朱祁鈺也肯定了他的主張,因此抗擊瓦剌大軍的決策定下來了。

在於謙的反對之下南遷作罷,正面剛瓦剌大軍開始。

于謙也升任為兵部尚書。

這時候新的問題來了,南遷作罷,明英宗被俘於也先的瓦剌大軍之中,也先肯定會藉著英宗的名義騙開關防,明庭又不想坐以待斃,所以自然要選擇一位新的皇帝。

在這種危機時刻,兩歲的太子朱見深自然不合適主持大局,兩歲的孩子在平常登基都是危險,更何況在這種緊要關頭更是顯得“主少國疑”,國家需要的是一位長君。

而明英宗的異母弟,當時負責監國的郕王朱祁鈺自然是合適人選,而且朱祁鈺也支持于謙為首的主戰派。

于謙與孫太后商量以後,郕王朱祁鈺成為新皇帝,是為明代宗。(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明英宗因此成為太上皇。

最後在明代宗的支持下,于謙全權負責下,打贏了北京保衛戰。大明王朝因此度過了一次生死考驗。

于謙的行為當時看來有些權臣的作風,但縱觀于謙為官清廉的一生,被抄家時甚至抄家的錦衣衛都覺得慚愧。還有不參與皇族內鬥,後來英宗回國被囚禁起來以後,有臣子擁立他復辟之時,手握兵權的于謙得到消息後也是聽之任之,最後更是被冤殺。

可見於謙真乃一代完人,值得我輩學習和敬仰!


宋安之


土木堡之變的時候,是在公元1449年六月,而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生於公元1447年十二月,也就是說朱見深這個時候只有一歲半。

明宣宗,朱瞻其有兩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朱祁鎮,次子朱祁鈺,朱祁鈺生於公元1428年,這個時候有二十二歲。

我們知道,明代的皇帝繼承製是嫡長子繼承製,如果皇帝駕崩之後,將由皇帝的嫡長子繼承,如果沒有,將由其他嫡子,庶長子,庶子這樣的順序來繼承,如果都沒有的話,那應該由皇帝的弟弟來繼承,也就是從再前面的皇帝找繼承關係。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朱元璋死後,由朱元璋的孫子朱允文來繼承,其實按照正常的皇帝繼承順序,應該由朱棣來繼承,因為朱棣是嫡子,而且他前面的三個兄弟在朱元璋駕崩的時候就已死去,朱元璋出於對朱標的喜愛,才會讓朱允文繼承皇位的。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當時各地面對朱棣與朱允文之間的戰爭,更多的是旁觀態度,而在朱棣拿下南京之後,各地都是望風而降,原因之一就是朱棣比朱允文更具有合法的繼承地位。

那我們回到這樣,如果朱祁鎮是駕崩的話,按正常的,是由他的長子朱見深來繼承,就像明穆宗死後,由十歲的萬曆皇帝來繼承,可是朱祁鎮並不是,而是被瓦剌給俘虜了,而且瓦剌軍也準備攻打北京。

這對於國家來說,是處於危難時期了,國賴長君,避免主少國疑(新皇帝年幼,很多人都不相信他),如果立兩歲的朱見深,是不能很好的處理與解決目前的難題,所以于謙等人就奏請皇太后,立朱祁鈺為帝。

此外,他們可能還出於另外一種考慮,如果立朱見深為帝,那麼被俘虜的朱祁鎮是朱見深的親生父親,那麼一些事情就不好處理,而如果是立朱祁鈺為帝,朱祁鎮只是哥哥,一些事情就比較好辦了,比如對瓦剌的要求可以置之不理,最後瓦剌看到無利可圖,就把朱祁鎮放回來了。


歷史簡單說


首先來捋順一下人物關係。

明憲宗朱見深,他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兒子,是明代宗朱祁鈺的侄子。(圖1:明憲宗朱見深)

事情的發生是這樣的:

明英宗14年,皇帝朱祁鎮親征瓦剌,由於太子朱見深才2歲,還是嗷嗷待哺的孩童,於是皇帝留下同父異母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留守監國。但是朱祁鎮錯誤估計了自己的實力,他竟然被俘虜了,堂堂大明朝的皇帝做了俘虜,2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損失慘重,史稱“土木之變”,這也是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個代表事件。

(圖2:土木之變)

按照規矩來說,父死子繼,皇帝被俘虜了,自然是太子即位了,但是由於當時正在面臨瓦剌的強敵壓境,內危外困,主少國疑。于謙作為大明的忠臣,從國家利益出發,毅然擁立朱祁鈺做了皇帝,是為景泰帝,史稱明代宗。而遠在異鄉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被稱為“太上皇”。

(圖3:明朝忠臣于謙)

在擁立之前,群臣紛紛揣測,太子年紀太小,如果2歲就當了皇帝,身邊宦官專權,太后聽政,很有可能會再釀成大禍。朱祁鈺算是在眾望所歸之下做了皇帝,不過在登基前,明代宗朱祁鈺還是謙虛了一下,表示將來還是會把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朱見深的。

明代宗朱祁鈺登基後,果然不負眾望,任用賢臣,重振朝綱,國力恢復。可惜,8年以後,卻天不假年,病入膏肓,而且一個兒子都沒留住,絕了後了。此時明英宗朱祁鎮從瓦剌歸來,再次策劃復位。走了一個輪迴的明英宗,成熟了很多,後期執政,還是有了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不過他出於私憤,還是選擇殺掉大忠臣于謙,這是一件憾事。

(圖4:明英宗朱祁鎮)

推薦大家看一部小說《大明妖孽》,這個故事的起源就是來源於兩宮奪權,最後明英宗復辟,奠定了整個故事的世界觀。

至於說明憲宗朱見深,兩為儲君,經歷磨難,又專寵大他十多歲的萬貴妃,也是一段傳奇,不過這是後話了。


以史為賤


明英宗少年繼位,當了十四年太平天子,到土木堡之變,年紀不過二十幾歲。當時的太子朱見深還很小,也就兩歲而已。

他的弟弟朱祁鈺也是二十歲左右。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歷史上發生的重大變數,幾十萬明朝精銳毀之一旦,皇帝被俘虜,整個國家面臨崩潰,有著盛極而滅的危險。在這種人心惶惶,朝局不穩,社稷將傾的情況下,于謙等朝臣以國家計,一致傾向擁立已經成年的朱祁鈺繼位,遵奉朱祁鎮為太上皇,以安朝局民心。當時的太子後來的朱見深不過兩歲幼童。國難立長君,這是最合理的選擇。

朱祁鈺繼位後和于謙等朝臣為北京保衛戰做出了巨大貢獻,君臣配合默契,終於擊敗也先,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可以說,從當皇帝,履行天子職責方面,朱祁鈺的作為遠高於朱祁鎮。他當上皇帝以後,不願意再下來,也是人性體現,可以評說,但不應該持道德尺寸去評判。

而於謙這位再造國家的功臣,從來為國家鞠躬盡瘁,不謀私利,力挽狂瀾,殫精竭慮。奪門之變發生前夕,身為兵部尚書的他其實完全有能力掌控朝局,撲滅這場陰謀,但他始終沒有對太上皇採取任何行動。慷慨赴死。

留下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千古絕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